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方鲇(SilurusmeridionalisChen)是长江流域名贵大型经济鱼之类之一,目前已成为名特优水产品的重点养殖对象,但由于南方鲇是以动物饵料为主的肉食性凶猛鱼类,尤其在苗种培育阶段同类互相残杀严重,其成活率低,严重制约了南方鲇的大规模养殖。对南方鲇开展研究多集中在基础生物学及养殖技术等方面犤1~2犦,邹桂伟犤3犦研究了南方鲇仔稚鱼的摄食行为,谢小军和孙儒泳犤4犦研究了南方鲇幼鱼阶段的最大食率与温度的关系,对于南方鲇稚鱼阶段温度对其摄食的影响研究得较少。我们于2002年5~6月份对人工繁殖的南方鲇稚鱼进行了…  相似文献   

2.
辛玉文 《海鲜世界》2005,(3):48-48,50
达氏鳇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特点,市场前景看好,越来越成为理想的养殖对象.但苗种培育技术并不成熟,苗种成活率不高,特别是仔稚鱼阶段.笔者对达氏鳇仔稚鱼培育做了研究,并取得了76%的成活率.现把达氏鳇仔稚鱼培育技术措施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描述了(鱼免)状黄姑鱼早期发育阶段仔、稚鱼的摄食模式。前期仔鱼主要以“S-攻击型”模式摄食,辅以“前冲甩头”姿态摄食;后期仔鱼以“L-攻击型”模式摄食。稚鱼以“咬食攻击型”模式摄食。文中对上述行为的生态学意义也进行了讨论,并探讨了该研究在苗种生产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真鲷仔稚鱼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孙光 《水产学报》1992,16(1):67-70
随着鱼类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其营养生理、消化系统结构、口径大小、捕食能力及水中分布等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摄食,加之其长期系统发育中所形成的本能和嗜好,从而形成其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优良的饵料生物则需满足(1)形态及大小适于仔稚鱼摄食,(2)游泳速度及分布便于仔稚鱼摄食,(3)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高等要求。鱼种不同,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亦不同。在鱼类的苗种生产中,弄清仔稚鱼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对合理有效地利用现用饵料、开发新的饵料生  相似文献   

5.
<正>由于大鳞副泥鳅的生长发育等生物学特性及食性等方面的特殊原因,人工苗种培育技术一直存在很大的问题,规模化仔稚鱼培育成活率低(不超过20%),致使人工繁殖工作长期没有实质性进展,形不成生产规模,特别是秋季育苗生产更是很少有研究。本研究拟通过对大鳞副泥鳅仔鱼期开口饵料的强化处理,以及对驯饲方法的改进,突破大鳞副泥鳅仔鱼危险期培育的关键性技术,大幅度提高泥鳅秋季仔稚鱼培育成活率,使秋季大鳞副泥鳅苗种规模化生产见到实效。  相似文献   

6.
苗种繁殖与培育锦鲤人工繁殖及苗种选育技术 (1)…………………………鱼康鱼良白鱼人工繁殖试验 (1)…………………………………暗纹东方鱼屯稚鱼的驯化转食 (1)……………………………东北大口鲶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1)…………………花鱼骨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 (1)…………………………匙吻鲟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1)………………………………匙吻鲟受精卵的孵化及仔幼鱼培育技术 (1)………………中华倒刺苗种培育试验 (2 )………………………………南美白对虾温室中间培育试验 (2 )…………………………鱼康鱼良白鱼的人工采卵孵化…  相似文献   

