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寄生蜂寄生对寄主体液免疫的影响,研究了淡足侧沟茧蜂萼液调控甜菜夜蛾幼虫血淋巴黑化反应和酚氧化酶活性的效应。结果表明:甜菜夜蛾4龄幼虫血淋巴黑化率在注射萼液0.5 h后逐渐下降,在注射12 h后逐渐上升,随着注射后时间推移,萼液抑制其黑化作用减弱;在注射后24 h的观察时间内,注射萼液组黑化率始终低于注射磷酸缓冲液组,且在注射后的16 h内均达到显著水平;萼液对寄主4龄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随注射后时间推移而减弱,注射萼液组酚氧化酶活性始终低于注射磷酸缓冲液组,且在注射后12 h内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两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ta)幼虫血淋巴酯酶和酚氧化酶进行了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酶的谱带在感染病毒后12h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导致酶带位移和新酶带的产生,在虫体内建立了新的酶系统;酚氧化酶比活性在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12 h最低,48h达到最高点.  相似文献   

3.
在(28±1)℃下,以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为靶标昆虫,分别测定亚致死剂量的毒死蜱、溴虫腈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nucleopolyhedrovirus,SlNPV)单独及混用后对幼虫多酚氧化酶(PO)、羧酸酯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毒死蜱、溴虫腈、病毒、毒死蜱和病毒的混合悬液、溴虫腈和病毒的混合悬液处理后,斜纹夜蛾体内PO活性变化幅度较小;毒死蜱和病毒混合悬液处理后,斜纹夜蛾体内CarE活性远低于清水和病毒处理组;溴虫腈和病毒两者混合悬液处理后,斜纹夜蛾体内AchE活性在12 h、24 h、36 h7、2 h时高于清水和溴虫腈处理组。由此可见,农药与病毒混合后,能影响虫体内CarE和AchE活性的变化,但对PO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 ,比较了取食人工饲料和天然饲料斜纹夜蛾对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 (SlNPV)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从毒力来看 ,SlNPV对取食人工饲料斜纹夜蛾 3龄和 4龄幼虫的LC50 分别为 1.1× 10 8PIB/ml和2 .7× 10 8PIB/ml,对取食甘蓝叶片的LC50 分别为 6 .0× 10 8PIB/ml和 6 .4× 10 8PIB/ml,对取食大豆叶的LC50 分别为2 .4× 10 8PIB/ml和 1.9× 10 8PIB/ml,取食人工饲料斜纹夜蛾对病毒的敏感性高于取食甘蓝叶斜纹夜蛾 ,而与取食大豆叶的差异较小。从致死速度来看 ,病毒对取食大豆叶斜纹夜蛾的杀虫速度最慢。从斜纹夜蛾体重增长来看 ,取食人工饲料的体重增长最快 ,取食甘蓝叶的居中 ,取食大豆叶的体重增长最慢  相似文献   

5.
田间斜纹夜蛾成虫饲毒后垂直传毒对其后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TDM模型研究田间斜纹夜蛾成虫当代饲毒后,对子代种群的毒力。[方法]在田间以3种浓度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斜纹夜蛾成虫,分析病毒对斜纹夜蛾幼虫致死的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结果]结果表明,子1代斜纹夜蛾从孵化开始,第5天日死亡率最高,且随着病毒浓度的升高,LT50值减小,在稀释浓度为200倍时,LT50值为8.9928,在稀释浓度为50倍时,LT50值为6.4256。[结论]病毒虫瘟1号对斜纹夜蛾成虫当代饲毒后,对子代也有明显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室内测定丁香酚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丁香酚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有较强的拒食作用,24和48 h的AFC50值分别为0.631和0.478mg/mL;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也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处理后6和9d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1.44%和68.10%(5mg/mL);在供试浓度为5mg/mL时,对斜纹夜蛾3...  相似文献   

7.
利用从日本引进的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lNPV)研究了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病性。结果表明,随着龄期增加,致病性减弱,LC50值升高。在15~30℃范围内,饲育温度越高,致病性越强,LC50最低。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闹羊花素-Ⅲ对斜纹夜蛾4龄幼虫的拒食、触杀和胃毒作用。结果表明:闹羊花素-Ⅲ的杀虫方式主要以拒食和胃毒作用为主,触杀作用较弱;闹羊花素-Ⅲ处理斜纹夜蛾4龄幼虫24 h后,叶碟法测得的AFC50为16.63μg/mL,以叶片夹毒法测得的LC50为66.56μg/mL,以点滴法测得LD50为每头30.72μg,Potter喷雾法测得的LC50为590.35μg/mL。观察结果还表明,闹羊花素-Ⅲ能显著降低斜纹夜蛾幼虫的取食量、幼虫总糖量和血淋巴总糖含量。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蝉花Isaria cicadae SLGY-2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和体内3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蝉花SLGY-2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侵染处理,观察后期生长发育;并对不同时间段处理后斜纹夜蛾体内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处理后,斜纹夜蛾幼虫发育历期显著延长,化蛹率和羽化率显著降低,同时产卵量也显著降低;对蛹重和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孢子悬液浓度在1×10~8个/mL时,虫体内SOD活性在处理16 h时达到最高,为75.98 U/mg,酶的比活力为同期对照组的2.49倍,CAT活性为88.46 U/mg;处理24 h时,POD活性为7.56 U/mg,3种酶活性的值大于浓度为1×10~7个/mL条件下的处理值,且与同期对照处理结果差异显著。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在抵御蝉花SLGY-2侵染过程时,虫体内3种保护酶均出了应激反应,且随着菌株孢子浓度增加,酶活性逐渐上升,但最终表现为下降。  相似文献   

