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甘肃省两个生态区马铃薯加工品质差异和加工品系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两个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和品系在低温贮藏不同时间后,通过对加工品质主要成分差异的分析,筛选适应性广的炸片炸条加工品系.【方法】对两个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的1个马铃薯品种和4个品系低温储藏后块茎中还原糖、蔗糖、游离氨基酸、绿原酸、抗坏血酸和柠檬酸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结果】还原糖含量,绿原酸含量在两个生态区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是评价加工品质的关键指标.游离氨基酸含量、蔗糖含量、柠檬酸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可以作为间接指标.【结论】这些指标同时可以作为筛选适应不同生态类型区加工型品种的品质标准;应用以上指标对4个马铃薯品系进行分析,筛选出炸片炸条加工新品系‘08116-39’.  相似文献   

2.
炸片是马铃薯重要的加工产品。对10个马铃薯品系进行田间农艺性状评价,并分析4℃低温储藏60 d后块茎中蔗糖、葡萄糖、果糖、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鲜薯块茎和炸片色泽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储藏(4℃)60 d,不同品系还原糖含量显著不同。品系0724-11、0722-46、0724-8油炸后薯片表面色泽鲜亮均匀,ΔE值变化小且块茎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较低,炸片加工性状优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栽培黄瓜(Cucumis sativus L.,2n=14)与野生酸黄瓜(Cucumis hystrix Chakr.,2n=24)经远缘杂交和多代回交、自交而来的渐渗系进行分子标记分析和表型鉴定,旨在为黄瓜导入酸黄瓜外源DNA片段提供相应依据。【方法】从分子标记分析、DNA序列比对和农艺性状表现上对各渐渗系和双亲进行研究。【结果】渐渗系与栽培黄瓜存在13.2%的遗传多态性,包括供体特异带、缺失带和产生的新带。利用RAPD引物D-11和SSR引物06632在渐渗系中分别扩增出约310bp和150bp的酸黄瓜特异带,序列分析表明其与酸黄瓜相应DNA片段的相似性分别为92.93%和96.48%,碱基差异分别为41个和9个,包括碱基转换、颠换和缺失。表型鉴定发现其呈现出酸黄瓜的遗传特性。【结论】野生酸黄瓜DNA已渐渗进入栽培黄瓜基因组,同时发生了少量不同类型的变异。  相似文献   

4.
以12份优良马铃薯炸片品系材料为试验材料,以国际名牌炸片品种大西洋为对照,进行炸片专用型马铃薯种质创新与利用研究。结果表明:品1、品5、品7、品9、品11这5份材料综合性状良好,炸片品质优,可作为炸片专用型品种推广利用。同时也说明: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将野生种近缘栽培种和新型栽培种中的炸片、高产等有益基因定向转移聚合到普通栽培种中,可以拓宽马铃薯的遗传基础,进行炸片种质的创新,有利于加快炸片专用型新品种的选育速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引进的具有优良田间农艺性状的马铃薯种质材料进行块茎及全粉色泽品质分析,探究贮藏环境对马铃薯块茎内成分及全粉色泽品质的影响,丰富全粉加工型马铃薯种质资源.【方法】将引进的11个马铃薯种质材料分别贮藏在4、25℃条件下0、60、120 d后进行块茎及全粉色泽品质分析,测定材料块茎内淀粉、可溶性糖、还原糖的含量,分析在不同贮藏条件下块茎和全粉的色泽变化特性,分析块茎内淀粉、可溶性糖、还原糖的含量与块茎和全粉色泽的相关性.【结果】试验材料在25℃贮藏120 d时块茎和全粉的色泽变化最大.短时期内60 d、4℃低温贮藏环境对马铃薯鲜薯块茎和全粉色泽影响的程度显著大于25℃贮藏环境,而在长时间120 d、4℃低温贮藏环境对马铃薯鲜薯块茎和全粉色泽的变化具有抑制效应.在贮藏过程中,马铃薯块茎色泽的变化与块茎内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显著相关,块茎内可溶性糖含量越高,其全粉的光泽度越暗.【结论】马铃薯块茎内可溶性糖含量与其全粉色泽显著相关,是判定全粉加工型品种的重要指标.引进材料中CIP301040.63和CIP397067.2是适合全粉加工的潜在品种及优良亲本材料,可有效补充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有利于全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测定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含量因其品种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一般含量在 0 0 4 %~ 2 0 %。还原糖含量是决定马铃薯块茎是否适合加工的重要指标。油炸马铃薯薯片或薯条要求成金黄色 ,但马铃薯块茎中较高的还原糖含量会使油炸马铃薯薯片或薯条颜色变为褐色 ,甚至变为黑色 ,严重影响其商业价值。马铃薯块茎中理想的还原糖含量约为鲜重的 0 2 %以内 ,用于炸片的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不应超过0 33% ,用于炸薯条的不应超过 0 5 % 〔1〕。在同一品种马铃薯块茎中 ,还原糖含量会随着其储藏温度、储藏时间长短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马铃薯块茎在 10℃以下…  相似文献   

7.
