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尾巨桉人工林栽培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合理的栽培密度是桉树人工林速生丰产的重要基础。从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的不同栽培密度对其生长量的影响来看:密度对尾巨桉高生长的影响表现在生长后期,密度对尾巨桉的胸径生长在各个林龄都存在显著差异,密度与胸径生长呈负相关。如果要培育大中径材,种植密度应小于1000株/hm2,结合目前桉树人工林的经营目的及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尾巨桉种植密度在1250~1667株/hm2。  相似文献   

2.
对尾巨桉不同处理更新3.2a生林分的生长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密度1 110株/hm2时,植苗更新林分平均胸径比萌芽更新林分高6.8%;平均单株材积比萌芽更新高11.4%;萌芽更新林分平均胸径随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尾巨桉林分胸径生长有极显著差异。萌芽更新林分平均单株材积随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萌芽保留1 110株/hm2平均单株材积比2 100株/hm2减小26.5%。在相同密度1 110株/hm2时,植苗更新林分每公顷蓄积比萌芽更新高23.1%。萌芽更新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林分密度2 100株/hm2的林分每公顷蓄积量比密度1 110株/hm2高53.7%。  相似文献   

3.
巨桉造林密度与整地规格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永安国有林场5.5a生不同造林密度与不同整地规格的巨桉人工林进行连续6a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规律及其经济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对巨桉的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而胸径和单株材积则随着林木株数的增加而减少;初植密度以1667株/hm2的蓄积最高,初植密度为1333株/hm2的效益最好.不同挖穴规格对巨桉生长早期有影响,但随着林龄的增加差异越来越小,穴规格以60cm×40cm×40cm的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4.
尾巨桉速生丰产林施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尾巨桉C9无性系林分进行幼龄期和中期施肥试验.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幼龄期施肥对尾巨桉林分的生长有极其显著的影响,而中期施肥对材积生长影响达显著水平,对胸径、树高影响不显著.通过对幼龄林不同施肥处理后林分的生长量分析表明,处理5(即每株施加磷酸二铵350 g+尿素100g+复合100g)可极显著提高尾巨桉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认为处理5为尾巨桉幼龄林的最佳施肥方案;中期施肥处理Ⅱ-1(即美国磷酸二胺500g/株)能显著提高尾巨桉村积生长量,是中期施肥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5.
桉树施肥与密度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肥对刚果1 2号桉高、径、蓄积量和尾叶桉高、径、蓄积量和冠幅生长均有极显著的影响,对刚果12号桉冠幅生长无影响.不同的施肥配比和施肥量对尾叶桉生长的效果是A2N1P150K160>A4N90P200K160>A3N91P150K160>A1 N1P1K1(对照);对刚果12号桉的效应是A.N90P150K160>A4N90P200K160>A2N0P150K160>A1 N1P1K1;在相同的密度下不同的株行距配置仅对尾叶桉冠幅和2年生胸径生长有显著差异,而对刚果12号桉的生长无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对不同更新模式尾巨桉人工林碳贮量的变化及其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更新模式尾巨桉各器官的碳素密度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植被层和土壤各层的碳素密度有一定差异,但各器官、植被层及土壤层的碳贮量均有极显著差异。当林分密度同为1 097株/hm2时,植苗和萌芽更新模式林分的碳贮量分别为37.511 t/hm2和32.074 t/hm2,植苗林分碳贮量高于萌芽林分16.95%;萌芽和植苗更新土壤层的碳贮量分别为53.065 t/hm2和47.008 t/hm2,萌芽更新土壤层的碳贮量高于植苗更新12.89%;而生态系统的总碳贮量基本相同,分别为85.139 t/hm2和84.520 t/hm2。萌芽更新尾巨桉人工林林分碳贮量随保留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从1 097株/hm2增到2 119株/hm2时,林分碳贮量从32.074 t/hm2增到46.893 t/hm2,增长46.20%。  相似文献   

