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金玉  李冠  赵惠新  王贤雷  杜钰 《种子》2006,25(2):45-50
近十年来,植物抗病基因及其病原无毒基因的克隆,为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抗病基因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综述了抗病基因作用的主要遗传基础模式,病原无毒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结构功能研究、植物抗病基因介导的信号传导以及抗病基因的潜能开发与应用,并对研究植物抗病机制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论述了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优质丰产及综合性状改良育种、抗性基因工程育种,非生物胁迫育种,植物医药基因工程等农业方面的应用现状,并讨论了限制植物基因工程发展的因素如:植物基因工程本身的发展局限性,植的基因工程与农业资源遗传多样性性保护、植基因工程与病虫抗药性,植物基因工程与环境生态平衡、植物基因工程的安全性等问题。提出了植物基因工程发展的前景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按照基因对基因理论,采用菲律宾菌系,研究了IRRI选育的籼型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基因。按照3个抗性基因只Pi20、Pita和Pik的—个等位基因(非Pik-s基因)的存在情况,将42个品种分成7种类型。不含这3个基因的类型包括7个品种,这些品种源于IR24作为亲本的杂种后代。含Hta基因的类型包含17个品种,  相似文献   

4.
家系间数量性状主基因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姜长鉴  徐辰武 《作物学报》1995,21(5):632-636
具有主基因差异的纯系杂交,其后代家系按主基因型表现为不同类型。本文以似然函数法分析F3家系资料,提出家系主基因型鉴别,主微基因效应和互作以有主基因显性度的估计和测试方法。应用于籼稻株高和直链淀粉含量两组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家系间的分离比均符合一对主基因的理论比。两对主基因的增值基因均表现不完全显性,高杆基因对半矮杆基因的显性度估计为0.67,高直链淀粉含量基因对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估计为0.32。  相似文献   

5.
植物抗病基因特异性分子进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病原物与寄主间长期的相互选择与适应,使得植物的抗病性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根据基因对基因模式,植物中存在的抗病基因和病原物中具备的无毒基因的互作进化可视为连续的步步适应的相互选择的过程。随着抗病基因的分离以及抗病性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抗病基因保持对无毒基因的识别从而不断进化的分子机制逐步得到阐明。本文综述了植物与病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植物对病原物的特异性识别,由此获得的对于该病原物的专化抗性,并且随病原物的变异而进化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抗病基因的结构特征,无毒基因的多样性,抗病基因的基因组结构,抗病基因之间在起源和进化上的关系以及重组、复制、删除、转座子等对植物保持对不断变化的无毒基因特异性识别所起的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陈凤祥  胡宝成 《作物学报》1998,24(4):431-438
研究结果表明:(1)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9012A不同显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是一种新的基因互作核不育类型,其不育性受2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和1对隐性上位抑制基因互作控制,当隐性上位基因纯合时,对隐性不育基因起上位抑制作用。(2)在甘蓝型油菜中存在至少2套独立的不同隐性重叠不育基因,隐性上位基因与不同的隐性重叠不育基因之间的互作是非专一性的,这对于现有双基因隐性核不育杂交优势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隐性上位互作  相似文献   

7.
黄瓜雌性性状主控基因CsA CS1G的分析及其定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不同性别类型的黄瓜为研究材料,通过针对CsACSlG基因设计的特异SCAR引物分析了CsACSlG基因与F基因以及雌性性状之间的关系,并对CsACSlG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CsACSlG基因对具有F基因的不同性型植株的特异性的确存在,CsACSlG与CsACSl基因的差异主要在启动子区。利用北京蔬菜研究中心构建的黄瓜连锁图谱,成功将CsACSlG基因特异的SCAR标记定位在第10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8.
1983年以来,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资源的抗性鉴定表明,包含二个或二个以上基因联合及多基因抗源的抗性一直表现强而稳定;而单基因抗源抗性容易丧失;包含Pm8抗病基因的抗源及其衍生种在近几年丧失抗性。我国小麦白粉病抗源单一化是导致小麦白粉病流行及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当前采用多基因、多源化新抗源是克服抗源单一的主要措施。进一步加强微效、多基因抗源的发掘和利用,把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结合起来,以维持抗性的持久和稳定。  相似文献   

9.
小麦育种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利用其近缘野生种的外源有益基因,但由于普通小麦5B染色体长臂上存在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Ph1)基因,使得在普通小麦的远缘杂交中外源有益基因不能通过易位方式直接转移到普通小麦中。若使Ph1基因发生突变或缺失,这种直接遗传转移外源有益基因即可成为现实。通过对Ph1基因的性质、作用机理及其突变体ph1b基因的利用进行综述,最后提出Ph1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甜瓜的主要生产国家,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位于世界首位。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分析鉴定了甜瓜MADS-box基因家族成员,分析甜瓜MADS-box基因家族成员的染色体定位、多重序列比对、motif分布和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分布,以及对其成员进行进化及表达分析,并分析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分布。结果显示,从甜瓜全基因组数据库中共鉴定了45个甜瓜MADS-box基因,其中Ⅰ型基因11个,Ⅱ型基因34个;通过系统发育分析,Ⅰ型基因主要分布于Mβ和Mγ亚家族中;Ⅱ型基因则分布于13个亚家族;Ⅰ型基因与Ⅱ型基因的motif分布和外显子个数区别明显,但同型基因区别不大;对CmMADS-box基因家族全生理期表达量进行可视化分析并进行了共线性分析;根据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分布情况,推测CmMADS-box基因可能响应多种外界胁迫,即具有功能多样性。该研究结果为探究甜瓜MADS-box基因家族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是我国大豆的全国性主要病害之一。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以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Peking×ZDD2226的P1、P2、F1、BC1F2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对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ZDD2315、ZDD2226对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主效基因控制,未发现多基因效应,且与Peking存在相同的抗病基因;抗性遗传表现组合特异性,Essex×ZDD2315组合为3对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72.02%,PI88788×ZDD2226组合为2对显性上位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62.33%。对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为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等3个组合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7.76%、72.46%和53.2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4.48%、21.31%和35.77%;Peking×ZDD2226表现为2对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45.40%。抗性基因表现为隐性,育种上可以在早代选择。培育多抗品种应以抗4号生理小种为主要目标进行基因聚合。  相似文献   

