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1年3~8月对永州市4个地区黄鳝体内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黄鳝胃瘤线虫新田县感染率最高(45.61%),冷水滩区次之(36.74%),东安县第3(36.11%),宁远县最低(21.43%);平均感染强度(条/尾)以冷水滩区最高(3.74),东安县次之(1.75),新田县第3(1.69),宁远县最低(1.00)。黄鳝新棘衣棘头虫冷水滩区感染率最高(1.96%),东安县次之(1.67%),新田县和宁远县未发现感染;平均感染强度(条/尾)东安县最高(2.00),冷水滩区次之(1.44)。根据统计可以得出永州黄鳝胃瘤线虫感染率为36.99%,感染强度为3.02条/尾;单尾黄鳝感染胃瘤线虫最多为54条,结果表明永州黄鳝胃瘤线虫感染较严重。而永州黄鳝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为1.69%,感染强度为1.58条/尾;单尾黄鳝感染新棘衣棘头虫最多也只有4条,结果表明永州黄鳝感染新棘衣棘头虫的数目较少,感染不太严重。  相似文献   

2.
2007年2月对衡阳市黄鳝感染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新棘衣虫的感染率为18.4%,感染强度为5.53(2~18),平均丰度为1.02±2.76;胃瘤线虫的感染率为42.7%,感染强度为3.57(1~15),平均丰度为1.52±2.49;两种蠕虫均感染的占样本总数的4.9%,都不感染的占样本总数的43.7%。黄鳝的感染与其体长有一定关系,对新棘衣虫,体长45cm以下86尾中仅1尾发现有感染,以上则有较高的感染率(最高为76.5%);对胃瘤线虫,体长35cm以上其感染率随体长的增加而上升,感染强度则降低,以上感染率随体长的增加而下降,感染强度则变化不大。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的种群在黄鳝种群中均呈聚集分布,其中二项参数k值分别为0.16和0.49,表明棘头虫比线虫的聚集度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3.
隐藏新棘虫在黄鳝体内寄生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方建平  唐为萍 《水利渔业》1998,(4):20-21,52
个体较大的黄鳝感染隐藏新棘虫的情况与体长在40cm以下的黄鳝不同,前者是一个随机过程。寄生虫在宿主的小肠内多集丛固着,虫数的86%集中分布在小肠前面。隐藏新棘虫在黄鳝种群中为聚集分布,其负二项分布参数k=0.1964,60条以上的新棘虫寄生会明显影响宿主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4.
在黄鳝的养殖过程中,隐藏新棘虫病的发生影响了黄鳝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方建平等研究发现,感染隐藏新棘虫的黄鳝食欲严重减退,或不进  相似文献   

5.
比较5种不同驱虫药物对黄鳝体内寄生的隐藏新棘虫的驱虫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将自然感染隐藏新棘虫的黄鳝,随机分为5种不同药物治疗的试验组和不给药物的对照组,根据试验前和试验后7d黄鳝体内寄生的隐藏新棘虫数量变化判断疗效。结果显示,阿苯达唑驱虫效果最好,该试验组中隐藏新棘虫感染率下降比值和平均丰度下降比值最大,且与其他试验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一、隐藏新棘虫病的危害隐藏新棘虫是黄鳝体内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不仅影响黄鳝的生长,而且影响其营养价值,给黄鳝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黄鳝隐藏新棘虫病对黄鳝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董小英  李海云  唐胜球 《水利渔业》2006,26(1):86-88,91
采用扫描电镜、组织切片和血液检测方法对感染隐藏新棘虫(Neosentis celatus)的黄鳝(Monopterusalbus)肠道和血液进行病理研究,结果发现隐藏新棘虫的吻钩在肠道内壁形成大小不一的洞,肠绒毛脱落,组织纤维化;受损伤的肠道皱褶比较凌乱,柱状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损伤深入到固有层,使黏膜层与固有层分离,固有层被水肿液填充,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感染隐藏新棘虫的黄鳝肾脏和肝脏功能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8.
驱除黄鳝消化道寄生虫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驱除黄鳝消化道寄生虫试验池塘养殖黄鳝所需苗种多系野鳝。经对野鳝的解剖观察,其消化道内毛细线虫、隐藏新棘虫等寄生虫的感染率高达80%以上,感染强度3~72条,我们认为这是制约鳝鱼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必须驱虫。以往的报导仅限于用敌百虫驱虫,但因敌百虫异味...  相似文献   

9.
洞庭湖区黄鳝体内胃瘤线虫的感染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洞庭湖区6个采样点的黄鳝对胃瘤线虫的感染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常德市芦山乡所产黄鳝感染量为严重,感染率高达90%,感染强度为4.35,其次是岳阳县中洲乡,感染率37.1%,华容暂未发现有感染。不同体长组的黄鳝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是一个随机感染的过程。胃瘤线虫幼虫主要寄生于黄鳝的腹腔内的肠系膜和体壁内膜上,常常结囊。在肠道内发现有较多的细小胃瘤线虫寄生,说明这种线虫是经消化道而感染的。并测得胃瘤线虫在黄鳝种群中的体长为8.5—55.0mm,其中以10—20mm体长的线虫占多数,说明7—8月份可能是胃瘤线虫感染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0.
隐藏新棘虫种群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剖检了128尾黄鳝,新棘虫的感染率高达65.6%,感染强度为9.1,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黄鳝的体长呈正相关关系。该种寄生虫的性比符合1∶1的比例,但32cm以下的黄鳝体内的雄性棘头虫明显地较多。94%的虫体分布在黄鳝小肠前段3cm以内。寄生虫数超过30以上的宿主生殖腺有萎缩现象  相似文献   

