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了解秃杉人工林对林边土壤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对广西西北部的南丹县、凤山县和天峨县的秃杉人工林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秃杉引种区具有相似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0~40 cm)密度为0.89~1.16 g/cm3,土壤总孔隙度为43.68%~ 53.65%,土壤最大持水量为46.36% ~ 74.61%;土壤pH为4.30 ~4.88,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7.78~68.30g/kg;土壤全氮和水解氮含量分别为0.82~3.37 g/kg和81.5~347.6 mg/kg;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为0.24~0.41 g/kg和0.40 ~ 2.87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为28.3~136.2 mg/kg.表明桂西北秃杉引种栽培区林地土壤较疏松、通气、透水性能良好,土壤有机质及氮素养分含量高.随着林龄增加,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均呈增大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也有相同的变化规律,但土壤密度呈下降趋势.表明秃杉人工林能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状况,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四川理县地震灾区不同受灾程度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对比调查,探索地震对土壤的影响,为受灾地区土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11月选取汶川地震受灾区岷江柏人工林地进行调查与采样,在熊尔山调查点(山地褐土)选取1个对照(未受地震次生灾害明显破坏)和3个受灾林分,在蒲溪沟调查点(山地棕壤)选取1个对照和2个受灾林分。测定表层土壤(0~20 cm)的密度、总孔隙度和颗粒组成特征,分析土壤剖面3个土层(0~20,20~40和40~60 cm)土壤的pH值、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等养分指标。【结果】地震造成0~20 cm层土壤密度显著提高,受灾土壤密度平均值高达1.28 g·cm-3,与对照相比,熊尔山和蒲溪沟2调查点的土壤密度平均值分别提高6.1%和18.6%;伴随着土壤密度增大,土壤总孔隙度均显著减少(两者极显著负相关,γ=0.998**),导致土壤透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危险增大;受地震次生灾害影响,2调查点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下降56.1%和52.2%,表层土壤(0~20 cm)的黏粒含量分别平均下降了54.8%和57.1%,土壤砂粒和粉粒含量显著升高(P0.05);地震引起2个调查点各土层(0~20,20~40和40~60 cm)土壤pH值显著升高(P0.05),平均提高了11.5%,pH值变化与土壤类型和土层深度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及黏粒流失可能是导致土壤pH值升高的主要原因;受地震次生灾害影响,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降低,熊尔山土壤中的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减少了67.1%和72.2%,而蒲溪沟土壤中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减少了80.3%和78.0%;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阳离子交换量间均显著正相关;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显著减少,下降79.7%~90.3%,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很弱;根据C/N比的变化分析可知地震后土壤的C损失率高于N损失率。【结论】受地震次生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土体断裂及掩埋等影响,调查林分的土壤均出现明显的退化现象:土壤密度升高,总孔隙度下降,土壤pH值增大,黏粒流失十分严重,养分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明显降低。建议该类林地的土壤修复应着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和减少土壤黏粒流失等。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重金属的相关性,采用对角线法和环刀法对深圳市田头山自然保护区3个典型常绿阔叶次生林样地进行土壤采集,并测定其主要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含量.研究发现,0~20 cm剖面层容重最小,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整体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理化性质与重金属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土壤物理性质相比,...  相似文献   

4.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的土壤密度显著大于刺槐纯林和马尾松+刺槐混交林,但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最小;马尾松纯林有效钾含量最高,刺槐纯林最低;马尾松纯林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最低,刺槐纯林与马尾松+刺槐林没有显著差异;马尾松+刺槐pH值最高,马尾松纯林和刺槐纯林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各植被土壤碱解氮与有效钾呈显著负相关,有机质与有效钾、碱解氮及pH值呈显著正相关,有效磷和pH值呈显著负相关;马尾松+刺槐林和刺槐纯林的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碱解氮、有机质、有效磷没有显著差异。从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建议营造混交林,以便增加抗逆性,降低营林成本。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春季垄沟深松30 cm、秋季翻耕25 cm、秋季垄沟深松30 cm三种不同整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整地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增大,田间持水量升高;在20~30 cm土层中,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高,其他土层没有显著变化。在30~40 cm土层,翻耕整地的有机质含量升高,各处理土壤p H值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以伊犁河谷沙枣、新疆杨、加小杨×俄罗斯杨和白榆等4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采样和室内测试分析,对0~20cm和20~40cm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等指标进行分析测定,并研究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酶和养分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20~40cm土层较少;各模式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白榆林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全钾和速效钾处于较高水平,新疆杨林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有一定的相关,其中脲酶与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与碱解氮和速效磷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文章研究无公害施肥对粤东乌龙茶茶园土壤自然含水量和土壤容重等物理性质、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等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铺草、施绿肥、施有机肥均能提高土壤自然含水量和有机质质量比,而施有机肥对提高土壤有机质质量比的效果最好;施绿肥和铺草对于提高土壤全氮和碱解氮质量比的效果不明显,而施有机肥可以明显提高土壤全氮和碱解氮质量比,因此粤东各地茶园可以因地制宜改善本地的茶园土壤,采取施有机肥结合铺草措施,保证土壤肥力供应和含水量。