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体外法探讨丙酸杆菌不同添加剂量对瘤胃发酵及日粮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5个添加水平(0、3.0×104、3×105、3×106、3.0×107cfu/mL)分别添加到1.5 g(干物质)日粮(玉米秸秆50%+混合精料50%)中,在体外混合荷斯坦奶牛瘤胃液和磷酸缓冲液(1∶2)共90 mL,在39℃厌氧培养24 h。结果表明:丙酸杆菌对瘤胃pH、瘤胃氨态氮浓度、体外干物质、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消化率影响不显著,但有降低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的趋势;3×105、3×106cfu/mL有降低产气量的趋势;显著提高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量、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并显著降低乙酸∶丙酸值。结果显示奶牛日粮中添加丙酸杆菌能提高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丙酸、丁酸量,降低乙酸∶丙酸比值,但有降低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的趋势,因此丙酸杆菌在转变奶牛瘤胃发酵向丙酸型发酵上具有良好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四种不同微生态制剂对绵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采用瘤胃体外批次培养,在体外发酵的底物中分别加入四种微生态制剂,然后对瘤胃内环境的pH、氨态氮(NH_3-N)、干物质降解率、产气量和挥发性脂肪酸(VFA)进行监测,发现四种微生态制剂对瘤胃体外发酵参数会起到不同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微生态制剂2组、微生态制剂3组均可显著降低NH_3-N的含量,提高干物质的降解率(P0.01),而微生态制剂4组的作用特点在于有效降低NH_3-N的含量。通过多项指标综合指数(MFAEI)评定得出微生态制剂组发酵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枯草芽孢杆菌对奶牛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体外发酵技术探讨枯草芽孢杆菌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及日粮营养物消化率的影响.将6个水平的枯草芽孢杆菌(0、0.75亿、3.75亿、7.5亿、11.25亿和15亿CFU/mL)分别添加到日粮(玉米秸秆50%+混合精料50%)中,将荷斯坦奶牛瘤胃液和磷酸缓冲液,以1:2的比例在体外混合90 mL,在39℃厌氧培养24 h.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各添加水平不影响瘤胃pH,会不同程度提高瘤胃氨态氮,显著提高总挥发性脂肪酸、丙酸及丁酸含量,能显著降低乙酸:丙酸,显著提高产气量及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3.75亿、7.5亿和11.25亿CFU/mL组能显著提高纤维素的消化率;各组对粗蛋白质及半纤维素的消化率影响不显著.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能促使瘤胃发酵类型向丙酸型转变,提高日粮利用率,促进瘤胃纤维降解.  相似文献   

4.
试验采集内蒙古半细毛羯羊的瘤胃液,配制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液,以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合干草为发酵底物,在底物中分别添加0、1%、2%、4%和8%的甲壳素和同等剂量的壳聚糖,在适宜条件下体外培养24 h,研究不同添加剂量的甲壳素和壳聚糖对人工瘤胃干草发酵培养液中挥发性脂肪酸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添加剂量的甲壳素和壳聚糖对乙酸、丙酸和丁酸的生成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并呈极显著的二次剂量依赖关系,但对乙酸/丙酸未产生影响.试验表明,甲壳素和壳聚糖进入反刍动物瘤胃内,能够增加挥发性脂肪酸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反刍动物的瘤胃发酵特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定不同组分植物甾醇(甾醇A~E)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利用体外瘤胃发酵技术在含60 mL瘤胃培养液及600 mg全混合日粮的120 mL发酵瓶中分别添加0、2、6、12μg植物甾醇,39℃恒温培养24 h,于3、6、9、12、24 h读取产气量,发酵终止时测定产气量、底物降解率、氨态氮、微生物蛋白、pH值及挥发性脂肪酸产量。结果显示:添加的植物甾醇组分、浓度对体外发酵干物质降解率和乙酸/丙酸均有显著影响(P0.05),组分对氨态氮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甾醇浓度对乳酸、菌体蛋白、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浓度以及pH值、总产气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组分与浓度在体外发酵产气量、干物质降解率、菌体蛋白和乙酸/丙酸上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发酵结束后,浓度为0.03μg/mL的B甾醇组累积产气量与丙酸浓度最高,乳酸浓度最低,B组平均氨态氮含量最低,浓度为0.03μg/mL分组的平均干物质降解率、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最高。提示: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植物甾醇,可以促进瘤胃发酵,改善瘤胃功能,添加甾醇B,添加浓度为0.03μg/mL时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挥发性脂肪酸在动物体内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挥发性脂肪酸 (volatilefattyacids ,VFA)是碳链为 1~ 6的脂肪酸 ,包括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等 ,其中对动物体代谢作用最为重要的有直链乙酸、丙酸和丁酸 ,约占瘤胃发酵VFA总产量的 95 % ,乙酸是产量最大的VFA ,约占VFA总产量的 70 %~ 75 %。挥发性脂肪酸在不同动物体内其比例和数量不同 ,见表 1。表 1 食糜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其中各酸比例绵羊瘤胃猪盲肠鸡盲肠总挥发性脂肪酸 (mmol/L) 1 1 91 8 2 1 0 7乙酸 (% ) 54 55 61丙酸 (% ) 2 5 2 7 2 7丁酸 (% ) 1 7 6 1 1长链脂肪酸 (% ) 4 2 1  注 :资料来源于…  相似文献   

7.
