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6月至2006年11月,本文对福建厦门海域野生鱼类单殖吸虫的种类和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检查鱼类39种,隶属于8目27科35属,共检出单殖吸虫23种,分属于2个亚目、11科、20属。在16种鱼类的鳃或体表上发现有单殖吸虫寄生,占检查鱼种类的41%;检查570尾鱼类样本,117尾鱼检出单殖吸虫,检出率为20.5%;在感染单殖吸虫的鱼种类中,阳性感染率为10.5%~57.1%,平均感染率25.9%。寄生单殖吸虫的鱼类5目12科15属16种,其中鲈形目鱼类最多,有12种,占75%。鲈形目鱼类共寄生9科18种单殖吸虫;鲻形目鲻鱼寄生有3科3种单殖吸虫。有3种单殖吸虫寄生于不同科宿主鱼体上,多数寄生宿主各不相同,表现出较强的宿主专一性。随着海水鱼类养殖的发展,应密切关注由单殖吸虫引起的鱼类疾病。  相似文献   

2.
正三代虫科属扁形动物门、单殖吸虫纲、多钩亚纲、三代虫目[1],是一类常见的鱼类体外寄生虫,主要寄生在200种硬骨鱼[2]及少数软体类和两栖类的体表[3-4]。全世界记录的三代虫已超过450种,潜在总物种数可能超过20 000种[5-8]。三代虫科国内记录了3属60种[9-12],其中三代虫属(Gyrodactylus)共58种、薄片吸虫属(Laminiscus)和拟三代虫属(Paragyrodactylus)各1种。三代虫的繁殖方式  相似文献   

3.
2004年3~5月在陕西关中地区随机选取了5个取样点,调查鱼类寄生虫种类与感染情况,收集到14种原生动物,8种单殖吸虫、1种线虫、1种绦虫、1种棘头虫,共25种,分别隶属于6门、8纲、12目、13科和13属。  相似文献   

4.
正鱼类本尼登虫病(Benedeniasis)是由本尼登虫的寄生引起的。本尼登虫(沿海渔民称"白蚁仔")为一种世界性海水养殖鱼类常见的病原生物,在分类学上隶属于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单殖吸虫纲(Monogenea)的分室科(Capsalidae)本尼登虫亚科(Benedeniinae)。严重  相似文献   

5.
一、指环虫、三代虫生物学指环虫和三代虫均属于单殖吸虫纲,其生活史简单,无世代交替和宿主更替。指环虫是鲤科鱼类中最常见的单殖吸虫,其虫体较小,长度通常不超过2毫米,显微镜下可见一虫体前部有两对黑褐色的眼点,位于咽的两侧。指环虫为卵生,成熟个体中卵一经形成即产出,虫卵孵出毛蚴,感染宿主后,  相似文献   

6.
三代虫病是由三代虫寄生于鱼类体表和鳃而引起的疾病.为我国三类疫病.一、病原学病原为三代虫(Gyrodactylus spp.) ,属单殖吸虫纲(Monogenoidea)三代虫目(Gyrodactylidea)三代虫科(Gyrodactylidae)三代虫属(Gyrodactylus).是一类常见的鱼类体外寄生虫.三代虫现已报道400余种,常见的种类有:大西洋鲑唇齿鳚三代虫(Gyrodactylus salaris)、鲩三代虫(G.ctenopharyngodontis)、鲢三代虫(G.hypopthalmichthysi)、金鱼中型三代虫(G.medius)、金鱼细锚三代虫(G.sprostonae)和金鱼秀丽三代虫(G.elegans).  相似文献   

7.
太白湖主要经济鱼类寄生蠕虫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12月,采用形态学方法对长江中游的太白湖鱼类鳃和肠道寄生蠕虫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种类鉴定。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5种131尾鱼中,共分离鉴定了36种寄生蠕虫,其中单殖吸虫30种,复殖吸虫1种,绦虫5种;对其中6种单殖吸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重新描述。大部分鱼类的鳃部都感染单殖吸虫,只有4种鱼类的肠道感染寄生蠕虫,较低的体内寄生蠕虫多样性表明该湖泊的生态环境可能受到较严重的干扰。  相似文献   

8.
2012年5月1日,上犹县科恩特种网箱养鱼基地的团头鲂一开始有10多尾死亡,后来有的网箱达到100尾以上,经过技术人员诊断为双身虫病。下面简单介绍团头鲂双身虫如何防治。一、病原双身虫属单殖吸虫,是单殖吸虫中个体较大的一类寄生虫,肉眼可见。双身虫是科的名称,我国常见  相似文献   

9.
研究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baicalensis)感染的单殖吸虫的群落多样性及感染情况,为额尔齐斯河鱼类寄生虫病防治提供基础资料。2009年8月到2016年7月,剖检贝加尔雅罗鱼296尾,共感染了6种单殖吸虫,分别为号筒指环虫(Dactylogyrus tuba Linstow,1878)、双髻指环虫(D. sphyra Linstow, 1878)、小刺指环虫(D. micracanthus Nybelin,1937)、多小枝指环虫(D. ramulosus Malewitzkaja,1941)、普氏三代虫(Gyrodactylus prostate Erergns,1963)和斯氏拟双身虫(Paradiplozoon skrjabini Achmerov,1974);贝加尔雅罗鱼单殖吸虫的总感染率为20.27 %,平均感染强度为3.05只/尾(1~18只/尾),平均感染丰度为(0.62±2)只/尾;混合感染率相对较低,仅占2.36%;各单殖吸虫的感染率均小于10%,平均感染强度均小于5,其中小刺指环虫为优势种;在5个体长段中,在14cm≤L<16cm体长段感染单殖吸虫的种类、感染率及感染强度均达到最高;体长段之间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丰富度指数结果相差不大,不同体长段宿主中单殖吸虫种群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体长段14cm≤L<16cm与16cm≤L感染强度差异显著,其余体长段之间的感染强度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正一、指环虫、三代虫生物学指环虫和三代虫均属于单殖吸虫纲,其生活史简单,无世代交替和宿主更替。指环虫是鲤科鱼类养殖中常见的单殖吸虫,其虫体较小,长度通常不超过2毫米,显微镜下可见一虫体前部有两对黑褐色的眼点,位于咽的两侧。指环虫为卵生,成熟个体中卵一经形成即产出,虫卵孵出毛蚴,感染宿主后,即附着于体表,并移行到鳃等寄生部位,脱去纤毛,直接发育成虫。主要  相似文献   

