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16和2017年分别在3 400 m2池塘内投放60万尾大口黑鲈卵黄苗,进行苗种培育试验。2016年培育出鱼种10.98万尾,成活率18.3%; 2017年培育出鱼种15.71万尾,成活率26.2%。培育过程中进行3次模拟流水冲击和拉网密集驯化,结合食性转化训练,大口黑鲈鱼种投放到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养殖,环境适应性增强,生理应激反应小,2016和2017年成活率分别达到98.69%和99.07%。  相似文献   

2.
抓好鱼种的秋季强化培育,是提高鱼种越冬成活率的关键.鱼种的秋季培育应注意以下五点.  相似文献   

3.
选择人工繁育已实现规模化的澜沧江中上游土著鱼光唇裂腹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野化及放流技术研究,探索光唇裂腹鱼人工繁殖鱼苗野化及增殖放流关键技术。结果表明,停食野化组放流前10 d减少喂食且放流前5 d停食效果最佳;流水野化组放流前10 d加大流水野化效果最佳;放流规格组以全长3~8 cm时效果最佳;放流方式组以平衡水温放流方式效果最佳。试验结果可为提高澜沧江野生土著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的鱼苗成活率和增殖放流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正>降低池塘养鱼饲料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工作,若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可极大地降低养鱼成本,提高池塘养鱼的经济效益。1.自育鱼种。鱼种是养鱼的一项重大开支,若自己培育鱼种,可减少鱼种开支50%。且自己培育的鱼种体质健壮、抗病力强、成活率高。一般可用池塘的1/10来培育鱼种,或在咸鱼池内套养鱼种。  相似文献   

5.
1龄草鱼种常规培育成活率低(一般只有30%左右)、规格小,数量严重不足,成为当前鱼种生产的主要障碍.近年来,我们采取强化培育技术,改善池塘环境,提早放养,科学投饵,加强管理,结果使一龄草鱼种成活率达80%以上,出池规格达100~150克,每亩(1亩=1/15公顷,下同)培育池总产达500公斤以上(其中主养鱼1龄草鱼种达300公斤).  相似文献   

6.
草鱼、鲢、鳙秋繁及其对次年春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秋催产草鱼、鲂、鲢、鳙亲鱼256组,共获鱼苗5040万尾。平均催产率78.2%,受精率71.9%,孵化率75.4%。秋繁鱼苗当年可育成10cm以上鲢、鳙鱼种和8cm以上草鱼、鲂鱼种。鱼苗到鱼种成活率为37.2%。秋繁亲鱼次年春繁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基本不受影响,产卵量比往年未秋繁者低6.8%~9.6%,卵径、卵粒重和鱼苗体长等无显著差异。草鱼、鲢、鳙卵母细胞发育不同步,春繁后经60天左右强化培育,卵巢中未成熟的卵母细胞可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7.
配合饲料搭配浮萍培育草鱼种高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庆红  李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493-7494
[目的]探索以提高鱼种成活率为前提的草鱼种高产高效养殖模式。[方法]使用全价配合饲料搭配投喂浮萍的养殖方式,在2668 m2的土质池塘投放体长3.3 cm的夏花鱼种36000尾进行草鱼种培育。[结果]经过150 d的养殖,收获体重100 g的大规格草鱼种3240 kg,成活率90%,获利润30184元,投入产出比1.0∶2.7,经济效益可观。[结论]配合饲料搭配浮萍培育草鱼种技术降低了饲养成本,培育出的草鱼种成活率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池塘高效养鱼,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工作,可极大地降低养鱼成本,提高池塘养鱼的经济效益。1.自育鱼种鱼种是养鱼的一项很大开支,若自己培育鱼种,可减少鱼  相似文献   

