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基于探讨利用转基因RNA干涉技术使家蚕获得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的目的,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DNA聚合酶基因、蛋白激酶(PK1)基因以及bro-d和orf1629基因的部分编码片段,分别以其反向重复的形式与家蚕Actin3启动子连接,构建了基于piggyBac转座子载体的转基因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于家蚕卵,获得了36~107个G1蛾区,得到了20~23头转基因阳性家蚕。经Southern杂交及RT-PCR分析表明,BmNPV的4个反向重复片段都已经导入家蚕基因组中,并且可以进行转录。攻毒实验结果表明,BmNPV的DNA聚合酶基因和PK1基因反向重复片段对病毒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从而使家蚕对BmNPV具有一定抗性;而BmNPV的bro-d和orf1629基因反向重复片段对病毒的增殖没有抑制作用。针对特定病毒的转基因RNAi技术有望使家蚕获得对该病毒的抗性。  相似文献   

2.
<正>我县在秋蚕期和晚秋蚕期,常常遭遇连绵阴雨天气或较强降雨,空气湿度大,为僵病的发生、蔓延创造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桑螟、桑尺蠖、野蚕等野外昆虫危害桑树的高峰期,这些害虫在感染僵病后可通过其污染的桑叶,传染给家蚕,导致家蚕发生僵病。我县家蚕发生的僵病有白僵病、赤僵病、黄僵病、绿僵病等几种,以白僵病为主,约占全部僵病的95%左右。白僵病发生将造成蚕量减产,最终影响蚕农收入,所以应搞好白僵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蚕药克僵一号和克氯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垂钦  梁明芝 《蚕业科学》1990,16(3):135-139
用克僵一号50倍液微量喷雾进行蚕体消毒、100倍液喷于桑叶给家蚕添食.对家蚕白僵病、绿僵病的防治效果达95%以上.克氯素是克僵一号和氯霉素的复方制剂,可同时防治白僵病等真菌性病害和败血症等细菌性病害.克僵一号和克氯素对家蚕生理和丝质基本上无影响.农村应用试验结果证明,防病效果明显.增产蚕茧显著.  相似文献   

4.
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病分子标记辅助新品种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开展向家蚕实用品种中导入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抗性基因的研究.实验结果发现已报道的分子标记在不同品种间表现出差异,与抗性性状并非完全相关.添毒结合标记检测,筛选出抗性品种"多化N"和敏感性的实用品种"春华"作为育种素材,并从特定品种"多化N"中获得了特异性连锁片段.通过组配近等基因系,结合添毒试验在BC<,3>-F<,2>代抗性个体中明显检测到该标记.  相似文献   

5.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包涵体亚科,它引起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是蚕业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培育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而RNAi技术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RNAi技术培育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品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二秋蚕僵病多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家蚕僵病特别是白僵病在我县时有发生。2005年二秋期发生的面和量是2000年以来最广最多的一期。本文主要阐述了笔者在长期调查、总结过程中,对僵病发生原因的肤浅认识,并针对如东的实情,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是对养蚕业危害最严重的病原之一,采用传统育种方法培育家蚕抗性品种存在经济性状和抗性呈负相关的矛盾。为了确定转基因方法能否突破该瓶颈,对先前利用家蚕品种大造建立的增量表达内源性抗病毒基因Bmlipase-1的转基因家蚕系统LI-A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LI-A的4、5龄幼虫逐日体质量及产茧量性状成绩与正常大造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表明转基因抗病毒家蚕系统LI-A在抗性提高的同时,经济性状没有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般发生较多的硬化病有所谓黄僵病、绿僵病及白僵病。绿僵病和黄僵病可寄生在200多种昆虫上。野外昆虫发生硬化病和家蚕硬化病的发生有关系。另一方面,家蚕硬化病发病率和气象条件有某种相关。福岛县伊达郡五月下旬降雨日数(或降雨量)与春蚕硬化病的发病率有  相似文献   

9.
为了建立快速准确检测微生物携带氨苄青霉素和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根据抗性基因β-内酰胺酶(bla)和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Aph)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Explo-rer V4在线工具设计特异LAMP引物,成功建立了检测上述2个基因的可视化LAMP方法。该LAMP体系在65℃条件下反应1 h,以100μmol/L HNB为最佳浓度,可实现阳性结果的准确判读,bla基因的检测灵敏度达到1 pg/μL。应用该LAMP方法成功检测到污水环境的微生物携带bla抗性基因。建立的LAMP方法在快速、可视化检测环境中抗性基因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Dot-PAA-ELISA快速检测猪丹毒抗体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猪丹毒CD3004(1a型)和C43-12(2型)菌株为抗原提取菌株,EDTA渗透法提取的抗原作为膜载抗原,建立了Dot-PAA-ELISA检测猪丹毒血清抗体方法,经研究确定了Dot-PAA-ELISA的最佳工作条件.试验制备的诊断膜片特异性强,不与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大肠杆菌病、仔猪副伤寒、猪布氏杆菌病、猪衣原体病的阳性血清发生交叉反应;灵敏度高,能够最低检出猪血清中含2.61 × 10-9g的猪IgG抗体;膜片保存期长,在室温可保存4个月,4℃可保存7个月其检测活性不变.用该方法检测了仔猪免疫后抗体变化,并通过猪丹毒三型混合强毒攻毒试验确定了猪能抗强毒攻击的抗体临界保护值为1:32.对336份血清进行猪丹毒抗体检测,阳性检出率为96.13%.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结果可存档、重复性和稳定性好,所用试剂材料均可做到标准化,适合基层检疫单位和养猪企业用于猪群免疫监测和猪丹毒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1.
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的抗性及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陈春平  林昌麒 《蚕业科学》1996,22(3):160-164
试验研究了家蚕对NPV病的抵抗性及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家蚕品种间存在抗性差异,幼虫期的攻毒发病率与全龄虫蛹率成极显著的负相关,抗性对感性呈不完全显性,是由两对以上基因控制的,至少有一对为主效基因,再一次证明有偏父遗传现象,其狭义遗传力为36.1%。  相似文献   

