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大鼠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组织,经消化及机械吹打后,用悬浮培养法、有限稀释法获得来源于同一细胞的亚细胞系克隆;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神经干细胞(NSCs)。结果,从大鼠大脑皮质及皮质下分离的组织,经原代和传代培养均可形成细胞克隆,并具有增殖能力;原代和传代细胞抗原与抗巢蛋白(nestin)单克隆抗体反应呈阳性;单细胞克隆能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结果表明,用此方法分离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有很强的增殖能力,是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   

2.
小肠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对于研究肠上皮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机理、肠上皮细胞间信号传导、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及转化、肠道免疫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肠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难度较大,能成功建立单克隆肠上皮细胞系的报道较少。结合肠上皮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规律,选择肠上皮细胞分离培养的最佳时期和分离方法,建立稳定传代的小肠上皮细胞系,对于各相关领域的研究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豆中所含的抗原蛋白是引起幼龄动物发生过敏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以自备分离纯化大豆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作为试验材料,以原代培养小鼠肠上皮细胞作为试验模型,研究0、1、5和10mg/mL纯化大豆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对小鼠肠上皮细胞完整性和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超过5mg/mL大豆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能破坏小鼠肠上皮细胞完整性,抑制上皮细胞增殖。显著提高培养液乳酸脱氢酶(LDH)和谷草转氨酶(GOT)水平。大豆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能显著提高体外培养的小鼠肠上皮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的分泌,促使其发生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4.
细胞永生化是一项运用多种手段人为地将不同类型的外源性永生化基因导入目的细胞,打破细胞的正常分裂周期并使其具备无限增殖能力的技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动物原代细胞中。为了探究促使细胞永生化的几种常用方法如何介导细胞永生化,不同方法之间的相关因素有何关联和区别,以及这些方法如何应用到不同动物的细胞中,本文通过对几种促使细胞永生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及其在不同动物细胞(如猪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牛肠上皮细胞系、牦牛瘤胃上皮细胞系、鸡前脂肪细胞系、鸡胚胎成纤维细胞系、鸭肠上皮细胞系、兔黑色素细胞系和斑节虾淋巴细胞系等)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概述,发现细胞永生化主要涉及端粒与端粒酶激活、病毒基因[如人类疱疹病毒(EBV)、猴空泡病毒40(SV40)和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的转染整合,以及运用Cre-LoxP介导的重组系统对细胞进行可回复性永生化等多个方法,且其核心都是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调控。此外,不同动物细胞可通过上述多种方法实现永生,但是也有极少部分细胞受其自身性质的影响,只可选择某一特定方法。因此,对不同动物原代细胞永生化方法及其应用进行研究,不仅可为建立具备功能性的永生化细胞系提供理论依据,也...  相似文献   

5.
<正>IPEC-J2是从新生小猪上分离的非转化细胞系,一直被用作细胞模型来研究病原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一些试剂对细胞的影响。本文将阐述用IPEC-J2作为细胞模型来研究饲料成分和饲料添加剂对细胞的影响。细胞大体上可以分为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原代细胞直接来源于供体且细胞的寿命有限。传代细胞是已经确立的且寿命不朽的细胞,它具有在无限的生命周期内进行繁殖的能力。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手段让细胞无限繁殖。肿瘤细胞和未分化细胞本身就具有无限繁殖的能力。另外,也可以通过病毒将外源基因转入将正常细胞改造成无限繁殖的细胞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A·Silim氏等所报道的鸡胚皮肤细胞制备技术的基础上.经改良制备成鸡全胚细胞(CE),并摸索研究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H_(120)株适应此原代细胞培养、感染、增殖和致细胞病变(CPE)的规律.为IBH_(120)细胞弱毒苗的研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哺乳动物肠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上皮细胞是由多功能干细胞分化成的一个高度组织化系统.从离体的肠组织中分离的肠隐窝单位或肠上皮细胞可在数小时内保持高度活力,但要长期(达到10 d)原代培养肠上皮细胞仍然很困难.文章对肠上皮细胞的分离、鉴定、原代培养所需维持培养基和生长培养基的设计及培养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体外培养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组合消化法分离培养奶山羊乳腺上皮原代细胞,并通过胰蛋白酶和EDTA选择性消化法纯化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建立了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系.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上皮细胞形态特征;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后,呈现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匡伟  赵国琦 《中国畜牧杂志》2007,43(13):41-43,55
进行肠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是研究小肠功能、营养物质吸收机制及其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外已经建立的几种特殊的肠上皮细胞系。  相似文献   

10.