利用CAPS标记转育野生番茄的高产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野生多毛番茄中的高产基因渗入到普通番茄骨干亲本以创造高产番茄育种材料。【方法】TA1229是野生多毛番茄(Lycopersicon hirsutum acc.)LA1777的一个近等基因系,带有来源于LA1777的高产基因(QTL)。通过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对TA1229×9706的BC1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获得23个比TA1229含有的外源染色体片段更短的渐渗系,其中16个渐渗系为高产番茄材料,并检测到了一个影响番茄成熟果实平均重量的QTL,将其定位于标记TG53和TG158之间。【结论】16份渐参系可用作为高产番茄新种质。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油炸加工用品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油炸加工对原料薯要求严格,炸条要求长形,炸片要求圆形,干物质含量必须在19.0%以上,还原糖在0.2%以下.现介绍几种适宜炸条、炸片的马铃薯引进品种.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叶肉原生质体电融合参数优化及杂种植株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马铃薯栽培种“中薯2号”的无性系3^#、8^#和野生种Solanum chacoense叶肉原生质体为融合试材,优化马铃薯高效融合的电融合参数。研究表明,在交变电场(AC)100V/cm、AC作用时间20s、直流脉冲电压(DC)1100V/cm、DC脉冲时间60μs、脉冲数1次时,双核融合率可达40%以上。融合产物经过4-5个月的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对首先再生的15个株系通过RAPD标记检测,证明均为体细胞杂种。所用引物C-01能够同时扩增出杂种植株中双单倍体亲本1100bp和670bp的特征带以及野生种.S.chacoense亲本510bp的特征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克隆烟草液泡转化酶抑制子基因,并在马铃薯中表达,从而抑制低温贮藏块茎还原糖积累,提高马铃薯加工品质。【方法】通过RT-PCR法分离Nt-VIF全长cDNA,转化马铃薯植株,PCR、Northern杂交和Southern杂交检测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块茎在低温和常温条件下贮藏30 d,分析转化酶活性与还原糖含量。【结果】克隆到Nt-VIF全长cDNA,35S调控下正向的Nt-VIF基因cDNA已经成功转入鄂马铃薯3号(E3)植株。转基因植株块茎在4℃和20℃贮藏30 d表明,VI活性受温度调节,高温贮藏块茎的VI活性显著低于低温贮藏的块茎,且高温条件下转基因块茎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低温条件下转基因块茎的VI活性与对照相比下降幅度为22.7%(株系A-3)~78.1%(株系A-31)。转基因块茎还原糖(RS)含量在高温贮藏条件下与对照差异亦不明显,而低温贮藏条件下RS含量下降幅度为20%(株系A-17)~80.5%(株系A-30)。进一步分析还表明,转基因块茎低温贮藏其液泡转化酶活性与还原糖含量呈显著正直线相关(RS = 0.289VI + 0.0736)。【结论】Nt-VIF基因的表达显著抑制了马铃薯液泡转化酶活性,导致还原糖积累降低。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块茎蒸煮品质、质构特性及加工型品系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蒸煮是马铃薯食用最主要的加工方式,马铃薯商业化加工过程中需要对蒸煮加工的品质性状进行定量化分析和分类。根据商业化加工的需求在品种选育中进行蒸煮品质性状的早期选择和筛选,确定蒸煮加工型品种的品质性状特征和相关参数,同时从现有品种和品系中根据商业化加工参数筛选适合不同用途需求的蒸煮品种,是提高蒸煮加工型品种选育效率和方法的有效手段,为制定蒸煮加工型品种选育目标提供基础。【方法】在对马铃薯品种和品系的块茎产量、块茎大小、薯型、薯肉颜色、芽眼深度、抗病性和商品率的初步选择基础上,筛选14个品种和品系进行蒸煮试验,在普通蒸锅中放入块茎蒸煮25 min,蒸熟后,在室温环境冷却20 min,7 d后,分别对蒸煮前后块茎色泽变化、蒸煮前后块茎硬度、蒸煮前后软化度进行测定。