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解兰州市流浪犬蠕虫感染情况及复孔绦虫的遗传变异情况,本实验采集兰州市四个区(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541份犬只粪便样本和5株犬复孔绦虫,使用粪检法调查蠕虫感染情况并利用线粒体cox1序列对兰州市犬复孔绦虫进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兰州市流浪犬蠕虫感染率为25.69%(139/541),优势虫种为蛔虫和复孔绦虫,其感染率依次为17.37%(94/541)、5.17%(28/541)。将本次测得的犬复孔绦虫cox1序列与GenBank中收录的中国西南地区和日本的犬复孔绦虫cox1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兰州市与中国西南地区、日本的样本序列差异分别为4%、5%,同时构建遗传关系树发现三者具有高度同源性,但可能由于地域不同导致气候海拔等因素的变化,致使兰州市犬复孔绦虫的部分cox1碱基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2.
为鉴定山羊脑多头蚴,通过对虫体进行形态学观察并采用PCR扩增虫体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x1)基因,将有效序列进行NCBI-Blast在线比对,利用MEGA6.0构建遗传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山羊脑多头蚴cox1序列长度为446 bp,与多头带绦虫同源性达1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分离株与多头带绦虫位于同一分支。结合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山羊所感染的多头蚴属于多头带绦虫幼虫——脑多头蚴,cox1基因可作为鉴定多头带绦虫的有效分子标记,研究结果为山羊脑多头蚴的分子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乌苏里江5种鱼类寄生蠕虫区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乌苏里江5种鱼类寄生蠕虫的区系进行调查,沿乌苏里江的抚远县,饶河县和虎林县三个区段,检查了鲤鱼,鲫鱼,鲢鱼,鲶鱼和板黄鱼。结果检获鱼一蠕虫12种。其中吸虫1种为鳔等睾吸虫;绦虫8种,宽头鲤蠢绦虫,微小鲤蠢绦虫,中华许氏绦虫,内蒙古曾氏绦虫,头槽绦虫,副头槽绦虫,短小原头绦虫和鲶似原头绦虫;线虫3种;黄颡旋驼形线虫,杜父鱼驼形线虫,鲤带巾线虫。  相似文献   

4.
为了鉴定送检池鹭所感染的消化道线虫种属关系,通过对虫体、虫卵形态学观察和虫体cox1基因的序列分析进行虫体鉴定,即采用PCR扩增线粒体DNA中细胞色素I(cox1)基因,获得有效序列进行NCBI-Blast在线比对,并构建遗传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池鹭消化道线虫cox1序列长度为443 bp,与狮弓首蛔虫同源性为99%,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与狮弓首蛔虫位于同一分支。结合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池鹭所感染的线虫属于狮弓首蛔虫,鉴定结果可为池鹭消化道线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上海市市售青蛙蠕虫的感染情况,对52只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进行剖检,按脏器检查、收集寄生虫虫体,统计寄生虫的感染率与感染强度。结果显示,青蛙蠕虫感染率为90.38%,平均感染强度为20.21条。不同种类寄生虫的感染情况明显不同,线虫、吸虫、绦虫和棘头虫的感染率分别为50.00%、86.54%、17.31%和51.92%,感染强度分别为3.38、15.00、5.11和5.22条。不同脏器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不同,肠道的寄生虫感染率最高,为90.38%;肠道、肌肉与皮下寄生虫的感染强度分别为15.34和11.38条,明显高于其他器官。不同种类寄生虫的寄生虫部位明显不同,线虫、吸虫和棘头虫主要来源于肠道,绦虫主要来源于肌肉与皮下。通过对检出虫体的形态进行初步观察,吸虫、线虫、绦虫和棘头虫种类分别约有6、3、1和2种,但具体种类尚需进一步鉴定。本调查结果为掌握上海市市售青蛙寄生虫感染状况和做好寄生虫病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采集甘肃兰州市区宠物犬体内两株泡状带绦虫,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线粒体部分基因进行克隆,并使用基因分析软件Larsergene V7.1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这两株虫体同源性达到99.6%,与国内的泡状带绦虫广东虫株和甘肃虫株同源性分别达到98.7%和98.4%,鉴定为泡状带绦虫;与其他带科绦虫同源性均高于85%,低于88%。其中,与国内牛带绦虫同源性最高,为88%;与国内巨颈带绦虫同源性最低,只有85.1%。推断不同带科绦虫的cox1基因种间差异明显,在带科绦虫的分类上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上海市市售蟾蜍寄生蠕虫的感染情况,对60只中华大蟾蜍进行剖检,按脏器检查、收集寄生虫虫体,统计寄生虫的感染率与感染强度。结果显示,蟾蜍寄生虫感染率为100%,平均感染强度为28.23条。不同种类寄生虫的感染情况明显不同,线虫、吸虫、绦虫和棘头虫的感染率分别为93.33%、73.33%、8.33%和15.00%,感染强度分别为17.52、14.48、10.40和2.67条。