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探讨清远麻鸡和杏花鸡屠宰性能的差异,本试验测定了20周龄清远麻鸡和杏花鸡的屠宰性能指标,对各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清远麻鸡和杏花鸡的活重、腿肌率和胸肌率差异显著(P<0.05),屠体重、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腿肌重和胸肌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根据清远麻鸡有采食青饲料的特性,鲜采皇竹草粉碎成草浆、发酵,按25%发酵皇竹草、75%自配精料配合饲喂2 238只清远麻鸡(A组),与某公司生产的中鸡商品料饲喂402只清远麻鸡(B组)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用69~118日龄放养育成阶段母鸡。结果:日增重A组为9.84g/只,显著低于B组11.20g/只(P0.05),料肉比A组为8.37,显著高于B组6.51(P0.05);A组配合料投料后1h鸡食尽率达100%,其增重比商品料少用成本1.31元/kg,发酵皇竹草可贮存2个月以上。结果表明,发酵皇竹草适口性好、成本低及耐贮存,且有较好的增重效果,因此发酵皇竹草作为清远麻鸡的饲料资源具有大规模开发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试验选用1200只优质清远麻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其余三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00、200、300 g/t植物甾醇(5%含量),饲养周期120天。试验结果表明:(1)在清远麻鸡基础饲料中添加200 g/t植物甾醇,麻鸡的平均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在清远麻鸡基础饲料中添加100、200和300 g/t植物甾醇对血液中白细胞和红细胞数目以及血红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 0.05);(3)添加200 g/t植物甾醇组的清远麻鸡血清中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200和300 g/t植物甾醇组的清远麻鸡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在清远麻鸡基础饲料中添加100、200和300 g/t植物甾醇,提高了清远麻鸡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 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_X的活性,且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清远麻鸡基础饲粮中添加植物甾醇能促进清远麻鸡的生长,提高鸡的采食量,降低料肉比,并提高出栏率,能促进麻鸡的脂质代谢,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提高麻鸡的抗氧化能力。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200 g/T植物甾醇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利用拜城油鸡公鸡与良凤花母鸡进行杂交得到油麻鸡F1代,再利用油麻鸡F1代母鸡与拜城油鸡公鸡回交得到油麻鸡F2代,在圈养环境下将油麻鸡F2代与父母代良凤花鸡产蛋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油麻鸡F2代18周龄(120日龄)开产,最高产蛋率为87.94%,70%以上产蛋率维持16周,35周龄蛋平均重为53g,到44周龄每只平均产蛋量为119.48枚,F2代母鸡平均体重为2183g,公鸡平均体重为2935g;父母代良凤花鸡26周龄(182日龄)开产,最高产蛋率为79.01%,70%以上产蛋率维持4周;35周龄蛋平均重为59g,到44周龄每只平均产蛋量为78.29枚,母鸡平均体重为3 394g。通过比较可知,油麻鸡F2代除蛋重和体重比父母代良凤花鸡轻外,其他性能均高于父母代良凤花鸡,同时将油麻鸡F2代产蛋性能与纯种拜城油鸡产蛋性能比较,油麻鸡F2代比纯种拜城油鸡体重、产蛋性能均高。  相似文献   

5.
《饲料工业》2021,(1):48-52
试验旨在探究复合维生素对林下养殖模式下清远麻鸡肌肉品质与谷氨酸、肌苷酸及肌内脂肪等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相近的60日龄清远麻鸡40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处理组在饮水中添加0.01%的复合维生素,各组鸡只放养在桉树林下,试验为期100 d。结果表明:①复合维生素显著提高了清远麻鸡120~160日龄时体重(P0.001);②添加复合维生素显著提高试鸡宰后45 min、宰后24 h胸肌的L*值(P0.05),降低b*值(P0.05),并降低胸肌的滴水损失与剪切力(P0.05);③复合维生素增加清远麻鸡胸肌中谷氨酸、肌苷酸及降低肌内脂肪的含量(P0.05)。添加复合维生素可显著提高林下养殖模式下清远麻鸡的体重,改善肉品质,并增加胸肌中谷氨酸、肌苷酸及肌内脂肪等风味物质的含量,从而改善肌肉风味。  相似文献   

