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福建永安光皮桦种源家系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采自南方5省区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H.Winkl.)天然林的12个种源176个家系种子在福建永安进行了苗期测定,并在3个不同海拔高度开展造林试验,调查其1年生幼林的树高、地径,据此对优良种源、家系进行了初步选择。结果表明:光皮桦苗期高生长在种源家系间差异显著;1年生幼林各种源、家系、海拔间树高和地径差异均极显著,种源和海拔的交互作用对树高影响极显著,而对地径影响不显著;种源遗传力高于家系,树高遗传力高于地径;以树高为主要指标,初步筛选出适合当地生长的5个优良种源,并选择出适合不同海拔的优良家系各30个,其种源遗传增益达13.27%,家系遗传增益为12.84%,选择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比较广东省乳源县天井山林场、鹤山市宅梧镇、梅州市径南镇3个黄樟种源/家系试验林早期生长,为黄樟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个试验点中黄樟的树高、地径在种源间和家系间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种源、家系选择有效;地点、种源/家系、种源×地点、家系×地点互作的效应达到极显著水平,宅梧试验林生长最好,径南次之,天井山最差。在3个试验点上,树高、地径种源遗传力存在差异,但均表现出树高遗传力高于地径遗传力。不同试验点的树高、地径与经纬度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性,地理变异趋势不明显。根据幼林长势及种源加性效应值和家系育种值,分别从3个试验点上初步选择出表现优良的种源和家系,优良家系的遗传增益均大于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3.
11个香椿种源在瑞昌引种的初期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瑞昌市引进栽培了11个不同地理种源的2 a生香椿实生苗,造林后1 a调查分析各种源幼林期生长差异,发现各种源幼林树高生长量存在着显著差异,香椿不同种源单株之间的树高与地径生长量变异幅度较大。综合其树高、地径生长量与成活率、病虫害状况,初步选出福建霞蒲和湖南洞口2个种源为适宜江西栽培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4.
在福建省诏安国有防护林场引种不同种源(家系)的交趾黄檀,造林2年后通过对其胸径、树高和存活率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交趾黄檀不同种源(家系)间幼树生长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造林2年后,平均胸径为2.92~6.19 cm,平均树高为2.78~4.79 m;而保存率差异不明显,为93.3%~100%。经综合评判,初步选出初期生长表现较好的2个优质种源和7个优质家系。  相似文献   

5.
开展交趾黄檀不同家系扦插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4 a苗龄交趾黄檀家系扦插苗平均造林保存率较高,为94.37%,大部分参试家系扦插苗适应性较强,比实生苗生长更快;不同家系扦插苗树高、胸径、冠幅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地径存在显著性差异;树高重复力最高,地径重复力最低。通过综合评价,选择出了遗传稳定性最优的2号、13号家系。  相似文献   