11.
<正>│病原或病因│隐藏新棘衣虫。│临床症状│该虫寄生于黄鳝、鲶、黄颡鱼等前肠,严重时导致病鱼摄食下降、鱼体消瘦,生长缓慢,严重时可引起鱼的死亡。│流行情况│主要感染黄鳝,鲶、黄颡鱼也可感染。没有特定的感染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感染。  相似文献   

12.
黄鳝的鳝锥体虫和隐藏新棘虫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报告了位于湖北省荆州,洪湖和咸宁的3个湖泊及3个渔场的黄鳝中鳝锥体虫和隐藏新棘虫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3.
用分段测量方法研究了黄鳝消化道各段的pH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黄鳝总感染率为90%,感染强度为13.64,平均密度为12.25;黄鳝消化道内胃,前中肠与后肠相互之间的pH值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寄生虫(主要是棘头虫)多寄生在黄鳝前中肠内,棘头虫感染与未感染的黄鳝其前中肠的pH值也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4.
采用扫描电镜方法对寄生在黄鳝体内的隐藏新棘虫的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隐藏新棘虫为圆筒形,向腹侧部弯曲,前端膨大而后端变小。顶端有一象牙形吻钩的球形吻突,可自由伸缩且中间有一突起。体表呈假分节状,有体棘部位约占虫体躯干的1/3,靠近颈端的体棘较密,而后端变得稀疏。雌虫尾端为盘状,雄虫尾端布满皱褶,交合伞可自由伸缩。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杀灭胃瘤线虫幼虫的有效药物,应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和氰戊菊酯药物进行黄鳝源胃瘤线虫幼虫体外杀灭试验。结果显示:浓度2.5×10-3 mg/L伊维菌素,1.5×10-3mg/L阿维菌素,0.42 mg/L氰戊菊酯的体外杀灭胃瘤线虫幼虫的最短时间分别为20 h,(156±16.97)h和(108±16.67)h。2.5×10-3 mg/L伊维菌素可体外杀灭黄鳝胃瘤线虫幼虫。  相似文献   

16.
晶体敌百虫对黄鳝体内寄生虫的驱杀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晶体敌百虫溶液药浴法和灌注法(食道深部注入)两种给药方式,对黄鳝体内寄生虫的驱杀效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晶体敌百虫给药法对体腔内的胃瘤线虫均没有起到驱杀作用;采用晶体敌百虫溶液6×10~(-6)浓度灌注和0.6×10~(-6)浓度药浴对肠道内新棘衣棘头虫的驱杀效果相对比较好,其驱虫率分别为41.7%和37.0%,灌注法(食道深部注入)略优于药浴法;而高浓度(灌注8×10~(-6)以上,药浴0.8×10~(-6)以上)的晶体敌百虫溶液对黄鳝有药害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鳝肠道寄生隐藏新棘虫的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鳝肠道寄生隐藏新棘虫的组织病理研究魏绍君刘路训(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黄鳝(Monopterusalbus)为常见的经济鱼类,除西部高原外,在我国各水域都有分布[1]。近年来,黄鳝的天然资源已面临枯竭,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其...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查新乡市场三种经济鱼类对寄生线虫的感染情况,发现乌鳢体内线虫的感染率为50%,感染强度为9.5;黄鳝体内线虫的感染率为20%,感染强度为1.25;泥鳅体内线虫的感染率为25.9%,感染强度为8.28。所检线虫初步鉴定为中华秉志线虫、胃瘤线虫、对盲囊线虫、拟类斯线虫以及尚未定名的毛细线虫。  相似文献   

19.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是中国唯一的原鮡属鱼类, 在中国仅分布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在 2019 年 5—8 月对 383 尾黑斑原鮡消化道寄生蠕虫种类调查鉴定的基础上, 对其感染数量的频率分布进行了统计, 并分别用方差均值比和 X2 检验、共感染频率统计等方法对各寄生蠕虫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及消化道寄生蠕虫群落的种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和判定。结果显示, 深槽绦虫未定种(Bathybothrium sp.)、原头绦虫未定种(Proteocephalus sp.)和杆咽线虫未定种(Rhabdochona sp.)的分布模式为均匀分布; 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新棘吻虫未定种 (Neoechinorhynchus sp.)、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和 Contracaecum eudyptulae 呈聚集分布。异肉吸虫未定种与裸鲤棘头虫、新棘吻虫未定种与深槽绦虫未定种、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原头绦虫未定种、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异肉吸虫未定种, 以及新棘吻虫未定种与杆咽线虫未定种间均为正关联; 裸鲤棘头虫与异肉吸虫未定种间为负关联; 其他寄生蠕虫物种两两之间不存在相互关联。共感染频率分布显示被感染的宿主多数只感染 1 种寄生虫, 同时感染 2 种以上寄生虫的宿主约占被感染宿主群体的 1/3, 其中, 共感染的最大物种数为 4 种, 但频率只为 1, 以 2 种物种共同感染的情况居多。  相似文献   

20.
董小英  李海云  唐胜球 《水利渔业》2007,27(2):104-104,115
实验采用组织切片方法对黄鳝隐藏新棘虫(Neosentis celatus)体壁结构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发现:隐藏新棘虫的体壁分角质层、表皮层和肌肉层。最外层为角质层,有大量隐窝;表皮层内贯穿着复杂的腔隙系统,内有很多网状结构和空泡结构,是虫体储藏营养的地方;表皮层之内是环行肌肉层,最后是不连续的纵行肌肉层,纵行肌肉层之间有空隙。吻端体壁连接有2条牵引肌,能够促使吻端自由伸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