7.
对巨尾桉不同造林密度的林分生长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巨尾桉不同造林密度对林木胸径、树高及单株材积都有影响,但树高差异不大。不同造林密度对巨尾桉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影响为:随着密度的增大,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变小,当造林密度为1110株/hm~2时,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最大;当造林密度为2500株/hm~2时,林分的蓄积量最大。  相似文献   

8.
巨尾桉大径材间伐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培育巨尾桉大径材,对造林密度为1650株·hm-2的10年生巨尾桉,开展二次间伐试验,首次间伐在造林后3 a进行,第二次问伐在第1次间伐后3 a进行,分别设置间伐株数2/3、1/2、1/3及不间伐(对照)4种间伐强度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林分蓄积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第2次间伐保留密度为645株·hm-2的林分,其平均胸径23.6 cm、立木单株材积0.552 5 m3、林分蓄积356.379 m3·hm-2、经济效益为293 385元·hm-2,分别比对照增加21.2%、54.2%、5.2%、28.4%,均优于其他不同处理.表明间伐强度以株数1/3为宜,保留密度为645株·hm-2的巨尾桉大径材林分,其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9.
施肥处理对巨尾桉人工林材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巨尾桉人工林材性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巨尾桉人工林木材密度、硬度、横弯强度、抗劈力均表现为初期施肥>初期施肥 中期施复合肥>初期施肥 中期施磷酸二铵;仅初期施肥巨尾桉人工林木材品质最有利于作为胶合板原料,其次为初期施肥 中期施复合肥。三种不同施肥处理除初期施肥与初期施肥 中期施磷酸二铵间巨尾桉人工林木材抗劈力差异极显著或显著、初期施肥与初期施肥 中期施复合肥间巨尾桉人工林木材径向抗劈力差异显著外,其余两者间其它指标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闽南山地巨尾桉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南山地巨尾桉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巨尾桉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蓄积量的生长造成极显著的差异,其中,P肥对巨尾桉生长极端重要,N肥次之,最佳施肥配方是N200P150K0(kg·hm-2),即每1hm2林地施N肥200kg、P肥150kg,不施K肥。  相似文献   

11.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巨尾桉进行了不同施基肥和抚育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巨尾桉施基肥造林具有明显成效,其中以施过磷酸钙600kg/hm2和碳酸氢氨300kg/hm2为最佳方案.不同抚育措施对巨尾桉幼林生长有显著影响,且抚育强度越大,生长效果越好.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选择整地、施肥、密度三个主要栽培措施作试验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整地、施肥、密度对巨尾桉生长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密度>整地>施肥。密度是巨尾桉纸浆材丰产的关键措施;在较好的立地上,巨尾桉纸浆材丰产林的栽培可采用块状整地方式,规格为50×50×50cm;每穴施基肥:滤泥2.5kg+复合肥0.665kg;造林密度为1665株/hm2。  相似文献   

13.
肉桂人工林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结构及桂皮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优质板桂和企边桂,探讨肉桂(Cinnamamun cassia)中大径材培育技术,以广西防城港肉桂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砍小留大的原则,分别在造林后5年,10年和14年进行间伐,比较分析了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结构及桂皮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后保留密度Ⅰ(3 100株/hm2)、Ⅱ(2 400株/hm2)、Ⅲ(2 100株/hm2)的3个密度林分中,中大径阶的树木较对照明显增多,单株桂皮产量显著增加,其中,密度Ⅱ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皮厚及单株产量均高于其他密度林分,林分中的中大径阶林木分布较多,是培育肉桂中大径材,获得板桂、企边桂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14.
桉树大径材培育技术及其经济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桉树大径材培育技术-间伐控制对桉树林分生长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对3年生的尾巨桉进行不同强度的间伐处理,结果表明间伐处理会对桉树人工林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产生显著影响,林分平均胸径差异随着林龄增长而增大,6年生处理组的桉树平均树高、每亩蓄积量与同期CK之间存在显著差异。6年生时经济效益分析表明作为大径材培育的间伐处理林分的经济收入显著高于不间伐的收入,而间伐处理至1110株/hm2的林分可获得最大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5.
尾叶桉、杂交桉无性系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三门江林场参试的6个无性系分别来自巨尾桉(E.grandis)、尾赤桉(E.urophylla×E.camaldulensis)、柳窿桉(E.saligna×E.exserta)等3个杂交种和1个尾叶桉(E.urophylla)纯种,均有较高的生长水平,林龄44个月时它们的年平均蓄积生长量达到31.34 m3/hm2,树高、胸径、蓄积生长量从林龄8个月到44个月时均无显著差异,但以造林编号为3(巨尾桉)、5(巨尾桉)、4(尾叶桉)的无性系生长较好;另外,无性系生长稳定性高,早期选择可靠性大。  相似文献   

