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猪在即将屠宰前开展的临床检查,称之为生猪宰前检疫。生猪屠宰前的检疫是生措屠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屠宰检疫必不可少的首要程序。有些生猪经过长途运输,不可避免地感染和产生一些疾病,通过宰前检疫,可以尽早发现患病生猪,并及时将其剔出另行处理,同时为宰后检疫打下良好基础,意义重大。 生猪宰前检疫,只做临床检查,其主要检查下列疾病:口蹄疫、  相似文献   

2.
生猪的宰前检疫是指对即将屠宰的生猪在屠宰前实施临床检查.宰前检疫可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屠宰生猪的健康状况,是整个生猪屠宰检疫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生猪屠宰检疫工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重点检疫对象、入场前检查、宰前检查、宰后同步检疫、检疫记录等,以期为开展生猪屠宰检疫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生猪屠宰检疫是肉制品流入市场的最后一个检疫环节,使肉制品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生猪宰前检疫指的是对生猪活体进行检查,宰后检疫是在生猪宰杀过程中进行检查,对猪头、猪蹄、内脏等部位进行复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最大程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1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的基本概念生猪屠宰检疫工作具体是针对生猪宰前宰后环节的同步检疫。当前检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生猪活体进行全面检查,对头蹄和内脏部位进行程序化的规范检疫。完整的生猪屠宰检疫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猪“定点屠宰”、“集约化屠宰”的进行,我们的检疫工作也由过去的“零散型”转变为“专一型”、“全能型”、“定员定岗制”。有些检疫人员尚不能适应,工作起来有些吃力,特将多年在生猪大型屠宰厂工作的经验总结如下,望与诸位同行分享共勉,商榷切磋。生猪屠宰分为宰前检疫和宰后检疫两个环节,宰前检疫是对生猪进行初步筛选和卫生把关,生猪经过宰前检疫后,经冲淋、窒息、放血进入宰后检疫环节,检疫人员按照“五岗(头部检验、胴体检验  相似文献   

6.
生猪屠宰检疫是指屠宰过程中对屠宰猪进行宰前检疫和同步屠宰检疫。宰前检疫是对被屠宰猪进行活体检验,同步屠宰检疫是按照屠宰动物屠宰过程中的屠体、头、蹄、器官、淋巴结、油等部位的规定程序和标准进行检疫。生猪屠宰检疫是确保生猪肉品质量安全、重要、不可替换的手段,是确保肉品进入餐桌的重要措施,必须认真加以贯彻执行相关的屠宰检疫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1农村屠宰检疫现状为确保上市猪肉质量安全,我区严格屠宰检疫工作,在全区农村乡镇所在地全面推行上市猪肉检疫检验制度,未经检疫检验、无检疫检验合格印章的猪肉不得上市销售。实行屠工制的乡镇,屠工必须持证上岗,无证屠工不得屠宰生猪。持证屠工在屠宰乡镇所在地上市生猪前,应通知乡镇兽医对待宰生猪进行宰前检疫,经检疫合格的生猪方可屠宰,屠宰后的生猪须经乡镇兽医检疫检验,加盖合格印章,方可上市销售。  相似文献   

8.
为防止传染病在生猪流通和屠宰环节地传播污染.坚持抓好生猪宰前检疫工作,把好宰前检疫关,保护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必须加强生猪宰前检疫工作。  相似文献   

9.
生猪宰前检疫,是防止传染病在生猪流通和屠宰环节中传播的重要环节,是控制和及早扑灭疫源,保证肉品质量的重要措施。加强生猪宰前检疫工作,把好宰前检疫关,意义十分重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宰前检疫工作。  相似文献   

10.
生猪屠宰检疫中内脏检查的意义,在于对那些宰前检疫时临床症状不明显或处于疫病潜伏期的生猪,根据宰后体内各脏器的病理性变化结合全身检查结果做出综合判定。农业部于2010年6月3日印发了新的《生猪屠宰检疫规程》,其中详细规定了生猪屠宰检疫中内脏检查的项目和要求。  相似文献   

