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能有效地检测小麦背景中的黑麦染色体,进一步发现利用寡核苷酸探针和非变性FISH(ND-FISH)技术可以提高黑麦染色体的检测效率。【方法】通过借助SLAF-seq(specific length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开发寡核苷酸探针。【结果】开发了3种新的寡核苷酸探针Oligo-2874、Oligo-5296和Oligo-9965,它们可用于ND-FISH分析。通过与小麦背景中的黑麦染色体端部和亚端部特异杂交,从而达到识别黑麦染色体的目的。【结论】这些寡核苷酸探针可以用于快速高效地鉴定小麦背景中的黑麦染色体,丰富了小麦-黑麦杂交后代FISH分析的探针源。研究结果也表明SLAF-seq技术可以用来开发小麦近缘种属特异的重复序列FISH分析探针。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精确地识别蔷薇属植物染色体组的核型特征,文章研究了长尖叶蔷薇基于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核型。【方法】利用45S和5S rDNA为探针对长尖叶蔷薇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进行FISH研究。【结果】长尖叶蔷薇的染色体组有1对45S rDNA位点和2对5S rDNA位点。除4、5号是亚中部着丝点(sm)染色体外,其它都是中部着丝点(m)染色体。4号染色体是1对异形同源染色体,长臂(4L)上有1对5S rDNA杂交位点,其中位于较短染色体上的5S rDNA杂交信号极强; 5号染色体也是1对异形同源染色体,其短臂(5S)上有1对45S rDNA,长臂(5L)上则有另1对5S rDNA,两条染色体上的rDNA信号强度没有明显差异。【结论】以rDNA为探针的FISH能准确地识别长尖叶蔷薇染色体组中的同源染色体,体现其在染色体水平上的特征,为该物种用于现代月季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分子细胞遗传学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3.
李宁  刘红芝  刘丽  王强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24):5237-5247
【目的】为了充分利用花生榨油之后的副产物,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花生短肽制备工艺,研发功能性花生短肽产品。【方法】通过比较酶种类、底物浓度、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对水解度与短肽得率的影响,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分步酶解制备花生短肽的最佳工艺。【结果】中性蛋白酶分步酶解花生分离蛋白制备短肽的最佳工艺参数为:Neutrase水解花生分离蛋白2.04 h后加入Protamex继续酶解1.96 h,Neutrase添加量为5 200 U•g-1底物,Protamex添加量为422.32 U•g-1 底物,水解温度44.83℃,底物浓度8%,在此条件下,短肽得率为83.93%,水解度为38.25%,花生短肽纯度为93.85%±0.44%。经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分子量小于1 000 D的水解产物占98.88%。【结论】采用Neutrase与Protamex分步酶解花生分离蛋白制备花生短肽,与现有碱性蛋白酶酶解制备花生短肽方法相比,避免了后续脱盐步骤,简化了工艺,且具有制备条件温和,DH和TCA-NSI高,纯度高,分子量集中分布于1 000 D以下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动物可食性组织中克拉维酸残留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方法】1 g组织样品用3 mL 0.01 mol•L-1乙酸铵和3 mL乙腈提取后,经二氯甲烷反相提取净化,取水相定容到4 mL,正己烷除脂后上机检测。流动相为乙腈和0.1%甲酸水,梯度洗脱,经Luna 5μ C8色谱柱分离,采用电喷雾电离,多反应监测负离子模式对克拉维酸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采用基质匹配法对组织中克拉维酸的含量进行标准校正,克拉维酸质量浓度在5—500 μg•L-1范围内与峰面积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组织中加标样品的检出限(按信噪比S/N≥3计)为10 μg•kg-1,定量限(按信噪比S/N≥10计)为20 μg•kg-1。在定量限、1/2最高残留限量、最高残留限量、2倍最高残留限量4个添加水平下,组织中克拉维酸的平均回收率为76.39%—89.26%,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89%—6.20%。