12.
为了挖掘番茄青枯病抗性基因,对青枯菌侵染前后的不同番茄自交系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结果发现,在12个样本中共获得75.02 Gb的高质量数据,以差异倍数(FC)≥2且错误发现率(FDR)<0.01为标准,在抗、感番茄中分别获得970,695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共计1 312个,占基因总数的3.71%。其中,上调基因数目分别为457,450个,共计693个;下调基因数目分别为513,245个,共计621个。这些DEGs中,有836个材料特异DEGs。通过GO和KEGG注释,这些DEGs主要分为代谢、调控、响应、结合和催化等47个功能组和DNA复制、次生物质合成、植物-病原物互作、信号转导等88个代谢通路,涉及4个NBS类抗病基因、6个植病互作基因、11个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基因、22个防御反应基因、32个蛋白激酶、65个转录因子和多个其他重要功能基因,表明这些基因在响应Rs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启动子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含有多个防御与胁迫响应相关元件。选取50个代表基因进行RT-qPCR验证,发现超过1/2的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与RNA-seq结果一致。Solyc02g08...  相似文献   

13.
抗虫转基因棉花的培育是近年来棉花生物技术研究的热点,它为棉花虫害的防治展示了希望。用于棉花抗虫基因转化的方法有根癌农杆菌Ti质粒介导法、聚乙二醇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用于棉花抗虫植株培育的主要基因有BT基因和CPTI基因,其中BT基因应用较多,用其培育出的转基因棉花,在田间用药量减少50%的情况下而不影响产量,这些转基因棉花在美国已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4.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与作物杂种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与作物杂种优势倪中福,孙其信,陈希勇(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北京100094)(河北省农科院石家庄050031)作物重要的农艺性状属数量性状。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是微效多基因。深入研究数量性状基因位点,了解其基因的数目、位置及作用方...  相似文献   

15.
朱顶红红色或深色基因为湿性,我们可以用AA或Aa表示;白色或浅色基因为隐性,我们可以用aa来表示。当显性基因碰上隐性基因时,表现出的性状基本都是显性性状,这也就是为什么育种时,要尽量避开红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基因聚合对水稻稻瘟病的抗性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水稻稻瘟病是世界上广泛发生的水稻真菌性病害之一。本研究利用100个稻瘟病菌株对以C039为背景且带有单个基因和多个基因聚合的近等基因系进行接种分析,结果表明,Pil和Pi2属两个广谱高抗稻瘟病基因,两基因可在我国南方稻区加以合理利用。基因聚合后抗谱增宽、抗性加强,说明基因聚合是培育稻瘟病持久抗性品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种业导刊》2011,(12):35-35
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延世大学教授李仁锡(音译)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揭开了全球四大粮食作物之一的水稻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之谜。研究小组称:水稻有4万多个基因,他们已对其中的2万个基因进行了分析,并绘制完成揭示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水稻基因网络图谱”。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还发现对水稻免疫系统产生核心作用的三个基因。  相似文献   

18.
研究结果表明,大麦矮秆种质“裸大麦”的矮秆、短穗、多棱、裸粒和极密穗等性状各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而其齿芒性状则由1对显性基因决定。其矮秆基因与uz基因等位,位于3HL上,并与穗长和穗密度基因存在遗传连锁,交换值分别为15.7%和13.7%。  相似文献   

19.
水稻的早熟性一般由隐性主基因和/或微效多基因控制,显性早熟基因报道较少。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邓晓建等人以早籼核不育系6442S-7为Ef-cd基因(它是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短臂上的一个显性早熟基因)的供体亲本,通过连续回交与自交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离了Ef-cd基因。  相似文献   

20.
以Agouti基因作为牦牛毛色调控的候选基因,探索Agouti基因编码区序列多态性,以期为阐明Agouti与毛色形成的相关性及毛色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根据GenBank已发表序列( NM_206843)设计1对引物,以天祝白牦牛和黑色被毛甘南牦牛皮肤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扩增,成功获得了牦牛Agouti基因编码区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分析Agouti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信号肽、疏水性、二级结构等;采用DNA混合池测序法和直接测序法,检测牦牛Agouti基因编码区的序列变异。结果表明,扩增得到的Agouti基因的编码区是一条长为593 bp的DNA序列。黑色甘南牦牛和天祝白牦牛皮肤的Agouti基因序列相同,并与黄牛基本一致。将牦牛的Agouti基因序列命名为YAK ASIP,并且在NCBI数据库中注册该基因的登录号为KJ630463。该基因含有一个长度为402 bp的开放性阅读框,编码133个氨基酸。 Agouti基因编码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有一个明显的信号肽,含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其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 Agouti基因编码产物氨基酸邻接系统树表明,牦牛Agouti与黄牛、绵羊等物种的Agouti氨基酸具有高度相似性,并且牦牛Agouti基因编码区中无多态性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