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应用电导率法和Logistic方程测定杨桃枝条抗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半致死温度(LT50)探讨广西农科院园艺研究所选育出的大果甜杨桃1号、大果甜杨桃3号、大果甜杨桃4号与土种酸杨桃品种枝条的抗寒适应性和抗寒能力。以3、5、7年树龄杨桃枝条为试材,分别进行4、2、0、-2、-4、-6℃不同温度的低温胁迫处理,测定相对电导率,并拟合应用Logistic方程计算4种杨桃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对照组不作低温处理),评价这4种杨桃的抗寒性。研究结果表明,4个杨桃品种的相对电导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同一杨桃品种不同树龄之间,随树龄的增加,当年生发育枝的抗寒性增加;同一杨桃品种不同枝龄之间,随枝龄的增大,抗寒性增强。不同杨桃品种抗寒性存在差异性,抗寒性顺序依次为土种酸杨桃﹥大果甜杨桃4号﹥大果甜杨桃1号﹥大果甜杨桃3号。4个杨桃枝条的半致死温度(LT50)范围在0~-2℃。  相似文献   

2.
6个香梨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比较及耐寒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库尔勒香梨品种的半致死温度与耐寒性的关系及抗寒能力水平,为杂交育种工作中抗寒亲本的选择以及品种区域性引进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以1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导率法测定各品种枝条在-18℃、-22℃、-26℃、-30℃、-34℃、-38℃低温处理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配合Logistic方程,求得半致死温度(LT50),并与自然条件下的冻害指数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表明,不同低温处理下各品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和细胞膜伤害率的增加呈"S"形曲线,与相应的低温呈极显著负相关;6个香梨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为-24.31℃(新梨6号)、-24.19℃(新梨7号)、-20.53℃(新梨8号)、-25.70℃(新梨9号)、-23.43℃(新梨10号)、-21.37℃(香梨),半致死温度与田间冻害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半致死温度能准确反映库尔勒香梨的抗寒能力,供试香梨品种的抗寒力大小为:新梨9号新梨6号新梨7号新梨10号香梨新梨8号。  相似文献   

3.
以引进保存的5个美国核桃主栽品种和3个新疆核桃品种1年生休眠枝条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梯度低温胁迫处理,测定不同低温胁迫下供试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并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半致死温度,结合冬季果园实测气温数据以及春季冻害调查数据,综合评价不同品种在南疆的越冬适应性及田间冻害临界温度指标。结果表明,8个核桃品种抗寒力强弱为温185维纳艾米格新新2新丰强特勒哈特利彼得罗,强特勒、哈特利、彼得罗3个品种在南疆的越冬适应性相对较差,在-14.6~-15.4℃极端低温条件下嫁接枝条及1年生枝出现冻害,维纳、艾米格以及3个新疆品种越冬正常。8个品种1年生枝半致死温度范围在-18.5~-26.6℃,半致死温度能够较准确的反映品种间的抗寒力强弱,但低于田间冻害临界温度。  相似文献   

4.
3个甜樱桃半矮化砧木品种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种试栽甜樱桃半矮化砧木品种吉塞拉6号、马哈利CDR-1和兰丁2号一年生枝电导率进行测定,同时进行冻害分级。结果表明,3种砧木经不同梯度温度的低温胁迫后,枝条组织电解质渗透率呈现"缓慢—迅速—缓慢"的"S"形变化,其半致死温度(LT50℃)在-35~-26℃之间,抗寒力强弱依次为马哈利CDR-1吉塞拉6号兰丁2号。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紫叶稠李引种的低温极限,研究紫叶稠李自然越冬期间生理指标变化与耐寒性的关系,以从加拿大引进的紫叶稠李5a生苗木为材料,从入冬到第二年3月份每半月采集当年生枝条,测定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同时取离体枝条置于-15,-20,-25,-30,-35,-40℃温度梯度下处理,测定不同低温下枝条相对电导率和K+相对渗出率及恢复生长情况,拟合Logistic曲线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由相对电导率和K+相对渗出率拟合Logistic方程得到的紫叶稠李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6.1℃和-36.3℃;自然越冬状态下,紫叶稠李相对电导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丙二醛含量呈下降趋势。紫叶稠李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在沈阳地区自然低温下不必施加越冬防寒措施可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6.
8个桃品种在兰州地区的抗寒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求拐点温度的方法,对8个桃品种的抗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8个桃品种一年生休眠枝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为-27.76~-20.92℃,其中陇蜜9号和陇蜜12号的抗寒性极强,低温半致死温度-27℃;汪建国3号、敦煌冬桃抗寒性强,低温半致死温度约为-24.5℃;陇蜜15号和陇油桃1号抗寒性中等,低温半致死温度约为-23℃;孙玉1号和农神蟠桃抗寒性最弱,低温半致死温度约为-21℃。供试桃品种抗寒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陇蜜9号、陇蜜12号、汪建国3号、敦煌冬桃、陇蜜15号、陇油桃1号、孙玉1号、农神蟠桃,相对电导率与枝条恢复生长验证的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
为指导苹果区域化栽培,应用电导法测定了10个苹果品种在不同低温条件下一年生枝条的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出各品种的半致死温度(LT50),从而比较出不同品种抗寒力的强弱.结果表明:10个品种的枝条半致死温度在-40~-47℃,抗寒能力从高到低为铃铛果>黄太平>秋露(1114)>1112>七月鲜(K9)>132>金红(123)>龙丰>龙冠>新帅.  相似文献   