【结论】该方法可用于动物可食性组织中克拉维酸残留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前期克隆了绿盲蝽水溶性海藻糖酶(ALTre-1)基因的基础上,以获得具有酶活性的重组蛋白,明确酶促反应的最佳pH值及最适温度,为绿盲蝽海藻糖酶分子调控机制及其抑制剂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含有绿盲蝽ALTre-1基因的T载体经Nde I和Not I双酶切,构建ALTre-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ET28a-ALTre-1),表达载体经诱导表达和蛋白纯化,获得ALTre-1功能区纯化蛋白。在蛋白浓度为0.3 mg•mL-1的条件下,以海藻糖为底物,对纯化得到的重组Tre-1蛋白进行活性检测,确定其酶促反应的最佳pH值和最佳温度。【结果】ALTre-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BL21中能够高效表达,纯化获得的重组蛋白在试验条件下有较高的海藻糖酶水解活性((184.83±13.39)nmol•μg-1•min-1)。重组ALTre-1蛋白活性最适pH值为7.0(酶活性为(202.04±13.76)nmol•μg-1•min-1),表明重组ALTre-1蛋白是1个在中性环境中具有最佳活性的海藻糖酶,同时重组ALTre-1蛋白酶活性最适温度为55℃(酶活性为(228.59±4.62)nmol•μg-1•min-1)。【结论】本研究克隆得到了ALTre-1全长基因,获得了具有海藻糖酶活的重组蛋白,该重组蛋白在pH 7.0、温度55℃条件下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套膜海葵总蛋白的提取工艺、最优酶解条件及其杀虫活性,为拓展和开发海葵酶解多肽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裂解液法提取海葵总蛋白,结合单因素试验对其酶解条件进行优化;同时采用昆虫注射法研究酶解海葵多肽的杀虫活性。【结果】从套膜海葵中提取海葵总蛋白的分子量主要为31.0~43.0kDa,20g套膜海葵可提取海葵总蛋白160mg,蛋白浓度为0.5mg/mL;海葵总蛋白的最优酶解条件为pH 8、碱性蛋白酶(最佳水解酶)4 000U/g、温度60℃、酶解6h,在此条件下酶解得率为9.145%;昆虫注射海葵酶解多肽1.0μg/mg时死亡率达90%。【结论】获得海葵总蛋白酶解的最佳蛋白酶及其最优酶解条件,成功制备具有杀虫活性的海葵酶解多肽,为深入开发海葵酶解多肽的杀虫活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钙对大蒜生理特性及主要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钙水平对大蒜生理特性及N、P、K、Ca、Mg吸收的影响,为大蒜合理施肥和提高钙肥利用率提供参考。【方法】设定6个钙浓度,在设施拱棚内对大蒜进行水培试验。【结果】钙浓度在0—3.0 mmol•L-1内,大蒜的生长量(株高、假茎粗、假茎鲜质量及叶片鲜质量)、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及气孔导度(Gs)均随钙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当钙浓度在3.0—5.0 mmol•L-1时,这些指标随钙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另外,大蒜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硝酸还原酶(NR)活性以及大蒜的根系活力均随钙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在3.0 mmol•L-1钙浓度下达到最强,而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同时,大蒜蒜薹和鳞茎的鲜质量及N、P、K、Mg的吸收量也在3.0 mmol•L-1钙浓度下最大,而Ca的吸收量与钙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水培条件下,对大蒜生长发育最有利的钙浓度为3.0 mmol•L-1。  相似文献   

8.
25S rDNA和5S rDNA在大白菜中期染色体上的FISH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确定rDNA在中国大白菜基因组中的位点数目和分布位置,并建立识别大白菜不同染色体的特异标记。【方法】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25S rDNA和5S rDNA在大白菜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在大白菜中期染色体上,分别检出了5对25S rDNA杂交信号和3对5S rDNA杂交信号。对应于大白菜中期染色体形态图,确定5对25S rDNA信号分别分布在大白菜1号染色体长臂(1L)的近末端,2号染色体长臂(2L)的近中部,3号和4号染色体长臂(3L、4L)的近着丝点处和10号染色体的随体上,信号强度为10号>2号>3号和4号>1号;而5S rDNA的3对信号分别位于2号染色体的长臂(2L)和9号、10号染色体的短臂(9S、10S)。【结论】在分子水平上为大白菜部分染色体提供了识别标记。  相似文献   

9.
