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仙荧光原位杂交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建立以水仙染色体为靶、r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实验技术,为进一步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水仙的亲缘和进化关系奠定了基础。水仙的染色体制片以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较好,容易获得大量清晰、分散的有丝分裂中期相;切刻平移法地高辛标记探针、染色体和探针共变性90℃ 5 min能有效的进行水仙rDNA的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定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实现DNA序列直观准确的染色体定位,是基因组深入研究的重要技术之一。染色体特异探针的获得是该技术应用的关键。本研究旨在建立棉花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方法】利用已经公布棉花基因组序列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染色体特异的寡核苷酸库,随后用乳化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标记成荧光探针,在棉花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进行原位杂交。【结果】建立了一套棉花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体系。【结论】该体系可用于棉花单染色体识别鉴定。  相似文献   

3.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因组原位杂交是以亲本之一的总基因组DNA做探针,另一亲本的基因组DNA做封阻,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染色体/染色质检测技术。在其发展的十几年里,已在植物的基因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用这一技术可对多倍体中基因组之间的亲缘关系、基因组组成及起源进行研究;对杂交种中染色体组的组成进行分析;对代换系、附加系和易位系进行有效的鉴定,并对其中的外源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的来源、大小、数目及发生位点进行检测和定位。此外,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还有助于确定物种间的同源性;研究杂交种中来源不同的染色质在核中的分布;探索B染色体的起源、染色体间的配对、重组、交换等现象。随着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和改进,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在植物基因组研究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棉花体细胞染色体rDNA-FISH技术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介绍了棉花体细胞染色体为靶、r 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实验技术 ,并着重分析和讨论了棉花 r DNA- FISH技术的关键因素 ,包括染色体制片、探针与染色体共变性等。作为靶染色体的棉种包括陆地棉、海岛棉、草棉、亚洲棉、克劳茨基棉和比克氏棉等 ,作为封阻的是鲑鱼精 DNA。  相似文献   

5.
关红梅 《中国农学通报》1997,13(5):34-35,38
介绍了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历史,评述了适用于不同研究目的的各路主要的原位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讨论了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有关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荧光原位杂交在麦类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海霞  陶澜 《中国农学通报》2002,18(3):58-60,76
综述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主要特点及其在麦类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现状,包括算源染色体和染色体片段的鉴定,染色体物理图谱构建及麦类作物基因组进行和亲缘关系方面的应用,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在植物的研究中已被广泛应用,它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是将特定的DNA序列定位在染色体或染色质上的一门新兴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该技术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较高并且安全、直观.本文简单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重点从染色体制片、探针标记技术、染色质的凝缩程度、与分带技术相结合和单拷贝或低拷贝基因的检测等方面,阐述了近些年该技术的发展状况,最后本文概述了该技术在基因工程育种中的应用,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用黑麦总基因组DNA做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小黑麦×普通小麦3个衍生系930553、930560和930612的黑麦染色质。荧光原位杂交显示这3个品系中都有1RS染色体臂与一小麦染色体臂发生易位,易位的断点在着丝点附近。在体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各时期中都可见到明显的杂交信号。1RS染色体臂在间期表现为线状杂交信号贯穿细胞核。C-分带表明3个受检易位系为1BL/1RS易位。  相似文献   

9.
小麦抗病种质贵农775是原贵州大学张庆勤教授利用远缘杂交育成的著名抗源材料,在抗病育种和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的相关片段克隆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其进行了研究,将贵农775中与YrGA连锁的标记片段克隆、测序,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鉴定,贵农775为簇毛麦的新的易位系,用特异引物S2018扩增作探针,与贵农775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杂交,进一步证明了与其连锁的YrGA基因也是来自簇毛麦。  相似文献   

10.
棉花gDNA体细胞染色体FISH技术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介绍了棉花基因组DNA(genomeDNA,简为gDNA)体细胞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技术流程,并着重分析和讨论了影响试验结果的关键因素,包括染色体和探针的变性条件、染色体的蛋白酶K处理技巧等。试验中作为靶DNA的体细胞染色体采用棉属异源四倍体种海岛棉;探针和封阻均采用gDNA,材料是棉属二倍体种A染色体组(Agenome)的棉种(亚洲棉和草棉)和D染色体组(Dgenome)的棉种(瑟伯氏棉、雷蒙德氏棉、戴维逊氏棉等),分别交互使用。试验结果比较理想,获得良好的FISH片子,而且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1.
生物素标记的重复DNA序列与黑麦染色体的原位杂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少斌  张德玉 《作物学报》1995,21(6):691-694
本研究以两个黑麦重复DNA序列pSc119.1和pSc119.2作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研究其在小麦和黑麦杂色体上的分布及在检测黑麦染色质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pSc119.1分布于所有黑麦染色体的长短臂上,但在小麦染色体上几乎检测不到杂交信号,证明pSc119.1对黑麦染色体具有专化性。进一步用该探针与小麦品种“Amigo”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可明显检测出其中一对含IRS的染色体。pSc1  相似文献   