10.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致死的时间和浓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时间 -剂量 -死亡率模型研究了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种群致死的时间和浓度效应 .结果表明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幼虫有很强的毒力 ,当饲毒在 1.12× 10 6 PIBs/ m L 以上时引起个体全部死亡 ;单独考察病毒对宿主的时间和浓度效应 ,在饲毒后的第 3天至第 15天内 ,致死中浓度 L C5 0 为 2 .5 7× 10 4~2 .17× 10 8PIBs/ m L,第 8天的 L C5 0 为 5 .95× 10 5 PIBs/ m L,在试验的病毒浓度范围内 ,致死中时间 L T5 0 为 1.3795~ 9.30 3 9d.  相似文献   

11.
30亿PIB/g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5%甲维盐悬浮剂防治小白菜上斜纹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小白菜斜纹夜蛾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间用量每667m2为4~7g时,药后3d对小白菜上斜纹夜蛾幼虫的防效可达80%以上,且持效期长达14d,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分别用对应LC_(15)、LC_(10)和LC_5浓度的茚虫威处理斜纹夜蛾3龄幼虫,探讨亚致死浓度茚虫威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茚虫威处理后斜纹夜蛾化蛹率、羽化率和孵化率均明显下降,且经LC_(15)浓度处理后成虫寿命以及单雌产卵量皆显著低于对照,说明亚致死浓度茚虫威对斜纹夜蛾当代和下一代的种群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亚致死浓度茚虫威处理斜纹夜蛾3龄幼虫后,斜纹夜蛾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以及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活性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说明亚致死浓度茚虫威对这3种解毒酶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韩旭洋  马玲  李玉文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8):2347-2349,2353
[目的]探讨离子液体对斜纹夜蛾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点滴法测定1-甲基咪唑、溴化1-丙基-3-甲基咪唑、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对斜纹夜蛾4龄幼虫的急性毒性,并测定不同触杀时间后幼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的活性。[结果]1-甲基咪唑对斜纹夜蛾体内GSTs活性的影响从经过LC20浓度处理来看呈始终抑制的趋势,从经过LC50浓度处理来看呈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1-甲基咪唑(LC20和LC50)处理的斜纹夜蛾体内CarE活性均呈始终抑制的趋势。溴化1-丙基-3-甲基咪唑对斜纹夜蛾体内GSTs活性的影响从经过LC20浓度处理来看呈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从经过LC50浓度处理来看呈始终抑制的趋势。溴化1-丙基-3-甲基咪唑(LC20和LC50)处理的斜纹夜蛾体内CarE活性均呈始终抑制的趋势。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LC20和LC50)处理的斜纹夜蛾体内GSTs活性均呈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LC20和LC50)处理的斜纹夜蛾体内CarE活性均呈始终抑制的趋势。[结论]3种离子液体在斜纹夜蛾体内积累显著影响斜纹夜蛾体内GSTs和CarE的活性,减弱斜纹夜蛾体内代谢、分解农药的能力,从而对其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及其近缘种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幼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对2种不同作用类型杀虫剂的响应,为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的田间防控及抗药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对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并用2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LC25)和致死中浓度(LC50)处理过的小麦叶片分别饲喂2种害虫的3龄幼虫,比较取食6、12、18、24和48 h后幼虫体内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及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细胞色素P450(CYP450)和羧酸酯酶(CarE)]的活性变化。【结果】甲维盐对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的毒力高于氯虫苯甲酰胺。2类杀虫剂胁迫下2种害虫的CYP450活性均上升,且草地贪夜蛾的CYP450活性高于斜纹夜蛾,在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低剂量(LC25)胁迫下草地贪夜蛾的CYP450活性均高于高剂量(LC50)胁迫处理,处理后48 h均达最高值(15.72±0.41和15.36±0.47 ng/mL);而草地贪夜蛾另2种解毒酶(GST和CarE)活性在甲维盐处理后低于斜纹夜蛾。甲维盐胁迫下2种害虫体内保护酶(SOD和POD)活性均降低,且草地贪夜蛾保护酶活性低于斜纹夜蛾;氯虫苯甲酰胺胁迫下草地贪夜蛾保护酶(SOD和POD)活性均上升,高剂量氯虫苯甲酰胺胁迫下2种害虫SOD和CAT活性均高于低剂量胁迫处理,且草地贪夜蛾SOD和CAT活性高于斜纹夜蛾。2种害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对2类杀虫剂响应差异明显,且物种、药剂、浓度、时间、物种×浓度和药剂×浓度因素对2种害虫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2类杀虫剂胁迫下2种害虫的SOD和CAT活性间相关性较强。【结论】草地贪夜蛾对甲维盐的敏感性高于斜纹夜蛾,而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低于斜纹夜蛾,且2种害虫均主要通过增强CYP450活性对杀虫剂进行解毒代谢。农业生产上推荐使用甲维盐作为防治草地贪夜蛾的药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蜕皮激素活性类化合物RH-2485对重要害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蜕皮的影响。[方法]用2μL100 mg/L RH-2485点滴处理斜纹夜蛾5龄幼虫,观察幼虫蜕皮和发育情况,并制作石蜡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被处理幼虫和对照幼虫体壁间的差异。[结果]处理6 h后,大部分试虫停止取食,接近死亡状态;12 h后,头壳开始出现脱离;24 h后,可明显观察到头壳脱离现象,新表皮和旧表皮同时存在,旧表皮松软地覆盖于新表皮之上;36 h后,表皮颜色变黑,虫体变小;48 h后,虫体仍蜕不掉旧表皮,部分呈现出"细腰"状态,或伴有后肠脱出、血淋巴流失等,多数化蛹前死亡,少数形成畸形蛹,但因不能正常羽化而死亡。同时在显微水平上观察到RH-2485处理后的幼虫体壁较对照有明显变化,在上表皮+外表皮和真皮细胞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真皮细胞层明显变薄。[结论]RH-2485可严重干扰斜纹夜蛾的正常蜕皮,从而导致其死亡。  相似文献   