同时测定这些品种和品系的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蔗糖含量、葡萄糖含量、果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绿原酸含量、柠檬酸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分析以上成分在蒸煮加工过程中变化对品种和品系块茎的风味、色泽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确定蒸煮加工型品种的加工参数。【结果】选育蒸煮加工型马铃薯品种,首先考虑田间综合农艺性状要能够满足商业化生产与加工过程工艺流程和加工机械要求。块茎还原糖含量是影响蒸煮风味中甜度的主要因素,含量应控制在0.4%以下。游离氨基酸含量与蒸煮风味中鲜味有关,14个品种和品系的氨基酸含量差别还不能构成显著的风味差别,所有品种和品系的氨基酸含量介于30—70μmol。块茎品种风味构成中的苦味来源主要是糖苷碱含量,蒸煮加工型品种的糖苷碱含量应控制在150 mg·kg~(-1)以下。蒸煮后冷却20 min块茎色泽变化值和蒸煮后7 d的色泽变化值ΔE差值是衡量蒸煮加工型品种色泽变化的重要参数。块茎蒸煮前后的软化度是衡量蒸煮加工型品种质地变化的重要参数。【结论】14个品种和品系块茎蒸煮后的风味、色泽变化、质构特性变化是判定蒸煮加工型品种的重要参数,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全面分析表明,品种Burbank、Shepody和品系0724-58、0712-66是蒸煮后软化度比较高的品种和品系,而0744-8和0722-26是蒸煮后软化度比较低的品系。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薯条色泽和质地特性及薯条加工型品系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薯条是马铃薯重要的加工产品,马铃薯在收获后需要长期贮藏,贮藏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变化会导致贮藏马铃薯块茎成分的改变,并影响块茎生理和生化特性的改变,最终影响薯条加工后的色泽和质地特性。根据商业化贮藏和加工的需求,在田间农艺性状符合薯条加工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不同贮藏条件下品质性状早期选择和筛选,分析薯条加工型品种的色泽和质地特性的变化特点,并从现有品种和品系中根据色泽和质地特性参数筛选适合薯条加工的品种,为提高薯条加工型品种选育效率和方法提供有效手段。【方法】对马铃薯品种和品系的块茎产量、芽眼深度、薯肉色泽、块茎长、块茎宽、块茎长宽比、抗病性和商品薯率的初步选择的基础上,筛选14个品种和品系贮藏在4℃和25℃条件下0、60和120 d后进行炸条试验,同时测定这些品种和品系的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蔗糖含量、葡萄糖含量、果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绿原酸含量、糖苷碱含量、柠檬酸含量、抗坏血酸含量、薯条色泽变化、炸条前后的质地变化,分析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炸条色泽和质地变化特性,分析块茎淀粉含量与块茎和薯条硬度的相关性。【结果】选择薯条加工型品种,首先要选择田间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块茎长宽比值1.5的长椭圆形、块茎整齐度高的品种和品系。其次要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食品的色泽和质地特性的要求。薯条色泽变化分析表明,薯条色差ΔE与薯条表观色泽变化相一致。对ΔE与块茎组分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薯条色泽的变化主要因素是果糖、葡萄糖,其次是绿原酸。对构成ΔE三原色L、a、b与块茎成分含量的分析表明,抗坏血酸与薯条色泽明暗(L值)变化显著相关,而还原糖(果糖、葡萄糖)、蔗糖和绿原酸与薯条色泽红绿(a值)和黄蓝(b值)呈极显著相关,柠檬酸对a值影响大于b值。相关性分析表明鲜薯的硬度与块茎的淀粉含量显著相关,炸条后薯条的硬度也与块茎的淀粉含量显著相关。长期贮藏后鲜薯硬度的降低原因主要是水分丧失和淀粉降价。【结论】薯型长、宽、长宽比及薯条的色泽变化、质地变化是判定薯条加工型品种的重要参数,品种Russet Burbank、Shepody和品系0719-32、0716-39是适合薯条加工的品种和品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掖478导入系的玉米产量性状QTL鉴定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鉴定玉米产量相关性状基因位点及包含有利等位基因的导入系,为了解产量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及针对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的分子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以QB80和Qi319为供体亲本,掖478为轮回亲本,采用回交结合定向选择,分别构建含有61和72个家系的基础导入系群体。