8.
彩叶乔木树种“金叶榆”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金叶榆(由河北林业科学院从家榆实生苗中新选育出的品种)的抗寒性,为其在北方地区种植适应范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金叶榆和家榆的枝条经梯度冷冻处理,用其枝条的相对电导率、K+相对外渗率直接推测其半致死温度的范围,再结合Logis-tic方程建立回归方程,确定其半致死温度点(LT50)。[结果]金叶榆和家榆枝条相对电导率和K+相对外渗率均大体呈S型曲线变化;家榆半致死温度范围为-33.1~-33.7℃,金叶榆半致死温度范围为-30.3~-31.2℃,与枝条生长恢复观测结果相符。[结论]金叶榆的抗寒能力比家榆略低,推广应用时,应给予适当注意。  相似文献   

9.
四个杏品种抗寒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优选一号’、‘新世纪’、‘兰州大接杏’、‘金太阳’4个杏品种为试材,研究了越冬枝条、花和幼果的抗寒性.通过相对电导率配合Logistic方程得出:4个品种杏树花的半致死温度在-4~-6℃之间,幼果的半致死温度在0~-2℃之间;对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蛋白、SOD活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等指标综合分析得知,4个品种杏树抗寒能力排序为:‘优选一号’‘兰州大接杏’‘新世纪’‘金太阳’.  相似文献   

10.
低温胁迫对青榨槭幼树抗寒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3年生青榨槭幼树1年生枝条为材料,测定了不同冷冻处理条件下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枝条的相对电导率。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下降,细胞SOD和POD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MDA含量随温度降低逐渐升高;枝条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温度降低呈“S”形上升。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推算的青榨槭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为-29.93℃,与枝条恢复生长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因此,相对电导率可以作为测定青榨槭低温半致死温度简洁、有效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1.
休眠期内甜樱桃不同品种枝条的抗寒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筛选抗寒性较强的甜樱桃品种,在休眠期内,以4个甜樱桃品种为试材,对枝条的相对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丙二醛(MDA)等进行测定,利用它们与抗寒性的相关性探讨甜樱桃品种抗寒性的强弱。结果表明:在4个甜樱桃品种中,‘龙冠’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其他3个品种,SOD、POD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其他3个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龙宝’、‘红蜜’次之,‘龙丹’的抗寒性最弱。  相似文献   

12.
不同小麦品种对低温的生理反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选择不同小麦品种北移一号、 80 6 6、苏引 10号、鲁麦 2 2号、晋春 9号等 ,分析了温室 (18℃左右 )及低温 (大田日均温 0~ - 5℃锻炼 10~ 2 0d)两种温度条件下与抗性相关的生理指标—相对电导度、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渗透势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 ,低温刺激可使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 ,相对电导度增大 ,渗透势降低 ,其中相对电导度与可溶性糖的含量变化规律性最强 ,二者可作为衡量品种抗寒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几个葡萄品种枝条中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及抗寒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抗寒性不同的鲜食葡萄品种1年生枝条进行不同的低温处理,测定其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变化规律,并比较它们的抗寒性强弱.研究结果表明:抗寒性强的品种酶活性相对高,抗寒性弱的品种酶活性相对低,且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而下降,抗寒性强的品种变化得慢,抗寒性差的品种变化得激烈.在宁夏地区不同鲜食葡萄品种抗寒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别,7个鲜食葡萄品种中矢富罗莎、奥古斯特和京秀比其他几个品种抗寒,红地球和美人指居中,而乍娜和里扎马特抗寒性最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3个鲜食枣品种的抗寒能力,为新疆鲜食枣品种的区域栽培布局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1月,采集伏脆蜜、京沧1号、冬枣的一年生枝条,利用超低温冰箱人工模拟低温环境(-10℃~-35℃)处理枝条,测定萌芽率、相对电导率、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含量,3个品种半致死温度(LT50)由各自的相对电导率配合Logistic方程得到,再结合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3个鲜食枣品种的抗寒性。【结果】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3个枣品种枝条的萌芽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均在-25℃降至0;相对电导率值、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同;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则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伏脆蜜、京沧1号、冬枣的半致死温度从高到低分别为-20.44、-19.91和-19.53℃。2个主成分能表示三个品种各个指标71.189%的信息,主成分1主要包含可溶性糖、萌芽率、丙二醛、可溶性蛋白、相对电导率的信息,主成分2包含脯氨酸的信息。而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的得分均为伏脆蜜最高,其次是冬枣,京沧1号最低。【结论】3个品种枝条的抗寒能力强弱依次为伏脆蜜、冬枣、京沧1号。在新疆南疆种植冬枣的区域,可选择抗寒能力强的伏脆蜜,而京沧1号抗寒性相对较弱,需在冬季及时做好防冻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低温驯化阶段不同抗寒性冬小麦品种生理代谢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分析寒地冬小麦越冬性的生理基础,比较低温胁迫下东农冬麦1号(强抗寒)和济麦22(弱抗寒)两个品种小麦幼苗的鲜重、干重、相对含水量及其叶片和分蘖节的电导率和脯氨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低温驯化阶段东农冬麦1号干物重显著高于济麦22,气温低于0℃时,东农冬麦1号干重仍增加,而济麦22则降低。济麦22相对含水量显著高于东农冬麦1号,10月29日(-2℃/7℃)东农冬麦1号植株的相对含水量迅速降低,而济麦22植株的相对含水量在11月2日(-3℃/5℃)迅速降低。两个品种分蘖节的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叶片的脯氨酸含量,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的脯氨酸含量高于济麦22分蘖节的脯氨酸含量。低温胁迫下济麦22叶片的相对电导率高于东农冬麦1号。  相似文献   