鱼类细胞培养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技术方法,自1962年发展至今,已建立了超过220个株系。鱼类病毒学是其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论文主要就鱼类细胞的主要株系、我国鱼类细胞培养的发展以及鱼类细胞株系对于鱼类病毒的分离、鉴定、增殖及病毒病防控研究做一综述,以期对水产动物的疾病防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在疫苗生产过程中实现应用传代细胞系大规模增殖培养鸡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试验将NDVⅠ系分别接种至BHK-21、Vero与DF-1细胞系中,并对F1~F3代不同细胞培养物的凝集价、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_(50))与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进行测定,研究NDVⅠ系在BHK-21、Vero与DF-1细胞上的增殖特性,并确定培养NDVⅠ系的最佳细胞系。结果表明:NDVⅠ系在BHK-21、Vero与DF-1细胞中均可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F1~F3代细胞培养物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凝集价(DF-1细胞除外)、TCID_(50)与ELD_(50)下降;用BHK-21细胞培养的病毒毒力显著高于另两种细胞培养物。说明在三种传代细胞系中,BHK-21细胞较DF-1与Vero细胞更适合于NDVⅠ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肠上皮细胞极易受氧化的损伤,研究肠上皮细胞损伤有构建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2种做法,单纯使用动物模型研究有成本高、不稳定、难以进行机理研究等弊病,构建合适的细胞培养模型作为动物模型的补充显得十分必要。目前常见的氧化应激造模方式有物理方法(如辐射、缺氧/复氧)及化学方式(如添加过氧化氢、(次)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等,每种造模方式都有其适用的模拟条件,实际研究时需根据研究者的研究内容进行选择。常用的肠上皮细胞有原代培养细胞和传代细胞2类,原代培养细胞能较真实反映肠上皮细胞特点,但有操作繁琐、无法长期使用等缺点,传代培养细胞种类较多,需要研究者针对研究的种属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3.
家蚕中肠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家蚕自幼虫期到蛹期发育过程中肠上皮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情况,鉴定家蚕中肠干细胞的潜在定位。采用苏木精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与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染色追踪变态和发育时期家蚕中肠的形态结构及细胞组成变化,结果显示,幼虫经历蜕皮及变态时,中肠形态结构以及中肠上皮细胞组成均发生明显变化:在幼虫每个龄期的盛食期肠壁较薄,眠前期(蜕皮前)明显变厚,至眠期其厚度达到峰值;中肠上皮层存在柱状细胞(CC)、杯状细胞(GC)和再生细胞(RC)3种细胞,3种类型细胞随龄期逐渐增多,其中各龄期柱状细胞持续增多,至眠期达到峰值,靠近基底膜的小细胞在眠前期增多。利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和磷酸化组蛋白(Phospho-histone H3,PHH3)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到中肠上皮细胞,尤其是中肠上皮层靠近基底膜处的小细胞在幼虫各龄眠前期的增殖率最高。同时通过BrdU滞留标记实验在中肠上皮层靠近基底膜处发现了BrdU滞留阳性信号。研究结果发现家蚕幼虫蜕皮时中肠上皮层靠近基底膜处的小细胞发生快速增殖,推测这些小细胞中存在着潜在的家蚕中肠干细胞。  相似文献   

14.