6.
不同品种、饲养周期肉鸡肉品质和风味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品种肉鸡在体重、常规肉品质及肌间脂肪、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差异,以期为肉鸡肉品质评价指标的建立提供参考。分别选取同日龄、同饲养条件下的快大型鸡(隐性白羽肉鸡、安卡鸡)和地方品种鸡(文昌鸡、北京油鸡、清远麻鸡)作为研究素材,选取接近平均体重的9周龄快大型鸡和17周龄地方品种鸡各60只,称重、屠宰,用于不同品种胸肌常规肉品质及肌间脂肪、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另选取9和17周龄的隐性白羽肉鸡各60只称重、屠宰,用于不同饲养周期胸肌常规肉品质及肌间脂肪、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出栏时期比较,安卡鸡的体重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北京油鸡的胸肌失水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文昌鸡、清远麻鸡的胸肌剪切力显著低于安卡鸡、北京油鸡(P0.05),安卡鸡的胸肌肉色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北京油鸡的胸肌pH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文昌鸡的胸肌肌间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清远麻鸡的胸肌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隐性白羽肉鸡、安卡鸡的胸肌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隐性白羽肉鸡、北京油鸡的胸肌必需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隐性白羽肉鸡的胸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2)不同饲养周期比较,隐性白羽肉鸡9周龄胸肌的失水率及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17周龄(P0.05),体重、胸肌pH、胸肌肌间脂肪含量显著低于17周龄(P0.05)。由此可知,不同品种肉鸡的肉品质、风味物质含量差异较大,不能用单一的指标进行衡量。从肉品质的营养角度分析,9周龄出栏的快大型肉鸡优于17周龄。  相似文献   

7.
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品种黄羽肉鸡毛囊密度性状的发育变化规律和品种间差异。试验以花山鸡、817肉鸡、清远麻鸡、溧阳鸡、瑶鸡和广西三黄鸡等为素材,测定不同周龄各品种毛囊密度。结果显示:各品种背部和腿部毛囊密度随着日龄的增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3~9周龄时,花山鸡、清远麻鸡、溧阳鸡、瑶鸡和广西三黄鸡背部和腿部毛囊密度在不同周龄之间均呈显著差异(P<0.05)。处于上市日龄品种间的比较,除溧阳鸡、广西三黄鸡、花山鸡和817肉鸡,其他品种的背部和腿部毛囊密度显著高于罗斯308肉鸡、毛囊直径低于罗斯308肉鸡(P<0.05);文昌鸡、狼山鸡、鹿苑鸡和崇仁麻鸡的背部和腿部毛囊直径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品种内公母之间比较,瑶鸡和崇仁麻鸡的腿部毛囊密度在公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品种的体重分别与背部毛囊密度和腿部毛囊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背部和腿部毛囊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果提示,可以通过对体重的选择间接调控毛囊密度性状,性别可能会影响不同品种腿部毛囊密度的大小,研究结果为培育适合冷鲜上市的黄羽肉鸡配套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鲁禽Ⅰ号麻鸡公雏饲养至2周龄,选取体重均匀的健康鸡12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100只,研究饲养密度(SD)对黄羽优质肉鸡生产性能和屠宰指标的影响。1、2、3、4组SD分别为10、15、20、25只/m2。饲料营养按照《鸡的饲养标准(NY/T33—2004)》黄羽肉仔鸡营养需要配制,常规饲养管理和免疫,每周测定体重、耗料,8周龄屠宰。结果如下:①3、4、5、6周龄的体重(BW)和每周体增重(BWG)差异不显著(P>0.05),但自5周龄开始,第1组体重有大于其它各组的趋势;8周龄体重(BW8)和7~8周龄体增重(BWG7~8)第1组显著大于第4组(P<0.05),和2、3组差异不显著,而且BW8和BWG7~8与SD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②3、4周耗料量(FI)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5周的FI第1组显著大于其它各组(P<0.05),6周的FI第1组显著大于第4组(P<0.05),和2、3组差异不显著;3~6周龄耗料量(FI3~6)和SD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7~8周龄耗料量(FI7~8)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③3、4、5、6周的料重比(FI/BWG)各组差异不显著,但3~6周龄FI/BWG随SD增大显著降低,和SD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P<0.05);7~8周龄FI/BWG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④8周龄屠宰率、腹脂率、胸肉水分含量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腿肉水分含量、胸肉和腿肉肌内脂肪组间有显著差异,且和SD有显著的二次相关关系(P<0.05)。⑤综合鸡的生产性能和肉质指标,本试验中6周龄之前第4组的饲养密度(25只/m2)最适宜;7~8周龄以第3组的饲养密度(20只/m2)最适宜。  相似文献   

