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振 《当代畜牧》2022,(12):61-64
笔者以牛粪为试验原料,以重金属铜为研究对象,利用好氧堆肥处理工艺,监测牛粪中重金属铜在堆肥过程中不同形态分配率的变化情况。结论如下:(1)好氧堆肥期间“浓缩效应”导致牛粪中重金属铜总质量分数在69.74~112.52 mg/kg之间呈上升趋势。(2)氧化态重金属铜在新鲜牛粪中分配率最高,为50.84%,随着好氧堆肥的进行先下降后上升。可交换态重金属铜的分配率较高,为32.66%,随着好氧堆肥的进行先上升后下降。还原态重金属铜的分配率变化情况与可交换态类似。残渣态重金属铜的分配率集中在4.28%~7.71%,随好氧堆肥呈上升趋势。(3)好氧堆肥对牛粪影响体现在氧化态和可交换态的转化,形态变化主要发生在好氧堆肥的前中期,堆肥后期牛粪理化性质逐渐稳定,重金属铜的形态变化也随之放缓。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猪场粪污及土壤重金属含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猪粪污中重金属污染问题,取样调查不同类型养殖场猪粪污重金属含量,旨在摸清福建省养殖场粪污中主要的重金属种类及污染程度。测定福建省10个不同规模猪场粪污、土壤和杂交狼尾草的重金属铜、锌、镉、砷含量,结果表明:粪渣中铜、锌、镉、砷含量均较猪粪和沼渣中低;沼液中重金属含量最低。粪污和土壤的镉和砷含量较低,均未超标;土壤中的铜、锌超标率高于30%,小型猪场的铜锌超标率较规模化猪场的高;小型猪场沼渣中铜锌超标率均为100%,规模化猪场铜、锌超标率均超过50%;只有一个规模化猪场的杂交狼尾草因浇施沼液而出现镉含量超标现象。  相似文献   

3.
《畜牧与兽医》2019,(12):34-39
集约化畜禽养殖中,饲料中均添加多种微量元素,如硒、铜(Cu)、锰(Mn)、砷(As)等,导致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使用后,粪便中重金属残留影响土壤和水环境质量。本文采用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泰州地区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鸡粪、鸭粪、鹅粪、猪粪和牛粪)中铜、锌(Zn)、铅(Pb)、铬(Cr)、镉(Cd)、镍(Ni)、砷等7种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猪粪和鸡粪中Cu、Zn、Cd含量高于其他3种粪便,牛粪和鹅粪中Cr含量较高。Cu、Zn和As在猪粪中的残留水平最高。Cu和Zn在不同粪便中的含量差别较大,猪粪中Cu的平均含量571.3 mg·kg~(-1)、中位数为370.8 mg·kg~(-1),明显高于其他畜禽粪便,鹅粪和牛粪含量最低;Zn在猪粪中的平均含量高达578.3 mg·kg~(-1)、中位数为506.9 mg·kg~(-1),鸡粪和鸭粪其次,鹅粪和牛粪的平均含量最低。参照德国腐熟堆肥重金属限量标准,除牛粪外,其他畜禽粪便中重金属含量均有超标现象,其中猪粪Cu、Zn、Cd严重超标,鸡粪Zn、Cd、Ni严重超标。根据我国畜禽粪便安全使用准则中在pH6.5土壤中使用限量标准,猪粪中As、Cu、Zn均超标。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庆阳市家畜粪污风险评价与资源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甘肃省庆阳市家畜粪污肥料的安全性,促进粪污资源的健康化、合理化、精细化利用,实现科学种养结合模式,采集该市猪场、牛场、羊场的家畜粪便,经塑料大棚堆积发酵熟化后,测定粪便肥料的主要卫生学指标和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测定的2项卫生学指标,包括粪中蛔虫卵死亡率和粪大肠菌群数,均符合《有机肥标准 NY 525—2012》的要求。猪粪肥料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以锌(Zn)、铜(Cu)为主,其中,Zn含量为4 125.00 mg/kg,Cu含量为342.00 mg/kg;对照国家推荐标准《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规范 GB/T 25246—2010》中的重金属限制值,猪粪肥料中Zn含量超出最大限制值(3 400 mg/kg)21.32%,且Cu含量较高,超出部分作物限制要求。牛粪肥料铬(Cr)含量较高,为217.30 mg/kg,超出相关标准(150.00 mg/kg)44.87%。羊粪肥料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为避免粪污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建议粪污进行集中处理,将猪粪与牛粪或羊粪按比例混合堆积发酵生产有机肥,并根据作物需要科学施用。  相似文献   

