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针对花生蚜虫体型小、在田间不易准确快速识别的问题。本文采用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 DNA 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 I, mt DNA COI)基因的种特异(species-specificCOI)PCR方法,研究了其快速鉴定的分子技术。研究利用mt DNA COI基因通用型引物F-LCO-1490/R-HCO-700ME获得青岛地区花生蚜虫COI基因序列,并根据测序结果设计六对花生蚜特异引物,同时以同一花生田采集的、与花生蚜同生境节肢动物、线虫、软体动物的166个DNA样本为模板对六对引物的种特异性进行了检测。PCR结果显示,引物AC_F2/AC_R2对花生蚜基因组模板有特异扩增能力,片段长度为299bp;且该对引物在与花生蚜同生境节肢动物、线虫、软体动物样本中均未扩增出条带,显示出此种特异性引物对其他物种不具有交叉反应扩增能力,可用于花生蚜的快速检测及预测预报,同时对本地天敌对花生蚜捕食作用的检测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PCR对转基因玉米MON810的鉴定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际娟  曹远银 《玉米科学》2003,11(1):019-021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玉米MON810的筛选检测和品种鉴定的PCR方法.该方法根据玉米自身IVR基因作为内源特异参照基因扩增226 bp片段,检查模板DNA提取的质量,避免了假阴性结果;同时扩增CaMV35S启动子基因195 bp片段,可以对MON810转基因玉米进行筛选检测;此外,根据MON810品种设计的特异性鉴定检测引物,可扩增Maize genome/CaMV35S基因170 bp片段和HSP/CryIA(b)基因194bp片段,具有很强的品种特异性,达到了对MON810转基因玉米的品种鉴定目的.PCR反应循环参数是94℃2 min;94℃40sec,55℃60sec,72℃60sec,35次循环;之后72℃延伸5 min。  相似文献   

3.
利用多重PCR技术快速检测五个转基因大豆品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基因大豆305423、MON89788、CV127、GTS40-3-2、356043作为商品化应用最为广泛的大豆品系,种植面积占世界转基因大豆总种植面积的80%以上。根据大豆内标准基因Lectin和5种转基因大豆品系的边界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验证引物的适用性、特异性和灵敏度,优化多重PCR检测体系中不同引物的用量及反应退火温度,建立了能同时扩增大豆内源基因Lectin和5个转基因大豆品系的六重PCR检测体系。结果表明:确定的大豆内源基因和5个转基因大豆品系的引物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引物之间无交叉扩增和非特异性扩增,多重PCR方法的检测灵敏度达到0.1%。该方法可作为转基因大豆及其产品成分检测的辅助手段,快速检测转基因大豆及其产品中的相应品系。  相似文献   

4.
油料作物内标准基因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标准基因(Endogenous Reference Gene)是指具有植物物种专一性且拷贝数恒定、不显示等位基因变化的保守DNA序列。可用于对基因组中某一目的基因进行定量分析和验证PCR反应体系中是否存在抑制物质。基于其物种特异性,内标准基因还能用于食品搀假使杂的判定。油料作物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油料制品的鉴别和转基因油料作物的检测急需使用内标准基因。目前,油料作物内标准基因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还没有对它们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的报道。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油料作物内标准基因的研究,阐述了各物种已开发的内标准基因。并对这些基因从引物位置、扩增片段的大小、拷贝数等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本文综述了油料作物内源特异参照基因的研究概貌和存在问题,有助于对油料作物及其他作物内源特异参照基因的进一步开发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甘蔗褐锈病菌巢式PCR分子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真菌DNA内源转录间隔区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甘蔗黑顶柄锈菌DNA,并对其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获得序列于NCBI网站进行比对分析,并于该序列多态性丰富区域设计了2对引物PM2F/R、PM3F/R。通过对同寄主不同病原菌、以及不同属的锈菌DNA进行PCR检测以验证引物的特异性。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单一PCR反应体系与程序条件下,2对引物均仅能从甘蔗黑顶柄锈菌中扩增出约474 bp和363 bp的特异条带,而从其它真菌DNA中均扩增不出任何条带。进一步将引物PM2F/R作为第一轮扩增引物、PM3F/R作为第二轮扩增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后,其检测灵敏度在DNA水平上可达0.001 ng/μL,较常规PCR提高100倍。由此表明,依据本研究所设计的2对引物而建立的快速、灵敏、准确的甘蔗黑顶柄锈菌的检测技术,对病原菌的早期诊断、快速检测及病害流行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甘蔗BtG-2是利用农杆菌介导法把Cry1Ac-2A-gna融合抗虫基因导入‘新台糖22号’的转基因甘蔗株系,具有良好的抗虫特性和农艺性状。为了明确转基因甘蔗BtG-2的分子特征及其检测方法,推进其生物安全性评价工作,以BtG-2的T2代为研究材料,利用Southern杂交检测外源基因在转基因甘蔗基因组内的拷贝数;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分离外源基因在甘蔗基因组中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并建立了该转化体高效灵敏的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外源T-DNA以单拷贝方式插入BtG-2株系;经过3次的热不对称巢式PCR扩增,获得外源基因T-DNA左边侧翼序列984 bp和右边侧翼序列705 bp;以这2个序列和相应的T-DNA的左右端序列分别设计3对检测引物对,建立了BtG-2株系的转化事件特异性PCR检测方法,扩增效率最高的引物对LS011/LA451和RS160/RA588分别扩增到440 bp和428 bp的特异片段。其中T-DNA左侧设计的LS011/LA451检测引物对扩增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够在甘蔗BtG-2基因组DNA相对含量为0.1%的模板中检测出转基因目的成分,相当于9个单倍体基因组拷贝数。本研究完成了转基因株系BtG-2的分子特征及其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为该转基因甘蔗及其衍生产品的检测和身份识别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已有序列信息快速获得花生目的序列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套基于已有DNA序列信息快速获得花生目的序列的技术流程。运用花生籽仁未成熟叶片简单预处理PCR技术,根据一个种子中特异表达的基因c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TaqDNA聚合酶进行PCR扩增,4个花生基因型中有3个得到预期长度的产物。随后取其中育种品系02-B4籽仁未成熟叶片,简单预处理后采用Pyrobest DNA聚合酶作高保真扩增,得到产物后直接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片段与已报道的花生PSC33羽扇豆球蛋白cDNA序列表现出高度同源性。本研究为分离其编码区上下游序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接骨木镰刀菌是马铃薯干腐病的主要致病菌,给黑龙江省马铃薯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采用马铃薯干腐病引物LDJ1对马铃薯干腐病、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黑痣病的致病菌的ITS序列进行测定,只有马铃薯干腐病菌扩增出560 bp特异性片段。再分别对接骨木镰刀菌、燕麦镰刀菌和茄病镰孢变种的ITS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针对接骨木镰刀菌设计了特异引物L2,扩增特异性产物为278 bp,该引物所建立的PCR检测体系可检测DNA含量在50 pg/μL以上的目的基因。  相似文献   

