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血液在压电晶体上的凝固,伴随晶体表面质量,粘弹性应力等性能的变化,由血凝阶段的夺电参数变化规律,和血凝过程的生化变化,并注意到压电传感最敏感部分为其他极表面,阐明了血凝三个阶段的复杂压电响应机理,提出了相应的压电传感方程,及从血凝压电特征曲线上提取血液流变学的信息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临床温度。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考虑横向剪切及转动惯量效应影响的正交各向异性压电层合壳中的波传播规律。利用Cooper-Naghdi壳体理论建立了波在压电层合壳中传播方程,通过求解特征值得到并讨论了波在压电层合壳中传播特征曲线,分析丁不同的压电层数和厚度比对特征曲线的影响。该方法可用于不同层数、不同厚度、不同母体材料层的壳体中波传播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考虑转动惯量和大变形效应的复合材料压电层合壳内的波传播规律.利用最小势能变分原理(Hamilton原理)建立了波在压电层合壳内传播的非线性动力方程,通过求解特征值得到并讨论了波在压电层合壳内传播特征曲线,数值算例中分析了大变形效应、压电效应和复合材料铺设层数对波传播特征曲线的影响.该方法可用于超声检测技术和医疗检测等压电层合壳体中波传播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基于Hamilton原理的矩阵形式,得到带压电层圆柱形杆中波传播的基本方程式;采用幂级数的不同幂次近似方法表达杆件中的位移函数;通过变分求得特征方程式;进而求得弹性简谐波在带压电层的圆柱杆件中传播时的频散关系和位移场.通过实例计算,得到了压电圆柱杆件中波传播的频散关系,讨论了压电层对波传播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够得到较好的收敛结果.  相似文献   

5.
以处于粘附状态下的压电粘弹性微梁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参数剥离数表示其粘附特征,分析了压电电压、粘弹性参数和几何参数对处于粘附状态下压电粘弹性微梁剥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压电电压能有效提高微梁的剥离数,这给通过压电电压修复已处于粘附状态的压电微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同时,微梁的几何参数对微梁的剥离数也有着重要影响,这对微梁的设计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蜱源抗凝分子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血液凝固过程、血凝因子和血小板在血凝过程中的作用;总结了自1990年发现第一个蜱源抗凝血分子(TAP)以来分离鉴定出的蜱源抗凝血活性分子及其它们的抗凝机制及基于蜱抗凝多肽和cDNA克隆表达出的几种抗凝血分子,介绍了近年来在TAP的分子结构和抗凝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H1亚型猪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浙江、湖南、广西等地区各猪场采集30份疑似猪流感病猪的病料,通过鸡胚培养、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电镜观察、RT-PCR和测序分析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从山东和湖南两地分离到4株有血凝活性的病毒,其中山东的2株病毒与新城疫病毒阳性血清的血凝抑制试验为阳性,通过电镜观察湖南的2株病毒具有猪流感病毒的特征,且与抗H1亚型猪流感病毒阳性血清的血凝抑制试验为阳性;根据H1亚型猪流感病毒HA基因设计引物,利用RT-PCR扩增出543bp片段,经序列分析证实该病毒为H1亚型猪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8.
1979年在应用反向间接血凝法,检测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菌株必须加大菌量(即滴度)才有血凝反应,有的菌株即使加大菌量,也不出现血凝反应.因此怀疑到我国水稻白叶枯病菌是否存在血清型的问题.Addy S.K等(1978)通过凝  相似文献   

9.
传感器支撑结构在检测过程中的稳定性决定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是压电超声管道腐蚀检测器结构设计的核心。针对长输管道对压电超声腐蚀检测技术的迫切需求,提出一种适用于在役管道腐蚀内检测的压电超声传感器支撑结构设计方案,并设计了三维虚拟样机。通过运动学仿真分析,该支撑结构在不同条件下均能与管壁保持良好的贴合效果。通过将传感器支撑结构在旋转试验平台的试验测试,进一步验证了结构的稳定性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该结构设计对于压电超声管道腐蚀检测技术及装备国产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图4,参21)  相似文献   

