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MS)对酱牛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共检测到73种化合物。生、熟牛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主要体现在醛类物质、酮类物质,以及醇类物质的含量上。通过与生、熟牛肉样品风味物质进行对比,初步判定酱牛肉的特征风味物质为α-蒎烯、β-蒎烯、间异丙基甲苯、3-羟基-2-丁酮、芳樟醇、萜烯醇、对丙烯基茴香醚、2-甲基-5-(甲基硫代)呋喃以及1,8-桉树脑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不同产地紫皮洋葱风味品质差异,并识别其特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以我国4个不同产地紫皮洋葱为研究对象,借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紫皮洋葱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不同产地紫皮洋葱中存在的特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结果表明:受试紫皮洋葱样品中共识别出45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含硫化合物27种,醛类3种,酮类1种,其他化合物14种;二丙基三硫醚、反-(丙基-1-烯-2-基)-二硫代丙酯、顺-(丙基-1-烯-2-基)-二硫代丙酯、2-乙基丁烯醛、2-乙基-反式-2-丁烯醛、2-甲基-2-戊烯醛和丙基硫醇为河北、山东、云南和甘肃产地紫皮洋葱中存在的关键差异风味化合物;从风味品质角度考虑,产自甘肃的紫皮洋葱较佳。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比较不同加工方法的白柠檬油中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分析,并通过质谱库检索,结合保留指数验证,从蒸馏白柠檬油和冷榨白柠檬油中分别鉴定出85和79个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蒸馏白柠檬油主要成分为柠檬烯(30.628%),γ-松油烯(11.414%),α-松油醇(7.939%),萜品油烯(7.540%),对伞花烃(4.543%),α-松油烯(3.140%),1,4-桉叶素(3.123%),β-蒎烯(2.598%),β-没药烯(2.286%),γ-松油醇(1.559%),1,8-桉叶素(1.541%)等化合物;冷榨白柠檬油主要成分为柠檬烯(34.469%),β-蒎烯(15.423%),γ-松油烯(10.847%),α-蒎烯(3.676%),β-没药烯(3.457%),桧烯(3.418%),(E)-α-香柠檬烯(2.400%),(E,E)-α-金合欢烯(1.973%),β-石竹烯(1.623%),月桂烯(1.546%),对伞花烃(1.541%),白柠檬素(1.035%)等化合物。两种不同加工方法的白柠檬油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收集3个不同产地的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ndet Wils)种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种子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目的是评价基因和环境因素对厚朴种子挥发性物质累积的影响.结果显示3个种子样品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为α-蒎烯、莰烯、β-蒎烯、对异丙基甲苯、1-柠檬烯、芳樟醇、龙脑、α-松油醇、龙脑乙酯、反-α-佛手柑油稀、β-石竹稀、α-石竹稀、没药烯、2-[4-(1-甲基-2-丙烯基)苯基]丙醛、石竹稀氧化物、3-乙基-2,5-二甲基-l,3-己二烯、β-桉叶油醇,且含量的差异不显著;种子挥发精油的含量差异显著.这一结果暗示了种子作为繁衍的遗传生命体,有高度的遗传特性,挥发性成分代谢累积过程中可能受到遗传因素支配,而生长环境条件差异,使代谢产物生源合成过程中酶的表达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挥发精油产率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猪后腿肉为原料制作酱肉,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风味物质成分进行提取与鉴定。结果表明,猪后腿肉切成长度为20 cm,宽度为5 cm,以食盐质量分数4%,腌制3 d,上酱之后40℃干制10 h,制成的酱肉中含有挥发性风味物质醇类16种,醛类13种,酸类8种,酮类2种,烃类10种,酯类8种,含氧、氮、硫类6种及其他2种,共计8类65种化合物。对酱肉风味呈现有作用的化合物是沉香醇、乙基乙烯基甲醇、1-辛炔-3-醇、2-辛烯-1-醇、2-甲基丁醛、己醛、3-甲基丁醛、2-辛烯醛、5-甲基-2呋喃甲醛、苯甲醛和β-月桂烯。  相似文献   

6.