11.
《科学养鱼》2005,(5):79-79
指环虫系鲤科鱼类中最常见的单殖吸虫,由此类吸虫导致的疾病,通称为指环虫病。国内淡水鱼常见的指环虫有五种:鳃片指环虫、草鱼指环虫、小鞘指环虫、宽基指环虫、大钩指环虫。指环虫虫体较小,长度通常不超过2毫米,前固着器为由头腺结构的头器;后固着器为盘状,内有7对边缘小钩、  相似文献   

12.
指环虫病     
《中国水产》2011,(10):48-49
指环虫病是由指环虫属的单殖吸虫寄生于鱼鳃而引起疾病。指环虫属的种类众多,主要致病种类有小鞘指环虫、页形指环虫、鳙指环虫、坏鳃指环虫,常造成鳃的严重损伤,可引起苗种的大批死亡。为我国三类疫病。  相似文献   

13.
《科学养鱼》2006,(2):79-79
3.重病防治 (1)清除池中杂物,保持池塘环境卫生。 (2)定期进行杀虫灭菌是提高草鱼种成活率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①夏花鱼种入池10天左右,待红虫被鱼类利用后,应进行一次彻底杀虫,使用鱼虫杀星或强力克虫B2或蛛虫煞星杀灭水体和鱼体寄生的中华鳋、锚头鳋、红虫(水蛛)等甲壳类寄生虫;对车轮虫、指环虫、三代虫等单殖吸虫引起的烂鳃,先用车轮虫特杀或指环杀星全池遍洒,  相似文献   

14.
鱼类寄生单殖吸虫越来越多受到寄生虫学家和生态学家的关注。生态位分析也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较多的工作。近年来。我国单殖吸虫生态学的研究也吸引了不少科学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高体鰤Seriola dumerili(Risso)俗称章红,仔鱼主要食哲水蚤类的桡足类及甲壳动物,稚鱼开始摄食鳀鱼幼鱼和其它小型鱼类,体长〉15cm后以沙丁鱼、鲭、乌贼为食。复殖吸虫归属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的一个亚纲,种类繁多,全部营寄生生活,成虫寄生于软体动物、贝类、鱼以及人体的消化系统或其它脏器,其中寄生于海水鱼类的复殖吸虫不少于1000种。  相似文献   

16.
<正>三代虫隶属于扁形动物门、单殖吸虫纲、三代虫目、三代虫科。三代虫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养殖鱼类病害,在我国南北方地区都有发现。三代虫多寄生在海淡水鱼类的鳃部及体表皮肤,水温20℃左右时最适宜其繁殖,因此该病发生时间多在春末夏初。2017年5月末,本实验室接诊一例主要病症为鳃瓣呈灰白色的鲫鱼大量死亡病例,经诊断确定为三代虫病,现将该病例的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引起鱼类鳃病的病原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细菌、病毒、霉菌、原生动物、单殖吸虫和甲壳类。本文对这些疾病的症状作了描述,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乌鲁木齐市周边某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场采样过程中,采集到大口黑鲈鳃部一种单殖吸虫(monogenean),经过形态学初步鉴定,确定这一单殖吸虫为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锁钩虫属(Onchocleidus Mueller)的异形锁钩虫(Onchocleidus dispar)。异形锁钩虫的特征主要为:背、腹中央大钩形态相似,但背中央大钩几乎是腹中央大钩的一倍,背联接片平直,两端膨胀呈圆形,有一细长、漏斗状的交接管,并在尖端末梢有点螺旋;附属片呈"钳形"。通过资料检索发现,异形锁钩虫在我国属首次报道,系我国新纪录属种。  相似文献   

19.
在调查新疆乌鲁木齐市观赏鱼感染寄生虫种类期间,从图丽鱼(Astronotus ocellatus)鳃部采集到一种单殖吸虫,经过形态学比较具有鉴定依据的背腹中央大钩、联接片、交接器等结构后,鉴定为锚首虫亚科(Ancyrocephalinae)的破坏古氏虫(Gussevia asota)。首次测定了破坏古氏虫28S rD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MG59666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虫与鲻鱼虫属(Ligophorus)、嗜丽鱼虫属(Cichlidogyrus)的亲缘关系较近,聚为稳定的独立分支。  相似文献   

20.
海信 《齐鲁渔业》2002,19(1):30-30
症状与危害:病鱼游于水面,鳃上粘液增多,鳃丝末梢发白、溃烂,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甚至停止摄食。若不及时处理,上述症状出现2日后即开始死鱼。幼苗感染 100只虫、成鱼感染 1000只虫即可出现大量死亡。日死鱼可达 3%~5%,幼苗死亡率更高。 病原海盘虫是锚首科海盘虫属单殖吸虫的总称,我国有20多种,是海水鱼类常见的寄生虫。其形态结构与寄生于淡水鱼类的指环虫十分相似,常被误作指环虫。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指环虫全部寄生于淡水鱼中。而海水鱼鳃部类似结构的寄生虫主要为海盘虫。肉眼仔细现察红的鳃丝,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