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宁德4个沿海县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评价指标主导性、可度量性和易获得性等原则建立了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了各评估指标的权重,建立了赤潮灾害致灾因子危险度、承灾体易损度和赤潮灾害风险模型,并在GIS平台上实现了评估结果的可视化。结果表明,福鼎沿海和霞浦沿海的赤潮灾害风险为中,蕉城沿海和福安沿海的赤潮灾害风险较低,评估结果与宁德沿海赤潮历史数据、实际情况及相关文献研究相一致。研究可为宁德沿海赤潮灾害监控、防灾减灾及海水养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赤潮是一种近年来在中国沿海近岸海域经常出现的海区自然现象,由于浮游生物大量聚集或死亡之后消耗了海水中的大量氧气,导致海洋渔业养殖生物死亡,造成渔民生产重大损失,甚至部分有毒浮游生物引发的赤潮会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近年来福建平潭沿海赤潮频发,严重冲击渔业生产经济效益和威胁居民饮食安全与身心健康。建议合理选择监测站点,提前制定监测方案;组建赤潮信息员队伍,实时更新赤潮动态;普及赤潮防范知识,及时发布赤潮预警;生产单位主动应对,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全方位多流程构筑赤潮防范防火墙。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沿海赤潮研究20年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赤潮是河北省沿海地区主要海洋生态灾害之一,在秦皇岛以及沧州的黄骅/岐口附近海域频繁发生,发生期集中在高温季节。近20年来,河北省海域约发生赤潮40余起,其中发生面积较大及危害较严重的为4起;赤潮生物种类约55种,除了属于原生动物的红色中缢虫外,其他都属于浮游藻类,其中种类较多的为硅藻和甲藻,夜光藻等为河北省海域常见赤潮原因生物种。  相似文献   

4.
高淑娇 《福建农业》2012,(11):25-27
赤潮是海水中某一种或多种海洋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因而引起的一种能使局部水体改变颜色的生态异常现象,并有可能造成海洋生物的死亡,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赤潮现象。赤潮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了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已对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滨海旅游和休闲业构成严重威胁,为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沿海有害  相似文献   

5.
赵红艳  陈晔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686-1688
在分析江苏沿海海洋灾害的基础上,介绍了江苏沿海主要海洋灾害的类型以及海洋灾害的特点,重点分析了相对海平面上升、风暴潮、赤潮3种具有代表性海洋灾害的成因及其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记述河北省赤潮藻新记录种。[方法]室内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甲藻门2新记录种——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G.Hansen&Moestrup)和里昂原多[Protoperidinium leonis(Pavillard) Balech]。描述标本保存在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有害藻华藻类标本室。[结论]对米氏凯伦藻引起的赤潮,应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养殖场因有害性赤潮而受到的损失最小,最好的方法是在赤潮扩散之前探测出赤潮的发生。利用人造卫星资料和GIS技术,采用海色算法和空间分析技术进行赤潮的探测。本文按日为计量单位,利用HABAS程序表示出从1995年至2004年发生在韩国沿岸的有害性赤潮的空间分布、密度和生物种。空间分析结论是通过比较卫星资料和现场观测得出的。通过分类有害性赤潮地区分布,来完成对有害性赤潮初期发生地区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2个赤潮藻新记录种——微小原甲藻和反曲原甲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鑫龙  李雪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171-9171
[目的]记述河北省赤潮藻新记录种。[方法]室内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甲藻门原甲藻属2新记录种—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Pavillard)Schiller和反曲原甲藻Prorocentrum sigmoides Bohm。描述标本保存在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有害藻华藻种库。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2014年四十里湾一次海洋卡盾藻赤潮发展过程及其成因。[方法]根据2014年8月7日至9月28日烟台四十里湾海域一次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赤潮的监测数据,对赤潮生消期间的水文、生物、化学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赤潮面积约30 km~2,赤潮生物最高密度达2 910 000个/L。该海域充足的氮营养盐,尤其是NH_4-N浓度的突然升高、相对较低的PO_4-P浓度、适宜的盐度和水温等理化环境及低光照、低气压的气象条件是此次赤潮发生的关键因子。[结论]该研究可为今后赤潮暴发防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选用大型海藻——孔石莼Ulvapertusa和赤潮微藻——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akashiwo为试验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藻体、培养液滤液和胞内物质对生长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孔石莼和赤潮异弯藻二者之间存在克生效应,孔石莼培养液滤液和胞内物质对赤潮异弯藻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而赤潮异弯藻培养液滤液和胞内物质对孔石莼生长亦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O.01)。可以推测:孔石莼可能是通过分泌次生物质来抑制赤潮异弯藻的生长,而赤潮异弯藻可能是通过细胞的直接接触和分泌次生物质完成对孔石莼生长的抑制,其抑制物均存在于藻体和培养液中。  相似文献   