10.
猪细小病毒N株耐热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观察不同温度对猪细小病毒N株血凝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细小病毒N株在37℃条件下十分稳定,作用28d血凝滴度变化不大,只下降1~3个滴度;在60℃恒温水浴下的血凝滴度变化缓慢,血凝滴度在前7d-直稳定;随着温度的升高,病毒血凝的稳定性迅速降低,短时间内即可失去血凝活性,在75℃1h、80℃10min、85℃5min,检测不出病毒血凝活性.由此证明,猪细小病毒N株在37、60℃时血凝活性十分稳定,对热有很强的抵抗力,为将该弱毒株开发成方便运输、保存和使用的疫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四海之腧”取穴法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血脂水平及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治疗组配合“四海之腧”取穴法,对照组配合常规针刺,3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血脂及凝血系统相关指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和凝血系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四海之腧”取穴法可调节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状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墨旱莲叶水提取物止血活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墨旱莲叶水提取物的止血和促凝血活性,为中草药在止血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不同剂量的墨旱莲提取物溶液与抗凝兔血混合,测定凝血时间。[结果]墨旱莲叶提取物为0.5%的最适浓度时具有最强促凝血活性,凝血时间为16 s,凝血时间缩短率为99.6%。[结论]墨旱莲叶水提取物有显著的止血和促凝血活性,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聚乙烯醇微滤膜应用于处理微污染原水的可行性。[方法]考察直接微滤与混凝-微滤组合工艺2种方式对微污染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对膜清洗方式进行探讨。[结果]混凝-微滤组合工艺在改善水质与缓解膜污染方面均优于直接微滤,出水水质中浊度、有机物、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8.1%、86.1%与67.5%。[结论]混凝作为预处理可有效改善膜的过滤性能,提高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混凝-微滤组合工艺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用凝聚法通过不同芯壁比制备微囊,分析了芯壁比对乳化效果和微囊强度、芯材包埋率及渗出率的影响,针对性的提出凝聚法制备纸用微囊的适宜芯壁比。  相似文献   

15.
陈林森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78-80,83
采用混凝气浮+水解酸化+CASS工艺,对四川省盐源县恒源果汁有限公司的生产废水进行了工程治理研究。工艺运行监测结果表明:采用混凝气浮+水解酸化+CASS工艺处理浓缩果汁废水效果好,出水水质稳定,CODCr和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4%和98.1%,出水可稳定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废水处理运行成本较低,仅为0.79元/m3。因此,该工艺具有处理效果好、耐冲击负荷、造价和运行成本低、操作管理方便等优点,在浓缩果汁废水处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自拟补血方对家兔血常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自拟的以补益药当归、黄芪、党参、炙甘草,结合塔里木盆地植物药耳叶补血草、沙枣、镰叶碱蓬、黑果枸杞等组成的中药方,对家兔进行21天的添加饲喂,进行血常规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小板数的测定),及凝血时间、增重的测定,与空白对照组对比.结果显示:自拟中药方能增加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和家兔体重.与对照组相比可明显缩短凝血时间.  相似文献   

17.
为削减沼液处理工艺中生物生态单元的负荷,采用磁混凝工艺预处理沼液。经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磁种与混凝剂的投加配比,分析混凝出水中的残余铝含量和铝形态以及有机物官能团的分布,研究磁混凝强化沼液预处理的效能与磁混凝机理。结果表明,磁混凝加快絮体沉降,提高出水安全性,增加沼液中污染物去除;磁混凝预处理最佳配比为Fe3O4(1.0 g·L-1)+Al2(SO4)3(2.05 g·L-1)+PAM(10.34 mg·L-1),此时磷、COD和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99.09%、30.39%和14.76%。同时磁混凝通过促进Alb的生成和增强芳香碳物质去除的方式强化沼液中有机物去除;另外磁种Fe3O4的吸附增加氨氮去除。结果可为沼液预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强化氧化混凝法对酸性废水的微量铊进行处理。[方法]本实验采用0.05 kg/L的高锰酸钾,30%过氧化氢和0.05kg/L的次氯酸钙为氧化剂,以0.092 kg/L CaO为絮凝剂对酸性废水中痕量铊进行强化氧化混凝法处理。[结果]在投加30 ml CaO的情况下,当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和次氯酸钙的投加量分别为20,2.2和37 ml时,铊去除率可达99.98%,99.1%和99.95%;在高锰酸钾定量为20 ml、过氧化氢定量为2.2 ml和次氯酸钙定量为37 ml的情况下,CaO投加量分别为25、35和25 ml时,铊去除率均可达99.93%,99.69%和99.98%。[结论]强化氧化混凝处理含铊酸性废水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