16.
巨尾桉纸浆材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选择整地,施肥,密度三个主要栽培措施作试验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整地,施肥,地巨尾桉生长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密度〉整地〉施肥。密度是巨尾桉纸浆材丰产的关键措施;在较好的立地上,巨尾桉纸浆材丰产林的栽培可采用块状整地方式,规格为50×50×50cm,每穴施基肥:泥2;5kg+复合肥0.665kg;造林密度为1665株/hm^2。  相似文献   

17.
王添山 《林业勘察设计》2019,39(1):32-34,38
为提高尾巨桉林分的经营效果,开展制造胶合板材用尾巨桉培育,研究以8 a为主伐年龄的3种造林初植密度即1 950株·hm~(-2)、1 650株·hm~(-2)和1 335株·hm~(-2)的生长与经济效益情况,结果表明:尾巨桉3种不同初植密度造林成活率均达96. 4%以上,林分主伐时保存率平均80. 2%,主伐时立木株数能达到1 545株·hm~(-2)左右为宜;尾巨桉胶合板材造林8周年主伐时,以初植密度1 950株·hm~(-2)处理的,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产材量、产值及净利润均为最大。说明以生产胶合板材为目标的尾巨桉造林初植密度1 950株·hm~(-2)较合理,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8.
尾巨桉2种留萌密度的幼林生长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留萌密度对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lla×E.grandis)萌芽林生长量的影响,分4个生长时期(0.3年生,1.4年生,2.3年生和3.3年生)对广西东门林场尾巨桉2种留萌密度(留萌1株和留萌2株)的萌芽林的生长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2种留萌密度下桉树萌芽林的胸径,树高及林分蓄积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留萌1株的萌芽林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均显著高于留萌2株的萌芽林,而且这种差异会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而留萌2株的林分蓄积量表现出高于留萌1株的萌芽林的态势,但差异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9.
以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 3种不同造林密度(A密度:1 666株/hm~2,B密度:1 250株/hm~2,C密度:833株/hm~2)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5~5.5年生时不同密度林分生长动态、差异及林木分化特征,目的是为尾巨桉纸浆材、胶合板材或大径级锯材人工林培育提供参考依据。3种密度林分树高连年生长量排序是CBA,胸径、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的排序与树高相同;而不同密度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量的排序则相反。3种密度间尾巨桉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蓄积量均有显著差异;密度A、B、C的林木胸径变动系数分别是12%、15%、15%,最大与最小变动系数间仅相差3个百分点;林分树高与胸径之比值中,林龄5.5年时最大比值(B密度,比值为140.7)比最小比值(C密度,比值为134.8)仅大4.2%。分析表明,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随密度增加而减小,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量则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密度小的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显著高于密度大的林分,但密度小林分蓄积量则显著低于密度大的林分;林木分化及林木圆满度在不同造林密度间差异较小,且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给尾巨桉幼林的施肥提供依据,以肥料类型为试验因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其进行培育,研究不同肥料类型对尾巨桉幼林生物量、养分分配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N、P、K施入量的条件下,地径、树高生长、生物量分配以处理Ⅲ最佳.整体排序为处理Ⅲ>处理Ⅱ>处理Ⅰ>CK.国产的有机无机复合肥对幼林尾巨桉树高、地径、生物量效果最佳,进口复合肥次之,传统复混肥最差.国产的有机无机复合肥与进口复合肥的养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从尾巨桉的生长以及生产成本考虑,推荐使用国产的有机无机复合肥施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