9.
1991年秋催产草鱼、鲂、鲢、鳙亲鱼256组,共获鱼苗5040万尾。平均催产率78.2%,受精率71.9%,孵化率75.4%。秋繁鱼苗当年可育成10cm以上鲢、鳙鱼种和8cm以上草鱼、鲂鱼种。鱼苗到鱼种成活率为37.2%。秋繁亲鱼次年春繁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基本不受影响,产卵量比往年未秋繁者低6.8%~9.6%,卵径、卵粒重和鱼苗体长等无显著差异。草鱼、鲢、鳙卵母细胞发育不同步,春繁后经60天左右强化培育,卵巢中未成熟的卵母细胞可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0.
1991年秋催产草鱼、鲂、鲢、鳙亲鱼256组,共获鱼苗5040万尾。平均催产率78.2%,受精率71.9%,孵化率75.4%。秋繁鱼苗当年可育成10cm以上鲢、鳙鱼种和8cm以上草鱼、鲂鱼种。鱼苗到鱼种成活率为37.2%。秋繁亲鱼次年春繁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基本不受影响,产卵量比往年未秋繁者低6.8%~9.6%,卵径、卵粒重和鱼苗体长等无显著差异。草鱼、鲢、鳙卵母细胞发育不同步,春繁后经60天左右强化培育,卵巢中未成熟的卵母细胞可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1.
麦鲮和赤眼鳟作为鳜鱼养殖配套饵料鱼适宜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生物学的角度比较和评价麦鲮和赤眼鳟作为鳜鱼养殖配套饵料鱼的适宜性,探讨以赤眼鳟代替麦鲮养殖鳜鱼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麦鲮和赤眼鳟食性相近,同属于低龄成熟的多次产卵类型鱼类,对盐度的适应性强,比鳜鱼具有更强的耐低氧能力;一年能进行三次人工繁殖,繁殖力强,易补充亲鱼,繁殖方式和设施与四大家鱼、鳜鱼相似,人工繁殖的效率极高。采用一次放足、分批捕捞的高密度养殖方式,群体产量高,养殖成本低。因此,两种鱼都具有优秀的饵料鱼属性。但在长江流域,赤眼鳟能弥补麦鲮不能自然越冬的缺陷,繁殖期和生长期更长,养殖产量更高,以赤眼鳟代替麦鲮养殖鳜鱼是可行的。这为鳜鱼的养殖,特别是反季节养殖开辟了新的饵料鱼途径,为改进鳜鱼的养殖方式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丁鱥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技术,满足广大水产养殖户对丁鱥鱼苗的需求,为加快丁鱥鱼在广西的推广养殖奠定基础。【方法】2004年11月和2005年3月,两次引进丁鱥1龄鱼进行培育,2005年春挑选成熟鱼进行人工繁育。【结果】亲鱼经过半年强化培育,平均体重600g/尾以上,雌雄鱼性腺发育到第Ⅳ-Ⅴ期;以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和地欧酮(DOM)混合物催产,经11~13h的发情效应,均出现产卵行为;经人工孵化和鱼苗培育,第1批的人工孵化率最高,为85.0%,但由于采用池塘孵化,仔鱼遭受池塘敌害生物残食,培育失败;第2、3批的人工孵化率分别为59.3%和63.0%,采用小水泥池孵化,两批共孵化出仔鱼约93.9万尾,培育获得规格为3.0—5.0cm鱼苗64.8万尾。【结论】通过科学合理的亲鱼强化培育、药物催产、人工孵化及鱼苗培育,可以成功繁育获得丁鱥鱼苗,但繁育过程中要注意水温调控,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最好稳定在23~27℃时,应及时安排生产,以利于提高丁鱥鱼苗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丁鱥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技术,满足广大水产养殖户对丁鱥鱼苗的需求,为加快丁鱥鱼在广西的推广养殖奠定基础。【方法】2004年11月和2005年3月,两次引进丁鱥1龄鱼进行培育,2005年春挑选成熟鱼进行人工繁育。【结果】亲鱼经过半年强化培育,平均体重600 g/尾以上,雌雄鱼性腺发育到第IV~V期;以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和地欧酮(DOM)混合物催产,经11~13 h的发情效应,均出现产卵行为;经人工孵化和鱼苗培育,第1批的人工孵化率最高,为85.0%,但由于采用池塘孵化,仔鱼遭受池塘敌害生物残食,培育失败;第2、3批的人工孵化率分别为59.3%和63.0%,采用小水泥池孵化,两批共孵化出仔鱼约93.9万尾,培育获得规格为3.0~5.0 cm鱼苗64.8万尾。【结论】通过科学合理的亲鱼强化培育、药物催产、人工孵化及鱼苗培育,可以成功繁育获得丁鱥鱼苗,但繁育过程中要注意水温调控,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最好稳定在23~27℃时,应及时安排生产,以利于提高丁鱥鱼苗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须叶须鱼人工繁殖技术。[方法]试验采用2次胸鳍基部注射法,开展双须叶须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技术研究。[结果]第1针注射剂量为LRH-A24μg/kg、PG 2 mg/kg,间隔48 h注射第2针,剂量为LRH-A210μg/kg、PG 6 mg/kg,催产率可达86.7%;利用人工干法授精方式,2批次共获得受精卵149 288粒,平均受精率为80.1%;在水温12~13℃条件下,经过微流水孵化,共获得初孵仔鱼120 327尾;在水泥池经过30 d培育,获得平均体长为(1.95±0.24)cm以上鱼苗80 138尾,鱼苗成活率可达66.5%。[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雅鲁藏布江中游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和开展增殖放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分别采用酵母轮虫和以小球藻、螺旋藻粉强化培育5 h的酵母轮虫为饵料,投喂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仔鱼,比较其成活率。结果表明:投喂酵母轮虫仔鱼的成活率为0-4.3%,而投喂小球藻和螺旋藻粉强化的轮虫仔鱼成活率显著提高,分别为85.3%-97.3%和79.3%-94.3%。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武威鱼种供应问题,我们在该市四坝乡进行家鱼水花的培育研究工作.结果表明:抓住清塘灭害、运输保活、合理饲养几个环节,成活率可在60%以上,四十天内在每平方米的水体中,可育出4.2cm 规格的鱼苗100尾。甘肃武威渔业生产一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缺乏养鱼技术,鱼苗、鱼种供应困难。武威无家鱼繁殖场,苗种靠外地调运,全长6cm 以上的鱼种,每公斤售价在20元以上,每尾售价0.13元。且品种单调,数量不足,质量差。鉴于目前苗种需求量不大,家鱼自繁难以实行的情况下,从外地引进水花培育,能否育成大规格鱼种?效益如何?是本试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大口鲇苗种规模化繁育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大口鲇规模化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在水温19-25℃下,采用HCC PG LRH-A2和催产灵1号 LRH-A2这2种混合催产药物对大口鲇催产都十分有效,催产率均为100%;鱼卵受精率与人工授精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鱼苗开口时间和饵料丰欠对苗种培育成活率影响显著,饵料缺乏是导致苗种培育成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对920万尾大口鲇水花鱼苗进行了规模化培育,共培育3cm以上规格苗种742.2万尾,平均育苗成活率为80.67%。  相似文献   

