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建立以Balb/c小鼠为动物模型的 PCV-2疫苗免疫效力检验方法,选取4周龄 SPF级雌性Balb/c 小鼠20只,随机分成4组(Ⅰ、Ⅱ、Ⅲ、Ⅳ组),每组5只,Ⅰ、Ⅱ和Ⅲ组分别背部皮下1点,背部皮下2点和背部皮下、腿部肌肉2点接种 PCV-2疫苗0.1、0.2、0.2 mL/只,Ⅳ组空白对照组不接种;各免疫组分别于首免疫后7、14、21 d 加强免疫一次,免疫后7、10、14、21、28、35、42 d 采血分离血清,用 ELISA 方法测定PCV-2特异性抗体,确定最佳免疫途径和免疫剂量。另选取4周龄 SPF 级雌性 Balb/c 小鼠,随机分成免疫组、攻毒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免疫组和攻毒对照组于二免后14 d 用 PCV-2强毒株进行攻毒,比较各试验组小鼠在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相对日增重、PCV-2核酸载量等方面差异性,确定小鼠动物模型检测指标。抗体测定表明,一免背部皮下、腿部肌肉2点免疫0.2 mL/只,间隔21 d 加强免疫为最佳免疫程序,免疫后35 d 抗体水平达到峰值,显著高于Ⅰ和Ⅱ组。对照组小鼠免疫攻毒后出现消瘦、被毛凌乱、精神紧张等临床症状,淋巴结肿胀、出血、肺脏出血等病理变化,相对日增重显著降低,PCV-2核酸载量差异在103以上等临床变化。本研究以 Balb/c 小鼠为动物模型建立了 PCV-2疫苗免疫效力检验方法,优化了小鼠免疫途径及剂量,确定了相应的检测指标及技术参数,为 PCV-2疫苗免疫效力检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猪瘟疫苗在猪圆环病毒2型阳性猪场的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对猪瘟疫苗免疫效力的影响,对PCR证实为PCV-2阳性的试验猪进行猪瘟疫苗的免疫,分别在免疫后第1、3、7、14、21、28和63天对试验猪进行猪瘟病毒(CSFV)和PCV-2的抗体检测。检测结果表明PCV-2阳性猪在猪瘟疫苗免疫后均未能产生有效的CSFV抗体,从免疫猪的血液和内脏组织中也未能检测到CSFV核酸。虽然只能从1头PCV-2阳性猪的血清中检测到PCV-2抗体,但是却能从全部实验猪的淋巴结中检测到PCV-2的核酸。试验猪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和白细胞计数也表明PCV-2阳性猪的淋巴结呈典型的PCV-2感染的病理变化,且白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健康猪。表明PCV-2的感染会对猪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从而抑制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对TLR3信号通路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本研究将30只6周龄ICR雌鼠随机分成两组(感染组和对照组),腹腔接种PCV2b/YJ株,在接种后第7 d、14 d、21 d、28 d和35 d采集小鼠外周血及脾组织。以临床观察、脾组织PCV2基因拷贝、小鼠血清抗体效价、IL-10和TNF-α的mRNA水平等指标评估感染模型;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脾组织TLR3、TRIF、IFN-β、Mx1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LR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PCV2感染期间感染组小鼠无可见的临床症状,第7 d至35 d感染组小鼠脾组织PCV2基因拷贝数呈逐渐降低趋势,PCV2的IPMA血清抗体在感染后第7 d转阳、35 d达到最高,IL-10 mRNA在感染后第14 d起升高、维持高水平;TNF-αmRNA在感染后第21 d和28 d升高。在感染后第7 d和14 d感染组小鼠TLR3、TRIF mRNA和TLR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IFN-βmRNA在感染后第7 d具有显著升高过程;Mx1 mRNA在感染后第14 d时有上调过程。本实验在建立PCV2b/YJ亚临床感染ICR小鼠模型的基础上,体内实验表明PCV2感染小鼠激活了TLR3信号通路。本研究为利用敲除小鼠模型阐明TLR3参与PCV2感染引发的免疫应答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猪圆环病毒2型自然感染风险条件下的10窝98头仔猪随机分成口蹄疫常规和倍量2个免疫剂量组,另选5头成年母猪作为圆环感染阴性对照,仔猪于35日龄和65日龄进行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免疫,并于首免前的28日龄、首免后21 d和二免后的29 d采血,5头成年母猪同期进行采血,分别进行PCV-2核酸、抗体和猪口蹄疫O型ELISA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成年母猪PCV-2核酸均为阴性,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均达到≥1:128;2组仔猪首免后21 d和二免后29 