胎盘滋养层细胞作为胎盘屏障的主要组成细胞,不仅介导运输母体中的营养物质和免疫球蛋白给胎儿,并分泌激素和蛋白质进入母胎循环。研究者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组织块法等不同细胞培养分离方法培养出纯度高的原代滋养层细胞,从而研究妊娠期受体介导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进入细胞的分子机制。目前,已有学者以正常组织或绒毛膜癌组织建立起不同的滋养层细胞系,作为受体、激素在胎盘屏障转运机制的研究模型。文章就滋养层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及已建立的滋养层细胞系与其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旨在建立原代犬小肠上皮细胞分离培养及纯化的方法,为犬肠道病毒性、细菌性及寄生虫相关疾病研究提供细胞材料。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原代犬小肠上皮细胞,胰酶差速消化法进行纯化,利用细胞形态学、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上皮细胞特性,脂多糖(LPS)刺激原代上皮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炎性因子转录水平,鉴定原代犬小肠上皮细胞的功能。结果显示:组织块培养法获得的原代犬小肠上皮细胞可在24 h内贴壁,第3天细胞开始增殖,第4天时达到增殖顶峰,第5~7天细胞活性逐渐降低,在体外连续传代可培养至第10代。经胰蛋白酶差速消化纯化后,获得铺路石样原代犬小肠上皮细胞,生长曲线类似“S”形,上皮细胞特异性细胞角蛋白18 (CK18)鉴定呈阳性,LPS可诱导犬小肠原代上皮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转录水平在12 h(P<0.05)、24 h(P<0.01)表达量呈显著和极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利用组织块培养法可成功分离获得数量较多、纯度较高且具有典型上皮细胞形态和功能的犬小肠上皮细...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操作简单的仔猪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的相关研究提供材料。研究以未吃初乳的新生仔猪作为肠道供体,采用肠腔面刮取肠黏膜和机械分离分散的方式进行原代细胞的体外分离。采用0.1%胰蛋白酶差速消化法进行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纯化;比较新生弱仔猪和正常仔猪作为供体对原代小肠上皮细胞活性的影响;MTT法比较不同代次原代细胞的增殖活性;免疫荧光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PEDV毒株CV777在原代小肠上皮细胞感染和增殖情况。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能获得增殖活性良好的原代小肠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S"型细胞增殖曲线。通过胰酶差速消化可得到纯度高、形态单一的小肠上皮细胞,同时细胞连续传代5次仍保持良好的增殖活性。弱仔猪和正常仔猪分离培养的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活性比较显示,两者并没有明显区别,这为降低原代细胞培养的成本提供新的思路。免疫荧光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PEDV可感染本方法分离培养的仔猪原代小肠上皮细胞,并在其中进行复制增殖。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成本较低的仔猪原代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该方法培养的原代细胞可作为PEDV分离培养和相关研究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7.
对柞蚕蛹卵巢细胞进行离体培养,原代培养出现细胞聚集中心,生长良好的卵巢原代培养细胞一般在1—2个月由可以形成细胞单层进入传代培养。培养的细胞多为圆形上皮样细胞,并以哑铃状、棱形及分枝伸展的方式进行增殖。其原代培养20天以上的单层细胞对同源的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很敏感。病毒接种3—4天后,细胞出现明显的致病变现象,5—6天后,大部分细胞核内形典型的多角体,8天以后核内多角体成熟,致使细胞破裂而释放到培养基中。而且感染后的细胞培养物回接蛹体和原代细胞仍具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绵羊上皮细胞三种纯化与培养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一种简便、高纯度分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方法,以及建立高纯度体外子宫内膜细胞培养模型,该试验将原代细胞的3种培养方法,即组织块贴壁法、胰蛋白酶消化法和胶原蛋白酶消化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胶原蛋白酶消化法对细胞的损伤小,细胞生长良好,相比较而言使用胶原蛋白酶消化法最理想。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肠炎沙门菌SEF14菌毛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本试验利用肠炎沙门菌50336株、突变株50336△sefA、50336△sefD以及互补株50336△sefA (pBRA)、50336△sefD (pACYCD)与肠上皮细胞系细胞(IPEC-J2和Caco-2)进行了黏附作用.结果显示:上述菌株均能与IPEC-J2、Caco-2细胞进行有效黏附,并且随时间延长黏附数量有所增多,相同时间各菌株与IPEC-J2细胞的黏附数量明显多于Caco-2细胞;但细菌和细胞共感染1和4h后,肠炎沙门菌野生株、相应的突变株和互补株与IPEC-J2和Caco-2细胞黏附的数量差别很小,未到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结果表明:SEF14菌毛并不特异性介导肠炎沙门菌与肠上皮细胞系IPEC-J2和Caco-2的黏附作用,或者不是介导黏附作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维生素C对原代培养建鲤肠道上皮细胞(IECs)增殖分化、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原代培养建鲤肠道上皮细胞72h,换用含维生素C浓度分别为0、4、10、16、22、28mg/L的DMEM培养液,继续培养72h后,观察细胞培养特性和测定细胞蛋白含量、钠钾ATP酶(Na+、K+-ATP酶)、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结果显示,未添加维生素C的建鲤IECs存活数量少,细胞集落较小;添加不同浓度维生素C的试验组建鲤,其细胞贴壁数量明显增多,细胞集落较大并有成片单层细胞,不同试验浓度组间差异不显著;添加不同浓度维生素C的试验组建鲤IECs,MTT OD值、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Na+、K+-ATP酶活性和IECs蛋白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且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降低(P<0.05);10mg/L维生素C浓度试验组建鲤IECs的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可增加到最大值,16mg/L维生素C浓度试验组建鲤IECs的Na+、K+-ATP酶活性和蛋白含量增加到最大值。提示适当添加维生素C可以促进建鲤肠道上皮细胞增殖分化,改善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增强肠上皮细胞的功能和氨基酸代谢,提高细胞蛋白质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