18.
为贵州山区规模化生产台湾泥鳅种苗提供科学依据,2015—2016年采用人工催产技术对规格为17~19尾/kg和12~14尾/kg的雌亲鳅505.5kg进行了人工繁殖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繁育台湾泥鳅种苗4批共840万尾,平均受精率70.25%,孵化率73%,种苗成活57%;2016年繁育种苗5批共1 640万尾,平均受精率93.40%,孵化率96.8%,种苗成活70%;2年共繁育泥鳅种苗2 480万尾,实现种苗销售产值224万元,利润89.6万元。在一定的亲鳅标准(8~10尾/kg)、科学合理的孵化设施(一槽一系统)以及育苗池(单池面积1 200~1 300m~2,池深1.4~1.5m,水位保持1.2~1.3m)条件下,贵州山区能较好地对台湾泥鳅种苗进行规模化人工繁殖,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大口鲇规模化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在水温19-25℃下,采用HCC PG LRH-A2和催产灵1号 LRH-A2这2种混合催产药物对大口鲇催产都十分有效,催产率均为100%;鱼卵受精率与人工授精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鱼苗开口时间和饵料丰欠对苗种培育成活率影响显著,饵料缺乏是导致苗种培育成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对920万尾大口鲇水花鱼苗进行了规模化培育,共培育3cm以上规格苗种742.2万尾,平均育苗成活率为80.67%。  相似文献   

20.
草食性鱼种抑制凤眼莲生长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严密的设计,在相同规格的16只网箱中,采用草鱼、杂交鱼[草鱼(6)和赤眼鳟(早)杂交繁育的F1]、三角鲂、赤眼鳟、异育银鲫和翘嘴红鲐等为试验对象,对凤眼莲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鱼苗具有不同的控制凤眼莲的能力;在2.5~9.0cm范围内各鱼苗食用凤眼莲能力依次为:草鱼〉杂交鱼〉三角鲂〉赤眼鳟〉异育银鲫〉翘嘴红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