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荆心  李晓民 《野生动物》2013,34(2):98-100
2011年4月20日~5月7日,以七星河自然保护区繁殖的白枕鹤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对孵化期白枕鹤的觅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枕鹤偏好在芦苇地和苔草地中觅食,多以植物的嫩叶为食。孵化期昼间行为活动时间分配中觅食行为所占时间为39.31%。日节律显示:觅食行为在一天中出现2次高峰,即6:00~8:00和16:00~17:00之间,而在14:00~15:00出现低谷。  相似文献   

2.
圈养条件下小熊猫指名亚种雨季的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89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雨季每天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48%),其次是摄食(17%)和活动(14%),标记占10%,其他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所占比例最高,出现2个休息高峰,分别为10:009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雨季每天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48%),其次是摄食(17%)和活动(14%),标记占10%,其他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所占比例最高,出现2个休息高峰,分别为10:0011:00、13:0011:00、13:0015:00时;活动行为在16:00和19:00时形成波峰;摄食有3个高峰,分别为9:00、11:00和20:00时,标记行为在9:00、16:00、19:00和20:00时出现频率较高;梳理行为只在17:0015:00时;活动行为在16:00和19:00时形成波峰;摄食有3个高峰,分别为9:00、11:00和20:00时,标记行为在9:00、16:00、19:00和20:00时出现频率较高;梳理行为只在17:0019:00时超过10%;其他行为所占比率较低。不同年龄组间小熊猫的行为时间分配有差异,老年在休息行为上明显高于幼年和成年,约占总行为的70%;幼年的活动行为高于成年及老年;成年的修饰及标记行为明显高于幼年和老年。  相似文献   

3.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研究了西藏南部黑颈鹤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结果表明,取食是黑颈鹤冬季的最主要行为,占其日活动时间的73.0%,其次,警戒行为占14.0%,行走行为占5.6%,保养行为占4.5%,静息行为占1.7%,社群行为仅为0.4%.黑颈鹤的全天活动表现出明显的节律性变化,在9:00~11:00和17:00~18:00分别出现一个取食高峰,而在13:00~16:00则出现一个休息高峰和取食低谷.不同群体结构黑颈鹤在不同越冬时期,全天活动中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也存在于家庭鹤的成鹤与幼鹤之间.  相似文献   

4.
邹婧  华彦  王海滨  张伟 《野生动物》2015,(2):157-161
2014年5月~2015年2月,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scan sampling method)对人工圈养的8只紫貂进行行为学观察,定义了休息、运动、采食、排泄、警戒以及其他行为等行为谱。通过对雌雄紫貂在不同季节行为节律研究发现:除了睡眠行为、卧息行为和玩耍行为外,其他行为在时间分配上均表现出雄性高于雌性,卧息行为和其他行为时间分配雌雄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人工圈养紫貂行为的日节律表现为19:00到次日5:00处于活动高峰期,日行为具有一定节律性。不同季节紫貂的日节律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相似文献   

5.
2014年11月11—15日(第1期),2015年5月18—24日(第2期),2015年5月25—31日(第3期)9:30—17:00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成都动物园饲养的2头成年棕熊昼间行为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其中第1期为丰容前的行为观察期,第2和第3观察期为丰容期,即改变食物的投喂方式,并在其环境中放入玩具。结果表明:棕熊的采食、休息和乞食、玩耍行为在3个观察期间差异极显著(P0.01)。比较3个观察期间棕熊的行为,棕熊丰容前(第1期)的采食、休息、玩耍行为极显著低于丰容期(第2和3期)(P0.01),乞食行为极显著高于丰容期(第2和3期)(P0.01)。棕熊昼间运动行为高峰为11:00—12:00,次高峰为16:00—17:00;休息行为的高峰期9:30—11:00;乞食行为的高峰期为13:00—16:00。  相似文献   

