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在我国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和台湾岛西北部的浅滩河流。  相似文献   

2.
<正>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ns dabryanus)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俗称黄板鳅、板鳅。在形态和生理学方面,与大鳞副泥鳅相似的鱼类有真泥鳅、大斑花鳅、中华沙鳅、长薄鳅、北方须鳅、花斑副泥鳅等。在这些鳅科鱼类中,大鳞副泥鳅因其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等优良性状,并且具有食性杂、繁殖力强、适应性强、易于饲养等特点,而成为近年来特种经济水产养殖新品种;加之大鳞副泥鳅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而且其必需氨基酸含  相似文献   

3.
正金泥鳅又称台湾金泥鳅、台湾泥鳅,是由大鳞副泥鳅选育出来的养殖新品种。因个体较大、生长快,正受到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关注。近年来,有学者进行鳅科鱼类肌肉营养成分的研究,如赵振山等进行了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营养分析,张竹青等进行了人工养殖泥鳅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黄钧等进行了云斑、泥鳅和瓦氏黄颡鱼含肉率及营养价值比较研究,梁忠强等进行了花斑副沙鳅肌肉营养成分与评价,尚未见台湾泥鳅肌肉营养成分的相关报道。为了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正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体近圆筒形,头较短。口下位,马蹄形。下唇中央有一小缺口。鼻孔靠近眼。眼下无刺。鳃孔小。头部无鳞,体鳞较泥鳅大。侧线完全。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褐色,腹面白色。体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褐色斑点。背鳍、尾鳍具黑色小点,其他各鳍灰白色。近年台湾泥鳅鱼苗在国内能批量人工繁殖,商品鱼养殖规模在扩大,养殖效益较好。我校饲养于水泥池中的台湾泥鳅患  相似文献   

5.
正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因其生长速度快,不易钻泥,容易捕捞,产量高效益好,受到养殖户的青睐。盘锦市水稻种植面积170万亩,从2015年起发展稻田养殖台湾泥鳅,2017年,我站在15个养殖场进行试验,通过放养不同规格和密度的苗种,探索适合北方稻区的"稻-鳅"综合种养模式,来提高产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台湾泥鳅     
正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体近圆筒形,头较短。口下位,马蹄形,下唇中央有一小缺口。鼻孔靠近眼,眼下无刺。鳃孔小。头部无鳞,体鳞较泥鳅为大。侧线完全。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褐色,腹面白色。体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褐色斑点。背鳍、尾鳍具黑色小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相似文献   

7.
<正>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和台湾岛西北部的浅滩河流,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因其个体大、疾病少、生长快、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起捕运输方便、饵料易得等特性,于近两年已在广东地区引起养殖户的关注。广东省博罗县龙溪镇礼村振辉渔场于去年8月引进台湾泥鳅寸苗7万尾进行试养,并于今年4月起捕上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该种模式总结如下,以期为养殖朋友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大鳞副鳅又名台湾泥鳅,目前,许多养殖大鳞副鳅的养殖户存在高繁殖率、低成活率的养殖局面。本文根据从清理池塘放苗、水质调控、防治敌害生物等方面入手,总结出提高大鳞副鳅池塘水花育成的关键点,为大鳞副鳅的实际生产提供依据。一、池塘清整由于在池塘养殖过程中饲料残渣、排泄物、病死生物等会堆积在养殖池塘的底部,造成养殖池塘的底泥酸化、毒性、有机化等危害水产养殖  相似文献   

9.
正大鳞副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俗称台湾泥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被广大消费者所喜爱,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台湾泥鳅生长快,病害少,销路畅,已成为深受养殖户欢迎的人工养殖淡水经济鱼类。2017年7月16日至11月20日,柳州市明亮生态种养合作社池塘养殖台湾泥鳅获得成功,该合作社有泥鳅养殖水面40×667 m2,选取其中的1口池塘(7×667 m2)  相似文献   

10.
正泥鳅养殖在闽西北山区将乐县近年来发展迅速,自2011年以来相继在黄潭祖教、南口蛟湖、古镛桃村等地发展起来连片池塘养殖,养殖的泥鳅品种有泥鳅、大鳞副泥鳅、台湾大泥鳅等,蛟湖百亩养鳅点开展泥鳅人工繁殖育苗供自养有余外销。历经几年养鳅生产实践的观察调查,笔者提出池塘泥鳅养殖病害防控技术措施,以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台湾鳗鳅又名大鳞副泥鳅,俗名大泥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原分布于台湾岛的浅滩河流,随着近年大陆陆续引进目前在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由于其具有性格温驯、安静、胆大不怕人,不钻泥且食性广、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点,成为近年新兴的养殖品种。为解决制约河北省泥鳅养殖产业发展的苗种供应和苗种成活率不高的问题。我们从2014年开始在放养密度、饲料品种、  相似文献   

