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番茄晚疫病是番茄上常见的病害,晚疫病的发生对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为筛选出防治番茄晚疫病新型的复配药剂,对多种药剂进行了药效试验。药剂防治试验表明,30%氟吡菌胺·氰霜唑悬浮剂、170克/升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悬浮剂、280克/升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悬浮剂、687.5克/升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40%噁唑菌酮·烯酰吗啉悬浮剂、32%吡唑醚菌酯·氟吡菌胺悬浮剂、31%噁唑菌酮·氟噻唑吡乙酮悬浮剂、22%噁唑菌酮·氟吡菌胺悬浮剂处理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因此,在番茄晚疫病防治关键期,使用双炔酰菌胺、氟噻唑吡乙酮、氟吡菌胺、噁唑菌酮的复配制剂,施药3次,可有效防治番茄晚疫病,也可以延缓病菌抗药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LC-MS/MS)建立了植物源性食品中氟吡菌胺、烯肟菌胺、氯虫苯甲酰胺残留的定量分析方法,样品经过乙腈涡旋提取后,无水MgSO4、PSA和C18分散固相萃取净化,LC-MS/MS检测。结果表明:在2—100μg/L的线性范围内,氟吡菌胺、烯肟菌胺、氯虫苯甲酰胺的峰面积与其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2μg/kg;在水稻、西瓜、青菜、番茄和黄瓜5种基质中,10μg/kg、20μg/kg和40μg/kg三个添加水平下,氟吡菌胺、烯肟菌胺、氯虫苯甲酰胺回收率为88. 2%—107. 6%,相对标准偏差为1. 2%—8. 2%。该方法可以满足植物源性食品中氟吡菌胺、烯肟菌胺、氯虫苯甲酰胺残留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辣椒疫病的新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原药对辣椒疫霉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双炔酰菌胺、氟吡菌胺毒力较高,其EC50均1 mg/L,其次为吡唑醚菌酯、甲霜灵、代森锰锌、氟啶胺,其EC50为1~10 mg/L。在3种杀菌剂的不同配比中,烯酰吗啉+氟吡菌胺2∶1配比,烯酰吗啉+氟吡菌胺5∶1配比和烯酰吗啉+氟吡菌胺1∶5配比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其共毒系数分别为850.25,840.15和837.24。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抗氟吡菌胺突变体对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并评估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的抗性风险。【方法】通过紫外线照射菌丝体、紫外线照射孢子囊和药剂驯化的方法获得抗氟吡菌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突变体,计算突变体的突变频率,测定抗性突变体的抗性水平,研究突变体在无药条件下继代培养10代后抗性能否稳定遗传,测定突变体在RSA培养基和离体叶片上的适合度(菌丝生长速率、产孢子囊能力及复合适合度指数),比较抗性菌株与其亲本敏感菌株的竞争力,分析对氟吡菌胺表现不同敏感性的菌株对不同药剂的交互抗性,并通过笔者实验室建立的抗性风险量化标准评定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的抗性风险。【结果】共获得21个抗性菌株,抗性水平介于61—3 157倍,紫外线诱导孢子囊的突变率为2.78×10~(-7);大多数抗性突变体的适合度与其亲本菌株无显著性差异;竞争力测定试验中,2株突变体的第1、3、7代的共18次抗药频率测定中,有3次测定的抗药频率显著低于初始频率,有4次测定的抗药频率显著高于初始频率,其余11次测定的抗药频率与初始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所有突变菌株的抗药性均能稳定遗传;抗氟吡菌胺菌株及其亲本菌株对氟吡菌胺的lgEC_(50)与这些菌株对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霜脲氰、烯酰吗啉、双炔酰菌胺、甲霜灵、氟醚菌酰胺的lgEC_(50)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104(P=0.654)、0.311(P=0.170)、0.228(P=0.081)、0.376(P=0.093)、0.214(P=0.351)、0.122(P=0.599)、0.963(P=0.000);致病疫霉对氟吡菌胺基本抗性风险值为15。【结论】氟吡菌胺与氟醚菌酰胺之间存在交互抗性,与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霜脲氰、烯酰吗啉、双炔酰菌胺、甲霜灵之间无交互抗性,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的固有抗性风险为高度,应加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的抗性风险管理,建议生产上将氟吡菌胺与其他类药剂交替或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5.
辉丰农化。全球最大的咪鲜胺原药生产企业、国内最大的辛酰澳苯腈原药、氟环唑原药生产企业,并在国内率先引进二氰蒽醌、吡氟酰草胺等高端产品。公司主要产品为杀菌剂:咪鲜胺(锰盐)原药及制剂、氟环唑原药及制剂、二氰葸醌原药;除草剂:(辛酰)溴苯腈原药及制剂、吡氟酰草胺原药。  相似文献   