11.
优质高粱喂猪效果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山西省农科院高粱所自选的优质高粱进行养猪饲喂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用优质高粱作主饲料养猪,比用普通玉米日增重显著,料肉比略低,出栏日数缩短  相似文献   

12.
在屠宰场猪旋毛虫检验中常发现有大包囊病灶。根据组织结构,猪旋毛虫病灶可分为三种类型:肉芽肿型、包囊型和混合型。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了不同育肥及屠宰体重对试验猪的生长性能及胴体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育肥结束体重在85~110kg阶段对试验猪的日增重和饲料报酬影响不显著;屠宰体重对试验猪的屠宰率、pH值和肌内脂肪影响显著;采用综合选择指数就不同育肥及屠宰体重对试验猪的影响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试验猪体重在85~90 kg结束育肥并屠宰时育肥性能及胴体肉品质的综合选择指数最大。  相似文献   

14.
郭建凤  武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791-6791,6865
[目的]为了研究比较不同育肥体重和屠宰体重商品瘦肉猪的生长性能及胴体肉品质。[方法]选择体重约35 kg的以杜洛克公猪与莱芜猪合成系母猪配套生产的杂交猪30头,饲喂同一水平日粮,平均体重达90~105 kg时结束育肥试验,挑选符合屠宰体重的试验猪进行屠宰测定,研究不同体重试验猪的生长性能及胴体肉品质。[结果]结果表明:不同体重试验猪的肥育性能及胴体肉品质差异不显著;采用综合选择指数对不同体重试验猪的肥育性能及肉品质进行综合评定,2个体重阶段的试验猪肥育性能及肉品质的综合选择指数基本一致,以90~95 kg组稍大。[结论]在该试验日粮营养水平条件下,试验猪的屠宰体重选择90~95 kg;该研究为优质肉猪的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两种饲养方式下,对猪运输前后唾液皮质醇水平、待宰栏行为和宰时血液福利指标作对比分析,以期说明发酵床饲养可降低猪对宰前应激的生理反应,最后对胴体性质和肉品质进行评估。【方法】按照密度一致原则(0.85 m~2/头),将144头日龄相近(70.47±1.60 d)体重为(27.08±1.06)kg的杜长大三元仔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两组,即水泥地面饲养组(concrete floor house,CFH)和发酵床饲养组(deep-litter house,DLH),每组6次重复,CFH和DLH中每个重复分别为10和14头,自由采食和饮水。饲养期间记录猪日采食量,分别于试验第64和106天进行个体称重,按重复计算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试验结束时,每组选择10头体重约为105 kg猪进行屠宰(公母各半)。于运输前即饲喂栏(-60 min)和运输后待宰栏内0和120 min采集猪唾液,用于皮质醇测定;待宰栏内采集行为录像,用于猪行为学分析;宰时采集血液用于葡萄糖、乳酸、皮质醇含量及肌酸激酶活性测定;最后对猪胴体性质(热胴体重、屠宰率、胴体滴水损失、背膘厚、肉厚、瘦肉率)和背最长肌肉品质(p H、肉色、肌内脂肪、滴水损失、剪切力)进行评价。【结果】1饲养期间,CFH和DLH猪末重、日均采食量、日增重及料肉比均无显著差异(P0.10)。2运输前后,DLH猪唾液皮质醇水平均高于CFH猪(P0.05);与运输前相比(-60 min),运输后0和120 min DLH猪唾液皮质醇升幅均显著低于CFH猪(0 min:+2.85±0.66 vs.+5.08±1.33,P0.01;120 min:+1.03±0.63 vs.+2.66±1.54,P=0.04)。3待宰栏休息时,在0-30 min和30-60 min时段,猪休息、站立、探究、走动、争斗和饮水等行为方面,CFH和DLH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10);然而,在60-90min时段时,DLH猪在探究、走动、争斗等行为方面显著低于CFH猪(P0.05)。4与CFH相比,DLH显著降低了宰时猪血液中乳酸含量和肌酸激酶活性(P0.01),对皮质醇含量有增加趋势(P=0.07),但对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影响(P0.10)。5 CFH和DLH猪屠宰率、胴体滴水损失、平均背膘厚及肉厚均无显著差异(P0.10);关于肉品质,与CFH比,DLH对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和滴水损失分别有提高和降低趋势(P=0.10),但对p H、L*(亮度)、a*(红度)、b*(黄度)等指标无显著影响(P0.10)。【结论】DLH能够降低待宰栏内猪的争斗行为和宰前生理应激反应,提高猪对宰前应激的应对能力,但对其生长性能、胴体性质和肉品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工厂化猪肉安全生产溯源数字系统的实现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综合应用动物个体标识、二维条码、RFID射频电子标识和一维条码标签技术,将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与传统的养猪业和屠宰加工业结合,构建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肉用猪和猪肉安全质量监控的可追溯系统。该系统可对工厂化猪肉安全生产进行全程信息的跟踪,为提高猪肉卫生质量,满足消费者获得安全肉的需求以及增强活猪或胴体国际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该系统已在南京天环集团实现。  相似文献   

