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犬瘟热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犬和毛皮动物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双相热,眼、鼻、消化道黏膜炎症,以及卡他性肺炎、皮肤湿疹和神经症状。病原为犬瘟热病毒属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在自然条件下,犬科动物(犬、貉、狐、豺、狼等)和鼬科动物(雪貂、水貂、黄鼬、水獭等)最易感,浣熊科动物(浣熊、白鼻熊等)也有感染的报道。幼犬发病率可达90%以上,病死率为30%~80%。传染源主要是病犬及带毒动物,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还可通过阴道分泌物传染。  相似文献   

2.
犬瘟热也称硬胶垫病,犬瘟热病毒(CDV)在分类上属于副粘病毒科,是单股的RNA病毒,外面有脂蛋白囊膜.犬瘟热病毒的自然宿主是犬科动物和鼬科动物.感染犬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也常见神经症状.本病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与有无继发感染相关.大部分患犬感染3~4星期出现神经症状死亡,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危害严重的犬传染病之一.据统计,宠物医院就诊的多数病例中,疑似犬瘟热占门诊病例13.9%,死亡率15.2%,治愈率84.7%.  相似文献   

3.
<正>犬瘟热也称硬胶垫病、狗瘟。犬瘟热病毒(CDV)在分类上属副粘病毒科,是单股的RNA病毒,外面有一脂蛋白囊膜。犬瘟热病毒的自然宿主是犬科动物和鼬科动物。感染犬临床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症状,也常见神经症状。犬瘟热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与有无继发感染相关。大部分犬在感染3~4周出现神经症状死  相似文献   

4.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犬科、鼬科和浣熊科等多种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双相热、急性鼻卡他,随后以支气管炎、肺炎、严重的胃肠炎和神经症状等为特征,少数病例出现鼻部和脚垫的高度角化。犬细小病毒病是由犬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以出血性肠炎和非化脓性心肌炎为主要临床特征。随着我国养犬业迅速发展,犬发生犬瘟热与细小病毒病混合感染的病例也在不断增加,导致犬只死亡,给养犬业带来很大的危害。2013年4月19日,我们在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动物医院接诊了一只藏獒,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血细胞分析检查及犬瘟热病毒(CDV)快速检测和犬细小病毒(CPV)快速检测,诊断该藏獒为犬瘟热病毒与细小病毒混合感染,现就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犬瘟热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CD)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Morbillivirus)的犬瘟热病毒(caninedistemper virus,CDV)引起的,主要感染肉食兽中的犬科(犬,狐,貉等)、鼬科(水貂,雪貂,黄鼬等)、灵猫科(果子狸)及一部分浣熊科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高度接触件传染病。CD在我国经常引起大批犬、貂、狐等动物发病,病死率30%~80%,雪貂高达100%,而且该病经常引起混合感染(如与犬传染性肝炎,犬冠状病毒,犬细小病毒等)及继发感染,死亡率可高达80%。  相似文献   

6.
犬瘟热是犬瘟热病毒(C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毒可以感染所有的犬科,鼬科和獾熊科动物,病死率达30%~80%,犬瘟热病毒为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其发病率高,几乎达到100%,且临床症状多样,容易继发其他细菌,病毒的混合感染和二次感染,素有“毁灭性传染病”之称。对养殖业,毛皮动物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7.
犬瘟热(CD)是由犬瘟热病毒(CD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和传染性极强的病毒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品种的犬均可感染,幼龄动物多为急性、致死性经过,成年动物可呈慢性持续性感染。近年来,我国不同区域不论犬或野生动物均有CD疫情爆发,而且临床还出现了表现非典型犬瘟热临床症状的病犬,亟需证实犬群中是否出现了CDV强毒变异株,因此笔者对门诊病料进行了分离鉴定及核酸序列的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犬瘟热(CD)是一种烈性传染病,通常由犬瘟热病毒(CDV)所引起,易发生于犬科、鼬鼠科以及部分浣熊科动物,其致死率极高,给养犬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患犬通常有双相热、呼吸及消化道炎症、眼鼻出现浓性分泌物以及神经症状等表现。如何及时准确的对犬瘟热进行诊断和治疗,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损失,是养犬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文探讨了犬瘟热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犬瘟热病毒病原学和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 CDV)是引起犬科、鼬科及一部分浣熊科或其它食肉目动物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 CD)的病原[1]。幼龄未免疫动物感染CDV后多表现为急性致死性经过,临床上以双相热型、结膜炎、严重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炎症,以及后期出现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成年动物可耐过或呈慢性持续性感染。目前CDV在世界范围内呈广泛性流行,感染宿主的范围不断扩大,多种动物都能感染和传播该病原[2]。  相似文献   