7.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摄食行为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琪  区又君 《南方水产》2006,2(1):71-75
对鱼类早期阶段的摄食行为研究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胃含物分析法、饥饿对摄食的影响、摄食器官的形态发育特征与摄食行为的关系、食物选择及其生理生态因子对摄食的作用。初步探讨了仔稚鱼饥饿后的捕食量和捕食速度的变化,并结合食物保障,分析了食物选择性指数I在鱼类摄食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兰州鲇,隶属鲇形目、鲇科、鲇属,俗名黄河鲇,是黄河中上游土著大型肉食性野生经济鱼类,营养价值高,俗有黄河鲇鱼活人参之称[1]。由于上世纪后半叶黄河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该鱼的资源已经基本枯竭,被编入《中国濒危动物(鱼类)红皮书》[2]中。随着对黄河土著鱼类资源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兰州鲇人工繁殖已获成功[3]。本文对兰州鲇仔、稚鱼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记述了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旨在充实兰州鲇早期发育的生物学资料,为更好的开展兰州鲇苗种人工繁育,完善大规模的苗种培育技术工艺、提高苗种繁育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人工育苗条件下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杂交石斑鱼)仔、稚鱼阶段的摄食与生长变化状况,采用随机取样实验生态学方法,在水温27.5~31°C条件下,对人工培育的杂交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及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杂交石斑鱼仔、稚鱼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摄食发生率为40%,之后的仔、稚鱼摄食发生率均为100%。仔、稚鱼摄食量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可用二项方程式表达。消化道饱满系数为0.95%~11.26%。仔、稚鱼在1.5 h内可以饱食,仔鱼对轮虫和桡足类的消化时间分别为0.5~1 h和1~2 h,稚鱼对桡足类成体的消化时间为1.5~3.5 h。杂交石斑鱼仔、稚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49.85%(5日龄)、22.55%(10日龄)和15.72%(24日龄),可将其作为杂交石斑鱼仔、稚鱼日投喂量参考依据。杂交石斑鱼仔、稚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摄食,夜间不摄食。5日龄和10日龄仔鱼均出现2个摄食高峰,分别为9:00和18:00;24日龄稚鱼仅在中午12:00出现摄食高峰。3~30日龄的仔、稚鱼平均全长日增长率为7.96%,平均体质量日增重率为28.73%。全长、体质量分别与日龄的关系均可用指数方程表达,体质量(y)与全长(x)的回归方程为y=0.037 3x2.537 8,b值接近3,表明杂交石斑鱼仔、稚鱼为等速生长类型。  相似文献   

10.
鳜鱼仔稚鱼发育与生长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鳜鱼(Sihiperca chuatsi)又称季花鱼、桂鱼,属鲈形目(鱼旨)科,是广泛分布于我国淡水水域的肉食性凶猛鱼类,其肉嫩味美,为淡水鱼类珍品。鉴于在鳜鱼的池塘养殖试验中,普遍存在鳜鱼仔稚鱼阶段死亡率高的问题,笔者对鳜鱼仔稚鱼的生长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以期对鳜鱼苗种培育提供一些生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玛拉巴石斑鱼从亲鱼培育到幼鱼出池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讨论了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过程中影响仔、稚、幼鱼成活率的三个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达氏蝗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特点,市场前景看好,越来越成为理想的养殖对象。使苗种培育技术并不成熟,苗种成活率不高,特别是仔稚鱼阶段。本文对达氏蝗仔稚鱼培育做了研究,并取得了9427%的成活率。现将实验报告如下,供养殖者参考。一、材料和方法1.实验苗种:达氏红水花3万尾。2苗种培育池:圆形玻璃钢盆,数量为10个,一字排列,盆直径为Zm,深度为45cm,笛式供水,中央排水。3.饲料:从仔鱼开口到实验结束全部采用人工配合饲料,饲料粒径范围0.2-lmm,其中0.2-0.6mm为仿生料,先浮后沉,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饥饿胁迫下菊黄东方鲀仔、稚鱼期鱼苗摄食、生长和外部形态的变化规律,以期为菊黄东方鲀苗种培育过程中的营养调节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资料.结果表明,水温22.0±1.0℃时,投饲组菊黄东方鲀鱼苗在孵化后第3d开始摄食,初次摄食比率为40%,第5d初次摄食率达到100%.饥饿组鱼苗抵达饥饿不可逆点(PNR)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胡子鲶作为池塘养殖新品种而被人们重视,但因鱼苗种培育成活率低,鱼种供不应求,致使其养殖规模不大,严重阻碍生产的发展。为了提高苗种成活率,我们对蟾胡子鲶(Claras batrachus)及本地胡子鲶(Claras fuscus)仔、稚鱼在饲养条件下的一些摄食特性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胡子鲶仔、稚鱼对丰年虫摄食量观察,是在室内一口鱼苗培育池中进行的,试验池水温27~31℃。饲养密度为7,000尾/平方米。在仔鱼开始摄食之日起,逐日取样10尾,经50%酒精固定后,分别测其体长,解剖观察  相似文献   