通过体外产气法研究了生石膏对瘤胃发酵、甲烷生成及微生态的影响。按单因子试验设计,在底物中分别按其干物质的0(对照组)、1.25%(低水平组)、2.5%(高水平组)添加生石膏,每个组设4个重复,进行24h体外发酵培养。结果显示,随生石膏添加水平升高,乙酸与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乙酸与丙酸的浓度比、12和24h产气量、氢的生成量及甲烷菌数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降低,而丙酸占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比例与原虫数量极显著(P0.01)升高;生石膏添加会显著(P0.05)或显著(P0.01)降低12和24h甲烷产量,而高水平添加会显著(P0.05)降低丙酸浓度与乙酸占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比例。结果表明,生石膏可通过减少氢的供应量和抑制甲烷菌生长而降低体外甲烷产量,同时会促进原虫增殖,致使2种添加水平的相对甲烷抑制潜势没有显著(P0.05)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旨在研究酿酒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屎肠球菌制备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对反刍动物瘤胃调控的影响。本试验选取健康荷斯坦奶牛70只(体重为600 kg左右且泌乳期在60 d左右),随机分为7组,每组10个重复,其中1组为对照组,饲喂含有豆渣-橘皮酶解物全混合日粮,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分别饲喂酿酒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屎肠球菌单菌株制剂和不同配比的复合微生物制剂,预试期10 d,试验期20 d,分别测定各试验组产奶情况、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态氮含量。结果表明,饲粮中补充酿酒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屎肠球菌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可以显著提高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和乳蛋白率,显著降低瘤胃中乙酸、丁酸浓度并显著增加丙酸浓度,且显著降低乙酸/丙酸值(P<0.05),并能够有效改善以荷斯坦奶牛为例的反刍动物瘤胃调控,使瘤胃发酵向丙酸型发酵转变,改善瘤胃代谢水平,提高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9.
葡萄籽精油对体外瘤胃发酵和甲烷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体外培养法研究发酵底物精粗比7∶3条件下,添加100,150和250μL/L葡萄籽精油对瘤胃发酵和甲烷产量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甲烷产量,培养24 h后,测定挥发性脂肪酸、pH、氨态氮浓度和原虫数。结果发现,添加葡萄籽精油100μL/L和150μL/L与对照组相比提高累计产气量、发酵液pH值(P<0.05)、乙酸摩尔比例,降低甲烷浓度(P<0.01)、丙酸、丁酸、戊酸和支链挥发性脂肪酸摩尔比例。葡萄籽精油添加量为150μL/L降低氨态氮浓度及瘤胃原虫数,添加100μL/L葡萄籽精油提高总挥发性脂肪酸。试验表明,适宜添加量的葡萄籽精油可以改变瘤胃发酵模式,增加丙酸乙酸比例,抑制甲烷生成。  相似文献   

10.
