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发生单核细胞浸润,形成淋巴肿瘤为特征,是禽类常见传染疾病之一,死亡率高,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2.
鸡马立克氏病毒(MDV)疫苗目前分为如下5类:血清I型马立克氏病毒疫苗,血清Ⅱ型马立克氏病毒疫苗,血清Ⅲ型马立克氏病毒疫苗,马立克氏病毒多价苗,马立克氏病毒基因工程苗。马立克氏病毒疫苗的应用,应结合鸡马立克氏病(MD)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马立克氏病毒疫苗的特性进行合理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3.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发生单核细胞浸润,形成淋巴肿瘤为特征,是禽类常见传染疾病之一,死亡率高,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4.
连秀清 《现代农业科学》2009,(5):212-212,216
鸡马立克氏病存在于世界所有养禽国家和地区,其危害随着养鸡业的集约化而增大。鸡群中一旦发生该病,即可引起大批死亡,甚至全群覆没,是中国三大重点控制的疫病之一。鸡马立克氏病防制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笔者分析了鸡马立克氏病防制现状,基于理论和生产实践,提出了鸡马立克氏病防制方法的改进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鸡的腿病在集约化养鸡生产中经常可见,引起鸡腿病的原因,除了传染性疾病、环境因素、中毒、遗传性因素外还有营养性因素引起,是养鸡业中比较常见的疾病。1病毒性疾病引起的腿病1.1鸡马立克氏病鸡马立克氏病(MD)是由马立克病毒引起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发生单核细胞浸润,形成淋巴肿瘤为特征。1.1.1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4周,至几个月不等。  相似文献   

6.
鸡马立克氏病(M D)是危害养鸡业的传染病之一.本病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或流行,对养鸡业危害极大,因而必须高度重视. 1流行特点 初生雏鸡最易感,特别是出壳24小时之内的鸡易感性最高,40~60日龄肉用鸡最易发生急性马立克氏病,9~150日龄的蛋鸡最易发内脏型的马立克氏病,死亡率极高,1年以上的鸡很少发生此病,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①种蛋蛋壳带毒,孵出的初生雏鸡即有此病毒存在;②病鸡终身带毒排毒,病鸡的羽囊上皮细胞内、皮屑、体垢等大量带毒,通过空气散布病毒;③病鸡排泄分泌物和吸血昆虫都可传染本病.  相似文献   

7.
最近几年,阜新县养鸡业迅速发展,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相继建成,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疫病的传播流行,严重的威胁着养殖户的经济利益,例如鸡马立克氏病,在本地区时有发生,下面笔者介绍一下防治本病的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马立克氏病是由鸡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是常见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其特征是周围神经、各种脏器官、发生淋巴样细胞变化并形成肿瘤。  相似文献   

8.
马立克氏病是由疮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细胞增生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特点是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等发生淋巴细胞浸润,肿大,形成肿瘤。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本文对该病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立克氏病(MD)是鸡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其病理组织学特征为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的单个或多个组织器官发生肿瘤性淋巴细胞浸润。本病由疱疹病毒引起,有传染性。病鸡表现为消瘦、肢体麻痹,并常有急性死亡。MD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是鸡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因此,正确诊断鸡马立克氏病并及时治疗,将极大减少养鸡业的损失,给养鸡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0.
鸡马立克氏病是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对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的单个或多个组织器官发生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本病是由细胞结合性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肿瘤病,导致上述各器官和组织形成肿瘤。病鸡常见消瘦、肢体麻痹,并常有急性死亡。在病原学上可以与鸡的其他淋巴样肿瘤病相区别。文章结合本地一起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分析,总结综合防制措施,为临床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 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淋巴细胞增生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一旦流行,经济损失惨重,对养鸡业危害极大。因此,引起各养鸡场的高度重视。我场现有产蛋鸡2.7万只,育雏鸡2.1万只,育成鸡2.8万只,种鸡1万只。1991年上半年,马立克氏病有  相似文献   

12.
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传染性肿瘤病,给养鸡业带来一定损失。在临床上,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白血病、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及脑脊髓炎有相似处,该文主要叙述了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以及与上述4种疾病的类症鉴别,为临床上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与诊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在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观察抑癌基因p53在鸡马立克氏病肿瘤组织及体外培养感染马立克病毒的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在体外培养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感染马立克氏病毒后,感染的CEF呈阳性。在马立克氏病的发生过程中,突变型抑癌基因p53在病鸡的肝脏、肾脏、肿瘤、心脏、脾脏、肺脏、胸腺及法氏囊中均可检出中等量的表达。p53发生突变时所产生的p53蛋白突变体的半衰期比未发生突变时要长。[结论]突变型p53基因具有直接转化细胞和阻碍野生型p53发挥作用的特点,致使突变的DNA得以积累,最终导致癌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是在周围神经发生淋巴样细胞浸润,以及各内脏器官、眼球、肌肉及皮肤形成肿瘤,最终因消瘦而死亡,由于该病病因较为复杂,常发生免疫失败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养鸡业的健康发展,常给养殖户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因此,对于鸡马立克氏病应引起兽医同仁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异羟基洋地黄毒甙元核酸探针对马立克氏病毒DNA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异羟基泣地黄毒甙元标记的DNA探针,检测了细胞培养物和鸡羽髓中提取的马立克氏病毒核酸。结果发现,异羟基洋地黄毒甙元标记的马立克氏病毒血清Ⅰ型(GA株)核酸的BamHI-L片段探针,只与马立克氏病毒Ⅰ型核酸发生杂交,而不与Ⅱ型(SB-1)或Ⅲ型(HVT)发生杂交。对36份鸡羽髓病料提取的病毒核酸的杂交检测与琼扩试验相比较,前阳性率为94.4%。后仅为86.1%。由此说明,Ⅰ型病毒的核酸探针可  相似文献   

16.
鸡马立克氏病(MDV)对养鸡业危害严重.70年代初研制出有效疫苗并广泛应用,发病率大大下降,然而,有一些养鸡(户)在接种了马立克氏病疫苗后,仍频频发生马立克氏病,造成这种免疫失败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70日龄鸡在发生马立克氏病初期,紧急接种CV1988疫苗,收到较好效果。死亡率、高峰产蛋率、马立克氏病病死率均极显著(P&;lt;0.01)优于未接种疫苗的鸡群。  相似文献   

18.
70日龄鸡在发生马立克氏病初期,紧急接种CVI988疫苗,收到较好效果。死亡率、高峰产蛋率、马立克氏病病死率均极显著(P<0.01)优于未接种疫苗的鸡群。  相似文献   

19.
鸡马立克氏病(MD)是一种由疱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肿瘤性疾病。鸡群如发生急性MD则往往引起大批死亡,甚至全群覆没。本文对造成鸡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的各种原因进行了分析.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对规模化养鸡场及农户养鸡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克隆马立克氏病鸡MDV血清基因,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从潜伏期感染马立克氏病鸡淋巴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梯度PCR扩增马立克氏病毒的L-meq基因。将其插入pMD18-T克隆载体并进行测序,并用DNAman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获得的DNA片段的序列与已发表的L-meq基因序列相一致,表明该试验成功获得了目的基因。[结论]该研究可为鸡马立克氏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