9.
从上海和广西引进父母代安卡红和良凤花鸡共5 500套,并与现有的5 000套父母代罗曼褐壳蛋鸡,进行经济杂交,分别生产散养麻鸡、肉杂鸡。选择40个农户为参试户,每户投放参试鸡100只,通过连续3年的示范和推广,对生态散养麻鸡在干旱地区的适应性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观察。经统计分析,散养麻鸡8周龄时平均体重比肉杂鸡高出34 g、料肉比小0.10(P﹥0.05),品种间差异不显著;15周龄时平均体重比肉杂鸡高出210 g、料肉比小0.41(P﹤0.01),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同时,散养麻鸡育雏成活率比肉杂鸡高出4.6%。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选用广东省四大名鸡之一--信宜怀乡鸡商品雏120只,分为公母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有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进行了0~16周龄的饲养试验,旨在探讨怀乡鸡的生长性能和部分肉质性状特点.结果表明:生长性能,16周龄体重公母分别为17448和1590g,公母间体重在6周龄后一直存在显著差异(P<0.05);屠宰性状,...  相似文献   

11.
湘东黑山羊冬季羔羊补饲效果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在冬季羔羊补饲的效果,采用40只3.5~4月龄的湘东黑山羊,随机分成4组,进行二个月的试验,试验1、2、3组分别补饲精料100g/d.只、200g/d.只、300g/d.只。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补饲对体重的影响是试验1组提高10.26%,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2组提高19.55%,差异显著(P<0.05);试验3组提高23.72%,差异极显著(P<0.01)。补饲对日增重的影响是试验1组提高42.06%,差异显著(P<0.05);试验2组提高81.12%,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3组提高94.52%,差异极显著(P<0.01)。补饲使试验1组增收5.14元/只,试验2组增收9.23元/只,试验3组增收4.49元/只。从而说明,对冬季湘东黑山羊肥育羔羊的补饲以平均每只每天不超过200g精料为宜。  相似文献   

12.
试验选取清远麻鸡快慢羽群体共200只,通过对初生羽毛长度、体重、鸡冠高度和羽毛成熟性等指标的测定,并对初生羽毛长度和羽毛成熟性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清远麻鸡快慢羽系各阶段生产性能的差异,解析初生羽毛长度与早熟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日龄快羽R2型的主翼羽长度和平均羽毛长度均极显著长于慢羽倒长型(L2)(P<0.01),但其主翼羽和覆主翼羽长度差值极显著短于慢羽倒长型(L2)(P<0.01);(2)42日龄时,慢羽倒长型(L2)公鸡体重极显著大于快羽R2型(P<0.01);110日龄时,快羽R2型母鸡的冠高显著高于慢羽母鸡(P<0.05),同时,快羽R2型母鸡羽毛成熟性也极显著优于慢羽倒长型(L2)母鸡(P<0.01);(3)快羽R2型鸡羽毛成熟性与初生翼羽长度呈中度正相关(r=0.264~0.322),分别达到显著水平(P<0.05)或极显著(P<0.01)。研究结果提示,清远麻鸡快慢羽系中最常见的快羽R2型和慢羽倒长型(L2)的各阶段的生产性能具有一定的差异,快羽R2型的初生羽毛长度可对羽毛成熟性实施间接选育。  相似文献   

