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毕节市农业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开发的SWOT-PES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性资源之一,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毕节市作为我国第一个喀斯特地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对其农业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开发的分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毕节试验区为例,在对其农业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开发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SWOT-PEST分析法,从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等4个方面对试验区农业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加入WTO后,我国农业人才资源短缺更加突出,农业高科技人才在国际、国内的争夺更加激烈,人才流动已经成为社会主流的认同。因此,是否拥有和保持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已经成为我国能否提高和保持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一)主要成就1.初步建设起一支素质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截止2002年年底,我国农业科技专业人员总数已达到48952人,其中农业部属6275人,占12.82%;省属24094人,占49.22%;地区属18582…  相似文献   

3.
为加强实施"人才兴县"战略,进一步推进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上级《关于在全县政府系统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人才状况调查的通知》精神,笔者对方城县农业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得知,方城县农业局全系统现有农业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7人,占总人数的12%,其中副高级农艺师8名,中级农艺师18名,助理农艺师21名,年龄在35岁以下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4名,36~54岁的专业技术人员40名,55岁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3名,其中外出务工农业专业技术人员5名.  相似文献   

4.
社会不同历史阶段,要求人才的种类、结构不同,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也不相同.设立"植物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适应当前和未来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是农业高等院校专业调整的需要,是改造传统农学专业的重要举措.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根据"立足大农学,面向大农业"的原则,打通基础,拓宽专业,强调综合,突出个性,具有"通才与专才相结合,以通才培养为主","宽专结合,以宽为主"等特色.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园艺技术专业高技术性人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在对专业各种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各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园艺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大纲与考核标准,以期通过各校企合作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辽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现设有农学园艺、畜牧兽医、经济贸易、农业工程4个系及农业实用生物技术中心,共19个专业。 一、农学园艺系 现设作物、植保、果树、蔬菜、观赏园艺5个教研室,共6个专业: 1.农学专业:培养从事农作物生产、良种繁育、应用性科学技术试验与开发推广并具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农业技术人才。 2.种子专业:培养从事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7.
农业职业院校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农业技能人才。为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以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课程数量多、难度大和课时分配不合理等,并提出了改革的相关建议与措施,以期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培养适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8.
结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背景,研究“协同创新”环境下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果显示,依托于大气科学优势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培养模式可以满足综合性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需求,但只有极少数毕业生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对口的工作.因此,应在协同创新环境下重新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专业优势,培养出拥有坚实气象知识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领军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社会及三农,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业改革的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农业推广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业推广学》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涉农学生的推广意识与技术、更好地服务"三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全国很多高校、多个涉农专业均开设了《农业推广学》课程,并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农业推广技术与管理人员。该文以涉农专业学生为例,谈谈高效学习《农业推广学》的必要性与主要途径,为提升农业推广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院校向社会输送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专业改革中,要根据市场需求,设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应用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信息人才的培育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人才.我国农业信息化迫切需要一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基于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通过分析信息化社会农业信息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针对目前农业信息人才培养和教育现状,提出培养不同层次信息人才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面向信息社会培养跨世纪农业情报人才──“21世纪农业情报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综述叶永保,薛紫华(中国农学会科技情报分会情报教育与理论方法专业委员会)进入21世纪,由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全球信息网络化,将推动人类社会步...  相似文献   

13.
蔬菜大棚中农业物联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蔬菜大棚中农业物联网应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突出表现在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成本较高,专业农业物联网技术人才匮乏及专业农业物联网技术人才匮乏等方面,且提出蔬菜大棚中农业物联网应用的相关建议,以期能够充分发挥农业物联网的应用优势,提升蔬菜大棚种植的质量,持续增加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水危机的日益加剧,农业水土工程学科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与此同时,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要求也在发生着变革。在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发展历史,学校的整体定位基础上,对近几年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案、师资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促进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更好发展,为我国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农业水土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潮流,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渐走入现实生活,渗透到各个领域。因此培养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农业人才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一、高等农业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必要性一电子商务人才奇缺。随着世界经济国际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区域间贸易及国际间贸易往来的不断增强,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升温,特别是农业及农产品贸易方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奇缺。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综合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现有学生还远远…  相似文献   

16.
为培养农村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强广大中专班学员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本领,建水县农广校根据农业部及农业厅的有关要求,对2001级现代农业、林业两个专业的70名中专班学员进行了"农业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实用人才的需求逐渐由单一性技术人才向复合型技术人才过渡,为满足市场的需求,农类专业教学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现状,全面实施职业素养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复合能力的实用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8.
我院畜牧水产系设有畜牧、兽医、淡水渔业3个本科专业和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业1个专科专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畜牧专业培养从事畜牧生产和畜牧业经营管理的高级农业科学技术人才;兽医专业培养从事畜禽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兽医卫生检验的高级技术人才;淡水渔业专业培养从事淡水鱼类及其它水生动物的增养殖生产、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渔业科技人才;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业培养适应饲料工业发展的需要,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科技的高级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9.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提高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载体,就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3年制高职园林技术重点专业建设为例,积极探索和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上的创新思路及主要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一、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简介与特色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农机专业),培养具备农业生物学、机械学、机械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及经营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具备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相关装备的开发研究、设计制造、试验鉴定、选型配套及使用维护方面的基本训练,能从事农业机械化系统的规划设计、企业经营管理、教学、营销、推广与运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