6.
2017年7—9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和目标取样法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扬子鳄夏季个体行为和空间分配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利用差异性分析,探究了环境温度和天气对扬子鳄昼间行为和空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扬子鳄夏季昼间主要表现为潜水行为,占43.22%,其次为浮水和趴伏行为,分别占29.15%和23.51%,其他行为很少发生。日节律变化显示,潜水行为主要集中在12:00~14:50,浮水行为表现为7:00~8:50和16:00~16:50两个高峰,趴伏行为在6:00~6:50和17:00~17:50形成两个高峰,采食行为主要集中在9:00~9:50和17:00~17:50两个时段。晒太阳行为主要发生在7:00~7:50和17:00~17:50两个时段。对空间利用的研究发现,扬子鳄对各区均有利用,B1、A1、A2和B2区的利用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且对各区的利用具有明显的日节律。研究同时表明,环境温度和天气对扬子鳄的行为和空间利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2010年冬季,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上海动物园繁殖场内5只红斑羚进行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研究。观察结果显示:冬季红斑羚有54.17%的时间趴卧休息,其次是摄食行为(22.17%)和站立行为(15.34%),运动行为、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占的比例非常小,分别为5.32%、2.71%和0.29%。卧息行为一天中有2个高峰,分别是7:00之前和摄食之后10:00~13:00时之间,持续时间较长。摄食行为也有2个高峰,分别是9:00~10:00时和14:00时以后。站立行为和运动行为伴随着摄食行为,同样在8:00~9:00时和14:00~15:00时形成了2个高峰,只是运动行为所占比例很小,高峰期不明显。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是随机发生的,分布比较平均。  相似文献   

8.
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采用样线法、样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动物园内野生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对城市景观的栖息地利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赤腹松鼠生境的主要特征:坡度10°的平缓坡,阳坡,食物丰富度丰富,距水源距离为0~30 m,人为干扰距离为10~20 m,乔木密度10~20株,灌木密度100~150株,乔木胸径20~30 cm,灌木冠幅100~150 cm,郁闭度为优,植被林型为常绿阔叶林。影响赤腹松鼠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食物丰富度、植被林型、距水源距离。赤腹松鼠倾向于食物来源丰富的生境,随机选择一般以及较差的生境;倾向于在常绿阔叶林中活动,随机选择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疏林草地、竹林的林型生境;倾向于距水源0~30 m的距离内活动;距水源距离30~120 m的生境随机活动;避免在距水源距离120~150 m的生境活动。  相似文献   

9.
宋洋  韩晶晶  王超  许青 《野生动物》2013,(4):195-197,218
利用样线法调查了鸡西机场周边苍鹭的分布及数量,对栖息在机场西南穆棱河旁的苍鹭进行了活动规律和行为节律的观察,在2011年10月3~7日,通过定点连续观察法记录苍鹭的日活动节律。研究结果显示,苍鹭飞行行为高峰值出现在6:00~8:30、12:00~13:00和15:30~17:00,苍鹭日常各种行为中休息行为、站立行为和理羽行为所占时间比例最高,为82%,晒翅行为在9:00~10:00达到高峰,为31%,其平均飞行高度为65 m,即对机场航班有一定威胁,应引起有关部门注意。  相似文献   

