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新疆某奶牛场犊牛腹泻粪便和流产胎儿中各分离出1株能使犊牛肾细胞产生明显病变的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病变细胞超薄切片,电镜下在内质网内可看到病毒颗粒。通过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和中和试验证明这2株分离毒可被美国BVDOregonC24V标准毒抗血清所中和。与BVD毒具有共同的抗原性。这2株分离毒是同一种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该毒能使犊牛和家兔出现类似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新疆某奶牛场犊牛腹泻粪便和流产胎儿中各分离出1株能使犊牛肾细胞产生明显病变的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病变细胞超薄切片,电镜下在内质网内可看到病毒颗粒。通过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和中和试验证明这2株分离毒可被美国BVD Oregon C24V标准毒抗血清所中和,与BVD毒具有共同的抗原性。这2株分离毒是同一种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该毒能使犊牛和家兔出现类似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牦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防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牦牛群中陆续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血清阳性率在30%~42.4%之间,病死率在30%左右,本研究先后从四川、西藏等地牦牛中分离出病毒,并对其进行各种生物学特征鉴定后,表明该病毒与标准毒属同一种,所不同的是四川牦牛病毒株属非致细胞病变型,即属NCP型。但回归本动物能复制出典型病例。目前尚无国产牛粘膜病疫苗用于生产。本研究依据猪瘟病毒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具有交叉免疫性的原理,用猪瘟弱毒苗对牦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进行预防,试验证明用猪瘟弱毒苗可以预防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且安全可靠,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承担的“牦牛病毒性腹泻调查、诊断和防治的研究”课题,于1990年10月15日在青海省畜牧厅主持下通过鉴定。近几年在我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发生牛腹泻病,死亡率较高,群众损失很大。该课题组经4年的调查、研究和防治试验,确诊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已查明我省各州及农业区均有此病存在,有些地区感染率很高。并由泽库县的病牛血清中首次分离获得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选用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O系弱毒疫苗和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在玉树州的病区现场进行预防,均能明显减少发病和死亡,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奶牛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河北省某规模化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疑似病例中采集病料,将处理好的病料接种MDBK细胞,盲传9代,得到了不产生细胞病变的病毒。琼脂扩散试验表明本病毒能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OregonC24标准阳性血清反应,出现沉淀线;细胞培养物用BVD/MD荧光抗体染色检测,可见到荧光着染的特异性细胞,荧光颗粒出现于胞浆中。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病毒抗原结果BVDVOregonC24VP/N为3.141,分离毒P/N为3.012,P/N>2,与BVDVOregonC24V结果一致;电镜观察到圆形、直径为40~60nm,有囊膜,囊膜表面有突起的病毒粒子,与BVDV颗粒基本一致。经RT-CR检测,扩增出了唯一的315bp的目的条带,进一步证实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  相似文献   

6.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株(长春184)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0年从怀疑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牛的流产胎儿脾脏分离出的一株病毒(长春184V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组织细胞培养、理化学试验、与标准毒株的交互中和试验和牛的人工感染试验等,证明与国外报道的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的基本特性相符,而且能与抗猪瘟血清发生中和反应,从而确认该毒株是具有特征性细胞病变效应的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对牛肾细胞培养的感染滴度可达10~6TCID_50/ml。  相似文献   

7.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5'端非结构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244 bp片段的RT-PCR一步法。该方法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NADL、OregonC24V和长春184毒株各标准毒株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对标准毒株的细胞毒进行检测,其敏感度达0.1 TCID50;而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猪瘟病毒、牛轮状病毒和牛冠状病毒的细胞培养物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检测460份不同样品,与病毒分离试验比较,符合率100%,证明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初步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一步法RT-PCR技术可用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8.
对猪白细胞干扰素在细胞培养中干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病毒的作用进行了试验。猪白细胞干扰素在500u/ml以上浓度可完全抑制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病毒所产生的细胞病变,在25u/ml浓度可部分抑制病毒所产生的细胞病变,在250u/ml以下浓度不能抑制病毒所产生的细胞病变,但可使细胞产生细胞病变的时间延长,病变程度减轻,本试验证实干扰素在猪和牛之间存在交叉活性。  相似文献   

9.
1993年猪瘟牛睾丸细胞苗生产过程中出现细胞病变、毒价不高.猪瘟、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猪细小病毒(HCV、BVD/MDV、PPV)三价荧光抗体及其他中间监测结果观察.初步认为,长沙市部分乳牛场已铁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0.
1993年猪瘟牛睾细胞苗生产过程中出现细胞病变,毒价不高猪瘟,牛病毒性腹泻--粘百闻不如一见 病毒,细小病毒三价荧光抗体及其他中间监测结果观察,初步认为,长沙市部分乳牛场已被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1.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是我国进口检疫应检疫病之一。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中和试验和血清病毒分离。由于犊牛睾丸原代细胞(BT细胞)对BVD—MD病毒最敏感,常用于病毒分离。而在检测中和抗体效价时,人们常用牛肾次代细  相似文献   