道寒杂交公羊育肥期能量需要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确定道寒杂交公羊育肥期维持和生长的净能与代谢能需要量参数,为肉羊的科学饲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选用34只年龄相近(6月龄)、平均体重(34.54±0.40)kg的无角道赛特和小尾寒羊杂交公羔为试验羊。其中25只用于比较屠宰试验,随机分为自由采食组(15只)、60%自由采食组(5只)、40%自由采食组(5只),其中自由采食组又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在正式试验开始后的第1天、第19 天(平均体重43 kg)、第63 天(平均体重50 kg)分别从自由采食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中选择体重接近的4只试验羊进行屠宰,同时,从60%自由采食组、40%自由采食组中分别选择体重接近的4只试验羊与自由采食第三组一起屠宰。另外9只用于消化代谢试验,同样按上述饲喂水平随机分为3组,采用全收粪尿法收集粪、尿,利用推荐公式对试验羊的甲烷能进行预测。【结果】道寒杂交公羊育肥期的维持净能需要量为286.88 kJ•kg-1 EBW0.75(269.09 kJ•kg-1 BW0.75),维持代谢能需要量为423.89 kJ•kg-1 EBW0.75(397.60 kJ•kg-1 BW0.75)。日增重100—350 g时生长净能和生长代谢能需要量分别为1.45—6.20 MJ•d-1、3.21—13.72 MJ•d-1。代谢能维持利用效率为0.68,代谢能生长利用效率为0.45。【结论】道寒杂交公羊育肥期能量代谢参数值与NRC(2007)推荐的能量需要量相比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稻米支链淀粉链长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HPSEC)的测定方法。【方法】先采用丁醇沉降法分离提纯稻米支链淀粉,纯化后的支链淀粉经异淀粉酶酶解切开分支糖苷键,然后运用HPSEC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建立了稻米支链淀粉链长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HPSEC分析方法:Shodex SB-G、Shodex SB-803(1 000—100 000)、Shodex SB-802.5(300—10 000)3根凝胶色谱柱串连,柱温40℃;流动相为0.1 mol•L-1 Tris+0.1 mol•L-1 NaCl,pH=7.40,流速0.5 mL•min-1;采用示差折光检测器(Differential refractive index detector, RI),检测器温度为37℃;待测样品浓度为5 mg•mL-1,进样量20 μL。【结果】本法提纯的稻米支链淀粉:淀粉含量为99.4%、蛋白残余为0.02%、支链淀粉碘复合物最大吸收峰为517 nm,为高纯度支链淀粉。供试大米样品脱分支支链淀粉的平均聚合度(DP)分布在2—120,无杂峰干扰。【结论】试验结果和方法验证表明本方法数据可靠、重复性好、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技术,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2n=2x=14)种内两个变种(栽培黄瓜C. sativus var. sativus和野生黄瓜C. sativus var hardwickii)进行中期染色体分析,建立黄瓜变种染色体核型的快速分析方法,为黄瓜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以栽培黄瓜‘9930’和野生黄瓜C. sativus var. hardwickii为材料,利用CTAB法提取栽培黄瓜‘9930’的基因组总DNA,采用缺刻平移法,将栽培黄瓜‘9930’基因组DNA和45S rDNA分别利用地高辛和生物素标记为探针,与栽培黄瓜‘9930’和野生变种C.sativus var. hardwickii的中期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根据杂交结果显示的栽培黄瓜与野生变种每条染色体GISH荧光带型的不同,结合45S rDNA位点信号特征,区分栽培黄瓜与野生变种的每条染色体,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GISH信号并非平均分布于所有染色体上,而是在不同染色体的特定部位产生独特的信号,且两个变种间中期染色体的GISH信号模式差异显著。在栽培黄瓜‘9930’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除了6号染色体仅在短臂末端和近着丝粒处产生GISH信号外,其他染色体上的GISH信号集中分布于染色体的两端和近着丝粒的一侧或两侧,且每条染色体的信号特征差异明显;45S rDNA信号主要分布于‘9930’的第1、2、3、4和7号染色体的近着丝粒处,有3对强信号和2对弱信号。在野生黄瓜C. sativus var. hardwickii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杂交信号的位置及强弱与栽培黄瓜‘9930’表现明显不同,近着丝粒处均有GISH信号,但仅在第1、2、4和5号染色体的一端产生GISH信号,45S rDNA信号仅出现在第1、2和3号染色体上,表现为第1号染色体上信号极强,第2和3号染色体上信号极微弱。这些结果显示,以栽培黄瓜基因组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能反应出两个变种中期染色体独特的信号分布模式,通过信号的分布模式和强弱,结合45S rDNA位点信号的特异分布,可对每条染色体进行清晰地鉴别,并据此建立了两个变种的核型模式。比较前人发表的黄瓜已有重复序列的分布图,发现GISH揭示的信号分布主要位于黄瓜染色体串联重复序列区域。【结论】黄瓜基因组原位杂交能一次性快速显示基因组串联重复序列的分布图,能有效地用于不同黄瓜变种的快速核型分析;同时发现染色体上串联重复序列的分布及强弱在黄瓜变种间表现出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12.
