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东亚季风环流对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的变化趋势和东亚地区不同等压面高度上风场、气压场、湿度场和温度场的年代际差异.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主要受降水量变化的影响,1977年前后发生了由增到减的年代际转折;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与亚洲经向环流指数呈正相关、与纬向环流指数呈负相关关系,相关显著性具有阶段性特征;1977年前后,东亚地区850hPa高度上西南季风强度由强变弱,中高纬度气压系统由距平低压转变为距平高压,平均相对湿度场分布由正距平转变为负距平,1000hPa高度平均温度场增温显著.分析认为,东亚地区夏季风强度减弱、热带水汽输送量减少,致使华北降水减少是1978年以来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持续减小的主要原因;而东亚地区冬季风强度减弱,影响极地冷空气南下,引起华北气温升高、蒸发增强则进一步加剧了华北地区的干旱化程度.东亚季风环流对华北降水和气温的共同作用,导致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发生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1-2008年陕西78个气象站7-8月降水资料、西太平洋副高逐月指数资料及500hPa位势高度场和700hPa风场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回归分析、小波凝聚谱分析等方法探讨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陕西降水的影响及机制,为盛夏陕西降水的气候预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盛夏副高强度、脊线、西伸脊点指数与陕西降水关系密切,副高偏强偏西时陕西降水偏多,副高偏北时陕西北部降水偏多、南部偏少.8月副高3个指数与陕西降水的相关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点明显增多.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变化引起副热带和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异常,进而影响陕西降水.8月副高偏强偏西时,巴尔喀什湖阻高增强,700hPa西南季风的水汽输送增强,陕西位于冷暖空气交汇区,降水偏多;副高偏南时,水汽辐合区位于陕南,陕西南部多雨、北部少雨;副高偏北时,水汽辐合区位于陕北,陕西北部多雨、南部少雨.8月副高强度指数与同月陕西降水的显著共振周期为7 ~8a,且副高强度变化超前于陕西降水变化1.26a,说明8月副高强度的年际变化是引起同月陕西降水年际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1970—2015年海南岛18市县月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探讨海南岛四季水汽特征及其与降水异常关系。结果显示:海南岛多雨年和少雨年水汽输送特征明显不同,各季多雨年、少雨年对比也不同;西南风水汽输送进入南海后转向与南下东北风冷空气汇合形成气旋性异常环流,造成海南春季降水,而西南风水汽输送与副高南侧偏东风水汽输送在海南岛上空交汇,造成夏季多雨;秋季多雨年,西南风水汽输送转向后汇合副高南侧偏东风水汽以偏东风急流形式影响海南岛;春季少雨年时,海南岛位于水汽输送大值中心入口位置,整体水汽收支为对外输出,而东部气旋式水汽环流异常和中南半岛附近反气旋水汽环流异常作用造成夏季降水偏少,秋季少雨年,西南水汽输送和西太平洋偏东风水汽输送较常年偏弱,冬季少雨年,西南水汽输送异常偏弱,海南岛受偏北风水汽输送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近40年(195~1990年)降水资料,统计出广西南部后汛期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并初步分析了低纬度环流系统对广西南部后汛期降水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西南部后汛期降水年际变化较大,有明显的准三年变化周期;(2)广西南部后汛期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同期的副高年际变化有密切联系;(3)广西南部后汛期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及厄尔尼诺现象有明显的遥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江淮地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大气环流因子对降水量的影响,为江淮地区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防治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基于1960—2017年江淮地区15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及大气环流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累计距平曲线、小波分析、交叉小波变换及小波相干方法,揭示了江淮地区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该地区降水量的因素。[结果]江淮地区降水量存在多尺度的周期性震荡,其中冬季降水量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p<0.05),经历最少次偏多—偏少过程,且存在55.6 a的主周期;年、夏季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经历最多次偏多—偏少过程,但其在该地区南部多呈显著性变化;春、秋季降水量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全地区不存在显著性变化站点。该地区降水量与大气环流指数在年际尺度上均存在一定的共振周期,东亚夏季风(EASM)对其影响最显著;南方涛动指数(SOI)对其影响最不显著。[结论]江淮地区降水在年际及季节性尺度上时空变化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且在年际尺度上受大气环流一定的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能为该地区科学制定水资源规划、预防气候型风险、达到生态平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华东地区降水周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华东地区32个站点1951-2010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在运用多窗口谱和小波分析方法对降水周期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太阳黑子、南方涛动等相关环流指数与降水序列进行交叉小波分析,探讨影响华东降水周期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华东地区的降水周期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都有所体现,其中以年代际尺度上的11.6~12.3a周期最为显著,其次为年际尺度上6.0a和4.0a的周期,且不同的周期信号对降水的影响存在阶段性。对华东地区降水周期特征影响较大的因子中,以太阳黑子的影响最为显著,主要体现在准12a周期活动上,其次南方涛动指数、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和南海副高强度指数对华东降水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在准12a和2~8a周期上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国家气象局整编的华北地区155个气象站点48a(1961-2008年)的气象资料和中国数字高程模型,对华北地区48a日照时数、年均气温、≥10℃积温、年降水量和春、夏、秋、冬四季降水量等气象资料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得到了华北地区气候资源分布图。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年日照时数总体分布为北高南低,气温及≥10℃积温分布为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降水总体是从南向北递减,四季降水不均匀,主要降水集中在夏季。总体来说,华北南部地区热量及降水资源丰富,而光照资源相对较少;华北北部地区光照和热量资源充足,降水资源相对短缺。  相似文献   

8.