12.
<正> 家蚕白僵病是养蚕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它在每季蚕期均有发生。为了加强对家蚕白僵病的防治,提高养蚕经济效益。86年夏秋蚕期我们采用多菌灵对家蚕白僵病进行了防治试验。供试药品为25%多菌灵可湿性杀菌剂(江苏镇江农药厂生产)。夏蚕期供试蚕品种为苏_3·秋_3×苏_4,中秋蚕期为75新×7532。白僵菌种收贮自上期蚕五龄后期发病的白僵蚕,装在玻璃容器内,放在室内阴凉  相似文献   

13.
一种昆虫对某一病原的感受性不仅存在着地域差异,同时还存在着品系及品种间的差异,不同蚕品种对微粒子病的感受性有强弱之分(三谷贤三郎,1930),在家蚕品种中抗性强的ID50值是抗性弱的100倍,这种感受性强弱可遗传给后代,认为在不同家蚕品种之中存在不同的微粒子病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中药材产业中,白僵蚕来源主要是丝茧育过程中家蚕发生白僵病而得。随着现代蚕业的发展,先进养蚕技术的应用,白僵病防治效果大大提高,自然形成的白僵蚕在中药材市场已供不应求,工厂化养殖白僵蚕已成为新兴产业之一。介绍了白僵蚕工厂化养殖技术及白僵蚕中药材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5.
蚕常见病的症状识别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帆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2):96-97,101
介绍了蚕体腔型脓病、蚕中肠型脓病、蚕病毒性软化病、蚕细菌性败血病、蚕细菌性胃肠病、蚕细菌性中毒病、蚕原虫病、蚕壁虱病、蚕多化性蝇蛆病、蚕黄僵病、蚕曲霉病、蚕绿僵病、蚕白僵病的症状及识别技术,为普及家蚕病害的基础知识,提高蚕病诊断的准确率和蚕病防治技术水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蚕体腔型脓病、蚕中肠型脓病、蚕病毒性软化病、蚕细菌性败血病、蚕细菌性胃肠病、蚕细菌性中毒病、蚕原虫病、蚕壁虱病、蚕多化性蝇蛆病、蚕黄僵病、蚕曲霉病、蚕绿僵病、蚕白僵病的症状及识别技术,为普及家蚕病害的基础知识,提高蚕病诊断的准确率和蚕病防治技术水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白僵病是家蚕真菌性病害之一,是由白僵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的.传染途径为接触传染.蚕死后,先软后硬,全身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称为白僵蚕.白僵菌喜湿怕干,多湿地方,多雨季节,蚕就容易被传染发生白僵病.1995年晚秋蚕期,裴圩乡白顶、水银和单庄等村白僵病大流行.据调查这几个村共养蚕2450张,发生白僵病1911张,发病率高达78%.不但蚕农的经济损失大,而且影响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家蚕真菌病的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真菌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蚕发病死后尸体会出现僵化现象,很难腐败,因此,真菌病又叫硬化病或僵病。由于被寄生菌类的不同,蚕尸体上会长出不同颜色的分生孢子,致使硬化的尸体上形成不同颜色的粉被,通常以僵化尸体的颜色来命名,有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灰僵病、赤僵病等。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白僵病、曲霉病和绿僵病。  相似文献   

19.
防消灵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新研制的液粉兼用新型蚕用消毒剂,经过与白僵病孢子感染家蚕的消毒试验结果表明:用2龄起蚕体皮接种和蚕网感染白僵病原接种,毒对照区与药物消毒病原接种比较试验区,防消灵和1%漂白粉液(对照药物)消毒杀灭病原达到一致的100%失活效果。毒对照区的蚕儿全部发病变成白僵蚕。该药剂对微粒子、病毒、细菌等也有广谱、迅速的消毒效果,使用方法简单,装、运、贮方便,价格低廉,无腐蚀,无毒副作用,是现行消毒剂的换代产品之一。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选育的抗BmNPV家蚕品种871N×872N在云南省的抗性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不同浓度BmNPV对2龄起蚕进行添毒饲养,调查试验种添毒后群体的发病情况和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表明:该品种对BmNPV的LC50为108数量级,比对照种菁松×皓月的LC50高出2个数量级,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