15.
大黄鱼苗种批量生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慧 《水产科技情报》2001,28(5):212-214
对大黄鱼苗种批量生产技术进行了系统归纳,并对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亲鱼培育和催产、受精卵和仔稚鱼培育密度,苗种出池及放养、生物饵料价值和病害防治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海水仔稚鱼早期阶段氨基酸的营养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深海海鱼鱼卵中的游离氨基酸占鱼卵总氨基酸含量的近50%(干重),游离氨基酸库中的游离氨基酸似乎是卵黄蛋白的水解产物。仔鱼吸收卵黄内源营养的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库中的游离氨基酸逐渐减少,到仔鱼开始摄食时,库中的游离氨基酸已近枯竭,游离氨基酸不仅是代谢能源,而且是体蛋白合成的基本原料,仔鱼开始摄食后,氨基酸作为分解代谢的重要物质,可能有高达60%的能量由氨基酸提供,由于仔稚鱼的生长主要是通过合成蛋白质增加鱼体的重量,加之仔稚鱼的生长速度很高,因此,仔稚鱼需要其饲料中有较高的氨基酸含量。仔鱼开始摄食后,其消化系统对蛋白质的水解和吸收能力较弱,海水仔稚鱼的早期阶段,仔鱼的肠道对游离氨基酸的吸收要高于对多肽和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吸收,仔鱼开始摄食后,由浮游生物获得大量的游离氨基酸,用微粒饲料培育仔稚鱼,微脂粒技术可能是向饲料中添加游离氨基酸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7.
乌鳢苗种繁育及养成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鳢是一种名贵淡水鱼类,本文介绍乌鳢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8.
<正>技术简介亲鱼的营养对提高产卵量、卵和仔鱼质量以及仔稚鱼生长与存活等具有重要作用,对亲鱼的营养强化有助于提高其繁殖性能,为了获得大量的优质苗种,亲鱼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亲鱼的营养需求与处于生长期的鱼苗、鱼种和育成阶段不尽相同,又缺乏必要的室内和室外养殖环境,以及饲养亲鱼的高成本等原因,亲鱼营养是目前鱼类营养研究中涉及最少的领域。针对此现状,借助鲟  相似文献   

19.
苗种二次培育的概念最早在1985年的文献中提出,是室内外结合培育苗种的方式。单纯的室内水泥池育苗方式不受天气影响,可进行高密度育苗,前期仔鱼存活率较高;单纯的室外海水池塘育苗方式能提供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适口饵料生物,鱼苗活动的空间大,生长快,体质健壮,育苗成本低。苗种二次培育技术就是有机地结合了前期仔鱼的室内水泥池高密度培育与后期仔稚鱼的室外海水池塘培育的优点,既解决了单纯室外海水池塘育苗成活率偏低的问题,又解决了单纯室内育  相似文献   

20.
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us)隶属于鲈形目、塘鳢科,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该鱼为淡水底栖小型肉食性鱼类,喜欢栖息于水质清新且有隐蔽场所水底的暗处,在湖泊、河流等天然的水域环境内,喜欢有水草、岩礁、沙石等的地带。目前对成熟亲鱼应用人工繁殖技术,能获得批量受精卵,但因孵化出鱼苗游动能力差,摄食能力弱,培育至3厘米以上的苗种规格成活率低,难以实现苗种的规模化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