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研究了蓖麻蚕幼虫感染微孢于虫后,体内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力及血淋巴蛋白质浓度的变化。当幼虫感染微孢于虫7天后,中肠和脂肪体的谷丙转氨酶及中肠的碱性磷酸酶的活力显著低于正常幼虫的酶活力。而血淋巴蛋白质的浓度,在受感染9天后比对照组减少。结果表明,受感染幼虫的中肠和脂肪体—组织受到严重的损害,导致合成蛋白质减少和一些酶的活力下降。  相似文献   

2.
以柞蚕5龄幼虫为材料添食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Np),通过测定与分析不同性别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和组成变化的差异,为探究柞蚕对柞蚕微孢子虫感染的免疫应答提供依据。感染柞蚕微孢子虫的不同性别柞蚕5龄幼虫的血淋巴蛋白质含量随蚕体发育进程出现不同的变化: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分别在添食Np后24 h与48 h,血淋巴蛋白质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且持续至添食后96 h,其中雌性个体的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又极显著高于雄性个体(P<0.01);在添食Np后120 h,雌、雄个体的血淋巴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DS-PAGE分析表明,添食Np后的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组成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均显示出20条分子质量在20.1~97.2 kD的蛋白条带,其中雌、雄个体在添食后96 h,大小约44 kD的蛋白条带明显加深,大小约28 kD的蛋白条带雌性个体在添食后144 h、雄性个体在添食后120 h明显加深,且雄性个体在添食后120~168 h大小约42 kD的蛋白条带明显加深,但在添食后192 h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说明Np侵染后,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的含量及组成均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并且雌雄个体间的变化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正> 蓖麻蚕在蛹期里,幼虫组织器官分解,成虫器官芽发育,尤其是翅芽的发育和雌性卵巢的发育。而蛹期的血淋巴则是成虫器官芽发育的环境条件,为成虫器官芽的发育提供物质基础和运送激素等活性物质。因此,蛹期的血淋巴中物质成分的变化,特别是血淋巴蛋白质组成种类的变化,是昆虫生理学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之一。已有人利用聚丙烯酰胺电泳,研究过家蚕和蓖麻蚕五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种类,但尚未见蓖麻蚕蛹期血淋巴蛋白质分析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功能基因组研究方法和手段,利用免疫胶体金标记电镜技术,对被感染的家蚕丝腺组织中家蚕微孢子虫的蛋白质分泌状况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有大量的胶体金颗粒存在于家蚕微孢子虫寄生位点的宿主组织内,说明了家蚕微孢子虫寄生位点的宿主组织内存在大量的孢子蛋白质,证实了家蚕微孢子虫在寄生过程中将许多孢子蛋白质分泌到宿主体内。初步探讨了家蚕微孢子虫与宿主家蚕之间的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5.
选择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表面蛋白质谱数据库中新发现的假定表面蛋白NBO_33g0013进行研究,了解该蛋白质的功能及是否参与微孢子虫对宿主细胞的侵染过程。预测该蛋白质分子质量为26.1 k D,等电点为4.59,其序列N端具有信号肽,无跨膜螺旋结构,含3个N-糖基化位点,无O-糖基化位点,不具有典型的功能结构域,与柑橘凤蝶微孢子虫(Papilio xuthus)的一个假定蛋白序列相似度达到93%。以家蚕微孢子虫CQ1分离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该蛋白质的编码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进行该蛋白质的原核表达,并制备获得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分析确证该蛋白质定位在家蚕微孢子虫孢子表面。经体外细胞感染实验初步分析,尚未发现该蛋白质参与了微孢子虫孢子对宿主Bm E细胞的粘附过程,推测该蛋白质可能为家蚕微孢子虫孢壁的结构组成型蛋白质,在孢壁的构架形成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溶菌酶是昆虫体液免疫的重要抗菌蛋白质,在昆虫抵御外源物质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柞蚕蛹为材料,采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蛹虫草菌(Cordyceps militaris)、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及无菌水为诱导源,测定不同外源物质诱导柞蚕蛹血淋巴对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的抑制活性,并根据柞蚕溶菌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DQ353869)设计引物,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外源物质诱导柞蚕蛹血淋巴中溶菌酶基因的表达变化。