以传统作坊式水代法芝麻油、传统作坊式压榨芝麻油、商品芝麻油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和聚类分析对不同芝麻油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检测和系统对比。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水代芝麻油和商品芝麻油的挥发性化合物组成相似程度更高;此外,芝麻油中吡嗪类化合物、含硫杂环化合物和苯系物因不同加工处理方式的差异显示出较大变化,其中3-乙基-2,5-二甲基吡嗪、4-甲基噻唑、愈创木酚等可作为区别三种芝麻油的关键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彩色樱桃番茄品种果实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及相对含量差异,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2个彩色樱桃番茄品种果实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海棠黑彩和彩星分别含有72种和58种挥发性物质。海棠黑彩和彩星具有53种相同成分,其中醇类14种、酮类4种、酯类2种、醛类20种、烃类4种、其他类9种;包括18种主要风味成分,分别为3-甲基-1-丁醇、2-甲基-1-丁醇、1-戊醇、6-甲基-5-庚烯-2-醇、苯乙醇、1-戊烯-3-酮、6-甲基-5-庚烯-2-酮、β-紫罗兰酮、E-2-戊烯醛、E-2-己烯醛、E-2-庚烯醛、苯甲醛、苯乙醛、正壬醛、Z-4-癸烯醛、1-硝基-3-甲基丁烷、2-异丁基噻唑、1-硝基-2-苯乙烷,这些共有的挥发性物质构成了彩色樱桃番茄的主体风味。另外,海棠黑彩和彩星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海棠黑彩含有19种特有成分,其中E,E-2,4-癸二烯醛、愈创木酚、苯乙腈为主要风味物质。彩星含有5种特有成分,其中乙酸己酯为主要风味物质,为彩色樱桃番茄品种的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分析比较漳州地区产的蕲艾(Artemisia argyi var. argyi ‘Qiai’)、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及黄金艾(Artemisia vulgaris)挥发性成分。运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技术分别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并对测定成分进行比较。经GC-MS分析得知,蕲艾含3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91.40%,倍半萜类化合物占2.02%,含量较多的为桉叶油醇(73.56%)、邻伞花烃(4.94%)、樟脑(3.65%)、α-蒎烯(3.41%)、樟烯(2.66%)、侧柏醇(2.41%)、4-己烯基乙酸酯(1.95%)、石竹烯(1.83%)、β-蒎烯(1.49%)及异松油烯(1.15%)。五月艾含1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68.91%,倍半萜类化合物占31.22%,含量较多的为蒿酮(50.29%)、石竹烯(15.56%)、大根香叶烯D(9.05%)、α-蒎烯(7.57%)、蒿醇(3.75%)、侧柏酮(3.49%)、4-己烯基乙酸酯(2.29%)及β-长叶蒎烯(1.60%)。黄金艾含1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77...  相似文献   

9.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格蓬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81种成分,主要成分分别为β-蒎烯(34.88%)、3-蒈烯(16.48%)、α-蒎烯(12.18%)、2-侧柏烯(5.79%)、δ-杜松烯(3.35%)、月桂烯(3.24%)、α-依兰烯(2.64%),其中烃类物质最多有46种,百分含量为91.65%。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对红象牙芒果品种绿熟期和完熟期进行香气成分分析鉴定。【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以及气相色谱-质谱(GC-MSD)fV法。【结果】共检出55种香气成分,其中绿熟期检测出18种成分,完熟时检测出41种成分。两个阶段相同成分有1-甲基-4-(1-甲基亚乙基)-环戍烯。反-丁子香烯,2-甲基-1-十六烷醇,Z-9-十八碳烯酸,十八碳烯酸,Z-9-十八碳烯酰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等,但是在不同阶段含量有差异。【结论】绿熟期主要的香气成分是十六(烷)酸、E-十八碳烯酸,完熟时主要的香气成分是E-肉桂醛、十六烷酸、1-甲基-4-(1-甲基亚乙基)-环戍烯等。  相似文献   

11.