5.
阐明黄土高原旱作雨养农业区长期不同培肥措施下产量可持续性和有机碳库稳定性对经济和环境友好兼顾的培肥模式筛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年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区的玉米农田长期定位试验,对比了不施肥(CK)、氮肥(NF)、有机肥(OM)、秸秆(ST)、有机肥结合无机肥(OMNF)处理下产量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土壤有机碳、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及碳库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培肥措施下2014-2018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OMNF处理具有最高的平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CK增加了42.75%、108.73%,同时OMNF处理产量稳定性(0.34)和可持续性指数(0.43)最佳,具有高的增产潜力。2)不同培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P<0.05),0~30 cm土层有机碳提高幅度为6.80%~18.81%,ST、OM、OMNF等有机物料添加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各土层土壤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P<0.05),0~30 cm土层提高幅度分别为5.24%~57.05%、4.31%~20.69%、4.72%~25.17%、6.58%~7.95%。不同培肥处理土壤有机碳、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的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则随土层加深而增加。3)不同培肥模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均以矿质结合态有机碳为优势组分(55.60%~67.51%),颗粒有机碳以闭蓄态颗粒有机碳为主要组分(19.14%~22.50%)。在0~10 cm各土层,OMNF、NF处理土壤碳库稳定性较高,ST、OM、OMNF处理能促进土壤碳库活性,其他土层变化规律不一致;随土层加深,ST、OM、OMNF处理的碳库稳定性提高。综合来看,OMNF措施可以增加作物产量,提升土壤活力,促进土壤固碳,是该区域玉米种植经济和环境友好兼顾的较好农业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施用有机物料对宁夏沙化土壤的改良效果,以当地易得的杨树(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枝条、玉米(Zea mays)秸秆、牛粪为原料,通过桶栽方法研究了有机物料单施和配施对宁夏沙化土壤碳氮含量、酶活性及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添加对照相比,单施和配施有机物料(除牛粪外)均使土壤的碳、氮组分含量(除无机氮外)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单施牛粪处理增加了土壤的无机氮,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全氮和水解氮含量均最高,但是土壤C/N(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C/N(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较低;杨树枝条+玉米秸秆+牛粪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土壤酶活性(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脲酶)以及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物量(是对照的3.33倍)最高,而单施牛粪却出现抑制紫花苜蓿生长的现象。土壤肥力水平综合得分显示,杨树枝条+玉米秸秆+牛粪处理对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效果最佳。该研究为宁夏及其它类似地区沙化土壤改良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关中地区青贮玉米(Zea mays)及其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种植当年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青贮玉米产量、营养价值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当年不同处理之间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单施化肥处理(T1)的粗蛋白含量最高,配施有机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玉米的粗蛋白含量,提高了纤维的含量。T1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及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最低。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均升高。由此初步说明,在关中地区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能够维持种植当年的玉米产量,显著提高土壤碳、氮储量及土壤酶活性。本研究为关中地区发展青贮玉米产业、改善土壤环境和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降低有机肥还田使用中重金属的影响,为基础条件较差的中小型养殖场和养殖户等提供高效易行的堆肥工艺,试验以肉牛粪为研究对象,设置翻堆条件和堆肥时间两个因素,测定不同处理重金属铜、锌各形态质量分数的变化,并进行理化指标和种子发芽率的测定。结果表明:翻堆条件对铜的钝化影响显著(P<0.05),钝化率达47.51%~67.95%;翻堆条件和堆肥时间对锌的钝化影响显著(P<0.05),钝化率达12.79%~25.58%;堆肥对重金属的钝化伴随着整个堆肥过程,堆肥前期合理的翻堆有利于调节堆体的温度和pH,保证堆体氧气充足,有利于可交换态向氧化态和还原态转化,堆肥后期生成的腐殖质与重金属络合,有利于可交换态向氧化态转化。  相似文献   