4个诱导处理组的柞蚕蛹血淋巴均可以产生抑菌活性,但抑菌效果具有显著差异:诱导后72 h柞蚕蛹血淋巴产生明显抑菌效应,抑菌圈直径由小到大依次为无菌水处理组、蛹虫草菌处理组、柞蚕微孢子虫处理组、大肠杆菌处理组,且雌蛹血淋巴的抑菌活性较强。4个诱导处理组柞蚕蛹血淋巴中溶菌酶基因的表达量在诱导后4~8 h内迅速上调,雌蛹和雄蛹中的表达量分别在诱导后24h、8~12 h达到最大,其中,大肠杆菌诱导溶菌酶基因表达上调迅速,但持续时间短,而蛹虫草菌和柞蚕微孢子虫诱导溶菌酶基因的表达量高。研究结果说明柞蚕的免疫应答时间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因诱导源而不同,雌雄个体之间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微营养素对热应激期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择44周龄京白蛋鸡120只随机分为三组,通过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微营养素,观察对血清总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血糖含量和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热应激导致蛋鸡血清中总蛋白、清蛋白和血红蛋白含量下降,血糖含量升高,碱性磷酸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升高时,通过添加微营养素可抑制蛋鸡血清中总蛋白的下降,碱性磷酸酶及谷丙转氨酶活性的升高,表明微营养素对缓解蛋鸡的热应激损伤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8.
家蚕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对其中肠和血液蛋白酶活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测定了不同浓度剂量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后,家蚕中肠和血液中蛋白酶的变化.并对不同浓度剂量家蚕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后对家蚕发育的影响和不同组织中所含微孢子虫孢子的浓度等作了初步的研究.从本实验中可以看出,感染不同浓度微孢子虫的家蚕,体内相同组织的微孢子虫数量存在显著差异.而感染相同浓度微孢子虫的蚕,不同组织中微孢子虫的数量也有差异,中肠的微孢子虫数量远高于其他部位.感染微孢子虫后,家蚕血液中的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中肠的蛋白酶的活性变化不显著,而感染微孢子虫的数量对血液和中肠中的蛋白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两组水牛犊感染了纺垂形肉孢子虫(S.fusiformis)的孢子囊,第一组牛的感染量为5×10~5个,第2组为5×10~6个。感染后6周内所有犊牛临床健康,但其血液细胞学、血清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总蛋白、尿素和葡萄糖等有轻微的变化。肉孢子虫是多种动物的常见寄生原虫。近来的研究表明,肉孢子虫的某些种对牛、绵羊、山羊、猪和黑尾鹿有很强的致病性。动物发生肉孢子虫病后出现的显著变化是贫血,因此在牛、绵羊、山羊和猪可根据其血液学和生化学的特征性变化对本病作出诊断。在埃及,纺垂形肉孢子虫是一种广泛流行于印度水牛,(Bubalus bubalis)中的寄生虫,有关水牛肉孢子虫病的发病机理及它的经济意义有待于研究,为此我们进行了二个试验,以研究纺垂形肉孢子虫在感染水牛后的23个月内对水牛犊的发病机理。本文报告了试验前6周中水牛犊的血液学和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微孢子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孢子虫是人类、哺乳类、昆虫等脊椎动物以及无脊椎动物专性细胞的寄生真核生物,是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原虫。目前已有14种微孢子虫被报道能够感染人类并致病,在兽医公共卫生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之一。论文从微孢子虫的病原学、蛋白质研究、检测技术及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20头猪实验性感染5万,10万,或100万住肉孢子虫,在感染急性型(裂殖生殖期)中,常在感染后4—10天有中等程度的体温升高,10—15天后可升至41.5℃,第13—19天发现贫血,这时心脏常伴有出血素质、血凝固紊乱与心毛细血管血栓。慢性型的特征在横纹肌中形成虫体孢囊。在第40天谷二草转氨酶的活性最高(13mU/mg蛋白质),在感染后84天肌酸磷酸激酶最高(105mU/mg)。组织病理学的变化包括心肌与横纹肌单纤维中等程度的Zenker氏变性,有局限的非化脓性炎症,通常无嗜酸性粒细胞。这样的胴体常因含水多而在检验时降级。猪犬住肉孢子虫可能不重复感染;但这个动物仍易感染异型的猪人住肉孢子虫。另外感染58天后肌肉中的猪犬住肉孢子虫孢囊能传于犬(终末宿主)。  相似文献   