17.
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产业链为基础,记录生猪在养殖、屠宰、加工、包装、检验、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数据,运用RFID和二维码技术,搭建自下而上的猪肉制品生产活动数据库,以实现猪肉制品的全链条溯源。  相似文献   

18.
选用体重相近的氟烷基因杂合子(HalNHaln)大长猪(大白猪×长白猪)36头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乙酸镁组,每组18头。乙酸镁组试猪在屠宰前5 d基础饲粮中添加1 500 mg/kg镁(以乙酸镁形式),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研究屠宰前饲粮中短期添加镁对氟烷基因杂合子猪肉质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在猪屠宰前饲粮中短期添加1 500 mg/kg镁对试验猪的平均日采食量没有明显影响(P>0.05);可以提高肌肉起始pH值,同时还具有降低肌肉的滴水损失的作用(P<0.05)。  相似文献   

19.
试验用不同品种和杂种共30头肥育猪做了复因子试验,观察品种、屠宰体重和解剖学部位对肌纤维组织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肌纤维直径上存在品种X部位互作。一般而言,限肌肌纤维直径小于股二头肌,但高度培育的瘦肉型猪例外。屠宰体重间在肌纤维直径和密度上无显著差异,但屠宰体重×品种互作显著。试验的各品种间在肌纤维直径和密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以东北民猪肌纤维直径最小,肌纤维密度最大,此乃迄今为止所见国内外各品种猪最具特色的性状,可以认为这是东北民猪独特的优良肉质性状。  相似文献   

20.
研究测定85~107 kg体质量阶段27头鲁烟白猪的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以分析鲁烟白猪胴体、肉质性状随体质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程度.结果表明,鲁烟白猪在85~90 kg阶段屠宰瘦肉率最高为62.72%,分别比其他3组(91~95 kg组、96~100 kg组、101~107 kg组)提高1.62%(P>0.05)、0.34%(P>0.05)和2.40%(P>0.05);在91~95 kg阶段屠宰肉品质优良,肌肉pH6.11,肉色和大理石纹评分最高分别为3.26和 3.11,肌内脂肪含量最高为2.38%,肌肉失水率最低为13.89%.胴体和肉质性状间相关程度有强有弱,相关系数有正有负.相同性状间呈较强正相关,相反性状间呈较强负相关.在85~107 kg阶段,除屠宰率与体质量之间呈显著的回归关系外,其他各项指标与体质量间的线性相关不明显.综合分析认为,鲁烟白猪的适宜上市屠宰体质量为91~95 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