10.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是桑天牛等林木蛀干害虫重要的天敌昆虫,明确其雌、雄成虫的日活动行为节律,可为人工饲养和生物防治应用等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人工气候箱(温度22℃、RH 60%±10%)单头隔离饲养花绒寄甲成虫,对其移动、取食、饮水、木块处静息、木块外静息5种活动行为的日节律进行观察。各种活动行为的日时间分配:以木块处静息最多(63.39%),饮水行为最少(1.45%),各行为活动的日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差异。雌、雄成虫各活动行为的高峰时间:移动行为雌、雄成虫均出现在21:30;取食行为雌成虫在0:00,雄成虫在8:30和19:30;饮水行为雄成虫在6:00—6:30,雌成虫在8:30;木块处静息行为雌成虫在6:30,雄成虫在19:30;木块外静息行为雌成虫在10:00,雄成虫在10:00和13:30—14:30。雌、雄成虫各种活动行为在全天的时间分配:雌、雄成虫的移动、木块外静息及雌成虫的取食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雌、雄成虫饮水和木块处静息及雄成虫取食行为均无显著性差异。雌、雄成虫各种活动行为在白天和夜晚时段的分配:雌雄成虫移动、雄成虫木块外静息行为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雌成虫木块外静息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行为均无显著性差异。在上午、中午、下午和夜晚4个时间段的分配:雌、雄成虫的移动行为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雌成虫取食及木块外静息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行为均无显著性差异;4个时间段雌、雄成虫之间仅夜晚在木块处静息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显示,花绒寄甲成虫活动行为受到明显的时间影响,白天大多数时间处于静息状态,夜晚20:00至次日5:00处于活跃期;各种活动行为日节律在雌、雄成虫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蟒(Python bivittatus)与坡鹿(Rucervus eldii)等野生动物之间的种群关系,在2012—2021年对该保护区蟒实施监测,采用全事件记录法对蟒种群动态、进食动物种类、进食节律和进食生境进行研究,共记录到蟒实体133条,记录到蟒进食野生动物63件。研究表明:蟒种群数量因区内猎物增多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59条(44.36%)蟒位于鹅炸河管理站,25条(18.80%)位于公建坡管理站,48条(36.09%)位于罗鼓山管理站,1条(0.75%)位于英梅管理站。蟒捕食的野生动物包括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坡鹿、野猪(Sus scrofa)、海南兔(Lepus hainanus)和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进食频率分别为4.76%、90.47%、1.59%、1.59%和1.59%,其中坡鹿幼崽(84.12%)为蟒最主要的捕食对象。07:00—13:00和19:00—次日01:00是蟒进食高峰期(68.26%),01:00—07:00和13:00—19:00进食明显减少(31.7...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饲养条件下家兔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试验随机选取48只家兔,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观察法对散养和笼养家兔行为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行为时间分配方面,笼养家兔的休息、修饰和啃咬行为极显著高于散养家兔(P0.01);而散养家兔运动和其他行为则极显著高于笼养家兔(P0.01);笼养家兔摄食行为时间显著高于散养家兔(P0.05)。在活动规律方面,笼养条件下休息有三个高峰期(06:00—07:00、12:00—13:00和17:00—18:00),摄食和运动有两个明显高峰期(分别在07:00—08:00和14:00—15:00),修饰和啃咬行为两个高峰期比摄食高峰期稍滞后1 h;而散养条件下休息、修饰和啃咬无明显高峰期,只有摄食和运动在06:00—07:00和17:00—18:00时出现了两个明显高峰期。说明笼养和散养条件下家兔的行为时间分配及日活动规律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圈养条件下梅花鹿初夏昼间行为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月3日至5月27日,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平山堂养殖场圈养梅花鹿(sika deer)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 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方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研究了34只梅花鹿行为节律.结果表明:初夏昼间梅花鹿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行为频次依次减少,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68%.昼活动节律中,取食频次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30和17:30左右.而反刍和卧息行为频次高峰期在11:00~14:00之间.对公鹿、母鹿和幼鹿群体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分析表明,在11:30~12:30、13:30~14:30和15:30~16:30三个时间段内,公鹿取食频次和母鹿、幼鹿取食频次差异显著,在8:30~9:30和11:30~12:30及15: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的卧息行为频次与母鹿和幼鹿卧息行为频次差异显著.本结论可为梅花鹿饲养管理和遗传选育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14年12月—2015年2月,采用目标取样法和即时记录法对福建归真堂黑熊生态养殖基地的24头圈养黑熊进行了行为观察和记录。通过预观察到的行为构建的行为谱包括休息、食粪、饮水、排粪、排尿、走动、咂舌、攀爬、舔舐、搔痒、啃趾甲、张望、嗅闻、玩耍、示警、打斗、刻板动作、探究、育幼,对相关行为进行归类,包括休息、饮水、排遗、运动、警戒、体表护理、社群、育幼、刻板、其他计10类行为。为尽量避免人为干扰对试验的影响,避开饲养员饲喂、取胆时间段,选取9:00—15:55对目标黑熊进行正式观察。观察结束后经统计分析,圈养黑熊冬季昼间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为50.43%,其次是刻板行为25.35%、运动行为8.63%、警戒行为8.42%。表现较为明显的行为节律,11:00—11:55时是黑熊的主要昼间休息时间。产仔雌性黑熊冬季昼间行为的时间分配和节律和其它黑熊保持一致,同样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且最高峰在11:00—11:55时。  相似文献   

15.
2001年3月20日,云南省大理市公安局治安大队与下关森林派出所联合行动,查获了一起特大非法收购国象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制品案,当场缴获舍类皮张共688幅。 经野生动物专业技术人员鉴定,该688幅皮张分类为:云豹皮2张、小灵猫皮2张、黄喉貂皮2张、豹猫118张、鼬獾皮38张、赤腹松鼠皮320张、蓝腹松鼠皮152张、侧纹岩松鼠皮30张、红颊长吻松鼠皮24张。其中,云豹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小灵猫、黄喉貂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豹猫、鼬獾.赤腹松鼠、蓝腹松鼠、侧纹岩松鼠、红颊长吻松鼠等为国家保护的有益…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分别于2014年11月11—21日(第1期),2015年5月18日—6月7日(第2期)和2015年5月25日—6月14日(第3期)9:30—17:00对成都动物园饲养的4头成年棕熊(Ursus arctos)、2头成年黑熊(Ursus thibetanus)和2头成年马来熊(Helarctos malayanus)的昼间乞食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其中第1期为丰容前的行为观察期,第2和第3观察期为通过改变食物的投喂方式,并在熊的环境中放入玩具的丰容期。结果表明:3种熊都表现出了3种乞食行为,即蹲坐乞食、站立乞食和走动乞食。棕熊的乞食行为显著高于黑熊和马来熊(P0.01或P0.05),棕熊主要表现为蹲坐乞食和走动乞食,黑熊和马来熊主要表现为站立乞食。对丰容前后熊的乞食行为比较发现,丰容前3种熊的蹲坐、站立和总乞食行为显著高于丰容期(P0.01),走动乞食行为没有显著差异(P0.05)。黑熊和棕熊丰容期的乞食行为显著低于丰容前(P0.01),且第2和3期丰容间的乞食行为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马来熊丰容前后的乞食行为没有显著差异(P0.05)。丰容前乞食行为的高峰为13:00—14:00;丰容后的乞食行为高峰为11:00—12:00。  相似文献   