丁香对卤制鸡肉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道口烧鸡工艺中丁香与鸡肉的配比制作卤鸡腿,运用SPME和GC-MS测定鸡肉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了丁香对卤制鸡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香组与空白组鸡肉中分别鉴定出59种和72种成分,其中59种为共有成分。与空白组相比,丁香组鸡肉中的挥发性成分新增了13种物质,其中丁香油酚、乙酸丁香酚酯、芳樟醇、连四甲苯、2-丁酮、6-甲基-1-辛烯和1-癸烯等7种物质差异显著,2-辛烯醛的含量减少,而苯甲醛、正辛醛、十六醛、己醇、庚醇、十三烷、(+)-柠檬烯、2-庚酮、2-戊基呋喃、乙酰苯、萘等11种风味物质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罗马洋甘菊精油与德国洋甘菊精油的挥发性成分及其香气特征的异同,构建特色芳香植物风味数据库,筛选适宜工业化生产的具香原料,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经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2种洋甘菊精油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感官评价对其香气性能进行分析,并初步探索洋甘菊精油在饮料中的应用性能。罗马洋甘菊、德国洋甘菊精油中共鉴定挥发性成分49种,分别有43、46种挥发性成分在2种精油中得到鉴定,均以酯类、醇类和萜烯类成分为主。2种精油中具有共性挥发性成分40种,其中反式-松香芹醇、α-蒎烯、惕各酸烯丙酯及2-甲基环丙烷-1-甲酸乙酯是2种精油的共性丰量成分;洋甘菊油烃只在德国洋甘菊精油中得到鉴定。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罗马洋甘菊精油的药草香透发,花香、果甜香显,刺激感和土味较弱,香气性能较好。0.5%(w/w)罗马洋甘菊精油添加到花草茶饮料基础液中,可制备出澄清透明、具特征风味、稳定性较好的饮料产品。研究结果可为洋甘菊的品种选育、香气品质提升、精油提取及制备,以及洋甘菊精油的工业化生产及产品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新鲜大葱经40℃加热干燥后粉碎,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萃取大葱粉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然后用气质联用法对不同处理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大葱粉中风味性成分主要是含硫化合物和醛类,其中二甲基硫醚和3-甲基丁醛的含量最高,葱白粉中的含硫化合物含量高于葱叶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雪松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及杀菌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采用固相微萃取和GC/M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雪松叶片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鉴定,共鉴定出31种化学成份,主要为1R-α-蒎烯、α-蒎烯、月桂烯、柠檬烯、石竹烯等;研究了雪松对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雪松具有较强的清除微生物能力,其能力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这种差异与其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及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雪松的挥发性有机物及其抑菌效果,采用固相微萃取和GC/M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雪松叶片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鉴定,共鉴定出31种化学成分,主要为1R-α-蒎烯、α-蒎烯、月桂烯、柠檬烯、石竹烯等;采用室内水插枝法研究了雪松对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雪松具有较强的清除微生物能力,其能力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这种差异与其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及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青蒿种子的挥发性赋香成分.方法:固相微萃取富集青蒿种子的赋香挥发性物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其组成.结果:从酉阳及黑龙江青蒿种子的挥发性赋香成分中分别鉴定出20和15个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的89.74%和88.26%.