13.
试验随机选用1日龄的AA鸡、阉鸡(24日龄时进行阉割的广西黄鸡)、清远鸡、杏花鸡、胡须鸡、广西黄鸡、文昌鸡母鸡各60只,相同营养与饲养条件下饲养至上市日龄(AA鸡42日龄,其他品种120日龄),然后从每个品种随机选出10只进行屠宰测定其肉质。结果发现:1广西黄鸡和AA鸡肌肉45 min和24 h的亮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AA鸡和广西黄鸡红度(45 min)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胡须鸡红度(24 h)显著低于杏花鸡(P0.05),与其他品种差异不显著;文昌鸡肌肉黄度(45 min)显著低于AA鸡、清远鸡、胡须鸡、广西黄鸡(P0.05),阉鸡则显著低于文昌鸡和清远鸡(P0.05);文昌鸡肌肉黄度(24 h)则显著低于AA鸡和广西黄鸡(P0.05),杏花鸡和胡须鸡则显著低于广西黄鸡(P0.05)。2文昌鸡肌肉剪切力最低,且与AA鸡、阉鸡、清远鸡和胡须鸡差异显著(P0.05)。3清远鸡滴水损失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4清远鸡p H45 min显著低于AA鸡、杏花鸡、广西黄鸡和文昌鸡(P0.05),阉鸡则显著低于杏花鸡、广西鸡和文昌鸡(P0.05);广西黄鸡p H24 h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5除文昌鸡外,所有黄羽肉鸡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低于AA鸡(P0.05)。6广西黄鸡的肌苷酸含量则显著低于AA鸡(P0.05),而其他品种鸡的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AA鸡(P0.05)。7各品种肉鸡鸡肉感官评分总分值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广西黄鸡和文昌鸡的气味分值显著高于AA鸡(P0.05);杏花鸡、广西黄鸡和文昌鸡的风味分值显著高于清远鸡(P0.05);清远鸡和胡须鸡的嫩度分值显著低于AA鸡、杏花鸡和文昌鸡(P0.05);文昌鸡多汁性分值显著高于AA鸡、阉鸡、清远鸡和胡须鸡(P0.05)。综上所述,与白羽肉鸡相比,黄羽肉鸡肉色具有红度值高、亮度值低、肌苷酸含量高和肌内脂肪含量低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其肉品质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品种鸡蛋品质及营养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机抽取32~36周龄的罗曼褐鸡、淮南鸡、闽中麻鸡的正常鸡蛋各100枚,分别测定蛋品质及其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罗曼褐鸡蛋重最大,闽中麻鸡次之,淮南鸡最小,三者之间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蛋形指数、哈氏单位、粗蛋白质含量及钙、磷水平三者无显著差异(P>0.05);闽中麻鸡的蛋黄颜色最深,淮南鸡的蛋壳颜色最浅,且鸡蛋中水分含量也最低(P<0.05);罗曼褐鸡的蛋白比例明显高于淮南鸡、闽中麻鸡(P<0.05);淮南鸡的蛋壳比例、蛋比重、蛋壳厚度均高于罗曼褐鸡和闽中麻鸡;淮南鸡和闽中麻鸡的蛋黄比例、粗脂肪含量、胆固醇含量都显著高于罗曼褐鸡(P<0.05);罗曼褐鸡蛋的血、肉斑率(52.5%)显著高于闽中麻鸡(25%,P<0.05)和淮南鸡(22.5%,P<0.05)。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重庆秀山鸡放牧饲养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及其与肉用型青脚麻鸡的差异,试验选择1日龄秀山鸡和青脚麻鸡各200只(公母各半),60日龄采用林下放牧方式进行饲养。150日龄时每组随机选取40只鸡(公母各半)进行屠宰,取肉样,测定其生长、屠宰、肉质等指标,并通过各组总增重、饲料采食量和死亡率等分析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青脚麻鸡的生长速度较快,且60,90,120日龄各阶段体重极显著高于秀山鸡(P0.01),150日龄体重显著高于秀山鸡(P0.05);青脚麻鸡在整个试验期的平均日增重和总增重显著高于秀山鸡(P0.05),但死亡数和死亡率青脚麻鸡高于秀山鸡;秀山鸡公鸡活重极显著低于青脚麻鸡公鸡(P0.01),母鸡活重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和胸肌率在群体间和性别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青脚麻鸡略高于秀山鸡;秀山鸡胸肌肌苷酸含量极显著高于青脚麻鸡(P0.01);青脚麻鸡公鸡胸肌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秀山鸡(P0.01),母鸡显著高于秀山鸡(P0.05)。说明通过2品种的综合经济效益分析,养殖秀山鸡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青脚麻鸡。  相似文献   