不同脏器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不同,肠道和肺脏的寄生虫感染率最高,分别为100%和88.33%;肠道、肺脏、肌肉寄生虫的感染强度分别为15.63、12.28和11.33条,明显高于其他器官。不同种类寄生虫的寄生虫部位明显不同,线虫主要来源于肺部和肠道,吸虫和棘头虫主要来源于肠道,绦虫主要来源于肌肉。通过对检出虫体的形态进行初步观察,吸虫、线虫、绦虫和棘头虫种类分别约有3、4、1和1种,但具体种类尚需进一步鉴定。本调查结果为掌握上海市市售蟾蜍寄生虫感染状况和做好寄生虫病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为鉴定采自西昌市6只山羊体内的小型吸虫的种类,本研究采用传统的形态学观察和PCR方法对其进行种类鉴定。经形态学观察,发现采自6只山羊体内的吸虫与枝睾阔盘吸虫形态相似;对6个样本虫株cox1基因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用cox1序列构建其与其他吸虫的系统发育关系。测序结果显示所获得的吸虫cox1基因片段大小为429 bp,6个虫株的同源性为97.7%~99.8%;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显示6个虫株与胰阔盘吸虫的亲缘关系最近。因此,结合形态学观察结果,将分离的6个小型吸虫虫株均鉴定为枝睾阔盘吸虫。研究结果为枝睾阔盘吸虫病的分子诊断、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县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季节动态变化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乌鲁木齐县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进行季节动态变化调查,采集乌鲁木齐县板房沟乡和永丰乡的5个羊场新鲜羊粪1251份,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和麦克马斯特计数法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参考寄生虫图谱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该县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4.73%,春季感染率最高,夏季感染率最低。球虫感染率为71.38%,线虫感染率为36.53%,吸虫感染率为3.36%,绦虫感染率为2.00%。球虫春季感染率最高,线虫冬季感染率最高,吸虫春季感染率最高,绦虫秋季感染率最高。羔羊感染率高于成年羊。经形态学初步鉴定羊消化道寄生虫25种,其中球虫7种、线虫15种,绦虫2种,吸虫1种。本调查结果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羊消化道寄生虫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野生蛇源裂头蚴与其它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本研究采集湖南省8个地区野生蛇肌肉中的裂头蚴,采用PCR方法对其线粒体cox3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及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省8个裂头蚴分离株cox3基因核苷酸部分序列长度均为342 bp,其cox3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8.2%~100.0%,种内遗传差异性为0~1.8%,与其它科绦虫cox3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63.4%~73.9%,种间遗传差异较大,为26.1%~36.6%。cox3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省8个裂头蚴分离株与已知猬迭宫绦虫位于同一分支,与其它绦虫所属分支相隔较远。上述结果表明,蛇源裂头蚴线粒体cox3基因序列种内差异远低于种间差异,可以作为研究蛇源裂头蚴种系遗传变异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为蛇源裂头蚴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其群体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绿头鸭肠道内分离的绦虫进行种属鉴定,本试验对向海地区的10只绿头鸭小肠内分离出的3条绦虫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经形态学观察测量发现,该绦虫为小型绦虫,全长35 mm,头节呈球形,具有4个吸盘和1个短而圆、可自由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20~30个小钩,排成一圈。成节有3个圆球形的睾丸,横列在节片中部,储精囊较发达,符合膜壳属绦虫的形态学特征。扩增cox1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建树分析,结果支持该绦虫为膜壳属绦虫。综合该虫的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该绦虫为膜壳属绦虫。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昆明地区山羊胃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到北效某屠宰场采集了31只羊的胃肠道内容物.通过自然沉淀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测,总感染率为100%,并且都为混合感染.经形态学鉴定,检获虫种共13种,其中线虫7种,吸虫3种,绦虫1种,绦虫蚴1种和球虫1种;检出大量线虫卵和球虫卵囊.通过这次调查,反映了昆明地区山羊寄生虫种类多,部分羊只感染严重.  相似文献   

13.