9.
利用细菌16S-23S r DNA内源转录间隔区通用引物L1/L2扩增烟草青枯病菌基因组DNA,并对其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经与近缘种序列多重比对分析后,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Rs F/Rs R,用于包括烟草青枯病菌在内的15种不同细菌、5种真菌、3种卵菌基因组DNA的PCR扩增。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反应体系与程序条件下,该对引物只能从烟草青枯病菌中扩增出241 bp的特异片段,并通过序列测定验证了其准确性;将引物Rs F/Rs R与细菌通用引物L1/L2进行巢式PCR扩增后,其检测灵敏度在DNA水平上可达0.4 fg/μL,较常规PCR提高1 000倍,表明该对引物能有效地用于烟草组织及土壤中青枯病菌的检测。此结果对烟草青枯病的早期诊断、快速检测及病害流行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程阳  胡珅  栾凤侠 《麦类作物学报》2013,33(6):1100-1104
为了满足转基因小麦检测中对内源参照基因的检测要求,以小麦属特异的内源基因γ-醇溶蛋白基因( GAG56D)作为目的基因,采用环状等温扩增技术(LAMP)建立了小麦内源基因 GAG56D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系。针对小麦内源基因 GAG56D特异靶序列的6个区域设计4 条特异性引物,通过显色法进行LAMP检测,并对时间、温度等反应条件及反应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进行探索。结果表明,该检测体系最适反应温度为63℃,反应时间 60 min,定性检测低限达到0.5%(w/w)。该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灵敏度和稳定性,操作简单、快速。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he ability to sensitively detect Vibrio cholera with PCR-ELISA method represents a considerable advancement over alternative more time-consuming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this pathogen.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valuate the suitability of a PCR-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sensitive and rapid detection of V. cholera O1. METHODS: The 398-bp sequence of a gene that codes for the cholera toxin B subunit was amplified by PCR. The digoxigenin-labeled amplified products were coated on microplates and detected by ELISA. The PCR product was also hybridized with biotin labelled probe and detected by ELISA using streptavidin.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specificity of the PCR was determined using 10 bacterial strains and 50 samples from south Iran.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0.5 pg of the genomic DNA and five bacterial cells. Adaptation of PCR into PCR-ELISA assay format facilitates specific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of human cholera disease. We conclude that this PCR-ELISA is a diagnostic method that specifically detects toxin genes in V. cholera O1 strains. It is more rapid and less cumbersome than other diagnostic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toxicity in these strains.  相似文献   