12.
<正>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泥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其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亩产量也比传统的泥鳅品种高,很受养殖户青睐。但是一味地追求养殖效益,养殖密度、氨氮、亚硝酸盐长期过高,容易导致台湾泥鳅发病、死亡。一、病例及症状2017年2月底,位于广西合浦县某台湾泥鳅精养户,养殖面积6亩,水深1米,投苗2个多月。每天死亡200~300尾,已持续5天。主要症状为走边、活力差、呈呆滞的状态,捞起病泥鳅绝大多数有溃疡、烂尾(图见彩中插2)等症状,鳃弓处轻微发黑,体色暗淡,光泽度差。解剖后发现空肠、空  相似文献   

13.
<正>"台湾泥鳅"是大鳞副泥鳅的一种,是我国台湾地区的土著品种。"台湾泥鳅"最适养殖水温28℃,容易捕捉,体型长且略扁,尾宽,头小,口下位,马蹄形,头部无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呈灰褐色,腹面白色,体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台湾泥鳅"个体大,个体成鳅体质量在50 g以上,部分可达300 g。2012年,"台湾泥鳅"开始被国内少数养殖单位引进,因个体  相似文献   

14.
正泥鳅有很大的药膳价值,号称"水中人参"~([1-2]),在全国各地均有养殖,其中江浙、两湖、两广、山东、辽宁是泥鳅的主产区。泥鳅的主养品种有台湾泥鳅、真泥鳅(俗称青鳅、圆鳅)、大鳞副鳅(俗称黄板鳅)~([3-4])。目前台湾泥鳅已然占据泥鳅养殖产量的80%以上,已经带动泥鳅商品鳅和寸苗批发价格逐渐回归理性,目前商品鳅塘头批发价格基本维持在  相似文献   

15.
<正>台湾泥鳅,学名大鳞副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条鳅亚科,副鳅属(Paracobitis),其体型独特,个体大、长速快,产量高、效益好。广州市华轩水产有限公司以大鳞副鳅为主导品种,生产的苗种在广州注册了"华轩皇鳅"品牌。根据大鳞副鳅的特性和企业标准,公司设计了"华轩皇鳅"健康养殖模式,现将该模式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模式设计1.池塘。单个池塘面积0.5亩~6.0亩,水深1.5m~2.5m,且配套抽排水、增氧等  相似文献   

16.
正台湾泥鳅是大鳞副泥鳅的改良品种,又称"台湾鳗鳅"或"台湾龙鳅",具有个体大、疾病发生少、成活率高等特点,在全国推广养殖取得良好的效果,养殖热潮已蔓延至全国。随着我国泥鳅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工饲养技术的不断提高,泥鳅的产量不断增加,国内外学者已经对泥鳅的生物学特  相似文献   

17.
<正>泥鳅类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s)、鳅科(Cobitidae)、泥鳅属(Misgurnus lacepede),国内已知品种多达10余种,其中适合养殖的品种主要为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青鳅)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黄鳅)。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并兼具较高的营养价  相似文献   

18.
台湾泥鳅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台湾泥鳅在分类学上属于副泥鳅属、大鳞副泥鳅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日常管理操作容易、产量高、效益好等优点,相比本地泥鳅品种其优势明显,所以近年来台湾泥鳅养殖发展较快。2014年在珠三角该泥鳅养殖面积已超过1万亩,该养殖品种已得到广大泥鳅养殖户以及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2013年笔者开始培育台湾泥鳅苗种,现将苗种培育技术总结如下。一、放养前准备工作塘口面积2~5亩,东西向、长方形,这样便于投喂、施药和起捕等操作管理。放苗前做好清塘消毒  相似文献   

19.
提高泥鳅夏花培育阶段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振早  凌去非 《水产养殖》2011,32(12):31-32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分隶属于泥鳅属和大鳞副泥鳅属。2种鱼类习惯上被统称为泥鳅。我国除西部高原外,自南至北均有分布,素有“水中人参”之称,是优质的淡水鱼类。  相似文献   

20.
正大鳞副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目前制约大鳞副泥鳅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为苗种。自然捕捞的苗种数量少(真泥鳅占80%以上),种质差,病害多,生长速度慢,养殖成本高。而全人工繁殖的大鳞副泥鳅苗种具有体型均匀、生长速度快、自繁能力强、病害少、群体产量高等优点,但目前其数量也不能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