16.
强制补饲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选用二元杂交仔猪10窝,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在7~21日龄期采用人工强制补饲+自由采食,对照组自由采食。结果至28日龄断奶时,试验组每头仔猪可食入饲料600.6 g,显著高于对照组(202.6 g/头,P<0.01));断奶体重相应为6.58和6.07(P<0.01),5周龄,体重相差幅度接近20%,一直到试验结束,差异仍显著(P<0.01);仔猪的日增重:3周龄前无明显差异,4周龄时差异显著(P<0.01),断奶后的第1周(5周龄),对照组几乎停止生长(x-=9.62 g),而试验组仍达108.51 g(P<0.01);整个试验期中,饲料利用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强制补饲组仔猪35日龄出售时可增加纯收入17.08元/头。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能量和蛋白水平对0~6周龄沂蒙鸡公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2因素3因子设计,设3个日粮代谢能(12.12、11.70和11.29 MJ/kg)和3个粗蛋白水平(20%、19%和18%),共9种日粮。选择1日龄健康沂蒙鸡公雏1 080只,随机分成9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分别饲喂上述组合的9种日粮之一。结果表明:不同能量、蛋白水平对试验鸡体重(BW)、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的影响显著(P0.05),高能高蛋白组(HH)的以上指标最优;日粮能量水平显著影响F/G和每克增重耗蛋白(P0.05);日粮蛋白水平显著影响每克增重耗蛋白(P0.05),20%蛋白组显著高于18%蛋白组(P0.05);日粮能量和蛋白水平对体重(BW)、日增重(ADG)、日采食量(ADFI)和F/G没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高能高蛋白组(HH)经济效益最好。综合考虑:0~6周龄沂蒙鸡公鸡适宜日粮能量、蛋白水平为12.12 MJ/kg和20%。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PGC-1β基因在鸡骨骼肌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了慢生型清远麻鸡和速生型隐性白羽鸡的比目鱼肌(主要含慢肌纤维)和趾长伸肌(主要含快肌纤维)PGC-1βm RNA的发育性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清远麻鸡从0~9周龄,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的PGC-1βm RNA表达均呈"W"的趋势,比目鱼肌在0周龄时表达最高、5周龄时表达最低,趾长伸肌在9周龄时表达最高、7周龄时表达最低;隐性白羽鸡比目鱼肌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表达趋势,1周龄时出现峰值、7周龄时表达最低,趾长伸肌在3周龄时表达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周龄(P0.05),其他各周龄间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周龄清远麻鸡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PGC-1βm RNA表达水平低于隐性白羽鸡。结果提示,鸡骨骼肌PGC-1βm RNA表达发育模式具有品种、年龄和表型特异性,并可能与肉品质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9.
不同能量水平对蛋鸡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宏  秦鹏  计成 《饲料工业》2000,21(11):6-8
选取 462只 46周龄海兰褐蛋鸡,根据体重随机分为 2个处理,低能组和高能组,分别饲喂能量水平不同 10.49MJ/kg和 11.28MJ/kg,蛋白质水平基本相同 15.57%和 15.60%的两种日粮。每个处理重复 5组,鸡只数分别为 44只、 48只、 48只、 47只、 44只和 46只、 47只、 46只、 45只、 47只。饲养期从 46周龄到 52周龄。试验结果低能组和高能组分别为:产蛋率 79.54%, 82.82%;采食量 124.0g, 129.3g;蛋重 65.16g, 65.70g;体增重 40.8g, 56.0g;料蛋比 2.39, 2.38;能量转化效率 25.08kJ/g, 26.88kJ/g。蛋白质转化效率 0.372g/g, 0.371g/g。经方差检验:蛋重、体增重差异不显著( P>0.05),产蛋率和采食量差异显著( P<0.05)。在试验期的 44d内低能组盈利 807.24元,高能组盈利 633.14元。说明低能饲料的经济效益大。  相似文献   

20.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水平对瑶山鸡生产性能和胴体特征的影响。试验将400只平均体重一致的1日龄瑶山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2组分别饲喂代谢能水平为3155 Kcal/kg、粗蛋白质水平为225 g/kg的高能高蛋白日粮和代谢能水平为2965 Kcal/kg、粗蛋白质水平为195 g/kg的低能低蛋白日粮。试验共开展10 w。同时将240只产蛋高峰期瑶山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饲喂上述日粮4 w,试验结束后收集受精蛋进行孵化。结果:高能高蛋白组种鸡在8和10 w的体重和采食量均显著高于低能低蛋白组(P<0.05),而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高能高蛋白组种鸡受精率和孵化率显著高于低能低蛋白组(P<0.05),而残次率、胚胎死亡率和出壳前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1~10 w时高能高蛋白组种鸡体重均显著高于低能低蛋白组(P<0.05),与低能低蛋白组相比,高能高蛋白组屠体重、可食用部分显著升高(P<0.05),腿肌占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中等生长速度的瑶山肉种鸡可以更有效地利用高能量高蛋白(代谢能:3155 Kcal/kg,粗蛋白质:225 g/kg)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