9.
狗牙根根际土壤pH、有机质含量及重金属形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矿渣土和自然土为基质,对狗芽根进行盆栽实验,测量种植前后土壤pH值、有机质(SOM)及5种重金属Pb、Zn、Cd、Cr、Cu全量及弱酸提取态(F1)、可还原态(F2)、可氧化态(F3)、残渣态(F4)的形态含量.结果 表明:与种植前相比,狗牙根种植100 d后土壤的pH均下降0.10~0.25个单位,变化率为1.31%~3.21%,有机质含量均上升,相对增加0.163%~1.854%.两种土壤的5种重金属含量不同,自然土为Zn>Cu>Pb>Cr>Cd,矿渣土为Zn>Pb>Cu>Cr>Cd.各重金属含量在狗牙根种植100 d后均下降,其中,自然土的5种重金属变化特征为Cd>Zn>Cr>Pb>Cu,而矿渣土的变化特征为Cd>Cr>Cu>Pb>Zn.5种重金属均以残渣态形态为主,弱酸提取态含量在各金属价态中占比均较低.4种存在形态都有变化,其中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含量降低,而除Cd外,残渣态含量升高.综合分析表明,狗牙根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较好的物种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研究利用化学法使养殖场粪污中大部分Cu、Zn转化为离子形态溶出,经干湿分离,固体部分堆肥处理,液体部分经细管酸化,然后通过生物吸附和解吸附作用提取回收粪污中Cu、Zn。收集低含Cu、Zn液体经生物发酵生产有机肥。再以嗜铜、嗜锌酵母菌为载体,对提取的Cu、Zn进行微生物转化,获得新型生物铜、生物锌饲料添加剂。该技术和产品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清洁环保等优势。  相似文献   

11.
施肥对不同生育期甜高粱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不同施肥方式对甜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不同生育阶段土壤养分含量及动态变化,本研究以8种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养分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全磷、全钾含量从苗期到成熟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有机质、速效氮含量在成熟期达到最高值。与CK(对照)相比,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速效钾、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全磷,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有机质含量成熟期达到28.58 g·kg-1,比苗期增幅度为44.61%。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1.5M)处理全钾、速效氮含量比CK分别提高为49.31%,67.65%。成熟期有机肥(M)处理全磷、速效磷、全氮含量比CK分别提高为271.20%,40.65%,17.39%。NPKM或者M处理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还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肥料具有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12.
针对南方稻田土壤酸化、重金属Cd环境容量小,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改制黑麦草-桂牧1号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和酸化调理对牧草质量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及其与石灰配施显著增加黑麦草与桂牧1号产量,总鲜重分别达3.19×105,2.74×105 kg/hm2,比单施化肥(对照)分别增产43.10%(P<0.05),22.73%(P<0.05),而石灰、赤泥、稻草等对黑麦草和桂牧1号产量无显著影响;石灰、赤泥、有机肥及有机肥与石灰配施皆能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但有机肥、稻草的施用增加了土壤Cd残留。因此,应控制有机肥和稻草的Cd含量与用量,以确保土壤的安全可持续利用;同时,低Cd环境容量土壤施用含Cd有机物料不建议施用石灰等钝化剂,以促进南方牧草种植系统重金属循环减控。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有机肥的施用对三峡库区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变化的影响,试验通过施用牛粪有机肥种植牧草,重点研究有机肥施肥量对土壤质量和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氮、磷和钾含量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与施用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后土壤氮含量增幅较大;土壤中铜、锌、铅、镉、砷含量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但符合《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说明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未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但施用的长期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促生菌剂及有机肥施用对高寒草甸土壤环境的影响,为促生菌剂在天然草甸中施用及高寒地区草甸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南玛曲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计随机区组研究,设置对照(CK)、促生菌剂(PG)、有机肥(OF)、促生菌剂和有机肥1∶1配施(PG+OF)4个处理,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氮(MBN)、微生物磷(MBP)和水解酶活性(AP、βG、CBH、βX、NAG),研究促生菌剂及有机肥对高寒草甸土壤酶及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与对照(CK)相比,处理PG、OF及PG+OF的电导率显著降低,MBC、N、P含量显著升高;处理PG+OF高寒草甸土壤的MB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即促生菌剂和有机肥相互作用显著提升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CK相比,处理PG、OF及PG+OF显著促进水解酶活性升高,MBC、MBP、MBN、EC是土壤中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不同处理间酶化学计量比差异显著。【结论】促生菌剂及有机肥施用显著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增强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且对缓解土壤内碳源、磷源缺失具有正向作用,配施促生菌剂和有机肥对土壤的改...  相似文献   

15.
据《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第1期《商品有机肥配施对果园土壤肥力和"蜜脆"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作者张秀志等)报道,为研究苹果化肥减施增效和土壤改良技术,以蜜脆苹果为材料,设置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配施菌肥、黄腐酸或硅肥的不同施肥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土壤pH值、有机质、土壤养分、叶片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商品有机肥配施菌肥、土壤改良剂后,土壤pH值降低,土壤有机质及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因而使土壤肥力提高.  相似文献   