d检测存在不同比率的PCV-2核酸阳性和抗体阳性,猪口蹄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69%、97.5%和13.8%、25%,提示断奶仔猪可能因感染PCV-2而影响了猪口蹄疫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肠炎沙门菌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济宁百日鸡盲肠TLR2、TLR4、NOD1和NALP3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试验选用2日龄肠炎沙门菌阴性济宁百日鸡为试验动物,接种肠炎沙门菌,应用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接种后第1、3、7、14、21、28和35天试验组与对照组盲肠组织TLR2、TLR4、NOD1、NALP3 4个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肠炎沙门菌感染后第3、7、21、28和35天,试验组和对照组盲肠TLR2的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除感染后第3天TLR2的表达量显著降低外,其他各时间点TLR2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感染后第3、21、28天TLR4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79、1.52、1.21倍(P0.05);感染后第7天,试验组NOD1和NALP3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0.37和0.61倍(P0.05);感染后第21天,试验组NALP3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为对照组的1.27倍(P0.05)。研究结果表明:TLRs和NLRs基因在肠炎沙门菌感染后被激活,且表现出协同调控作用,这种协同调控在感染后第7天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芪参超微粉对雏鸡法氏囊疫苗免疫的影响。方法:将1日龄蛋公鸡360只随机均分为6组,21和35日龄,Ⅰ-Ⅴ组分别进行法氏囊疫苗首免和二免。14-21日龄,Ⅰ-Ⅲ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5%芪参超微粉和2%芪参散,Ⅳ组以玉屏风口服液饮水,V组为免疫对照组,Ⅵ组为不免疫空白对照组。试验前(14日龄,D0)及试验后第7(D7)、14(D14)、21(D21)、28(D28)、35(D35)、42(D42)天分别检测血清中IBD特异性抗体效价。试验后第7(D7)、21(D21)、35(D35)天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情况、血清中IL-2含量及体质量变化。结果:与免疫对照组相比,各用药组可以显著提高雏鸡法氏囊疫苗免疫效果,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芪参散经超微粉碎后使用较低剂量即可起到增强雏鸡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毒力马耳他种布鲁氏菌能否在体内外诱导凋亡以及诱导凋亡程度的差异,本研究将M28(强毒株)和M5-90(疫苗株)以MOI=100感染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产物caspase3/7。结果显示:M5-90和M28在体外细胞水平均能够诱导RAW264.7细胞凋亡,且M5-90促进细胞凋亡能力高于M28。然后将M28和M5-90以1×10~6 cfu的剂量接种BALB/c小鼠,分别在接种后3 d、7 d和42 d迫杀小鼠,取小鼠脾脏组织制备切片,经HE染色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并通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M5-90和M28感染后均可诱导小鼠脾脏细胞凋亡,凋亡细胞主要为T淋巴细胞。本研究为布鲁氏菌诱导宿主细胞凋亡和布鲁氏菌致病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用PCR法扩增出猪圆环病毒2型的Rep蛋白基因(933bp)和Cap蛋白基因(705bp),将其定向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的多克隆位点上,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ORF1-ORF2。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pcD-NA-ORF1-ORF2按100μg/只腿部肌肉注射BALB/c小白鼠,同时设pcDNA-ORF1、pcDNA-ORF2、pcDNA3.1-(+)、PCV2全毒疫苗和PBS为对照,共免疫2次,间隔2周。分别于首免后第0、7、14、21、28、42天用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效应,用ELISA法检测小鼠的抗体水平;并于首免后第0、7、14、21、28天测定脾淋巴细胞中各细胞亚群的比例,对该核酸疫苗的免疫原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显示,重组质粒能诱导鼠体产生较强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并从免疫后第7天起所测各组数据均显著高于(P〈0.05)或极显著高于(P〈0.01)其他试验组。结果表明,将ORF1和ORF2基因共同用于PCV2核酸疫苗的研发具有很好的前景,为研究新型猪圆环病毒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建立猪圆环病毒2型(PCV2)诱导的小鼠体内免疫细胞氧化胁迫模型。