硼对果胶铝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梅  喻敏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8):1595-1602
【目的】探讨硼对植物铝胁迫的缓解机理,研究果胶对铝的吸附解吸特征及硼的影响。【方法】利用等温吸附法,研究pH 3.5,25℃时,不同浓度硼处理后的果胶对铝的吸附解吸特性,并利用相关模型计算果胶对铝的吸附参数。【结果】随果胶浓度的上升,其对铝的吸附总量和解吸总量均显著上升,但单位果胶的吸附量和解吸量显著下降;随铝浓度的增加,果胶对铝的吸附量和解吸量也显著上升;硼处理果胶后,影响果胶对铝的吸附解吸特性,<25 µmol•L-1的低浓度硼处理后,果胶对铝的吸附量和解吸量随硼浓度的增加会显著减少,而当硼浓度>25 µmol•L-1时,随硼浓度的增加,果胶对铝的吸附量反而会增加,硼浓度为100 µmol•L-1时,果胶对铝的吸附量甚至显著大于硼浓度为0的对照,再增加硼浓度至200 µmol•L-1,果胶对铝的吸附量又开始减少,果胶对铝的吸附或许已经达到饱和。利用Langmuir、Freundlich方程较好地拟合了无硼和加硼条件下果胶对铝的吸附过程,由Langmuir模型计算的最大吸附量分别是5.757 mg•g-1和0.160 mg•g-1,Freundlich方程拟合所得参数n分别为1.4702和 - 0.1758,说明硼与果胶RG-Ⅱ的交联作用强烈影响果胶对Al3+ 的吸附。【结论】pH 3.5,25℃时,低浓度的硼(<25 µmol•L-1)可有效抑制果胶对铝的吸附,而高浓度的硼(>25 µmol•L-1)则促进果胶对铝的吸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肉鸡脂肪细胞甘油三酯沉积过程中环腺苷酸(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将脂肪细胞随机分5组,每组6个重复;空白对照组为基础培养液,溶剂对照组为含2‰二甲基亚砜(DMSO)的培养液,试验组为含10、20和40 mg•L-1槲皮素的培养液,分别于24、48和72 h收集细胞及培养液;ELISA法测定乙酰CoA羧化酶(acetyl CoA carboxylase,ACC)、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cAMP、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磷酸二脂酶(phosphodiesterase,PDE)、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A,PKA)含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ides,TG)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①溶剂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②20和40 mg•L-1槲皮素组ACC、FAS、LPL、TG和PDE含量显著降低(P<0.05),cAMP和PKA含量显著增加(P<0.05);③3个槲皮素组AC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一定剂量槲皮素可通过调控cAMP信号通路抑制脂肪合成,并减少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14.