16.
土壤铜形态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及其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酸度与氮素水平对土壤易溶态铜形态的影响,以及土壤铜含量与形态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态铜、有机碳结合态铜、离子态铜与铜处理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0、0.96、0.61。土壤酸度影响土壤中各形态铜的含量,随pH值降低土壤水溶态铜、离子态铜均显著增加,在pH4.7土壤上二者的含量随铜处理浓度的不同分别为pH6.0土壤上的1.6~6.3倍和39~148倍,两种土壤上水溶态铜、离子态铜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铜处理水平、水溶态铜、有机碳结合态铜、离子态铜含量均强烈影响黑麦草的生长和其对铜的吸收,牧草鲜重与各形态铜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76、-0.71、-0.72,而植株铜含量则与各形态铜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87、0.56、0.87。土壤氮素水平影响土壤溶解有机碳的含量,但对土壤各种铜的形态及牧草对铜的吸收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施加外源碳是促进退化土壤团聚体形成及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有效途径,然而外源碳种类和施加比例在沙化土壤团聚体重构中研究较少。以川西北高寒草地沙化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施加不同种类(玉米秸秆、牦牛粪和有机肥)和不同比例(1%、3%和9%)外源碳对沙化土壤团聚体重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施加玉米秸秆和牦牛粪相比有机肥更有利于沙化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土壤大团聚体含量随着施加比例和培养时间增加明显增多,但有机肥处理变化较小;沙化土壤团聚体MWD和GMD随着外源碳施加比例和培养时间呈现出玉米秸秆牦牛粪有机肥;三种外源碳施加比例较低时,沙化土壤有机碳增加幅度较接近,当比例增大到9%时,施加牦牛粪土壤有机碳增幅(196.40%)显著大于玉米秸秆(145.99%)和有机肥(99.02%)。因此,施加3%~9%的玉米秸秆和牦牛粪,能够显著提高川西北沙化土壤有机碳浓度,有效促进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减施化肥和配施氨基酸有机肥提高香蕉生长、产量、品质及改善土壤质量,为海南省香蕉产业减肥增效、改善土壤环境提供思路。以“南天黄”香蕉为试材,以农户施肥为对照(CK),设置2个处理:配方肥(减施化肥29%)和氨基酸配方肥(减施化肥36%)。分析各处理对香蕉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户施肥相比,配方肥处理的香蕉产量增加13%,果实维生素C提升25%,土壤碱解氮减少13%;氨基酸配方肥处理的香蕉产量增加30%,孕蕾期株高和假茎围均增加20%,果实维生素C提升32%,土壤pH增加0.6,碱解氮减少36%,速效磷增加50%。因此,减施化肥36%+氨基酸有机肥是适合海南省香蕉产业的减肥增效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陆畅  徐畅  黄容  田冬  高明 《草业科学》2018,35(3):482-490
为揭示西南紫色土区有机碳库对秸秆还田和施用生物炭的响应,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油菜(Brassica napus)-玉米(Zea mays)轮作制度下,对照(CK)、秸秆还田(CS)、施用生物炭(BC)、秸秆+生物炭1∶1混施还田(CS+BC)、秸秆+速腐剂还田(CS+D)5种处理的紫色土各形态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秸秆还田和施用生物炭各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其中CS+D处理的微生物生物量碳、粗颗粒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熵最高,增幅分别为104.17%、248.57%和66.61%;其次为CS处理,增幅分别为75.25%、211.43%和51.38%;CS+D和CS处理的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比CK处理高87.42和70.95;BC处理下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最高,达到了13.14 g·kg-1。可见,秸秆还田、秸秆+速腐剂还田提高土壤有机碳活性和碳库管理指数的效果优于施用生物炭,有利于提升地力和改善土壤质量,而施用生物炭下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高,有利于土壤有机碳长期稳定固持。  相似文献   

20.
绿肥与化肥配施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及供氮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绿肥与化肥配施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为探索发展低碳烟草农业、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特色烟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绿肥与化肥配施能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土壤的供氮能力。在烟株生长发育过程中,绿肥与化肥的不同配施比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及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与对照相比,配施绿肥的各处理在烟株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脲酶活性的提高幅度分别为7.07%~123.32%,3.28%~157.69%和3.13%~50.00%,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最高提高幅度分别为22.21%和15.42%,绿肥配施量以15 000~22 500 kg/hm2的综合效果较好。在烟草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变化不同,微生物量碳的高峰出现在团棵期和现蕾期,而微生物量氮的高峰出现在团棵期和圆顶期。绿肥与化肥配施后,绿肥对促进微生物生物量增加和酶活性增强的贡献更大,绿肥矿化释放的氮素可以作为微生物量氮和土壤氮的重要给源,同时绿肥还具有明显的保存氮素的作用,能够提高土壤的供氮能力,表明配施绿肥后土壤生物过程活跃,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转化和烤烟正常生长所需要的营养供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