6.
在贵州省岑巩县面溪村对11种不同优树种源的油桐生长特性进行了观测并作初期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截至2011年年底,(1)十一号种源油桐地径、树高生长量与其他种源油桐相比较低。十号种源油桐树高生长量较其他种源树高生长量高,六号种源地径生长量较其他种源地径生长量高;(2)六号、十号种源的冠幅增量较大,且十号种源油桐的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对造林17个月后巨桉的12个种源、80个家系的树高和地径生长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巨桉家系幼林种源间、家系间树高和地径生长差异显著;树高和地径生长相关密切;5号和33号家系树高生长最优,其次是9,63和75号家系;地径生长以5,33和75号家系最优,其次是6,9,14,25,36,41,45,63,64,70,77和80号家系.该研究为巨桉种源和家系的早期选择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闽楠种源试验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省永安国有林场2005年栽培的21个种源闽楠(Phoebe boumei)试验林进行连续8年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闽楠种源间树高、地径生长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种源本身的遗传特性决定.以9年生闽楠的树高、地径为选择依据,初选出明溪沙溪、福建永安、福建浦城、江西上饶等4个优良种源,其树高平均值为291.84cm,比总体平均值高36.7%,遗传增益为30.00%;地径平均值为4.29cm,比总体平均值高37.5%,遗传增益为31.93%.这些优良种源可用于闽楠珍贵用材林基地造林.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粤东地区引种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家系早期生长情况,测定分析了3 a生幼林的树高、胸径、材积、地径和冠幅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各性状在参试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材积与树高、胸径、地径和冠幅的相关系数为0.50 ~0.87,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 a生材积生长量显著高于对照的家系有11个(P<0.05),入选率为37.93%,与参试群体平均值相比,树高、胸径、材积、地径和冠幅的选择增益分别为22.84%、24.00%、64.72%、12.25%和6.00%.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源的马尾松半同胞家系子代苗期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湖南、广西、浙江、广东、福建等5个省的36个马尾松半同胞优良家系自由授粉子代苗期生长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马尾松家系苗的平均地径和苗高生长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平均苗木高生长、地径生长均以湖南、广东、广西3个种源的较好。不同家系之间在苗高、地径生长上也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高生长以GXGLN2号家系为最好,其次是HN29号、GD1号家系;地径生长以GD8号家系为最好,其次是HN7号、GXGLN2号家系。综合考虑高生长和地径生长,GXGLN2号家系表现最好。马尾松苗高与地径生长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香椿11个种源的引种生长初期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瑞昌市引进栽培了11个不同地理种源的2年生香椿实生苗,造林后1年调查分析各种源幼林期生长差异,发现香椿各种源幼林树高生长量存在着显著差异,香椿不同种源单株之间的树高与地径生长量变异幅度较大.综合其树高、地径生长量与成活率、病虫害状况,初步选出福建霞蒲和湖南洞口2个种源为适宜江西栽培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2.
收集福建和江西闽楠自然分布区20个地理种源,在福建明溪县进行其地理种源试验。2013年11月,调查9年生闽楠幼林的生长量指标,以选择闽楠的优良地理种源,进行其子代林遗传增益分析,结果表明,闽楠的树高、地径、冠幅等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和变异系数;树高、地径、冠幅等性状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综合树高、地径、冠幅等3个性状,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方法决选出:福建明溪为最优种源,福建永安、福建浦城与江西上饶为优良地理种源;4个优良地理种源的平均遗传增益,树高为23.73%,地径为27.77%,冠幅为26.11%。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产地闽楠(Phoebe bournei)幼苗生长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以来源于6个省区的12个种源的种子培育的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分析了闽楠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等性状的种源差异,苗期生长性状与种源产地气候或与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以及各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参试种源间生长差异显著,这些差异主要由遗传因素制约;地径、地下生物量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地径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各观测性状与无霜期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苗木苗高、地径、生物量等性状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供试的12个种源可划分为优、良、中、差4类,其中广西、贵州种源具有较明显的生长优势。综合分析结果表显示:闽楠各种源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地理隔离导致幼苗的生长性状变异丰富,西南地区种源普遍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14.
龙陵县高海拔地区旱冬瓜优良家系的早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旱冬瓜87个家系和当地商品种在龙陵县高海拔地区栽培试验,对其苗高、地径生长量及造林后18个月幼林的树高、胸径生长量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所选优树的种子与当地的商品种培育苗木的高、径生长量的差异显著;优良家系苗期高于商品种的家系有72个,占参试家系83%;幼林期高于商品种的家系为82个,占94%。(2)在旱冬瓜的家系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不同家系旱冬瓜在苗期及幼林期的高、径生长上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表明开展旱冬瓜优良家系选择十分必要。(3)综合旱冬瓜苗期和幼林期入选的家系,通过聚类分析,表现较好、性状相对稳定的家系为54、55、63、72、75、78、81、122号,共8个家系,可作为龙陵县高海拔地区当地造林的采种母树。  相似文献   

15.
用产于加拿大9个种源的扭叶松种子育苗,在湖北恩施的建始县国有高岩子林场的十字坪、姚家坡进行了扭叶松不同种源地、不同种源的植苗造林试验。其幼树期的试验结果表明:扭叶松能适应两地的环境条件,植苗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达91.3%~100%;对14年生的试验林进行高、径生长分析,扭叶松的树高生长和胸径生长受种源、造林地点的影响极显著;种源与造林地点对树高生长的交互作用极显著。进一步对树高进行单点分析,参试的9个种源,在十字坪试点,10577、26230、25730、27084、28476、14726、26153七个种源的树高生长极显著高于25801、25803两个种源,且7个种源两两间差异不显著;姚家坡试点10577种源的树高生长极显著高于其他种源,其下依次是28476、26153、26730、27084、14726五个种源。胸径生长在种源间的极显著差异缘于10577种源与25803、25801种源间的差异,其他任意两种源间的胸径生长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对鹅掌楸庐山种源和金平种源一年生播种苗的苗高和地径生长进行研究,两个种源的苗高和地径生长规律符合"S"型生长曲线.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同时可把生长期划分为4个阶段.庐山种源生长期按苗高生长进行划分和按地径生长进行划分有很大区别,而金平种源却相似.两个种源的地径生长在生长盛期阶段情况相似,而苗高生长在生长盛期阶段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滇西南地区15个县的0.5年生旱冬瓜种源的苗高、地径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不同种源旱冬瓜苗高、地径的生长变异及其与地理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苗高和地径2个因子进行逐步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间在苗高、地径生长上均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苗高生长表现最好的是孟连种源,平均苗高达31.4 cm;地径生长表现最好的种源是勐海种源,平均地径为0.38 cm。环境因子及地理因素对旱冬瓜种源的遗传变异有影响,苗高、地径与各种源原产地的地理经度呈负相关;采用种源间苗高、地径进行逐步聚类分析,15个种源可分为5类,根据各种源苗期苗高、地径的生长状况,初步筛选出瑞丽、孟连2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8.
沙棘种源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