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栽培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测定了'L808'和ww808(子实体无香菇香味)2个香菇菌株子实体的粗蛋白、水解氨基酸、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醇)、有机酸和5'-核苷酸的组成及含量,并分析其营养成分和呈味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L808'和ww808菌株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分别为88.98和87.69,'L808'菌株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于ww808菌株;'L808'菌株可溶性糖(醇)及鲜味氨基酸含量高于ww808菌株,有机酸、甜味氨基酸以及鲜味核苷酸含量较ww808菌株低。综合各种呈鲜成分,'L808'和ww808菌株的等鲜浓度值(EUC)分别为38.70 g MSG/(100 g)和53.38 g MSG/(100 g),ww808菌株鲜味呈鲜效果较'L808'菌株更突出。  相似文献   

2.
分析工厂化栽培杏鲍菇副产物(菇头、异形菇)的主要营养成分,并采用国际通用的非生物评价法,评价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与杏鲍菇商品菇相比,杏鲍菇副产物灰分、粗脂肪、粗多糖、Ca、Fe、Zn、Se等营养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粗蛋白还高出20.69%;杏鲍菇副产物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达16.38g·hg-1,必需氨基酸总量为6.16g·hg-1;从化学评分(CS)、氨基酸评分(AAS)和氨基酸比值系数(RCAA)分析,杏鲍菇副产物第一限制氨基酸为含硫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但赖氨酸和苏氨酸含量较高,可与谷物类食物互补搭配;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生物价(BV)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略低于杏鲍菇商品菇;营养指数(NI)与香菇相当,略高于商品菇;杏鲍菇副产物营养丰富,开发潜力大。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来自不同企业杏鲍菇产品的氨基酸特征,分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测定了5种上海市售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的氨基酸组成,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区分必需氨基酸(IAA)特征,并基于现行国际模式谱,采用系统的模型评价了其蛋白质品质。结果表明:参试杏鲍菇的平均粗蛋白含量为22. 8 g(100 g) DW,平均IAA总量为589. 55 mgg pro。PCA很好地区分了各产品,获得的PC1和PC2一共解释了92. 49%的IAA差异。杏鲍菇蛋白含有18种常见氨基酸,包括全部8种IAA,其中甲硫氨酸含量最高(22. 28 mgg DW)。除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色氨酸外,其余IAA的氨基酸评分和美国科学院模式评分均超过100。杏鲍菇蛋白的氨基酸平衡性有限(氨基酸比值系数0. 37—3. 35,必需氨基酸指数113. 89—142. 89),低于鸡蛋蛋白,其IAA分布与肉禽、谷类食品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4.
杏鲍菇不同菌株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0种杏鲍菇菌株的菌盖直径、菌柄直径、菌柄长度、单菇鲜质量等的比较试验,筛选高产、优质、适宜工厂化栽培的菌株。结果表明,1号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强,菌丝生物量高,菌柄长,子实体硬,栽培周期短。这可为杏鲍菇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山西农业科学》2016,(1):27-29
对山西杏鲍菇主要菌株的栽培特性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杏鲍菇P528和漳杏1号在菌丝特性和生育期特性等方面的表现优于其他供试菌株,且P528略优于漳杏1号,但差异不显著;从2个菌株在第1潮产率和子实体形态等方面来看,漳杏1号优于P528,即漳杏1号适合于工厂化栽培,而P528适合于季节性栽培。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6种梨皮渣为主料的配方,采用袋栽方式培养杏鲍菇,探索不同基质配比对杏鲍菇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栽培料中梨皮渣比例的增加(55%~80%),6种配方栽培出菇的杏鲍菇子实体中水分含量区别不显著;子实体中粗蛋白、还原糖、VC、粗纤维的含量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粗蛋白、粗纤维含量在65%和70%配方处理时有最高值,且显著高于CK;还原糖含量在处理D和处理E时均有最大值但与CK差异不显著;VC含量在处理D时有最高值,且显著高于其他配方和CK.杏鲍菇的常规栽培料部分添加梨皮渣可有效改善杏鲍菇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栽培基质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并对桉树木屑栽培杏鲍菇的主要营养成分和功能氨基酸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配方5 (玉米芯、甘蔗渣、桉树木屑、麸皮、豆粕、玉米粉、石灰和轻钙干重比分别为34.5%、12.3%、22.2%、15%、7.5%、7.5%、0.5%和0.5%)的单产、产出收益、相对净收益均最高,分别为0.512 kg/袋、3.841元/袋、3.131元/袋。不同配方的氨基酸、多糖、蛋白质等的含量存在差异,同一配方的菇蕾与商品菇的氨基酸、多糖、蛋白质等的含量均存在差异。综合产量、品质及效益,配方5最好。配方5在福建中延菌菇业有限公司等基地示范推广4 200万袋,每袋利润较传统阔叶树木屑配方提高了0.08元,企业增收336万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一株野生鸡腿菇ZMM-3菌株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定了鸡腿菇ZMM-3菌株子实体中的营养成分,并将其与栽培种A260菌株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ZMM-3菌株子实体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与A260菌株接近,但粗纤维、还原糖和多糖含量差异显著;ZMM-3菌株的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8.73%,高于A260菌株;除Na元素外,A260菌株子实体的Mg,K,Ca和Fe含量均高于ZMM-3菌株。  相似文献   