试验研究了锡林郭勒地区典型草原夏季不同月份(7、8、9月),单一和混合牧草瘤胃体外发酵甲烷、氢气、挥发性脂肪酸生成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科学估测放牧绵羊甲烷排放及其减排策略制定奠定基础依据。体外发酵瘤胃液供体选择2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湘东黑山羊。通过48h体外模拟发酵试验,测定总产气量、挥发性脂肪酸、干物质消失率和甲烷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在7、8、9三个月试验期间,随着牧草生长成熟,挥发性脂肪酸、干物质消失率和甲烷产量都有所下降,其中8、9两个月份混合牧草甲烷产量与7月份相比,下降显著(P0.05)。单一牧草同月份之间差异不显著。干物质消失率表现为羊草的平均干物质消失率最高,针茅的平均干物质消失率最低,随月份增加呈现下降趋势。混合牧草的乙酸、丙酸和乙酸/丙酸比值随月份增加都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9月份和7月份相比,差异显著(P0.05)。单一牧草的乙酸、丙酸和乙酸/丙酸比值变化,随着羊草、针茅生长,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微量元素钴对人工瘤胃挥发性脂肪酸产生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钴是瘤胃微生物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为研究日粮添加无机钴对瘤胃微生物发酵挥发性脂肪酸(VFA)产生量的影响,本试验用人工瘤胃模拟装置研究添加不同水平钴(0、0.05、0.10、0.15、0.20、0.25 mg/kg DM)对体外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添加的对照组相比,添加钴可使发酵液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丁酸浓度明显增加(P<0.05),但对乙酸、丙酸、丁酸的摩尔比例没有显著影响(P>0.05),总的来说,添加钻明显促进瘤胃微生物对饲料养分的发酵.  相似文献   

12.
利用体外产气法研究添加不同剂量延胡索酸二钠对绵羊瘤胃发酵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发酵底物以可溶性淀粉和纤维素为碳源,以胰蛋白胨为氮源,对照组不添加延胡索酸二钠,试验1、2、3组分别添加占发酵底物干物质1.0%、2.0%和3.0%的延胡索酸二钠。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的延胡索酸二钠(试验1组)可显著(P<0.05)提高瘤胃的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产量以及体外产气量和干物质降解率;添加2%的延胡索酸二钠(试验2组)可显著(P<0.05)提高瘤胃的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产量和干物质降解率;添加3%的延胡索酸二钠组(试验3组)的瘤胃氨氮浓度、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乙酸产量、产气量、干物质降解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丙酸产量显著增加(P<0.05)。综上表明,添加1%和2%的延胡索酸二钠会显著提高绵羊瘤胃发酵性能,但添加3%的延胡索酸二钠,瘤胃发酵能力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3.
研究山羊瘤胃内放入装有不同种类牧草的尼龙袋后,瘤胃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选用带有瘤胃瘘管的山羊为实验动物,结合尼龙袋法测定3类牧草在山羊瘤胃中的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结果表明,添加装有不同牧草的尼龙袋后,山羊瘤胃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及乙酸/丙酸值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并在4h达到峰值,其中乙酸浓度约为70.49%、丙酸浓度约为15.38%,瘤胃的发酵类型总体上偏向于乙酸-丙酸型.3类牧草均适用于山羊的科学饲养。由此可见,添加装有不同种类牧草的尼龙袋均会对山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产生影响,其原因主要与原料的蛋白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埃氏巨型球菌是奶牛瘤胃中的一种优势菌。本研究运用瘤胃微生态理论,结合埃氏巨型球菌能利用乳酸发酵产生丙酸的特点,初步研究埃氏巨型球菌(H6)及其乙酸生成关键酶基因缺失工程菌(TnH6)体外发酵特性。经健康羊瘤胃液体外连续培养结果表明,埃氏巨型球菌及其乙酸生成关键酶基因缺失工程菌均能利用乳酸生成VFA,发酵生成的VFA以丙酸为主,发酵类型倾向于丙酸型,但工程菌生成乙酸的能力明显降低,尽管丙酸生成能力有所下降,但显著降低了乙酸与丙酸的比例,从而为调控瘤胃乳酸发酵和利用H6、TnH6防治奶牛亚临床性瘤胃乳酸酸中毒提供了理论和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引言自从1975年瘤胃素已用于肉牛肥育场以后,从1978年起在牧场的屠宰牛、待肥育架子牛亦饲喂瘤胃素。瘤胃素通过改变挥发性脂肪酸(VFA)的比例,而影响瘤胃发酵。产生的乙酸和丁酸较少,丙酸较多。与乙酸或者丁酸比较,经计算丙酸是牛比较有效的能量来源。因此,从相同量饲料中,大约可  相似文献   

16.