筛选PCV2感染剂量及感染时间,采用腹腔注射、滴鼻和灌胃3种途径联合方式于第1、2、3 天或第1、3、5、7天给予昆明系小鼠感染PCV2病毒原液或10-1 PCV2病毒液,分别于感染后7、14、21 d剖杀小鼠,测定活性氧(ROS)、总谷胱甘肽(T-GSH)、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水平及黄嘌呤氧化酶(XOD)、髓过氧化物酶(MP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探讨PCV2感染时间与活性氧水平变化的关系,建立免疫细胞氧化胁迫动物模型。结果显示,第1、2、3天每天经3种途径联合感染PCV2病毒原液,1 mL/只,为后续试验感染最佳方案。PCV2感染小鼠3个时间点细胞内ROS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均极显著升高(P < 0.01),感染后7、14 d GSH水平显著降低(P < 0.05);感染后7 d GSSG水平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1);感染后7 d T-GSH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 < 0.05),感染后14 d T-GSH水平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 < 0.01)。感染后7 d脾脏XOD、MPO、iNOS活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结果表明,PCV2成功感染小鼠,试验感染方案为第1、2、3 天每天经3种途径联合感染PCV2病毒原液,1 mL/只,且用PCV2病毒原液感染7 d是建立小鼠体内免疫细胞氧化胁迫模型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0.
选择2日龄肠炎沙门菌阴性济宁百日鸡作为试验动物,口服灌注肠炎沙门菌。感染后第1、7、14、21、28和35天分别采集试验组、对照组盲肠内容物并进行稀释涂布,测定各样品含菌量。提取试验组个体肠道内容物中肠炎沙门菌总RNA,利用荧光定量PCR测定肠炎沙门菌毒力因子invH、sefA、lpfC在感染宿主后不同时间点盲肠内容物中的表达,探究在感染宿主中毒力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肠炎沙门菌invH、lpfC与sefA三种毒力基因感染宿主后第7、14、21、28、35天的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毒力基因在感染宿主后的表达量下降,比感染前下降了3个数量级。表明感染宿主后,肠炎沙门菌毒力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这种抑制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感染禽类后导致免疫器官发生细胞凋亡的机理。【方法】 以1日龄SPF雏鸡为试验对象,将100只SPF雏鸡随机均分为REV感染组和未感染病毒的对照组,REV感染组雏鸡经腹腔感染500 μL REV稀释液,对照组雏鸡经相同途径注射等量灭菌生理盐水,于病毒感染后第1、7、14、21、28和42天,2组雏鸡随机各抽取5只,心脏采血处死雏鸡后快速摘取法氏囊。分别应用HE染色和病理切片成像系统测定分析法氏囊细胞核浆比,TUNEL细胞凋亡原位检测试剂盒测定凋亡细胞数,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和C-myc阳性细胞数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ISA法分别检测法氏囊Bcl-2和C-myc 基因mRNA表达和蛋白含量。【结果】 ①REV感染1日龄SPF雏鸡后21~42 d,其法氏囊淋巴细胞凋亡百分比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雏鸡(P<0.05;P<0.01);②SPF雏鸡感染REV后21和28 d,其法氏囊细胞核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雏鸡(P<0.05);③REV感染SPF雏鸡法氏囊中Bcl-2和C-myc阳性细胞数在病毒感染后21和28 d显著高于对照组雏鸡(P<0.05);④REV感染SPF雏鸡后21 d,其法氏囊Bcl-2和C-myc 基因mRNA表达极显著高于对照组雏鸡(P<0.01)。⑤SPF雏鸡感染REV后,其法氏囊中Bcl-2蛋白含量较对照组雏鸡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21和28 d分别差异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病毒感染组雏鸡的C-myc蛋白含量也始终高于对照组雏鸡,且21和28 d极显著增高(P<0.01)。【结论】 REV感染所致SPF雏鸡法氏囊细胞Bcl-2和C-myc的mRNA表达以及蛋白含量异常均与病毒感染导致的法氏囊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而法氏囊细胞凋亡数量增加与REV感染引发的机体免疫机能抑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PCV-2感染对小鼠组织中IFN-γ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别取各基因RT PCR扩增的回收产物进行序列稀释(10-1~10-6),再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扩增完毕后,进行熔解曲线分析,相对定量检测了PCV 2感染小鼠脾脏不同时段IFN γ基因的表达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得到定量标准曲线,起始模板浓度与Ct值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β-actin基因标准曲线为y=-3.32x+31.57,IFN-γ基因标准曲线为y=3.43x+45.83,PCV-2感染小鼠后脾脏IFN γ基因表达水平升高,但第14~28天 IFN-γ基因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猪感染猪圆环病毒2型(PCV-2)后猪体内血液生理免疫指标的动态变化。