利用1953-2011年共59a的长序列降水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和Mexican Hat小波变换,分析滨海滩涂地区东台市年降水量及各季节降水量的多尺度周期振荡特征和演变趋势。两种小波分析的综合比较表明,Morlet小波在揭示滨海降水序列周期细节特征和提升主周期特征的显著性水平方面更具优势。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滩涂地区降水量变化以年代际尺度为主周期,其中夏季降水与年降水周期均具24a、16a和9a的第一、二、三主周期,春、秋和冬季降水主周期则分别为16a、23a和17a;研究区降水量在年代际尺度上的周期特征与江淮地区降水量的整体特征一致,但是滨海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其降水量在年际尺度上的周期振荡显著水平较低;根据研究区降水量在年代际尺度主周期上的振荡特征,预测研究区未来8~12a的年降水和夏季降水,未来8a的春、冬季降水,未来11~12a的秋季降水均可能呈整体偏少趋势。研究结果可拓展小波分析的适用机制理论研究领域,对滩涂围垦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滨海地区气候变化研究以及农业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长江中下游48个站点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45个站点1960—2010年51a的夏季逐月降水资料,采用M—K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其降水的年代际变化、降水序列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降水格局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1960—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降水呈增加趋势,黄河中下游地区呈减少趋势,整体上表现为南涝北旱;从年代际角度来看,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少雨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多雨期;8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较70年代增多,而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减少;9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明显增加,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持续减少;21世纪,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有所减少,而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略有增加。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地区降水变化主周期都约为10~12a,但正负相位时段相反。两个地区的夏季降水格局的变化反映了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是造成这种降水格局的主要原因。[结论]在未来的10~12a内,东亚夏季风可能有增强趋势,需要注意未来中国夏季降水可能出现的南旱北涝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10.
区域气候变化对华东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揭示区域气候变化对华东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水稻产量波动的原因,采用功率谱和交叉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近59a来华东地区水稻产量、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时频变化特征以及水稻产量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华东地区水稻产量和区域气候均存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变化周期。气象产量与生育期平均气温以正相关关系为主,局部时域中也存在不同频率尺度的负相关;主要表现为2~3a、4~6a、10~14a和16a尺度的强凝聚性耦合振荡,两者年代际尺度显著相关具有阶段性而年际尺度显著相关具有时域局部化特征。气象产量与生育期降水量之间存在准2a、3~4a、8~10a和16a左右的显著共振周期,1985年以前的降水偏多期两者以负相关为主而1985年以后的降水偏少期则多为正相关关系,负相关耦合振荡的凝聚性明显大于正相关耦合振荡。华东地区水稻产量波动与区域气候变化关系密切,气候变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远大于降水量减少所产生的影响。气候异常导致气候灾害频发是华东地区水稻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采用Li-6400光合作用系统测定北方多沙粗沙区不同光强条件下常见树种水分利用效率和蒸腾效率结果表明,6个树种水分利用效率依次为刺槐>山楂>杨树>柳树>榆树>核桃,2种灌木沙柳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柠条,但其蒸腾速率却小于柠条,在半旱区水分竞争力强于柠条。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水土流失动态监控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建立中国西部水土流失动态监控体系的基本设想,介绍了主要监控内容、方式和技术路线,探讨了综合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小波图像变换技术实现遥感图像--地面图像一体化监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王米雪  延军平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2):277-282,287
[目的]揭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时空变化特征,为科学应对旱涝灾害和水资源利用等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东南沿海地区46个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分析、EOF等气候分析方法对1960-2013年东南沿海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时间变化上,PCD波动幅度介于0.10~0.25,存在13~16 a,19~23 a和33~35 a的周期变化;PCP波动幅度介于139.5~208.2,存在13~16 a和25~30 a的周期变化.在空间变化上,PCD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PCP空间差异性大.[结论]1960-2013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集中度在增强,且沿海地区值大于内陆地区;降水集中期稳定波动,空间上变化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晋江西溪流域绿水蓝水资源量估算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运用SWAT模型计算了东南沿海晋江西溪流域的绿水蓝水资源量。对西溪流域绿水蓝水的组成和时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西溪流域与中国北方两流域在绿水占水资源比例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西溪流域1973—1979年绿水蓝水资源总量是传统水资源量的1.6倍;(2)绿水蓝水的年内分布特点为汛期最高,冬季最低,且绿水流是绿水的主要组成部分;(3)由于气候湿润、干燥度指数较小等原因,晋江西溪流域水资源以蓝水为主,约为绿水资源量的1.8倍;但也表明即使在南方地区,绿水资源仍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Information on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water storage (SWS) at different scale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various hydrological, ecological and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in the landscape. However, various obstructions such as roads or water bodies may result in missing measurements and create an irregular spatial series. The wavelet transform can quantify spatial variability at different scales and locations but is restricted to regular measurement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s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WS with missing measurements using the second‐generation 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 (SGCWT). Soil water content (converted to SWS by multiplying with depth) was measured with a neutron probe and time‐domain reflectrometry along a transect of 128 points. Because there were missing measurements, I used SGCWT to partition the total variation into different scales and locations. Whilst there were some small‐scale variations (< 20 m) along the transect, the medium scale variations (20–70 m with an average of about 30–45 m)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within the depressions along the transect. The strongest variations were observed at around 90–110 m scale, representing the variations resulting from alternating knolls and depressions. Similar spatial patterns at different scales were observed during different seasons, indicating temporal stability i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WS. Among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the wavelet spectra of relative elevation (RE) and organic carbon (OC) were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SWS. The wavelet covariance was also large between SWS and RE and OC at all seasons. As the OC reflects the long‐term history of water availability and might be controlled by topographic setting or elevation,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elev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rolling factor of SWS irrespective of seasons in this type of landscape. The SGCWT provides a new way of analysing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regularly measured soil properties or those with missing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16.