不同瘤胃乙、丙酸比例对绵羊体内氧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羊不喂料 ,由瘤胃和真胃瘘管均衡灌注营养液以达到恒态代谢。改变瘤胃灌注混合挥发性脂肪酸的乙、丙酸比例 ,测定由血管插管注入 14C—乙酸后血液CO2 放射比强度(SA)变化曲线。结果表明 ,灌注高乙、丙酸比例的混合挥发性脂肪酸时 ,血液CO2的SA—时间曲线的K值较大 ,体内代谢物的氧化代谢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7.
反刍动物挥发性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John Barcroft等(1944)发现碳水化合物在瘤胃中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VFA)是反刍动物的主要能源之后,很多学者对VFA的吸收与中间代谢和不同种类饲料瘤胃VFA的产量及其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摩尔比例的组成进行了大量研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无机二价铁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用人工瘤胃模拟装置发酵72 h研究添加不同水平亚铁(0、30、60、90、120和150 mg/kgDM,源于硫酸亚铁)对体外瘤胃液氨浓度、微生物氮产量和挥发性脂肪酸(VFA)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亚铁可使发酵液不同时间点氨浓度和总氨产量、有机物发酵率、总微生物氮产量显著提高(P<0.05);与不添加的对照组相比,添加亚铁可使发酵液的总VFA、乙酸、丙酸、丁酸浓度明显增加(P<0.05),但乙酸、丙酸、丁酸摩尔比例没有差异(P>0.05);添加亚铁明显促进瘤胃有机物的发酵,增加瘤胃VFA产生量,过多的亚铁对瘤胃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全胃营养灌注绵羊为试验动物 ,用物质代谢区室分析方法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瘤胃乙酸、丙酸比例对体内氧化代谢和血浆胰岛素水平动态变化的影响。不同试验处理间营养灌注液能量、蛋白质水平相同 ,而瘤胃灌注混合挥发性脂肪酸的乙酸、丙酸比例不同。三种混合挥发性脂肪酸的乙酸、丙酸比例分别为75 :15(VFA1)、65 :25(VFA2)、45 :45(VFA3)。由测定引入 14C -乙酸后血液二氧化碳放射比强度—时间曲线上升段斜率(k值)反映体内氧化代谢强度。试验结果为 ,瘤胃灌注VFA1 时的k值显著高于灌注VFA2 和VFA3 时的k值(P<0.05) ,而VFA2 和VFA3 两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说明瘤胃灌注VFA1 时绵羊体内氧化代谢强度增加。向停止灌注24小时的绵羊瘤胃内灌注VFA1,血浆胰岛素水平在恢复灌注后缓慢上升。将瘤胃灌注混合挥发性脂肪酸由VFA1 换为VFA2 后 ,血浆胰岛素水平迅速上升 ,之后迅速下降 ,而由VFA2 换为VFA3 后未出现血浆胰岛素水平的明显变化 ,说明血浆胰岛素水平的变化与体内糖代谢调节状态有关 ,而瘤胃灌注VFA1 时的体内糖代谢调节状态与灌注VFA2 和VFA3 时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研究在体外培养液中添加牛至油对绵羊瘤胃发酵特性和甲烷产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对照)、100、200、300和400 mg/L牛至油,每组5个重复。发酵12 h后,测定总产气量、甲烷产量及培养液p H,总氮、氨氮、尿素氮、蛋白氮浓度及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比例。结果表明:1)培养液中添加100、200、300和400 mg/L牛至油均显著升高了培养液p H(P0.05);高添加水平(300、400 mg/L)的牛至油显著降低了培养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丙酸比例(P0.05),显著升高了培养液乙酸比例和乙酸/丙酸(P0.05),抑制了瘤胃发酵。2)与对照组相比,除100 mg/L牛至油组外,其余各试验组培养液氨氮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3)高添加水平(300、400 mg/L)的牛至油在显著降低甲烷产量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总产气量(P0.05)。由此可知,牛至油能调控瘤胃发酵和降低甲烷产量,但过高添加水平对绵羊瘤胃发酵有抑制作用,体外条件下最适添加水平为200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