酉阳青蒿种子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3E,5E)-2,6-二甲基-3,5,7-辛三烯-2-醇(30.29%),2,6-二甲基-2,7-辛二烯-1,6-二醇(22.31%),蒿酮(7.69%),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已烯-1-醇(5.28%),1-甲基-4-(1-甲基乙基)苯(3.42%),2-辛烯4-醇(3.36%),3-甲基-2-亚甲基-3-丁烯基-2-甲基丙烯酸酯(2.4%)和樟脑(2.19%);而黑龙江青蒿种子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包括蒿酮(70.19%),4(14),11-桉叶二烯(3.48%),8-羟基芳樟醇(3.30%).正已醇(2.68%),马兜铃烯(1.53%),(3E,5E)-2,6-二甲基-3,5,7-辛三烯-2-醇(1.49%),1,8-桉叶烯(1.19%)和柠檬烯(1.03%).结论:两种青蒿种子的挥发性成分差别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加工方式的糟辣椒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对4种糟辣椒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4种糟辣椒中共检测出64 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以醇类、烯烃类、酯类为主。主成分结合聚类热图分析表明,反-香叶醇、醋酸牻牛儿酯、二烯丙基二硫醚、棕榈酸乙酯、α-法呢烯、β-倍半苯乙烯、1,8-桉油精为糟辣椒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韦恩图分析表明,4种糟辣椒中有19种共有成分,醋酸牻牛儿酯、棕榈酸乙酯、α-法呢烯、β-倍半苯乙烯、1,8-桉油精共同构成糟辣椒的主要风味骨架。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对刺柏果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制备提取,得率为2.17%,利用GC-MS仪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共鉴定出64种成分,刺柏果中挥发性组分主要为α-蒎烯(29.46%)、β-月桂烯(8.80%)、柠檬烯(8.46%)等成分,其中烃类物质最多有39种,百分含量为87.42%,醇类和酯类物质分别为20种和5种,百分含量分别为8.34%,4.12%。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测定不同加工工艺即食烤鱼的挥发性成分,分析比较不同工艺生产的即食型烤鱼的风味差异.结果表明:4组烤鱼样品共检测鉴定出50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醇类、酮类、醛类、烃类和酯类.TK样品(炭烤)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醛酮类,如3-甲基丁醛、苯乙醛、丁醛、6-甲基-5-庚烯二酮等;样品P1(油炸8 min,140℃)主要挥发性物质与炭烤样品部分相同,除醛酮类外,还包括烯类,如α-松油烯、顺-罗勒烯、柠檬烯等;样品P2(油炸6 min,160℃)的挥发性物质主要为二氢-(3H)-呋喃酮、2,3-丁二酮等;样品P3(油炸4 min,180℃)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与P2部分相同,包括M-2-庚酮、1-辛烯-3-醇、呋喃酮等.以TK为参照,P1、P2、P3组样品与TK组样品特征挥发性成分有明显差异,P2与P3挥发性物质种类较为相似.通过主成分(PCA)对比分析,贡献率达90%,样本特征差异明显.通过GC-IMS对即食烤鱼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对烤鱼工艺改进、优化产品风味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橄榄油与菜籽油的调和比例对花椒油挥发性物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和离子迁移谱(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IMS)联用技术对7个花椒油样品(纯橄榄花椒油GL、纯菜籽花椒油AJ、花椒油1-9(菜籽∶橄榄=1∶9)、花椒油3-7(菜籽∶橄榄=3∶7)、花椒油5-5(菜籽∶橄榄=5∶5)、花椒油6-4(菜籽∶橄榄=6∶4)、花椒油8-2(菜籽∶橄榄=8∶2))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采集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花椒油都有各自的特征峰区域,GL的特征风味物质主要是糠醛、乙酸异丁酯、乙酸乙酯、3-甲基丁醛、正已醇,AJ的特征风味物质有二烯丙基二硫化物、柠檬烯、正戊醇、丙酸、E,E-2,4-庚二烯醛、乙酸-3-甲基丁酯、羟基丙酮、2-庚酮等;根据指纹图谱及主成分分析发现,与GL风味最为接近的是花椒油1-9,与AJ风味最为接近的是花椒油8-2;GL中角鲨烯含量为2 912.11 mg/kg,花椒油3-7、5-5、6-4、8-2中角鲨烯含量均极显著低于GL(P<0.01);GL中甾醇含量为1 427.56 mg/kg,花椒油5-5、6-4、8-2中甾醇含量均显著高于GL(P<0.05);6个橄榄花椒油样品中的α-生育酚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可见,花椒油中的挥发性物质、营养成分与菜籽油-橄榄油的调和比例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菜籽-橄榄花椒调和油的调和比例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