12.
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情况,开展了对野外昆虫感染微孢子虫情况调查,并研究其对家蚕的感染性。调查了桑螟、桑尺蠖、菜粉蝶、斜纹夜蛾和桑毛虫等昆虫的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测试菜粉蝶、桑尺蠖、斜纹夜蛾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及可能存在的自然感染方式,观察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孢子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菜粉蝶、桑尺蠖微孢子虫对家蚕蚁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分别为2.69×105个/mL和7.42×105个/mL,斜纹夜蛾微孢子虫对家蚕也具有食下感染能力,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也有轻微的胚种传染能力。带病野外昆虫可以通过粪便或鳞毛传播孢子虫。虽然上述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形态与家蚕微粒子孢子虫具有明显差异,但对家蚕都有较强的交叉感染性。  相似文献   

13.
调查了从甜菜夜蛾幼虫分离的一种微孢子虫对3种原蚕品种和1个四元杂交种的实验室感染情况,结果表明这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感染力,且不同品种问的感染率存在差异,说明可以利用家蚕作为替代宿主繁殖该种微孢子虫。  相似文献   

14.
张平  刘吉平 《蚕业科学》2007,33(2):329-334
微孢子虫作为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真核生物,由于具有许多原核细胞的特征而被广泛研究,且作为人类新发的病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微孢子虫蛋白质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评述了对微孢子虫蛋白质研究在分类和防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吉林省蜜蜂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传播动态及流行病学特点,在舒兰、安图、集安、敦化和蛟河等5个地区共50个蜂场采集蜜蜂样品,采用蜜蜂消化道涂片检验法进行蜜蜂微孢子虫病的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上述地区蜂场均检出有蜜蜂微孢子虫感染,总检出率为32%。调查结果表明,吉林省主要养蜂地区饲养蜂群中存在蜜蜂微孢子虫感染。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研究隐孢子虫的致病机理,对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组和阴性对照组采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定各组奶牛血清若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肌酐(C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尿素氮(BUN)、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等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总蛋白(TP)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和一氧化氮(NO)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血糖(BG)和白蛋白与球蛋白比(A/G)值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17.
从桑尺蠖(HemerophilaatrilineataButler)中分离的微孢子虫(简称桑尺蠖微孢子虫),形态为长卵圆形,大小为3.5~4.1×1.6~1.9μm。从丝棉木金星尺蠖(CalospilossuspectaWarren)中分离的微孢子虫(简称丝棉木金星尺蠖微孢子虫),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3.2~3.7×1.6~2.1μm。两种微孢子虫均能感染寄生家蚕的主要组织器官,引起蚕儿发病,但致病力要比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弱,且能经卵传染给下一代,其胚种传染率要比家蚕微孢子虫低。  相似文献   

18.
兔脑炎微孢子虫病是由兔脑炎微孢子虫引起的一种隐性、慢性感染或临床经过的人畜共患的原虫病。近十余年来 ,出现大量有关兔脑炎微孢子虫引起艾滋病患者致死性临床感染的报道 ,此病日益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就兔脑炎微孢子虫病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细胞免疫应答、感染兔脑炎微孢子虫后人及动物的免疫学比较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蜂微孢子虫病是蜜蜂的检疫性病害,该病严重阻碍了蜂群的生产繁殖.微孢子虫孢子侵入寄主细胞有3种方式:发芽侵染、自发感染、细胞内吞感染,又以发芽侵染为主.微孢子虫孢子表面蛋白与孢子发芽密切有关,找到孢子表面发芽关键蛋白将有助于揭示微孢子虫的侵染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以隐孢子虫感染阴性的雏难70只分3组供试。第1组感染隐孢子虫后进行新城疫免疫,第2组不感染隐孢子虫但进行新城疫免疫,第3组作正常对照,对全部参试难抽血分离血清,进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和蛋白质定量检测,统计同体液免疫关系较密切的r球蛋白百分率及总球蛋白百分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