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配合饲料网箱养殖商品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2只小体积网箱(2.4m3)进行养殖商品鳜试验。经172天饲养用两种配合饲料喂养的鳜鱼平均体重分别达到314g和304g,表观饵料系数分别为3.8和3.9,驯化率分别为78.6%和88.4%,成活率分别为93%和91%。本文还对配合饲料网箱养殖商品鳜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鲜饲料网箱养殖商品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水库渔业研究所在9只小体积网箱(2.4m^3)中利用大规格鳜鱼种(平均体重176g)进行活饵料鱼、死饵料鱼和饮料鱼块养殖商品鳜试验。经过120天饲养,用活鱼、死鱼和鱼块喂养的鳜平均体重分别达到568g、428g和473g,饵料系数分别为4.0、4.9和4.4成活率均为100%。尽管用死鱼和鱼块喂养的鳜生长率比用活鱼喂养的低24%和16%,但饲料成本仅为用活鱼喂养的25%和23%,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1993—1994年在屯岭、胡陈港二座水库进行野生鳜网箱养殖生产性试验。经过150d饲养,成鳜的平均体重分别达到370g、389g,饵料系数平均为4.9,成活率为74.6%。共出售商品鳜628.8kg,盈利24217元,投入产出比为1∶1.6。  相似文献   

4.
网箱投喂配合饲料养草鱼种。6月3日投放平均全长5.6cm、体重2.2g的鱼种,翌年4月6日出箱,平均体重达103.7g,增重46倍,平均产量40.6kg/m^2饲料系数1.86。总成活率59.3%,其中草鱼出血病免疫组成活率平均74.9%,对照组30%。本文还分析了养殖效果和影响成活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科学调控水体,创造适地鳖生长的生态环境。试验池水面120m^2,投放平均体重6.8g的稚鳖1917只,通过温室越冬,塑料大棚保温,合理密养,投喂优质配饵,调控水质等技术措施,养殖295天,成活率达91%,平均个体重410g,饵料系数2.14。鉴定认为,在平均规格和成活率方面居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饵料蛋白量对日本对虾(P.japonicus)幼虾生长、消化率、氨和尿素排泄的影响。按照同等热量主要以蟹蛋白配制了5种蛋白(21%~61%)干饵料,并且在30d中每天按体重的6%比例来投喂对虾(平均初湿重为0.4g)。在试验结束时,以蜕皮中期的对虾(湿重0.5~2.0g)用作计算干物质和蛋白质的消化率和氨与尿素的排泄率。投喂含21%和31.4%蛋白饵料的对虾的增重、特定生长率(SGR)和饵料  相似文献   

7.
闫有利 《水产科学》1998,17(3):27-29
利用玻璃温室采光加温和塑料大棚采光增温两种方式,分别在越冬前和越冬后进行稚鳖和幼鳖养殖,投喂全价配合饲料,结果:稚鳖经100天的饲养,平均体重从3—5g长到72.25g,平均日增重0.68g/只,饵料系数为1.30,成活率94.66%,单产为1.29kg/m2,幼鳖经73天饲养,平均体重从72.25g长到251.57g,平均日增重为2.46g/只,饵料系数1.26,成活率97.32%,单产3.12kg/m2。此种养殖方式,为北方地区人工快速养鳖,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长吻鱼种在室内分别用活饵料(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和混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水蚯蚓)饲养了30天,测定和分析了各种饲料对其生长和成活的影响。结果显示:混和组具有最佳效果:生长率最快,饲料利用和鱼种成活率都较好,其平均体重从0.52g增加到3.06g.每日生长率4.52%,成活率65%.而人工配合饲料组具有最好的成活率(80%).平均增重(1.66g)好于水蚯蚓组(1.45g)。水蚯蚓组饵料系数(0.77,干重)最低,但其成活率差(30%).初步认为长吻 鱼种早期阶段的培育,以混合饲料投喂效果最佳,人工配合饲料次之,水蚯蚓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9.
泥河水库梭鲈池塘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梭鲈鱼苗平均全长3.0cm,平均体重0.13g,采取自然繁殖饵料鱼与投喂碎野杂鱼的方法,经120d饲养,出塘时平均全长11.54cm,平均体重11.0g,成活率100%。肥满度K=1.32,体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W=0.0001319L^5.0179。本文还讨论了梭鲈在高寒地区水产养殖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人工颗粒饵料驯化鲶鱼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以卵黄囊刚吸收完,平均体重45mg的鲶鱼苗为驯化对象,分别采取(1)从活饵过渡到人工饵料;(2)全程投喂半干人工饵料;(3)全程投喂于人工饵料;(4)全程投喂活饵(对照组)的方法。经30天的驯化,平均体重分别达到451mg、315mg、300mg、60mg。驯化成活率分别达到44.7%、38%、30.7%、70%。  相似文献   