17.
于2014年3月27日~4月2日,7月12~16日,8月22~25日,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记录法对成都动物园饲养的3头亚成年非洲狮在环境丰容前后的行为进行了观察。第1期动物在环境相对狭小的检疫馆(丰容前),第2、3期动物已转移到狮虎苑(第2期为环境丰容期间,第3期是丰容后)。结果:第1期非洲狮的运动、采食、警惕行为发生比例极显著高于第2、3期(P0.01),第1期的休息行为极显著低于第2、3期(P0.01)。第2期非洲狮的运动和玩耍行为显著低于第3期,休息行为显著高于第3期(P0.05)。对非洲狮昼间行为日节律分析发现,运动行为主要发生在9:00~10:00,10:00~17:00期间休息行为占比例最高。第2、3期玩耍行为主要发生在9:00~11:00。观察结果表明,动物从相对狭小笼舍转移到有丰容设施且又宽敞的兽舍,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警惕行为减少,休息行为增加。  相似文献   

18.
2011年4—6月,在徐州金桥珍禽有限公司,采用全日制瞬时扫描法对繁殖良好的一对赤麻鸭在繁殖期的行为日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并用独立样本£检验进行了不同性别在繁殖各期行为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繁殖的不同时期赤麻鸭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繁殖前期雌雄赤麻鸭之间的筑巢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警戒行为差异显著(P〈0.05)。繁殖中期孵化行为由雌性赤麻鸭单独承担,雄性主要负责在巢边警戒,雌雄之间的趴卧、孵化及警戒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繁殖后期雌雄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2只赤麻鸭几乎形影不离。赤麻鸭繁殖期行为呈现一定的日活动节律,采食行为集中在上午和下午的喂食时间7:00~8:00及16:00~17:00这2个时间段内,孵化行为所占比例最低,此时雌性赤麻鸭出巢取食;一天中,休息行为在中午呈现一个高峰;警戒行为在清晨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19.
2011年3—5月及8—10月,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众合牧业有限公司小尾寒羊种羊场圈养的成年母羊为研究对象,利用24h监控系统,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方法,研究了小尾寒羊成年母羊昼夜行为节律。结果显示,小尾寒羊昼夜反刍、卧息、取食、运动、站立与观望、修饰行为及其他行为持续时间依次减少。对小尾寒羊0:00—24:00各时段行为变量分析表明,其取食与反刍行为有2个高峰期,卧息全天都表现比较高的行为持续时间,而高峰期则发生在12:00—14:00。小尾寒羊观望行为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8:00—10:00及18:00—20:00。按照春秋季节规律特点,以06:00—18:00为白昼,其余时间为夜间。以Mann-Whitney U检验进一步分析圈养条件下小尾寒羊春秋季行为节律特点,结果表明,春秋季节,昼间小尾寒羊母羊在取食与其他行为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夜间在取食、观望与其他行为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春季和秋季昼间与夜间行为对比分析表明,春季除卧息与运动行为外,另外5种行为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秋季除卧息、修饰和其他行为外,其余4种行为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对春秋季24h行为节律分析发现其取食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运动行为与其他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对春秋季小尾寒羊成年母羊昼夜行为节律的研究可为认识圈养条件下小尾寒羊习性、改善小尾寒羊饲养管理与福利条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赤腹松鼠体毛的超微结构,试验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其不同部位的体毛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赤腹松鼠体毛的鳞片类型有7种,包括长瓣型、扁平型、杂片状、片块状、杂波型、冠状型、短瓣型,不同部位的体毛及同一根体毛不同部分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