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于2010和2011年采用桂春8号春大豆新品种,在木薯间作大豆模式下,研究播期对大豆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播期固定时,木薯不同播期对大豆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大豆木薯同期播种时,随着播期的推迟,大豆生育期缩短,株高增加,茎秆变细,分枝数、单株荚数和粒数减少,脂肪含量无明显变化,4月5日播种时,大豆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极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综合分析,大豆和木薯在3月25日之前播种的大豆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及间作体系综合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2.
大豆、木薯播期对间作大豆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0和2011年采用桂春8号春大豆新品种,在木薯间作大豆模式下,研究播期对大豆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播期固定时,木薯不同播期对大豆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大豆木薯同期播种时,随着播期的推迟,大豆生育期缩短,株高增加,茎秆变细,分枝数、单株荚数和粒数减少,脂肪含量无明显变化,4月5日播种时,大豆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极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综合分析,大豆和木薯在3月25日之前播种的大豆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及间作体系综合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3.
玉米大豆间作对辽西地区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玉米||大豆间作对辽西地区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对玉米、大豆各项生长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间作模式玉米的产量及产量性状指标均高于单作模式,尤其边行1的优势更为明显;灌溉条件与雨养条件下对比发现,间作模式下玉米产量性状指标差异不显著,而单作模式下穗长、穗粒数和产量灌溉处理高于雨养处...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马铃薯||大豆、玉米||大豆以及单作条件下马铃薯、玉米、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和效益.结果表明: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和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影响不明显,大豆有效分枝数较单作分别降低了68.3%和32.1%;2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LER=1.56和1.30),间作优势明显;间作模式下公顷纯收益较大豆单作分别增加了13...  相似文献   

5.
通过冀丰1982与花生、绿豆和芝麻3种作物间作试验,分析不同间作模式下冀丰1982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变化以及经济效益情况。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下棉花株高、霜前花率增加,单株成铃数和籽指降低,皮棉产量下降,但是田间总产出增加,纯收入与单作模式相比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研究在全周期胶园宽行间作豆薯和大豆的产量、品质和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大豆产量显著降低40%(p0.05),间作豆薯产量略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上,单作和间作处理豆薯和大豆不同位置的可溶性糖、淀粉、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间作提高了间作带中间区域豆薯的粗脂肪含量。单作豆薯和大豆平均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均显著高于间作处理的不同位置(p0.05);单作豆薯和大豆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于间作处理且显著高于单作小区两侧(p0.05);而单作豆薯和大豆土壤速效磷则低于间作处理,其中单作豆薯显著低于间作豆薯小区中间区域(p0.05)。综上所述,豆薯比大豆更适合间作于全周期胶园,间作对作物的品质总体上没有影响,但对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申传运 《中国棉花》2022,49(6):9-12
为有效解决传统棉作模式存在的作物间茬口不顺、环节间衔接不畅、产业间技术协同不强等问题,探索适合鲁西南短季棉的栽培模式,以大豆品种齐黄34和棉花品种鲁棉2387为供试材料,设计单作棉花、单作大豆和棉豆间作(二四式、四四式、四六式)5个处理,研究了棉豆间作模式对大豆和棉花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四式棉豆间作的棉花吐絮早2~5 d,吐絮畅,而且铃大,衣分高,单株结铃增多1.0~2.5个,烂铃较少,2行均为边行,通风透光较好,边行优势明显;二四式棉豆间作的每666.7 m2经济效益最高(625.6元),分别比四四式棉豆间作、四六式棉豆间作、单作大豆、单作棉花高81.3元、106.0元、294.2元、245.1元。综上,二四式棉豆间作模式的复合群体空间分布合理,较为适于鲁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山东德州对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和棉花单作种植模式的比较,研究其对棉花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探索了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单作棉花相比,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对棉花的株高、果枝数、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纤维品质均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在不与粮棉争地的前提下,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同当地常规植棉(棉花单作)产量及纤维品质相当,又净增加了种植一季辣椒的收益。表明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在黄河流域棉区是可行的,并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9.
鲁西北地区夏玉米/大豆间作适宜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鲁西北地区最适宜的夏玉米/大豆间作模式,选用豫单9953玉米和齐黄34大豆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以玉米单作和大豆单作模式作为对照,设置夏玉米/大豆6种行比间作模式(2∶4、2∶6、2∶8、3∶4、3∶6、3∶8),分析比较不同间作模式对夏玉米、大豆生物学性状、产量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下玉米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单穗粒重均显著优于单作玉米,具有一定正间作效应;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分枝数、节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均比单作大豆低,具有一定负间作效应。2∶4、3∶4、3∶6、2∶6、3∶8和2∶8间作模式下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2、1.28、1.21、1.18、1.14和1.11,增产效益明显,均具有间作优势,尤其2∶4间作模式增产优势最大,相比玉米单作增收值达到4 879.28元·hm~(-2)。综合考虑不同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及小型机械操作,2∶4间作模式较适宜在鲁西北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谷子、花生单作为对照,设置谷子花生2:2和4:4两种间作模式,研究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不同种植模式对谷子花生干物质积累、作物群体覆盖、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地花生谷子间作下,谷子干物质积累量在抽穗期、灌浆期和收获期均显著高于单作,且灌浆期和收获期2:2间作模式显著高于4:4间作模式;而间作下花生干物质量各生育期均低于单作°各生育期间作谷子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高于单作,且两种间作模式差异不显著;而间作花生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低于单作,收获期则高于花生单作,且2:2间作高于4:4间作模式°两种间作模式下花生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其净面积产量均低于单作;而2:2间作模式谷子产量显著高于4:4间作模式,且两种间作模式下谷子净面积产量均显著高于谷子单作°谷子花生2:2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大于4:4间作模式,且均大于1.0°可见,间作谷子在干物质积累、作物群体覆盖、产量等方面均优于单作,而谷子花生2:2模式又优于4:4模式’因此,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区,推广谷子花生2:2间作种植模式利于提高作物群体覆盖、土地生产力,从而促进作物高效共生、盐碱地改良利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玉米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种植行距对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资源竞争的影响。在固定带宽的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设置10,20,45,60和70 cm 5个间作玉米种植行距,分析间作系统的间作优势、作物生长情况以及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变化。结果表明:随间作玉米行距增加,间作优势增加,70 cm行距间作优势最大,达4 271.4 kg·hm-2。Logistic生长拟合曲线表明:随玉米行距增加,大豆生物累积量减小,达到最大日生长速率峰值的天数缩短,玉米生物累积量最大值出现在D45处理下,达43 471.1 kg·hm-2,D45处理达到最大日生长速率峰值的天数最长,达130 d,且生长后期日生长速率持续高于其它处理;共生期内,伴随作物生长,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Asm逐渐降低,共生后期,表现为随间作玉米种植行距增加,大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sm逐渐减小。综合分析表明:河西灌区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是强竞争力作物,玉米种植行距为45 cm,有利于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及产量形成,大豆和玉米种间竞争力较弱,可作为河西灌区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间作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12.
冬闲地套种蔬菜及蔬菜废弃物还田对苎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榨菜、莴苣和豌豆与苎麻套种后,不同套种模式及蔬菜废弃物还田对苎麻的主要农艺性状、纤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套种蔬菜可以显著提高苎麻的纤维产量,但蔬菜废弃物还田对苎麻生长有影响,对苎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有降低作用。不同蔬菜套种对苎麻影响不同,产量表现为苎麻/豌豆〉苎麻/莴苣〉苎麻/榨菜。套种对不同季别的苎麻影响也不同,对头麻影响最大,二麻次之,三麻影响最小。套种和蔬菜废弃物还田对苎麻纤维断裂强力和纤维支数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栽种规格的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和发掘高产高效间作模式,对木薯净作,糯玉米净作和8种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进行了鲜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是可行的,体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发现不同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不同,其中处理9(大行距100 cm,小行距70 cm)的鲜薯产量(51 274.36 kg/hm2)最高,处理4(行距100 cm)的经济效益(52 794.15元/hm2)最高,处理9的经济效益(46 556.97元/hm2)排第3位。综合评价认为,处理9的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最合理。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推广高产高效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玉米大豆间混种植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三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通过2个玉米品种和5个大豆品种间行和同穴混种的方式,研究大豆产量性状、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品种、大豆品种和种植方式影响大豆产量,但差异不显著.玉米品种和大豆品种的组合对大豆单株产量有显著影响,登海11玉米与南豆12大豆组合的大豆单株产量最高.大豆品种和种植方式的组合对单株产...  相似文献   