11.
在辽西地区0.3hm2鱼池中进行湘鲫高密度养殖(夏花10.35万尾/hm2),经147天饲养,总产湘鲫3190kg,平均体重达110g/尾,成活率94.6%,饲料系数1.58,总盈利15630.44元,资金投产出比为1:1.83,试验证明,湘鲫在我国北方地区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2.
在辽西地区0.3hm^2鱼池中进行湘鲫高密度养殖(夏花10.35万尾/hm^2)经147天饲养,总产湘鲫3190kg,平均体重达110g/尾,成活率94.6%,饲料系数1.58,总盈利15630.44元,资金投产出比为1:1.83,试验证明,湘鲫在我国北方地区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3.
淡水白鲳网箱培育鱼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在电厂冷却池中进行,设置网箱2只,放养尾重0.4g的鱼种,共10900尾,培育44天,出箱规格54.84g/尾,平均单产37.91kg/m^3,成活率76.1%。全部投喂自行配制的颗粒饵料,饵料系数为1.63,投放产出比为1:2.52。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山东南部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Ino)工厂化养殖试验研究的结果。自1995年1月19日至1996年5月19日,经16个月的培育,将平均壳长21.4mm,平均体重0.99g的幼的培育成平均壳长61.9mm(最大壳长72.0mm),平均体重28.5g的成鲍,成活率为93.2%。0.3m2的波纹权的养殖密度:鲍壳长为20.0~30.0mm时,养殖密度200~250粒为好;40.0mm以前,养殖密度150粒为宜;60.0mm以前,养殖密度50~80粒为佳。饵料以人工配合饵料为好。在鲍壳长40.0mm以前,在投喂人工配合饵料的同时,加上适量的新鲜海藻可以达到同样的增长和增重的目的。全投喂海藻增长和增重都较慢。  相似文献   

15.
1997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红螯螯虾原料,当年养成并进行井水越冬试验,采取锅炉和土暖气为越冬池增温,空压机24h充气为池水增氧,动物性饵料与植物性饵料搭配投喂,每两周大换水排污1次,池内设置隐蔽物,防治虾病等技术措施,螯虾越冬成活率87.60%,平均体长和体重比越冬前分别增加4.1cm和29.6g。  相似文献   

16.
1993年我们采用小池塘、高密度进行加州鲈鱼苗种培育,共投放平均全长2.1厘米的鱼苗6.4万尾,经一个月饲养,平均全长达5.3厘米,总成活率为83.6%,亩培苗能力达5.3万尾。同时进行投喂不同饮料的生长对比试验;投喂鲜活淼蚤的苗种比投喂鱼浆、鱼糜的苗种生长快1.2倍,成活率高16.6%。  相似文献   

17.
网箱饲养试验表明,在170—200℃时每周投喂6、5和4天时,鲤(重1935—2780g)的体重瞬时增长率(SGR,%/日)分别降低331%、394%和500%。5、6、7、8月网箱养鲤(588±289g)的适宜日投饲次数分别为3、4、5—7和6—5。  相似文献   

18.
用四种试验饵料,其中分别含有1%高纯度的ω-3及ω-6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C18∶2ω6、亚麻酸C18∶3ω3、花生四烯酸C20∶4ω6、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ω,DHA)以及一种对照饵料含有5%棕榈酸C16∶0和油酸C18∶1ω9混合物对中国对虾(PenaeusorientalisKishinouye)幼虾进行了为期32天的投喂试验,从成活率、蜕皮次数及增重等实验结果可见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中国对虾幼虾具有最高的营养价值。同时,对海捕和人工养殖的中国对虾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两者都含有大量的ω-3系列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但是与海捕虾相比较,人工养殖对虾的DHA含量较低,而亚油酸含量较高。上列结果表明在对虾饵料中补充富含DHA的脂肪源将有效地促进对虾增产。  相似文献   

19.
李济平 《渔业现代化》1999,(5):12-13,10
二种生物过滤器(滴流和珠粒)和二种去固体过滤器(旋转筛滤器和多管沉淀池)组成四种室内独立循环养殖系统(表1)。每个系统均有一个20001环状玻璃钢水箱、水箱内饲养平均体重609杂交条纹鲈鱼苗,密度约320条/箱。每天08:00投喂饲料。第一个试验持续4周,每个系统投饲率600克/天.约占3%鱼体重。第二个试验持续约6周、每个系统投饲率800克/天,占2.5%鱼体重。试验3和试验4重复以上二种投饲率。二个连续试验之间,更换全部用水,清洁过滤器阻塞物。整个过程约6个月生长期(四个4~6周试验和每二个…  相似文献   

20.
大鳍鳠亲鱼池塘驯养和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品种成鱼养殖池混养大鳍亲鱼的方法,可将大鳍亲鱼在池塘养殖环境培育至性成熟。池塘培育亲鱼试验成活率分别为100%、78.4%和90.6%。雌亲鱼性腺成熟率为73.3%和70.6%。用混养法培育大鳍亲鱼不需投饵,亲鱼仍然生长良好,日均增重量分别为0.62克和0.57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