12.
花生油中的α-亚麻酸含量在不同种质资源中存在着差异,与籽仁的不同发育时期也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RACE的方法,从萌发的花生子叶中克隆了一个参与花生α-亚麻酸合成的ω-3△15-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命名为AhFAD3A。利用荧光定量PCR分别比较分析了AhFAD3A和Ah FAD8基因在花生不同组织、籽仁发育不同阶段、萌发过程中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AhFAD3A基因主要在花期的叶片组织和根部、籽仁形成期表达,在其它发育阶段该基因的表达量比较低,证实该基因的表达与花生籽仁中α-亚麻酸的形成呈正相关;AhFAD8基因在花生的整个生育阶段的绿色组织中表达、非光合组织中几乎不表达。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确定AhFAD3A基因的功能、表达调控及其与花生籽仁中α-亚麻酸形成的关系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3.
花生青枯菌红安分离物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湖北红安发病花生根部分离到一个细菌分离物2C1,对该分离物进行了TZC显色反应,致病力的测定,16s rRNA、23s rRNA和鞭毛蛋白基因filc的PCR扩增,16s rRNA PCR扩增产物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物2C1在TZC培养基上表现出青枯菌的典型菌落形态,对花生具有强致病性,PCR扩增获得与预期大小的产物片段; 16s rRNA核苷酸序列具有与其它青枯菌分离物99%左右的一致性。上述结果表明:2C1是具有强致病力的花生青枯菌分离物。  相似文献   

14.
茶毛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的快速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EpNPV)两个核心基因A13-1lef-8和A13-1polyhedrin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了两对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方法分别扩增获得538bp和281bp的2个DNA片段。克隆至T载体测序后与Genbank中已知EpNPV两基因序列比对,匹配率为100%。证实所克隆的特异性DNA片段可以作为鉴定茶毛虫感染EpNPV的标志性序列。本研究建立了茶毛虫感染EpNPV的分子鉴定方法,并为EpNPV防治茶毛虫效果的评价以及EpNPV侵染茶毛虫途径等毒理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试验采用不同的马铃薯材料进行PCR 技术体系的研究, 建立和完善了马铃薯少量材料的DNA提取方法, 研究了PCR扩增中Mg2 + 浓度、引物和底物浓度对PCR产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在以引物为10 mer 的PCR反应体系中, 适当提高Mg2 + 浓度(1-5 ~2-7 mM) 有利于PCR反应的进行, 而引物与底物只有在一个相对适当浓度范围内才能获得理想的结果, 过低会使扩增产物达不到可检测的水平, 过高则会影响扩增产物的特异性。本试验中引物的适宜浓度为0-8 μM, 底物为80 ~180 μM。所建立的优化马铃薯PCR 体系同样适用于水稻、玉米、番茄和油菜等作物。  相似文献   

16.
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物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槟榔黄化病是槟榔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如何快速检测该病原菌是防治该病的重要基础。利用植原体16SrDNA通用引物对海南感染黄化病的槟榔花苞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获得约1.2kb的特异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通过BLAST程序比较、系统进化树构建及iPhyClassifier分析表明,引起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植原体属于翠菊黄化植原体组(16SrⅠ组),且为该组中一个新的亚组,即G亚组,现将其暂命名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nut yellow leaf phytoplasma,AYL)。  相似文献   

17.
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进口抗草丁膦油菜籽中的B arnase基因进行了定量检测,分别建立了抗草丁 膦油菜籽参照样品外源B arnase基因和内标准HMG基因Ct值与模板量之间的标准曲线和线性回归方程,运用所 建立起来的方法对14批油菜籽样品进行了定量分析。 转基因油菜籽; 草丁膦; B arnase基因; HMG基因; 定量PCR  相似文献   

18.
花生条纹病毒(红安分离物)cp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湖北省红安县花生种传苗中得到花生条纹病毒(Peanut stripe virus, PStV)分离物(PStV-Hongan),提取感病叶片的总RNA,RT-PCR扩增了其外壳蛋白基因(cp),克隆至pGEM-Teasy载体,转化大肠杆菌并鉴定。阳性质粒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cp含有861个核苷酸,编码分子量为32.4kDa的蛋白。该株系cp与PStV其它株系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6%~98.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6.2%~99.3%。株系间cp核苷酸序列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Hongan株系与中国其它株系亲缘关系较近,而与东南亚其它株系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9.
由灵芝菌(Ganoderma pseudoferreum)引起的红根病是橡胶上危害面积最广、影响最大的世界性根部传染性病害。本研究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以G. pseudoferreum线粒体Large rDNA特异片段为靶标序列,设计出G. pseudoferreum 特异性LAMP引物,以SYBR Green I为指示剂,建立基于颜色判断的直观、快速、灵敏的G. pseudoferreum LAMP检测方法,优化了反应体系和条件,进行了特异性、灵敏度及田间疑似病样的检测验证。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检测时间仅需80 min,在等温64 ℃条件下反应1 h能特异性检测出G. pseudoferreum;特异性检测中,G. pseudoferreum菌株扩增后呈阳性(绿色),而其他真菌均为阴性(橙色)。该技术最低检测限为1′10-5 ng/μL。田间疑似病样LAMP体系检测,病原检出率为85%。本研究建立的LAMP检测技术为橡胶树红根病菌的快速鉴定提供了新技术。  相似文献   

20.
花生微卫星DNA分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了2种从AFLP扩增片段中分离花生微卫星DNA(SSR)的方法,结果表明,从预扩增的AFLP片段中富集SSR的方法简便,获得较多的含简单重复序列的片段;而从选择性扩增的AFLP片段中分离SSR后直接从电泳胶上切取差异片段进行测序的方法效率低,不适用于分离花生的微卫星D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