纳米包装材料延长双孢蘑菇贮藏品质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制备一种含纳米Ag、纳米TiO2和凹凸棒土的纳米包装聚乙烯(PE)包装薄膜,研究双孢蘑菇在4℃下贮藏10d期间,纳米包装材料对其感官品质、生理指标和营养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跟踪检测贮藏过程中双孢蘑菇的失重率、白度、相对电导率、多酚氧化酶活性、丙二醛、总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变化,分析纳米包装材料和普通聚乙烯材料对双孢蘑菇感官品质、生理指标和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与普通聚乙烯包装材料相比,添加纳米粒子的包装材料能够较好地抑制双孢蘑菇发生失水萎蔫和褐变现象,使其保持贮藏前洁白色的感官品质.贮藏10d后,纳米包装材料处理组双孢蘑菇的失重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为1.46%、22.5%、3.50 μmol·kg-1、161.89 U·g-1·min-1,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组的1.86%、30.2%、4.66μm01·kg-1和233.84 U.g-1·min-1,(P<0.05),而总糖和可溶性蛋白等营养成分的保留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含量.[结论]纳米包装材料能够有效抑制贮藏期间双孢蘑菇感官品质的劣变,降低营养价值的损失,提高综合贮藏品质,延长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的FISH核型,分析明确不同来源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的FISH核型特点,比较不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及其与普通小麦的FISH核型差异。【方法】以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Oligo-pTa535和Oligo-pSc119.2为探针,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分析pTa535和pSc119.2在不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四倍体小麦和普通小麦染色体上的杂交信号分布特点;以禾本科植物着丝粒专化寡核苷酸Oligo-CCS1为探针,明确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的着丝粒位置,测量拟斯卑尔脱山羊草染色体相关参数;通过FISH核型比较明确不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及其与小麦核型的多态性差异。【结果】Oligo-pTa535主要分布在小麦的D和A组染色体上,在小麦的B组染色体上仅有零星分布,在5份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的染色体中未显示Oligo-pTa535杂交信号。Oligo-pSc119.2杂交信号主要分布在小麦的B组染色体上,在小麦的A、D组染色体中分布较少,但在5份拟斯卑尔脱山羊草染色体上均有广泛分布。根据Oligo-pTa535和Oligo-pSc119.2杂交信号在小麦染色体上的分布特点,可以将小麦的不同染色体相互区分开来。Oligo-pSc119.2杂交信号在不同倍性、不同品种的小麦B组染色体上的分布特点基本相似,而不同来源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的Oligo-pSc119.2的FISH核型差异较大,甚至在同一细胞内的2条同源染色体上Oligo-pSc119.2杂交信号的分布也具有明显差异。不同来源的拟斯卑尔脱山羊草与小麦B染色体组的FISH核型存在明显差异。PI542238的7对染色体均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4=14m。其余4份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的4S染色体均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其余染色体均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皆为2n=14=12m+2sm。【结论】拟斯卑尔脱山羊草染色体上含有丰富的与pSc119.2高度同源的重复序列,不含有与pTa535高度同源的重复序列。不同来源的拟斯卑尔脱山羊草之间以及同一来源的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的个体间甚至同一个体内的同源染色体间在pSc119.2的分布上均具有遗传多样性。以Oligo-pSc119.2为探针建立的拟斯卑尔脱山羊草染色体FISH核型与小麦B组染色体的核型具有显著差异。利用荧光标记的Oligo-pTa535和Oligo-pSc119.2为探针进行FISH分析,可以准确区分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的不同染色体,并能将拟斯卑尔脱山羊草与小麦的染色体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鸡玉米日粮和小麦日粮离体消化能的调控。