10.
犬瘟热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犬瘟热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耿志贤田克恭(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北京100850)李钟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研究所)犬瘟热病毒(caninedistempervirus,CDV)是犬瘟热病的病原。自然条件下CDV感染食肉目中犬科、...  相似文献   

11.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感染肉食兽中犬科(尤其是幼犬)、鼠科及一部分浣熊科动物的高度接触性传染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的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临床症状多样,容易继发其他细菌、病毒的混合感染和二次感染,死亡率可高达80%。本病毒对热和干燥敏感,在冬春季节多发。鉴于农村散养犬较多,环境条件及免疫状况较差,尤其在初春、秋末季节,散养犬活动频繁,易造成犬瘟热的传播和流行,应引起重视。1流行病学1.1传染源:患病动物是主要的感染源。CDV大量存在于感染和患病动物的鼻、眼分泌物、唾液中,也见于血液、脑脊液、…  相似文献   

12.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 CDV)感染犬科及部分浣熊科动物的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以复相热型,急性鼻卡他,以及随后的支气管炎,卡他性肺炎,严重的胃肠炎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我国1981年从水貂和犬中分离到JMDV,HMDV,SCDV等脏器毒株。1984年从貂中分离到CDV的貂脏器毒  相似文献   

13.
犬瘟热是由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引起的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的易感动物主要有犬科(犬、狐、貉等)、鼬科(水貂、雪貂、黄鼬等)、灵猫科(果子狸)动物。  相似文献   

14.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犬科(犬、狐、貉)、鼬科(水貂、雪貂、黄貂)和浣熊科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犬细小病毒病是由犬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致死性传染病,感染率可高达100%,以上两种疾病都是犬的重要的烈性传染病,单一感染治疗已很困难,混合感染治疗难度更大.现将一犬瘟热与犬细小病毒混感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CD)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的一种犬的急性、高接触性的病毒传染病,其病原为犬瘟热病毒(CDV),它于1905年首次报道,隶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其自然宿主包括大部分的食肉目动物。  相似文献   

16.
胥清芳  王庆华 《警犬》2011,(8):17-20
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CD)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的一种犬的急性、高接触性的病毒传染病,其病原为犬瘟热病毒(CDV),它于1905年首次报道,隶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其自然宿主包括大部分的食肉目动物。  相似文献   

17.
犬瘟热病毒当前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引起的多种动物共患的传染病。在自然条件下,CDv能够感染犬科、鼬科、浣熊科、大熊猫科、猫科等多种动物,对我国养犬业、经济动物养殖业、动物园观赏业、野生动物保护业以及实验动物等危害极大。近几年来,在患Paget’s疾病的病人组织中检出了CDV核酸,因此其潜在的公共卫生学意义也已受到广大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开展的研究涉及病毒的病理学、免疫学、分子流行病学、检测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DistemperVirus,CDV)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CDV不但可感染犬科动物(如犬、狐、狼等),还能感染鼬科、浣熊科和猫科(如狮、虎、豹)等多种动物。近年来其感染范围不断扩大,已延伸至西湍、日本猕猴和人,甚至还从患Pagets疾病的病人组织中检测出CDV核酸,这使得犬瘟热有可能成为继狂犬病之后犬传播给人的第二种疫病,引起了动物学界及医学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探索犬瘟热的诊断及防制的研究进展。1犬瘟热的诊断1.1常规方法诊断犬瘟热的常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  相似文献   

19.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Distemper virus,CDV)引起的犬科、猫科、鼬科、浣熊科等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导致犬50%-100%的发病率和60%-90%病死率,康复犬典型后遗症是犬嗅觉功能下降或丧失。我国1972年首次报道本病在犬流行,并陆续在貉、貂、狐、大小熊猫、猴等动物中发现本病。  相似文献   

20.
犬瘟热(CD)是由犬瘟热病毒(CDV)引起的犬科、鼬科及部分浣熊科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本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对犬类养殖业危害极大。2011年5月19日,本乡甘坝口村的34只护养犬中11只犬发生犬瘟热,经笔者采取防治结合,对症治疗等措施,病犬死亡9只,治愈2只。现将防制措施和治疗方法总结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