15.
《Field Crops Research》1988,19(3):211-225
Our previous work has shown that early-maturing soybean is suitable for intercropping with vassava at a high latitude (27°S) in south-east Queensland, Australia, as it does not effect the tuber yield.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whether later-maturing cultivars of soybean with higher yield potential might be more productive. Plant arrangement for cassava was the same in sole crop and in intercrop, while two soybean rows in every six rows were replaced by a row of cassava in intercropping.All soybean cultivars dominated intercropped cassava, and their dry-matter growth and seed yield were not affected by competition with cassava. Growth of cassava was, on the other hand, severely restricted by intercropped soybean, particularly by late-maturing types. After removal of early-maturing soybean, cassava recovered quickly to produce high leaf-area and effectively intercepted solar radiation. Consequential high total dry-matter production, combined with high assimilate allocation to tubers, resulted in tuber yield at the final harvest similar to that in sole cassava. After the removal of late-maturing soybean, however, recovery was poor, and with a short growing season remaining, tuber yields were only 50–60% of that of sole cassava.In addition to their adverse effect on cassave growth, late-maturing cultivars were not suitable as an intercrop because of low harvest indices and low light-conversion efficiency (dry matter produced per unit intercepted radiation), although total light interception during the whole growth of cassava/soybean intercrop was similar to that of sole cassava. The low overall light-conversion efficiency in intercropping with late-maturing cultivars was due to very low dry-matter production of soybean during pod-filling when light interception was still high.  相似文献   

16.
在与玉米套作条件下,对33份大豆材料的农艺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套作大豆平均株高122.98cm,主茎节数较少,单个节间较长;分枝对于套作大豆产量形成极为重要,参试材料平均分枝数为5.05个,分枝粒重占单株粒重81.1%;相关分析表明,套作大豆产量与分枝粒重、最高分枝高、有效分枝数、平均分枝长度、生育期(天)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和营养生长期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分枝因子、主茎因子、产量因子和结荚因子等四个因子对对变异的贡献率达77.28%。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套作大豆专用品种筛选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和鉴定适宜云南省与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本研究在玉米与大豆间作条件下,采用灰色关联度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44个大豆品种(系)的10个农艺及产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各性状的变异系数的变异范围为7.3%~51.2%,说明各地大豆资源的表型多样性比较丰富。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影响间作大豆产量的性状依次为单株粒数、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荚数、分枝数、倒伏性、株高、节间长度、每荚粒数。利用系统聚类法将44个大豆品种分为了3大类,各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其中单株荚多、单株粒多、分枝多、百粒重适中的第一类是比较适宜与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