1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JL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从吉林某牛场表现严重腹泻症状濒死牛的胸腺病料样品中分离一株病毒,该病毒在MDBK细胞中盲传4代无细胞病变产生,而通过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检测表明该分离病毒株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并命名为BVDV-JL.将BVDV-JL株F4代细胞培养液(10<'7.13>TCID<,50>/...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地方株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河南省不同地区规模化肉牛场牛病毒性腹泻(BVD)疑似病例中采集病料,将处理好的6份病料接种MDBK细胞,并盲传4代,得到了两株可产生细胞病变的病毒,经测定该两株病毒的TCID50分别为10-6.59/0.1ml和10-6.51/0.1ml;琼脂扩散试验表明该两株病毒均能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OregonC24标准阳性血清反应,出现沉淀线,且均能被BVDV标准阳性血清中和;电镜观察到圆形、有囊膜、直径为40~60nm、囊膜表面有突起的病毒粒子,与BVDV颗粒基本一致。动物回归试验表明,用两株分离毒攻毒的2头3月龄犊牛均出现了和BVD自然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并检测其抗原和抗体,结果均为阳性,从而确定分离的两株病毒均为BVDV,分别将其命名为HN-1和HN-2株。  相似文献   

14.
牛病毒性腹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牛病毒性腹泻 /粘膜病 ( 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 ,简称牛病毒性腹泻( BVD)或牛粘膜病 ( BMD) ,是由牛病毒性腹泻 /粘膜病病毒 ( BVD/MDV)感染牛引起的以发热、粘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咳嗽及怀孕母牛流产或产出畸形胎儿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 1 946年Olafson等首次报道病毒性腹泻病。1 95 3年 Ramsey和 Chiver发现粘膜病。 1 961年 Gillespie等研究证明 ,这两种病毒是有共同抗原性的同种病毒 [1] ,1 971年由美国兽医协会将其统一命名为“牛病毒性腹泻 /粘膜病”。BVD/MD呈世界性分布 ,在许…  相似文献   

15.
邱翔宇  相猛  方梅  贾宁 《兽医大学学报》2013,(12):1855-1859
为了探讨沙冬青总生物碱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作用,采用药毒同加、先药后毒、先毒后药3种不同途径进行体外抗病毒试验,观察病毒致牛肾原代细胞病变,并采用MTT比色法测定D492值,计算病毒抑制率。结果表明,病毒的TCID50为10^-5.29/0.1mL;沙冬青种子总生物碱的药物安全质量浓度为0.39g/L;与病毒对照组相比,当质量浓度为0.16g/L和0.32g/L时,沙冬青种子总生物碱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有较强的直接杀伤作用,可抑制病毒的复制,能有效保护经病毒感染的牛肾原代细胞,使细胞活性增强,并减弱病毒导致的细胞病变效应,但对病毒没有明显的阻断作用。综上所述,沙冬青种子总生物碱具有较强的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猪瘟病毒之间存在共同抗原和交叉免疫,选择A、B两组各15头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检测为阴性的牦牛,分别注射牛病毒性腹泻疫苗和猪瘟疫苗,在不同时间段(第7、14、30、60、90、180天)采集两组牦牛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体,结果显示两种疫苗都可以使牦牛机体产生抗体,并且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疫苗比猪瘟疫苗整体抗体水平高,  相似文献   

17.
<正>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V)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可引起多种动物呈多临床表现的病毒性腹泻-粘膜病,主要表现为腹泻,急、慢性粘膜病,母畜流产、  相似文献   

18.
对某牦牛养殖场8头患病牦牛进行诊断并提出防制措施。根据发病牦牛的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结果确诊为牛病毒性腹泻,本试验表明该养殖场的牦牛感染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建议加强牦牛病毒性腹泻的检测及监控。  相似文献   

19.
1946年Olafson等首先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腹泻称之为病毒性腹泻。1953年Ramsey等对以消化道粘膜病变为主的疾病称之为粘膜病。1961年Gillespie等证明了引起此二疾病的病毒为同一种病毒,从而把此二病名合并称之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ovine Virus Diarrhea/Mucosal Disease以下简称BVD/MD)。引起本病的病毒BVD/MD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Togaviridae的Pestivirus,属于此群的病毒还有猪瘟、马动脉炎及羊的Border病等的病毒。牛对本病有易感性,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型经过。急性型病牛可虽现肠道疾病並出现死亡。慢性型病牛生长缓慢。孕牛可发生流产及畸形犊等。患牛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口腔、消化道粘膜充血,出血、水肿、糜烂及溃疡等。在食管粘膜上可见到特征性的大小不等的浅而不规则的糜烂性病变。  相似文献   

20.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简称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羊和猪也可隐性感染而产生抗体。 本病首先(1946年)发生于美国的纽约州,由Olafson等最先报道,命名为牛病毒性腹泻。1953年又在衣阿华州发现类似牛病毒性腹泻的综合症,其症状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