攀援植物在北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陡坡和垂直陡壁一直是治理的难题。我国北方地区山多,坡多,坡陡,是生态环境较难修复的原因之一。就攀援植物在坡面、垂直陡壁的绿化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筛选了5种北方常见的攀援植物,分别对其生长特性、优缺点等方面做出了评价,并根据坡面的不同特性阐述了植物配置的原则和配置的种类,提出了栽植中宜采取的一些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Morlet小波的辽河径流量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辽河流域58个气象监测站点1956—2009年的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和铁岭水文站对应年份的径流量数据,综合运用小波分析、小波互相关及偏相关分析,研究了上述气候因子和径流量的多时间尺度波动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辽河年径流量的主要波动周期为10,36 a;经偏相关分析校正后,流域年均温与径流量的波动周期在全部时间尺度上(1~54 a,下同)呈负相关关系;年降水量与径流量的波动周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年蒸发量与径流量的波动周期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由此,年均温和年降水量是辽河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梳理了基于小波分析的水文特征研究方法,并引入偏相关分析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纠正。同时本研究所得结果也可以成为辽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调度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分层供水和表层施锌对玉米植株生长和锌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分层水分隔离盆栽试验,模拟田间不同层次土壤中水分含量分布不均条件,研究表层土壤施锌情况下,玉米植株生长和锌吸收以及根系在表层和底层土壤中的分配。结果表明,施锌明显促进了玉米地上部生长。在土壤表层水分充足时,施锌对植株增长效果较明显,有利于玉米利用土壤水分。缺锌条件下,改善土壤水分并未显著提高玉米生物量。表层土壤干旱时,上下层土壤中根系干物重之比减小,底层土壤中根系分布相对增加,当表层土壤水分增加时,根系在表层土壤中干物重显著增加,分布相对增多。施锌并没有影响根系在不同层次土壤中的分配。表层土壤水分对苗期玉米植株锌吸收总量有显著影响,干旱条件下,玉米植株锌吸收总量下降;底层土壤水分供应状况对玉米锌浓度影响不大,但植株中锌向地上部运转增加。尽管施锌没有提高生长早期玉米根系生长和对底层土壤水分的利用,但本研究表明缺锌旱地土壤上如通过灌溉等措施增加了耕层土壤水分,应该注意施用锌肥,否则严重影响玉米生物量和玉米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Stress wavelet properties are inherently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drop-shatter method of assessment on soi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analogies between wavelet analysis and the drop-shatter process are based on two factors: scale and resolution. By carefully following the requirements of wavelet analysis, a standard procedure of soil fragmentation and sieving is described. Following this procedure, a set of equations can be derived from which surface contacting energy between soil aggregates of a specific scale can be calculated. The resultant values in fact mirror the multi-resolutions of wavelets.

Natural soil clods as well as artificial structured soil cores were used for fragmentation. Though the experiment can do well on natural soil clods, and it is precise enough in predicting structural state of a sub-dimensional clods of 8 mm, its use on artificial soil cores produced a set of data that was quite chaotic. The unique behavior experienced in the process of fragmentation of artificial soil structure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no distinct stage between mother soil clods (cores) and its constituent primary particles. Such a state should result from an excessively large impact energy (too low a resolution in the wavelet analysis) for each drop stroke impact.

With an ultimate goal for soil process simul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periment for artificial structured soil core preparation brings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sample preparation a step forward further by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much nearer to the field conditions experienced in natural soils. Still, extensive refinements are needed, especially for the mode of water application, cycle and intensity of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采用水土富集工程措施,使土壤的容水能力由84.89毫米提高到243.23毫米,土壤含水总量比对照提高3.1倍,<0.1毫米的土壤粘粒比对照增加68.52%,基本解决了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干旱阳坡“造林难”的问题,使干旱阳坡的石榴经济林平均亩产达80.4公斤,每亩年获经济效益482.4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