本试验对12头50日龄仔猪采用人工接种PCV-2,使用血球分析仪和免疫投射比浊法对感染后3、7、14、21、35d不同时期的17个血液生理免疫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各指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显著性差异,且部分指标揭示了仔猪体内不同的临床特征。本试验为猪PCV-2感染过程中的血液学检测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可为PCV-2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鸡MDA5(chMDA5)及其信号通路因子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体内的表达情况,将40只14日龄SPF雏鸡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雏鸡经点眼、滴鼻方式给予IBDV液,对照组雏鸡于相同日龄、相同途径给予相同剂量PBS,于感染后第1、4、7及21天采取雏鸡外周血液并分离淋巴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雏鸡外周血液淋巴细胞chMDA5信号通路因子mRNA转录及IBDV载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IBDV感染雏鸡后第4天病毒载量较感染后第1天明显升高,之后逐渐下降;雏鸡淋巴细胞chMDA5及其信号通路因子表达量在感染后第4天均有明显的上升(P0.01或P0.05),感染后第7—21天又出现下调。IBDV能够激活雏鸡体内chMDA5信号通路,并且IBDV复制与chMDA5信号通路因子的表达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获得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衣壳蛋白(Cap)基因3’端396 bp的片段与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LTB)成熟肽编码区融合基因的高效表达,并检验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效果。以含PCV-2全基因组的pMDT PCV-2质粒为模板,用PCR的方法扩增PCV-2 Cap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ET28a( )中,构建得到pET-Cap质粒,利用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切下Cap基因3’末端396 bp的片段,插入到pET-LTB原核表达质粒LTB基因的3’末端,从而构建pET-LTB△Cap原核表达质粒,将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后,用IPTG诱导重组菌,用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检测诱导物。表达产物经初步纯化后用昆明系小白鼠做免疫保护实验。结果表明:pET-LTB△Cap重组融合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高效表达,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29Ku,表达量约占菌体蛋白的36.67%,融合蛋白能被PCV-2阳性血清识别。攻毒后,所有小鼠临床表现正常。用PCR检测有1/8的免疫小鼠感染了PCV-2,而对照组8只小鼠都感染了PCV-21。PCV-2 Cap基因3’端396 bp的片段与LTB基因融合能实现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免疫的小白鼠可抵抗PCV-2的攻击此研究为PCV-2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肠炎沙门菌感染对空肠形态学的影响,研究选用济宁百日鸡阴性个体为试验材料,用肠炎沙门菌进行接种,分别在接种后第1、3、7、14、21和35天采取其空肠组织和盲肠内容物,采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的方法对感染后7个不同时间点济宁百日鸡的空肠绒毛和隐窝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同时检测7个时间点试验组和对照组盲肠内容物肠炎沙门菌的含量。结果表明:感染后7个时间点,对照组肠绒毛长度增加程度均大于试验组,且在接种后第1天,试验组绒毛长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除感染后第35天外,其余时间点试验组隐窝深度均大于对照组,接种后第3天与第7天,对照组与试验组隐窝深度差异显著(P0.05)。