12.
玉米(Zea mays L.)两个广谱抗病基因rip和pal 1的原位杂交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供试材料,采用cDNA为探针,对低拷贝小片段的rip和pall基因进行了定位。用生物素标记和相应的酶联级联放大检测系统,在第8和第3染色体长臂上检测到rip基因的杂交信号,信号与着丝粒百分距离分别为23.66±1.32和72.47±3.16。在第5和第4染色体长臂以及第2染色体短臂上检测到pal l基因位点,信号与着  相似文献   

13.
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 (Host) Barkworth and Dewey)是普通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源,已有许多重要基因导入普通小麦。本研究从中间偃麦草基因组克隆到一个类反转录转座子片段,命名为pTi28。该序列高丰度存在于中间偃麦草基因组,低丰度(寡拷贝)存在于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种属硬粒小  相似文献   

14.
百合属绝大多数种是2n=24的二倍体,其核型具有稳定性,一般为3B型,存在少数多倍化现象,但广泛存在B染色体,百合染色体核型的差异正是环境因素和结构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百合属C-带带型中单套染色体条带数及特征染色体可以清晰地区分形态学相似的百合属植物,但采用尿素法进行G带带纹的鉴定有更高的分辨率。原位杂交技术已运用于百合属植物的区分和杂种后代的鉴定,而GISH较FISH更适用于杂种百合的鉴定。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麝香百合未开放的花蕾为实验材料,以百合花发育相关的B功能基因LLGLO1的特异片段为探针,研究了花蕾切离时间对RNA结构完整性的影响,探讨了蛋白酶K消化浓度及时间对材料内蛋白质消化及材料结构完整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花蕾离体1.5 h内RNA仍然保存完整,花蕾离体2hRNA开始降解,因此,花蕾取材后应在1.5...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调节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发育相关基因及其作用机理,采用原位杂交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对BMP2基因在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了其可能的作用方式。原位杂交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发育休止期毛干周围有强烈的表达信号,在兴盛期不表达;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该基因在休止期皮肤毛囊的表达量是兴盛期的27.8倍。综合上述试验结果,推测BMP2基因在毛囊发育过程中主要起抑制毛囊生长发育、维持毛囊处于休止期的作用,且可能参与新一轮的毛囊重建,因此,可将BMP2基因作为绒山羊育种过程中提高其产绒量的一个潜在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17.
广西野生稻资源原生境保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存是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界推崇的一种保存方式,开展野生稻资源原生境保存,能为野生稻资源利用提供丰富的优异种质与特异基因;为稻种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更广泛的遗传多样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认真探讨广西野生稻资源原生境保存方式,保存检测技术方法及保护制度运行机制等问题,并提出广西野生稻资源原生境保存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系列浓度抗生长素(降固醇酸0.1μmol/L、1.0μmol/L、10μmol/L)处理3-天龄玉米幼苗根尖(约1cm)1天,利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方法鉴定根尖内源生长素对根冠特定基因(Clone C103)表达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Clone C103在4-天龄玉米幼苗初生根根尖中心根冠外周强烈表达;降固醇酸有效抑制Clone C103正常表达,随浓度增加其抑制作用加强,尤其是10μmol/L降固醇酸仅使Clone C103在初生根中心根冠最外层微弱表达。由此表明玉米根尖内源生长素影响根冠特定基因Clone C103的正常表达;Clone C103在根冠的表达位置推测该基因正常表达可能与中心根冠外周的平衡石有关。  相似文献   

19.
张鼎如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508-508
主流城市化理论的预设前提是,城市化的结果就是农民的“终结”,因而把城市化起点的农村给忽略或遮蔽了。学界在除蔽中取得“农村就地城市化”的研究成果。农村就地城市化是指农村一般村落,有着高度的发达经济,有着兼具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和谐文明。这里居民的收入接近城市居民的收入,享受城市相似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享受相当于城市的现代化而又具有乡村特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棉花原位杂交的发展 ,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并对原位杂交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总体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