采用寄生虫学完全剖检法对化隆县谢家滩乡12只绵羊、6头牦牛进行寄生虫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结果表明:牦牛调查发现线虫9种、绦虫蚴1种和牛皮蝇蛆,单体荷虫数为77条,优势虫种为普通奥斯特线虫(Ostertagia.Cricumcincta),感染率为100%,感染强度为20(9~28)。绵羊调查发现线虫19种、绦虫2种、绦虫蚴1种、吸虫2种和羊鼻蝇蛆,单体荷虫数为405条,优势虫种为普通奥斯特线虫(0.Cricumcincta)和蒙古马歇尔线虫(Marshallagia.mongodica),感染率均为100%,感染强度分别是45(14~120)和133(13~285)。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云南省玉溪市、昆明市、楚雄市和普洱市牛羊寄生蜱媒梨形虫的流行情况,试验从上述4个地区牛羊体表共采集455份蜱样本,基于形态学和cox1基因序列对寄生蜱进行物种鉴定,通过扩增梨形虫18S rDNA基因及序列分析对寄生蜱媒梨形虫进行鉴定,并统计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寄生蜱媒梨形虫的阳性率,分析寄生蜱感染巴贝斯虫和泰勒虫的风险因素(所在地区、宿主种类)。结果表明:采集的蜱均为微小扇头蜱。在455份蜱样本中,共鉴定到5株巴贝斯虫,其中4株为双芽巴贝斯虫,1株未定种;共鉴定到60株泰勒虫,其中54株为东方泰勒虫,6株未定种。选取2株双芽巴贝斯虫和4株东方泰勒虫构建遗传进化树,其中双芽巴贝斯虫CX-370和CX-369与双芽巴贝斯虫参考株(GenBank登录号为KY805825.1、AY603402.1)和巴贝斯虫参考株(GenBank登录号为KP410277.1)位于的同一分支,未定种的巴贝斯虫CH-367为独立分支且与上述虫株汇聚为一支,东方泰勒虫PE-423、CJ-374、KM-106和PE-394与东方泰勒虫参考株(GenBank登录号为MH208640.1、MH208639.1、MH...  相似文献   

15.
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等优点,弥补了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的不足,因此分子水平的分类为棘球属绦虫种、株的鉴定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文章介绍了线粒体基因(cox1、nad1、cob等)、核糖体基因应用于棘球绦虫分子分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快速鉴别诊断一例人绦虫感染病例,采用聚合酶链式法(PCR)扩增线粒体cox1和Cytb基因片段,对PCR扩增的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和基因序列测序。分别与NCBI数据库中带绦虫cox1和Cytb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同时选用MEGA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核酸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牛带绦虫同源性均为99%,进化分析表明与牛带绦虫的亲缘性最近。表明该病例属于牛带绦虫感染。  相似文献   

17.
为了从形态学和分子水平对山羊腔阔盘吸虫(Eurytrema coelomaticum)的种类鉴定提供依据,对采集自广东佛山发病山羊胰脏的阔盘吸虫在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抽提虫体基因组DNA,通过PCR方法对虫体核糖体18SrRNA基因和线粒体cox1基因进行扩增,将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到大肠埃希菌DH5α感受态细胞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获得虫体18SrRNA基因的大小为1 922bp,线粒体cox 1基因大小为444bp。序列分析显示,获得的18SrRNA基因与GenBank收录的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cum,登录号为DQ401035)同源性高达99%;线粒体cox1基因与GenBank收录的胰阔盘吸虫(E.pancreaticum,登录号为KC535544)的同源性仅为90%。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证明采集自广东佛山山羊体的阔盘吸虫为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cum),对山羊阔盘吸虫病的防控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阐明猬迭宫绦虫湖南分离株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Ⅲ亚基(cox3)基因部分序列(pcox3)的遗传变异情况。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猬迭宫绦虫的pcox3,应用ClustalX 1.81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同时利用DNAStar 5.0中的Megalign程序进行同源性分析,再用Phylip 3.67程序MP法绘制系统发育树,并与GenBank中已知猬迭宫绦虫相应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pcox3序列长度一致,均为264 bp,湖南分离株与已知猬迭宫绦虫位于同一分支,来自湖南省的猬迭宫绦虫pcox3序列有微小差异。本研究结果为猬迭宫绦虫进一步的分类、鉴定和遗传变异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畜牧与兽医》2014,(8):88-91
随机抽样剖检龙岩市境内309只鸭,检出18种寄生蠕虫,其中棘头虫1种、线虫3种、绦虫6种、吸虫8种,隶属10科15属,总感染率为65.37%。在检出的18种寄生蠕虫中,有11种是本地区1993年以来的新纪录种。结果:在该地区鸭各种寄生蠕虫的感染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最大的是裂刺四棱线虫,分别达到46.93%和13.46条(虫);其次是卷棘口吸虫、美丽膜壳绦虫、福建单睾绦虫,感染率分别为10.68%、10.68%和9.06%,感染强度分别为10.12、6.58和6.36条;而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最小的是细背孔吸虫和大多形棘头虫,其感染率分别为0.32%和0.97%,感染强度分别为1.00和1.67条。另外12种蠕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处于一般状态。因此,在该地区养鸭业生产中,应加强对优势种群裂刺四棱线虫、卷棘口吸虫、美丽膜壳绦虫、福建单睾绦虫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20.
为了鉴定来自斗牛犬体内的类圆线虫种类,试验提取了虫体的总DNA,对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ox1)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克隆、同源性分析及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rDNA ITS序列全长为580 bp,其中ITS1序列长度为216 bp;得到的cox1序列长度为961 bp;ITS1和cox1序列均与粪类圆线虫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5%和99.8%;基于ITS1和cox1序列与Gen Bank中相关线虫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类圆属线虫处在一个大的进化分支上,亲缘关系最近。说明采自病犬体内的线虫为粪类圆线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