感染后第1、7、14、21天对照组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均显著大于试验组。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肠炎沙门菌感染与鸡营养代谢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伪狂犬病毒混合感染对仔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本实验将34头仔猪分为第I组(PRV单感染组)、第Ⅱ组(PCV2单感染组)、第Ⅱ组(PCV2和PRV混合感染组)及对照组。分别在实验0、3、7、14、21、35天空腹前腔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中IgG和血液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混合感染组IgG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和对照组比较在第14天差异显著,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各时间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该研究从血液学方面解释了PCV2和PRV混合感染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通过棘阿米巴感染兔血清对棘阿米巴原虫全长cDNA文库进行免疫学筛选,采用角膜注射的方法构建棘阿米巴感染兔模型,收集感染后第1、7、14、21、28、35、42天兔血清,ELISA法测定抗体滴度;选用感染后第7、14、21天和28天混合血清对c DNA文库进行免疫学初筛和复筛;阳性克隆送样测序,并进行PCR鉴定和序列分析。结果:角膜刮片镜检,感染动物试验组均检出棘阿米巴的包囊和滋养体,感染血清抗体滴度在感染后第7天升高显著,在感染后第28天达到高峰;经免疫学筛选共获得3个阳性克隆,经测序和PCR鉴定,3个克隆的插入序列和ORF长度分别为:actin1,774 bp、polyubiquitin,234 bp和HSP20,564 bp。本研究为进一步棘阿米巴原虫感染的快速诊断试剂和免疫预防分子的筛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选取18只BALB/c小鼠进行旋毛虫灌胃,以灌胃前1d作为时间起点,于第0、1、7、14、28天分别收集小鼠粪便,同期选取12只同种小鼠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对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梭菌、拟杆菌、直肠真杆菌、柔嫩梭菌以及脱硫弧杆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双歧杆菌数量在第7、14、28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第1天无变化;乳杆菌第7、14、28天低于对照组(P<0.05),第1天无变化;肠球菌与梭菌在第7、14、28天均高于对照组(P<0.05),第1天无变化;拟杆菌、直肠真杆菌、柔内梭菌以及脱硫弧杆菌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表明,旋毛虫感染可引起小鼠肠道菌群变化,从而引起小鼠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20.
将180只昆明种小白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抗菌蛋白粗提物高、中、低剂量添加组;抗菌蛋白纯化物添加组;空白生理盐水对照组;环磷酰胺处理的模型组。试验期28d,各试验组小鼠均灌胃给药。除空白生理盐水对照组,各组小鼠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制备免疫低下小鼠模型。试验第0、7、14、21、28天称重后眼球采血致死,称脾脏和胸腺重,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IL-2、IL-4、IFN-γ含量,同时取14、28d采血后的试验小白鼠,无菌取出脾脏,采用MTT法进行淋巴细胞增值试验。结果发现,第1周各试验组小鼠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环磷酰胺模型组,随着小鼠接触药物次数的增加,抗菌蛋白RSRAH对小鼠脾脏和胸腺发育的影响在逐渐增大。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FN-γ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在第7、14、21、28天时,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相比,各试验组小鼠血清中IL-4的含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另外,在试验第14、28天,各试验组均显著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增殖(P<0.05)。结果表明,家兔圆小囊抗菌蛋白能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体质量和免疫器官指数,提高小鼠血清IFN-γ,IL-4水平,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对免疫低下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