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培肥方式对温室杏树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规律,对位于定西市农科院杏树温室内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分析,并对酶活性和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萌芽期供试土样0~10、10~20、20~40cm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而40~60、60~80、80~100cm的酶活性逐渐降低,降幅分别为13.6%、19.2%、27.3%;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降幅分别为25.9%~86.7%和30.32%~88.55%。在果实膨大期,不同的培肥方式对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影响不明显,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0~10、10~20、20~40cm 3个土层内相对播前有所降低,脲酶活性增高。对碱性磷酸酶和脲酶而言,不同处理中,有机肥或有机与无机肥配施的酶活性明显高于无机肥处理。培肥方式中,厩肥与氮磷配施、秸秆与氮磷配施是较优的培肥模式,且厩肥与氮磷配施优于秸秆与氮磷配施的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与有机质、全磷、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电导、pH值都无明显相关性;碱性磷酸酶和脲酶与有机质、全磷、全氮、速效磷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pH值、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电导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利用试验测定和定量统计的方法,分析比较了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间伐和未间伐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层和土壤层(0~10cm、10~20cm)的理化性质,结果显示:与未间伐林分相比,50%强度间伐6a后林分内凋落物层生物量、质量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7.25%、6.05%、9.08%、31.94%;土壤层的质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和有机质含量有所上升(0~10cm土壤层分别增加4.84%、11.11%、15.67%;10~20cm土壤层分别增加10.25%、12.50%、28.97%),而全氮含量呈下降趋势(0~10cm土壤层减少20.83%;10~20cm土壤层减少16.67%);土壤pH值亦有所下降。研究进一步证实,通过间伐能够增加地表凋落物生物量,改变有机质分解速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的理化特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重庆市沙坪坝区道路绿地土壤理化性质,对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沙滨路、杨公桥立交等道路绿地土壤进行了采样调查试验,测定了容重、pH值、EC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等理化性质,对沙区城市绿地土壤土壤肥力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沙区城市道路绿地土壤pH值为7.10~8.56kg,以偏碱性为主;EC值为0.164~1.175mS/cm;有机质平均值为19.32g/kg;容重在1.17~1.62mg/m3,压实现象较为突出;碱解氮和有效磷平均值分别为69.3mg/kg、12.3mg/kg,均处于较缺乏水平;速效钾平均值143mg/kg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11.
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滇南典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脲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0~<1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2.23 mg/(g·d)]高于10~20 cm土层[1.69 mg/(g·d)],但两土层间脲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2)滇南典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自然含水量、总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有机碳含量、水解氮含量、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容重、pH值和全钾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3)土壤脲酶活性的首要影响因子是土壤水分、结构因子(土壤含水量、饱和持水量、容重和总孔隙度)和土壤碳氮因子(土壤有机碳、水解氮和全氮),其次为碳氮比。滇南森林管护中应注重土壤水分和结构的管理及土壤碳素和氮素的调节。该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土壤物质循环过程奠定基础,为制定森林资源的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不同林分密度榛子天然林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地调查和土壤采样分析方法,对林口县青山林场榛子(Corylus)天然林土壤养分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林分密度榛子天然林土壤养分特征,旨在为榛子天然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减少,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表现为表层最高。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在650~2 500株/hm~2密度范围内均呈现出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且均为1 900株/hm~2密度含量最高;速效磷含量则分别表现为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降低的变化趋势。当榛子天然林林分密度在1 900株/hm~2时,0~30 cm深度土壤的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均表现为相对较高的水平;综上所述,以土壤养分为评价指标,研究地区榛子天然林适宜的保留密度为1 900株/hm~2。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哀牢山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异状况及合理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对哀牢山东、西坡海拔在1 200-2 600m范围的7个海拔梯度的4个不同季节表层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N、全P、全K、NO_3~--N及NH_4~+-N等理化指标进行跟踪测定,并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对相关指标与海拔梯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海拔梯度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N、NO_3~--N、NH_4~+-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H值、全K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哀牢山表层土壤呈弱酸性,pH值在5.06-6.97之间,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海拔梯度范围差异明显,且各理化性质存在密切相关性。在影响哀牢山表层土壤的全N、P、K元素的因子中,含水量和有机质在含量和空间异质性上影响着哀牢山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在哀牢山表层土壤N、P、K的循环中,含水量和有机质是影响哀牢山植被群落结构及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这一结论对于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的保护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不同林龄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以辽河源地区山杨Populus davidian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林龄的林分土壤理化特征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增加,山杨在0~100 cm各土层土壤容重(1.07~1.69 g·cm-3)和土壤全K含量(4.32~4.72 g·kg-1)均表现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而土壤含水量(7.35%~24.39%)从高到低为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土壤全N含量(0.28~2.76 g·kg-1)、土壤全P含量(0.46~1.37 