16.
试验以"月光"番茄为试材,研究了热激处理对番茄幼苗抗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幼苗经过44℃、2h的热激处理后其抗冷性明显增加。热激处理提高了番茄幼苗叶片内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使幼苗在经低温伤害后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仍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经过热激处理的幼苗在经受低温伤害时其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引种小浆果红加仑3个品种阿尔泰红宝石、邱阔夫、粉色格兰斯卡亚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方法】 以1年生离体枝条为试材, 测定不同低温胁迫(-15(对照)、-20、-25、-30、-35和-40℃)处理下3个品种枝条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和相对电导率以及CAT、SOD、POD的活性。分析低温胁迫对植物枝条生理指标的影响差异,对所得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和多重比较,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品种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随着温度的降低各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电导率均呈S形变化趋势,MDA含量呈先上、后下再下的变化趋势,阿尔泰红宝石、丘阔夫枝条内 MDA含量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剧,-35和-40℃时呈急剧下降趋势;CAT、SOD、POD的活性呈先升,后降的波浪形变化趋势, 阿尔泰红宝石SOD活性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剧出现逐渐下降趋势,但均高于其余两个品种。(2)红加仑3个品种抗寒性综合得分排序是阿尔泰红宝石>粉红戈兰斯卡亚>邱阔夫。【结论】在低温胁迫条件下,阿尔泰红宝石、粉红戈兰斯卡亚、邱阔夫等红加仑品种,能通过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增强保护酶活性来缓解胁迫造成的过氧化伤害,表现出较强的抗寒能力,相对电导率和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均能准确鉴定红加仑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8.
以舒茶早﹑乌牛早为材料,利用合肥地区冬季自然低温研究茶树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合肥地区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日平均气温先下降后上升,最低日平均气温2℃,最高18℃。茶树叶片电导率随气温的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丙二醛含量波动较大,1月1日前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1月1日到1月20日呈上升的趋势,1月20日至3月28日又趋于下降。游离脯氨酸含量11月30日前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11月30日到第二年的4月26日,呈缓慢上升的趋势。秋季缓慢的降温对茶树起到了低温驯化的作用,增强了茶树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李自然杂交后代抗寒力、果实大小的遗传与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黄干核等 6个中国李品种自然杂交后代抗寒力和果实大小的遗传与变异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李的抗寒力和果实大小属于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 ,具有连续变异的特点 ;中国李的抗寒力具有很好的遗传稳定性 ,果实大小趋向小果变异 ,表现出明显的性状衰退 ;中国李抗寒力和果实大小都具有母性遗传的特点 ,母本对后代影响较大。大抗寒李树育种中应选择抗寒力强 ,果实大的品种做为母本  相似文献   

20.
彩叶芋2个品种抗寒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彩叶芋Caladium bicolor 2个品种的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低温处理(0~20℃),研究彩叶芋叶片中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计算其半致死温度。2种彩叶芋品种叶片的半致死温度均较高。相对电导率与抗寒性呈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SOD活性与抗寒性呈正相关。研究分析表明:各个指标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品种间的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量、SOD活性可以更好地反应彩叶芋在低温下的生理变化及不同品种之间的抗寒性差异,可定为彩叶芋品种抗寒鉴定的初步指标。游离脯氨酸与彩叶芋抗寒性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彩叶芋抗寒性的强弱为漆斑彩叶芋Caladium bicolor‘Wightii’>红艳彩叶芋‘Postman Joyn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