【方法】首先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测定非淀粉多糖酶与日粮离体消化能的剂量关系。5种非淀粉多糖(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NSP)酶分别为: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和β-甘露聚糖酶,在肉鸡玉米-豆粕和小麦-豆粕日粮中分别添加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和900 µg•g-1,分析NSP酶改善日粮离体消化能的作用效果。然后采用二次回归旋转正交组合试验设计,筛选两种日粮中5种NSP酶的最佳酶谱。离体消化能的测定采用胃蛋白酶-胰液素两步酶水解法。【结果】5种非淀粉多糖酶对离体消化能的调控效应显示规律性的“S”型曲线,木聚糖酶对玉米-豆粕、小麦-豆粕日粮的离体消化能提升程度较高,分别提高0.24和0.40 MJ•kg-1。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豆粕日粮的最佳酶谱为:木聚糖酶34 836.4 U•kg-1、β-葡聚糖酶6 762.0 U•kg-1、纤维素酶1 159.2 U•kg-1、果胶酶872.6 U•kg-1和β-甘露聚糖酶24 535.9 U•kg-1;小麦-豆粕日粮的最佳酶谱为:木聚糖酶65 405.5 U•kg-1、β-葡聚糖酶10 131.5 U•kg-1、纤维素酶980.0 U•kg-1、果胶酶501.6 U•kg-1和β-甘露聚糖酶5 141.4 U•kg-1。【结论】肉鸡玉米-豆粕日粮、小麦-豆粕日粮中5种NSP酶联合使用能够改善日粮的离体消化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10种柚及柚杂种果实中11种类黄酮含量,测定分析各品种果实类黄酮的种类及其含量变化规律。【方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ACQUITY UPLC BEH C18 分析柱(2.1 mm×100 mm,1.7 μm);流动相:0.1%乙酸水溶液(A)和甲醇(B),采用梯度洗脱,洗脱程序为:(1) 0—5 min,90%—80% A;(2)5—10 min,80%—30% A;(3)10—15 min,30%—20% A;(4)15—16 min,20%—90% A;柱温:35℃;流速:0.3 mL•min-1。【结果】类黄酮组分及含量与柑橘的遗传基因型有关,柚果实中类黄酮以柚皮苷为主,葡萄柚果实中以柚皮苷和新橙皮苷为主。柚皮苷在瑞红中含量最高(果皮:27.5 mg•g-1 DW,果肉:2.73 mg•g-1 DW),新橙皮苷在鸡尾中含量最高(果皮:14.93 mg•g-1 DW,果肉:0.70 mg•g-1 DW)。杂种后代类黄酮累积受其亲本影响。【结论】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定性定量柑橘果实类黄酮的有效方法,柚果实中类黄酮含量丰富且各种类之间组分含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钾体外抗MDV的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在体外以鸡胚成纤维细胞为MDV增殖模型,利用MTT比色法、噬斑减少法通过抗病毒试验、病毒复制抑制试验、直接灭活试验来评价甘草酸二钾的抗病毒效果;并通过细胞凋亡试验解释其抗病毒机制。【结果】抗病毒试验结果表明,在安全浓度范围内,甘草酸二钾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抗MDV的活性,其EC50为(893.5±36.99)µg•mL-1,SI>3.36,最大抑制率达94.4%;在病毒复制抑制试验中,甘草酸二钾可以抑制病毒复制的整个过程;病毒直接灭活试验表明甘草酸二钾可直接杀灭病毒粒子且不呈时间依赖性;细胞凋亡试验结果显示甘草酸二钾能够诱导感染MDV的鸡胚成纤维细胞凋亡。【结论】甘草酸二钾在体外具有抗MDV的活性,可以通过诱导感染病毒的鸡胚成纤维细胞凋亡发挥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用RNA干扰技术切断灰飞虱体内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繁殖的可行性,研究RSV病毒不同基因间的互作关系。【方法】利用喂食的方法测定体外合成的dsRNA对灰飞虱体内RSV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根据RSV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3种dsRNA(dsRdRp、dsNSvc4和dsCP),分别喂食携带RSV病毒的2龄灰飞虱,96 h后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同时检测灰飞虱体内RSV病毒不同基因RdRp、NSvc4和CP的表达量。【结果】经过特异性dsRNA喂食处理的灰飞虱体内RSV病毒靶基因NSvc4、CP的表达量大幅下调,下调幅度分别为93.2%和94.9%;靶基因RdRp表达量下调幅度为45.6%。dsRNA喂食处理对其它非靶标RSV基因的表达均具有一定的下调作用,表明RSV病毒不同基因RdRp、NSvc4和CP间可能存在互作关系。【结论】本研究为利用转dsRNA工程微生物或转基因水稻进行RSV病毒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