g·kg-1)先增加后降低,即近熟林成熟林中龄林,而土壤p H值(5.03~5.98)变化规律为先降低后增加,表现为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土壤有机质含量(2.64~31.99 g·kg-1)的变化规律较为波动,在0~20 cm土层为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但在20~100 cm土层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2)各林龄林地土壤容重、土壤全K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N、P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土壤p H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3)土壤理化性质各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全N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全N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p H值与土壤全K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全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K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全N与土壤全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K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全P与土壤全K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禁牧对高原湿地纳帕海退化草甸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采用比较研究法对高原湿地纳帕海禁牧4年、禁牧8年和未禁牧的退化草甸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调查分析,探索禁牧对高原湿地退化草甸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禁牧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值,增加了土壤毛管持水量,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且禁牧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随着禁牧时间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逐渐递增,且表层0 ~ 20 cm土壤比深层20 ~ 40 cm土壤变化幅度大;纳帕海湿地退化草甸土壤理化性质随着禁牧时间的增加趋于良性循环,并与植物生长和植被演替有着密切关系,表明禁牧是高原湿地退化草甸土壤恢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栽培龙丰苹果园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清耕为对照,研究在覆盖、生草、免耕不同土壤管理制度下的土壤化学变化,结果表明,生草处理较对照在0~20cm土层中极显著的提高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20~40cm土层中极显著的提高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覆盖处理较对照在0~20cm土层中极显著提高了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的提高了全磷含量;20~40cm土层中极显著的提高了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显著的提高了全钾含量;果实产量。免耕处理较对照在0~20cm土层中显著的提高了全氮、全钾含量,极显著的提高了速效钾含量;20~40cm土层中显著的提高了有机质、全氮含量。  相似文献   

17.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表层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养分特征。结果表明:除了土壤pH值之外,不同林龄土壤理化指标均有显著差异,其中成熟林土壤容重最低为1.16 g/cm3,成熟林土壤含水量、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最高,分别为167mg/cm3,20.17%和19.38 g/kg;近熟林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最高,分别为18.01 mg/cm3,67.86 mg/cm3,1.33 g/kg,0.67 g/kg和28.18 g/kg;不同肥力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果计算,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为近熟林﹥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  相似文献   

18.
通过常规理化分析研究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森林公园的土壤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森林公园土壤容重大,平均为1.50 g/cm3;石砾含量高,除2个黑土样本外,石砾质量分数均大于20%;盐分偏低,Ec值在0.1~0.2 m S/cm;p H值较高,在8.8~9.1,均为强碱性土壤;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较低,分别在0.6~10.5 g/kg,3.9~43.2 mg/kg,2.6~6.7 mg/kg,且上层土壤含量大于下层土壤;有效钾含量在26.4~87.2 mg/kg,多数处于较低水平,土壤上、下层含量差异无明显规律。总体上说,森林公园土壤质量较差。根据森林公园土壤质量状况,文中提出了加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绿地土壤科学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采集浙江省松阳县5个乡镇18个村144个样点的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林0~30 cm土壤,对其p 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6个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及贫瘠化评价。结果表明:松阳县毛竹林土壤p H值范围在3.90~5.60,处在毛竹适生范围(p H4.5~7.0);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平均为42.94 g/kg,全氮含量平均2.15 g/kg,碱解氮平均含量为159.79 mg/kg,有效磷平均含量为2.27 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为61.28 mg/kg。松阳县毛竹林土壤养分存在富氮低磷缺钾的现象,不同乡村间毛竹林土壤养分失调的种类和程度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以桉树(Eucalyptus spp.)间种牧草桂牧1号杂交象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Pennisetum purpureum)、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和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的6种复合经营模式为处理,以桉树纯林为对照,分别于造林初期、中期和后期,分析桉树人工林间作牧草复合经营模式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因子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筛选出对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效果较优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时期相同土层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和速效氮、磷、钾含量在不同模式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同一时期,各模式0~20cm土层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大于20~40cm土层,土壤容重则相反。随着造林时期的变化,在相同土层各模式的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逐渐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逐渐减小,而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种植模式不同土层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桉树(2 m×3 m)+山毛豆模式上下层关联度均表现最大,说明A2模式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的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