6.
新型稻田除草剂——氟吡磺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刚 《新农业》2008,(1):46-46
氟吡磺隆属于新型磺酰脲类除草剂,2007年获得农业部农药临时登记.常用制剂为10%氟吡磺隆可湿性粉剂,属低毒品种,作用机理是抑制杂草乙酰乳酸合成酶的活性,主要用于水稻苗后处理防除多种1年生杂草.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高效、安全、经济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方法]研究了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不同用量、不同剂型、用药次数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并进行大面积示范,并与保护性杀菌剂丙森锌、喹啉铜,与复配制剂霜脲·锰锌、氟吡菌胺·霜霉威、丙森锌·霜脲、锌烯酰·吡唑酯、精甲·霜灵以及丙森锌和氟吡菌胺·霜霉威组合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不同剂型代森锰锌防治差异不大,但防治效果随施药次数的增加而提高;在马铃薯晚疫病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施用保护性杀菌剂,基本没有任何防治效果.70%丙森锌WP和68.7%氟吡菌胺SC组合以依次各使用2次为宜;2次70%丙森锌WP+3次68.7%氟吡菌胺SC组合防治效果最好.[结论]为开展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丙硫菌唑为拜耳公司开发的其他唑类杀菌剂中的领军产品,2004年上市,既有与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的复配产品,也有单剂产品,主要用于谷物和油菜。2007 年,丙硫菌唑在法国上市,用于谷物;2008 年,在美国的标签扩充到大豆;2009年,在意大利获准登记;2011年,在加拿大、阿根廷和美国进一步登记。丙硫菌唑以许多复配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尤其是与拜耳的氟嘧菌酯和肟菌酯复配;最近还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中的氟唑菌苯胺和氟吡菌酰胺复配;亦与杀虫剂噻虫胺复配,用作种子处理剂。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氟吡菌胺及其代谢物在黄瓜上的安全性,建立了同时检测氟吡菌胺及其代谢物2,6-二氯苯甲酰胺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前处理采用以乙腈提取,无水硫酸镁、石墨化碳(GCB)和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为分散净化剂的QuEChERS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0.05~5 mg·kg-1的加标范围内,氟吡菌胺和2,6-二氯苯甲酰胺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2%~98%和90%~100%,相对标准偏差(RSD,n=5)分别为1.6%~7.9%和3.2%~9.4%,定量检出限(LOQ)为0.05 mg·kg-1。最终残留试验表明:在氟吡菌胺推荐剂量(735 g·hm-2)下,施药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间隔1、3 d和5 d时采收,氟吡菌胺及2,6-二氯苯甲酰胺在黄瓜上的最高残留量均小于0.05 mg·kg-1,低于我国规定的氟吡菌胺在黄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1。该方法前处理过程简单、方便、快速,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满足残留分析的要求,可用于氟吡菌胺及代谢物2,6-二氯苯甲酰胺在黄瓜中的残留检测。  相似文献   

10.
银法利687.5g/L悬浮剂为德国拜耳公司最新研发的高效、低毒、内吸性杀菌剂,由最新治疗性杀菌剂氟吡菌胺和强内吸传导性杀菌剂霜霉威盐酸盐复配而成,既具有保护作用又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验证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液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选用了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液对费乌瑞它、青薯9号、威芋5号、宣薯2号、米拉5个品种马铃薯进行晚疫病田间试验。试验表明: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液对马铃薯晚疫病均有很好防治效果,没有产生不良影响,对生产是安全;根据产量综合排名顺序为:费乌瑞它、青薯9号、威芋5号、宣薯2号、米拉。  相似文献   

12.
<正>银法利687.5g/L悬浮剂为德国拜耳公司最新研发的高效、低毒、内吸性杀菌剂,由最新治疗性杀菌剂氟吡菌胺和强内吸传导性杀菌剂霜霉威盐酸盐复配而成,既具有保护作用又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三氟甲吡醚属于新型嘧啶类低毒杀虫剂,化学结构独特,与一般常用杀虫剂的作用机理均不同。制剂为100克/升三氟甲吡醚乳油,2007年获得国家农业部农药临时登记证,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大白菜和甘蓝小菜蛾。  相似文献   