通过2年4点田间试验,利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进行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分析。【结果】4个环境下,在QB80为供体的导入系群体中,共检测到9个性状的49个QTL;在Qi319为供体的导入系群体中,检测到9个性状的42个QTL。在2个及以上环境中均检测到的QTL有16个。同一性状在不同环境下所检测的QTL定位在相同的染色体区域,不同性状的QTL也定位在相同或临近的染色体区域,形成多个QTL富集区。2个群体所检测的QTL位点具有较少的一致性,说明2个供体材料中含有不同的有利基因位点。同时,导入片段中含有利基因的导入系,其相关性状明显得以改良,这些导入系可用于QTL聚合以改良掖478的产量相关性状。【结论】QB80较Qi319与掖478间的遗传差异更大,能检测更多的产量性状QTL;2个导入系群体中含有优良等位基因的导入系可用于QTL聚合改良掖478;QTL富集区是为产量性状基因的克隆提供可供参考的重要染色体区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栽培黄瓜(Cucumis sativus L. , 2n = 14)‘北京截头’为受体亲本,以野生酸黄瓜( C. hystrix Chakr, 2n = 24)为供体亲本,采用SSR标记辅助选择法构建黄瓜-酸黄瓜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初步定位控制黄瓜果实外形的数量性状基因。【方法】首先通过种间杂交-回交-自交获得大量的染色体片段导入系株系。然后选择均匀分布在黄瓜染色体组上的298对SSR标记对亲本进行多态性检测,使用检测出的亲本间差异引物对染色体片段导入系株系进行检测,筛选含有野生酸黄瓜染色体片段的植株。对该群体果实外形进行初步调查,利用t测验与轮回亲本比较,鉴定QTL。【结果】本研究构建了由50个株系组成的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在该群体中共检测到149个染色体导入片段,包含61个不同的导入片段,不同导入片段的总长度为259.95 cM,基因组覆盖率为45.37%。导入片段的长度在1.65-15.4 cM,平均长度为5.41 cM,分布于黄瓜的7条染色体上。利用该导入系群体初步定位了控制黄瓜果型的13个QTL。【结论】构建了一套以栽培黄瓜为背景,野生酸黄瓜为前景的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并利用该导入系初步定位了控制黄瓜果型的QTL,为开发利用野生酸黄瓜的优良基因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也为今后定位黄瓜的数量性状遗传位点奠定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黑小麦品质育种、加工品质评价及相关加工企业的原料选择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在新疆种植表现良好的6个黑小麦品种(系)为原料,对其主要加工品质性状及面条、馒头和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特性进行测试与评价.[结果]供试黑小麦品种(系)的容重、硬度、蛋白质含量、沉淀值较高,湿面筋含量中等,灰分含量、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偏低.品种间面团流变学特性差异较大,面粉蛋白质质量需进一步提高.S-2、黑小麦76和96-45具有较好的面条加工适用性,S-2属于制作馒头良好黑小麦品系,S-2和黑小麦76属于制作新疆拉面良好的黑小麦品种(系).[结论]黑小麦在我国传统蒸煮类食品加工上仍有很大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出优异的耐盐性渐渗系为培育耐盐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76份Solanum pennellii LA716渐渗系群体(Introgression Lines,ILs)为研究对象,通过2年不同盐分田间试验及杂交试验评价,分析ILs渐渗系田间耐盐性及杂种优势.