16.
对福建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中心采集分离的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了致病过程和形态大小的观察、感染力测定以及小菜蛾和菜青虫对该病毒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初步研究.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直径为1.0~2.5μm,平均直径为1.65μm.以斜纹夜蛾、小菜蛾和菜青虫为靶标害虫,对该病毒的感染力及杀虫特异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测定的浓度范围内,斜纹夜蛾幼虫感病死亡率随多角体浓度和虫龄而变化,在25℃下,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为1×105.14PIBmL-1;浓度相同时,幼虫死亡速度随龄期增大而减慢;对小菜蛾和菜青虫幼虫的致病死亡率为0.可见,此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具有较高的毒力,且专化性强.  相似文献   

17.
在(28±1)℃下,以斜纹夜蛾(Spodptera litura F.)为靶标昆虫,分别测定亚致死剂量的毒死蜱、溴虫腈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SINPV)单独及混用后对幼虫多酚氧化酶(PO)、羧酸酯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毒死蜱、溴虫腈、病毒、毒死蜱和病毒的混合悬液、溴虫腈和病毒的混合悬液处理后,斜纹夜蛾体内PO活性变化幅度较小;毒死蜱和病毒混合悬液处理后,斜纹夜蛾体内CarE活性远低于清水和病毒处理组;溴虫腈和病毒两者混合悬液处理后,斜纹夜蛾体内AchE活性在12 h、24 h、36 h、72 h时高于清水和溴虫腈处理组.由此可见,农药与病毒混合后,能影响虫体内CarE和AchE活性的变化,但对PO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文章测定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abr NPV)对农业生产中5种主要夜蛾科害虫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MabrNPV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粘虫、小地老虎幼虫均有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差异,其对五种夜蛾科害虫2龄幼虫致死中浓度LC_(50)分别为1.19×10~5、2.02×10~5、4.30×10~5、2.15×10~6、1.29×10~(16)PIB·mL~(-1),MabrNPV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毒力最高,对小地老虎毒力最低,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与其他3种夜蛾毒力差异显著。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毒力随虫龄增加而降低,幼虫对病毒易感性随虫龄增加而下降。在同一饲毒浓度下,MabrNPV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致死中时间LT_(50)随虫龄增加而升高;同一虫龄下,LT_(50)随MabrNPV浓度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9.
用9.44×108 OB/mL和9.44×107OB/mL病毒液分别饲喂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和成虫,观察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1NPV)对宿主子1、2代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纹夜蛾4~6龄初幼虫饲毒后,F1代、F2代化蛹率分别下降了12.73%~18.59%、5.88%~10.21%,羽...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捕食性天敌昆虫益蝽捕食烟草斜纹夜蛾的能力,在温度(25±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16L∶8D的室内条件下,开展了益蝽捕食烟草斜纹夜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试验。结果显示,益蝽对烟草斜纹夜蛾3、4、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方程;益蝽成虫对3、4、5龄斜纹夜蛾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59.20、27.36、9.68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077 3、1.070 5、1.529 6;处置时间分别为0.016 9、0.036 5、0.103 3 d;从反应捕食能力的a/Th值来看,益蝽捕食3、4、5龄幼虫的a/Th值分别为63.77、29.29、14.81,表明益蝽对3龄幼虫具有最强的捕食力。表明在利用益蝽进行生物防治时,当田间斜纹夜蛾幼虫达到3龄高峰时,释放益蝽可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