11.
红色裸甲藻实时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建立快速、准确的赤潮藻鉴定和定量检测方法,以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anguineum)作为研究对象,将快速检测手段一实时荧光定量PCR(RFQ-PCR)技术应用于赤潮藻的种类鉴定中.首先以红色裸甲藻18S rDNA序列为靶区域.设计出适合用于RFQ-PCR技术的红色裸甲藻引物和TaqMan探针,并通过引物PCR验证确定其种特异性;进而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建立红色裸甲藻快速检测方法.与显微镜计数方法比较,两者所获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且该方法的检测限远低于红色裸甲藻爆发赤潮时的藻密度,因此该方法可有效地应用于红色裸甲藻的检测,从而为红色裸甲藻赤潮的预警预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居住区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功效在科研层面得到普遍重视,居住区的生态效益和视觉审美效果方面有了深入的研究。植物的生长表现关系着植物的景观效果,通过植物生长状况的评价研究,筛选出适于居住区绿化的植物种类是可行的研究途径。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在植物生长状况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可以系统地分析树木的健康状况,包括整体状况、树冠、树干、根部等方面。但目前这种方法不足以应用在居住区绿化研究上,着眼于植物生长残损状况的调查及成因分析更是少见。为研究居住区绿地中植物生长残损的状况及原因,本研究选取了20个北京市的居住小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其中的生长残损植物进行种类、数量和残损状况等方面的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对生长残损植物的植物学特征(生活型、树形)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栽植位置、树种选用适宜性等生长受损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落叶乔木和灌木生长残损的植物种类最多,其次是常绿乔木。植物种类的频次分析和树形分析也支持这一结果。植物残损的成因分析表明栽植位置(距离建筑、基础设施、道路的远近)不合理造成的人为损伤是最主要的原因,不存在树种选用不适宜的问题。最后,提出加强居住区绿化中的乔灌木规划和常用树种的深化研究,以及关注居民园艺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An experiment-based model for the petrogenesis of high-alumina basal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 understand magmatism at convergent margins, one must know the origin of their characteristic, plagioclase-rich, high-alumina basalts (HABs). Wet melting experiments on basalts at 3 kilobars yielded high-alumina liquids and a coexisting mineral assemblage with little or no plagioclase. An isothermal pressure drop to 1 kilobar caused 20 to 30 percent plagioclase crystallization in these melts, while mafic minerals underwent limited crystallization or even resorp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hydrous (>/=4 percent H(2)O) HAB liquids, presumably formed by fractionation of a hydrous basalt at depth, will precipitate voluminous plagioclase as pressure drops during ascent and eruption. Plagioclase accumul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required to explain the petrogenesis of plagioclase-rich HAB.  相似文献   

14.
杨树是用材林、防护林和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杨树已成为辽宁省海城市农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由于树种单一、林相单纯和新造林出现经常引起大面积病虫害暴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杨树产业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5.
已查明四川高梁穗部害虫有54种。其中,粟穗螟(Mampavabipunctella Ragonot)、桃柱野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ce)为主要虫种。高粱花翅小卷蛾(Lobesia aeolopa Meyriek)、柑桔长卷蛾(HomonaCoffearia Meyrick)为次要虫种。棉铃实夜蛾(Heliothis armigeva Hubner)为局部偶发成灾种类。其余49种属于少量或零星发生种类。害虫种类以盆南高温区域最多,随纬度北移和海拔上升而减少。根据穗虫群落构成和发生动态,可将四川省高粱穗部害虫群落分为粟穗螟为主区和桃蛀野螟为主区。  相似文献   

16.
结合滨州市目前实施的城区行道树专项普查工作,从城市养护管理角度论述了城区行道树的应用现状。在分析当前行道树树种分布不均匀,缺失、长势衰弱,"小老树"现象严重、林相不齐且景观效果差等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逐条道路研究整治措施,提出重视优秀行道树种的推广,积极改善行道树结构,实施差异化复壮工程和道路景观提升工程是滨州市改善城市道路绿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多种材料对铅镉污染农田土壤原位修复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选取费效比高的铅镉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材料,研究比较了黏土矿物和生物炭不同组合:硅藻土(Diatomite,D)、膨润土(Bentonite,BE)、海泡石(Sepiolite,S)、人造沸石(Artificial zeolite,AZ)、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生物炭(Biochar,B)、硅藻土+生物炭(Diatomite/Biochar,DB)、膨润土+生物炭(Bentonite/Biochar,BEB)、海泡石+生物炭(Sepiolite/Biochar,SB)、人造沸石+生物炭(Artificial zeolite/Biochar,AZB)以及羟基磷灰石+生物炭(Hydroxyapatite/Biochar,HAB)等修复材料对农田土壤中铅镉的原位修复效果并对修复前后铅镉形态分布和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进行了跟踪。结果表明,修复21 d后,上述各修复材料对铅修复率大小顺序依次为:HADAZBESDBBEBAZBSBHABB,对镉修复率大小顺序依次为:SBAZBBHABBEBDSBEAZHADB;各修复材料均能提高铅、镉残渣态(RS)的比例。以HA为代表的黏土矿物在原位修复铅污染农田土壤有明显优势,含生物炭的修复材料在原位修复镉污染农田土壤中有明显优势,SB和AZB适合用于铅镉复合污染农田土壤,处理后农田土壤理化性质未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非洲马瘟病毒引起的非洲马瘟是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虫媒传染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是地方性流行病。传播媒介是库蠓的某些种类,其中最重要的是拟蚊库蠓(Culicoides.Imico-la)。本文概括了非洲马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疫苗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该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Ecological immunology is a rapidly expanding field that examines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variation in immune function in the context of evolution and of ecology. Millions of invertebrate species rely solely on innate immunity, compared with only 45,000 vertebrate species that rely additionally on an acquired immune system. Despite this difference in diversity, most studies of ecological immunology focus on vertebrates. Here we review recent progress derived largely from the mechanistic analysis of invertebrate innate immunity. Using this empirical base, we pose general questions in areas that are of central import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immu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