[结果]在盐碱地胁迫环境下,从产量、生物产量、抗逆性、坐果率和单果重等5个方面综合评价渐渗系群体的耐盐特性,筛选出了耐盐性良好,产量、单果重等性状良好的渐渗系材料1个(IL7-5);耐盐性良好,产量、单果重等性状较差的渐渗系材料3个(IL6-2、IL6-4和IL7-1);耐盐性较好,产量、单果重等性状良好的渐渗系材料2个(IL2-1-1与IL2-6-5).以筛选出的耐盐渐渗系与对盐碱敏感,但产量、单果重等其它商品性状良好的品系配制26个杂交组合,在不同盐碱水平的地块(中盐地9.4g/kg、重盐地20.2 g/kg、重度重盐地40.1 g/kg)进行耐盐性鉴定筛选,筛选出的4个杂交品系(IL7-1×CT-95、IL7-5×CT-88、IL2-1-1 ×CT-127、CT-50 × IL6-2)表现出明显的耐盐性,移栽成活率和产量均高于其遗传背景材料M82及生产中应用的3个对照品种AB2、新番4号和新番41号(屯河48号).[结论]IL7-5耐盐性良好,产量、单果重等性状良好;IL6-2、IL6-4和IL7-1耐盐性良好,产量、单果重等性状较差;IL2-1-1与IL2-6-5耐盐性较好,产量、单果重等性状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适合广西桂中南部干旱蔗区种植的优良品种。【方法】以新台糖22号、桂糖00/122、台04/32、柳城06/241、柳城03/1137和柳城03/182等6个甘蔗品种(系)为材料,调查出苗率、分蘖率、茎径等农艺性状,并测定甘蔗叶片水势、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POD活性等抗旱生理指标及蔗糖分和还原糖分含量、纤维分、蔗汁重力纯度等品质性状。【结果】桂糖00/122的出苗率、分蘖力均较强,柳城03/1137株高最高,茎径较粗;桂00/122、柳城03/182、柳城03/1137等3个品种(系)蔗糖分、蔗汁重力纯度、甘蔗纤维分较高,还原糖分较低。【结论】桂糖00/122、柳城03/182和柳城03/1137综合性状表现较优,可作为早熟高糖品种推广。其中,柳城03/1137的综合性状较优,适宜广西桂中南干旱蔗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同粳稻品种(系)稻米品质差异,改良稻米品质,筛选出新疆优质粳稻品种(系)。【方法】 以新疆近年来筛选出的16份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粳稻品种外观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采用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不同粳稻品种(系)品质性状之间的差异。【结果】 供试16个粳稻品种(系)稻米品质性状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在1.5%~140.0%,其中糙米率变异系数最小为1.5%,垩白度变异系数最大为140.0%。垩白度与垩白率,糙米率与精米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新稻56号品质性状综合得分最高为2.233 7,新稻50号品质性状综合得分最低为-1.716 5。第Ⅲ类粳稻品种(系)品质较优,第Ⅱ类次之,第I类与优质稻米要求差距较大。【结论】 16个粳稻品种(系)中新稻56号品质最好,新稻50号品质最差,降低稻米垩白度和垩白率可以作为新疆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利用基础导入系分析粳稻基因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有效地评价粳稻等位基因在籼稻遗传背景中的遗传效应,为籼粳亚种间优良基因的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粳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为供体亲本、籼稻品种珍汕97B(Zhenshan 97B)为受体亲本,经过杂交、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88个基础导入系, 每个导入系具有相同的籼稻遗传背景,且只含有一个或少数粳稻的导入片段,每个导入系的导入片段叠加起来能覆盖整个粳稻的染色体。利用基础导入系群体进行单株产量、有效分蘖数、千粒重和每穗实粒数的数量性状基因(QTLs)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共检测到29个具有显著遗传效应的位点(QTLs)。其中6个QTL具有正向的加性效应和超显性效应,其余23个QTL具有负向的加性效应和超显性效应。【结论】一些粳稻基因导入到籼稻中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产效应;超显性效应对水稻籼粳杂种优势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