14.
拜耳作物科学在中国市场推出一种全新类型杀菌剂——银法利,为有效防治蔬菜卵菌纲病害开创了新纪元。银法利687.5g/L悬浮剂为氟吡菌胺和霜霉威的复配液体制剂,对霜霉病、疫病、晚疫病、猝倒病等常见卵菌纲病害具有杰出防效,对作物和环境安全,特别是用于优质、绿色蔬菜生产。  相似文献   

15.
拜耳作物科学在中国市场推出一种全新类型杀菌剂——银法利,为有效防治蔬菜卵菌纲病害开创了新纪元。银法利687.5克/升悬浮剂为氟吡菌胺和霜霉威的复配液体制剂,对霜霉病、疫病、晚疫病、猝倒病等常见卵菌纲病害具有杰出防效,对作物和环境安全,特别是用于优质、绿色蔬菜生产。  相似文献   

1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 种化学药剂对辣椒疫病菌的毒力,其中烯酰吗啉(EC50=0.48 滋g/mL)和氟 吡菌胺(EC50=0.32 滋g/mL)的毒力最强。共毒系数测定结果表明,百菌清颐氟吡菌胺为1颐9 和烯酰吗啉颐氟吡菌胺为2颐8 时,表现出增效作用,分别配制成20%百窑氟悬浮剂和20%烯窑氟悬浮剂。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10 d,20%烯窑氟 悬浮剂2 000 倍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在96%以上;20%百窑氟悬浮剂1 000 倍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为75%左右。 20%烯窑氟悬浮剂2 000 倍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50%烯酰吗啉可溶性粉剂1 000 倍液的防治效果相 当,显著高于68.75%银法利悬浮剂1 000 倍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农家致富》2006,(18):26-26
独特的混剂配方: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  相似文献   

18.
为验证10%氨基寡糖素·氟吡菌胺可湿性粉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特在184团4连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以期筛选出该药剂最佳用药剂量,为该农药登记和推广应用提供依据。选用10%氨基寡糖素·氟吡菌胺可湿性粉剂60克/公顷、75克/公顷、90克/公顷3个剂量进行试验,并选用常规2%氨基寡糖素作为对照,对照药剂施用剂量为60克/公顷,同时设置空白对照区,共计5个处理,4次重复,各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运用新复迪肯基差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供试药剂施用剂量在60克/公顷时,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较理想,安全防效为74.39%,可以作为推广药剂。  相似文献   

19.
海城地区温室蔬菜灰霉病菌对6种药剂的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辽宁省海城地区温室蔬菜灰霉病菌进行6种药剂抗药性检测。结果表明,灰霉病菌对嘧霉胺表现高抗,建议生产上暂停使用;对腐霉利、啶酰菌胺、咯菌腈的EC_(50)最高值及平均值较已报道数值均有提高,应加强抗药检测及治理。对氟啶胺和氟吡菌酰胺的EC_(50)范围分别为0.013~0.066μg/ml和0.027~5.434μg/ml,平均EC_(50)分别为0.035μg/ml和0.963μg/ml,对氟啶胺和氟吡菌酰胺均表现敏感,可做为主要防治药剂科学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抑菌活性高的杀菌剂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最佳混配比例,将其加工成悬浮剂(suspension concentrate,SC)并确定其在田间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不同配比混合物对致病疫霉的毒力并根据Wadley公式计算增效系数,选择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采用流点法、黏度曲线法确定润湿分散剂,通过“湿法”研磨工艺加工不同助剂含量的样品,调节样品的流变学特性,逐步优化配方;确定最终配方后,采用“湿法”研磨工艺加工悬浮剂样品,测定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以10﹕1和1﹕4混合时对致病疫霉毒力表现增效,增效系数分别为1.56和1.66;40%氟菌•唑醚悬浮剂的最佳配方为:氟吡菌胺≥8%、吡唑醚菌酯≥32%、1%Terwet1004、2%Tersperse2700、2%Morwet D425、0.5%硅酸镁铝、4%乙二醇、3%SAG630、水≤47.5%;在用量为480、360、288 g a.i./hm2时,40%氟菌•唑醚悬浮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94.38%、92.20%、88.22%。【结论】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混配使用对致病疫霉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力增效作用;按照选定的配方加工成的40%氟菌•唑醚悬浮剂样品粒径小,悬浮率高,贮存稳定,在田间条件下对马铃薯晚疫病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