9.
通过开展杏鲍菇不同菌株栽培对比试验,认为从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引进的杏鲍菇6号是适合工厂化生产的优良菌株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杏鲍菇产量与培养料养分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量分析杏鲍菇采摘后培养料中水、纤维素、蛋白质的含量,分析其与杏鲍菇栽培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培养料中水分和蛋白质含量决定了杏鲍菇子实体产量的高低;每生产100 g鲜菇,需消耗1271 g培养料水分;培养料中蛋白质含量降至37%时,产量急剧下降;杏鲍菇子实体生产过程中,优先使用纤维素为碳源物质。在基质不断被分解、同化的前提下,随着杏鲍菇收获潮次的增加,木质素含量呈上升趋势,纤维素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蛋白质含量呈直线下降的趋势。提出工厂化栽培中应尽量使用纤维素含量高的有机物质作碳源,适当调高培养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培养料含水量以65%为佳,培养料蛋白质含量37%为工厂化生产的停止点。  相似文献   

11.
白灵菇和杏鲍菇的营养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延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9931-9932
[目的]比较白灵菇和杏鲍菇子实体的营养成分含量。[方法]以市售白灵菇和杏鲍菇鲜品为试材,采用凯氏定氮法和日立835—50型氨基酸分析仪等方法测定了白灵菇和杏鲍菇干品中的氨基酸和常规营养成分。[结果]白灵菇的氨基酸总量为167.2g/kg,其中,必需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0.07%、20.81%和19.20%;杏鲍菇氨基酸总量为140.8g/kg,其中,必需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0.06%、19.39%和24.64%。白灵菇的蛋白质、粗纤维和多糖含量分别比杏鲍菇高2.91%、4.11%和1.28%。杏鲍菇灰分含量比白灵菇高0.92%:[结论]从对食品高蛋白含量要求的角度分析,白灵菇的营养价值优于杏鲍菇;从对食品风味要求的角度来看,杏鲍菇优于白灵菇,  相似文献   

12.
工厂化生产杏鲍菇优良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产量、子实体栽培性状及栽培周期为指标,对7个杏鲍菇菌株进行对比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合工厂化栽培的杏鲍菇菌株。试验结果表明,7号菌株(龙海3号)菌丝生长速度快,生长势旺盛,单瓶产量达343g,菌盖平均直径为3.98cm,菌柄平均长为13.02cm,菌柄平均直径为4.23cm,生物学转化率为57.2%。  相似文献   

13.
以4种酵母抽提物(KA66、FA28、KU012、FA01)为原料,通过分析其金属离子、游离氨基酸、总氨基酸和核苷酸的组成,以滋味活度值(TAV)和味精当量(EUC)为指标分别评价各滋味成分对酵母抽提物滋味的贡献程度和鲜味物质间的协同增鲜作用;并将其加入到鱼糜制品中,通过感官评价和电子鼻分析探究其对鱼糜制品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抽提物KU012中谷氨酸、丙氨酸、5′-IMP、5′-GMP等滋味物质含量最高,TAV值最大,而FA01中丙氨酸、5′-IMP、5′-GMP含量最低,TAV值最小;FA28中总氨基酸含量最高,谷氨酸含量最高;KU012的EUC值最高,1g KU012产生的鲜味强度相当于125.22g单一味精(MSG)所产生的鲜味强度,为125.22gMSG/g;感官结果表明,酵母抽提物可显著改善鱼糜制品的滋味,对腥味也有一定掩蔽作用,KU012感官评分最高;电子鼻的结果表明,加入不同的酵母抽提物后,鱼糜制品的挥发性成分区别较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采用棉籽壳、玉米芯、花生壳、豆秸等4种培养料栽培平菇,并检测不同培养料栽培平菇的产量及多项营养指标,为评价不同培养料栽培平菇的营养价值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4种栽培料中,豆秸栽培平菇产量最高,生物学转化率为116.41%。不同栽培料对平菇中氨基酸含量、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等影响比较明显,其中以花生壳为培养料栽培的平菇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最高,分别为24.62 g和7.39 g;以花生壳为培养料栽培平菇的粗脂肪含量最高,为2.2%;豆秸栽培平菇的总糖含量最高,为47.5%;花生壳和豆秸栽培平菇的粗蛋白含量较高,均为29.42%。  相似文献   

15.
在近自然栽培模式下,从多糖、氨基酸和矿质元素含量等方面探讨5种宿主树种对齿瓣石斛茎条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宿主树种遮荫所形成的小环境因子存在较大差异,各营养成分含量与环境因子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相关性,其中,氨基酸总量、大量矿质元素含量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与所测环境因子均呈极显著相关,氨基酸总量与温度、湿度、光照入射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847、0.806、-0.867,大量矿质元素含量与温度、湿度、光照入射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0.992、-0.987。这一研究提示,宿主树种造成的小环境因子及宿主本身成分的差异,造成了齿瓣石斛茎条石斛多糖、游离氨基酸和微量矿质元素等营养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在生长季节,随着温度的降低、湿度的增加及光照的减少,齿瓣石斛营养成分含量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野生与栽培蓝靛果果实中营养成分的差异.[方法]对3个不同地区的野生和栽培蓝靛果果实进行了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总糖、总酸和花色苷含量测量.[结果]试验表明,维生素含量除VB.含量勃利地区野生与栽培果实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地区维生素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微量元素含量3个地区的Ca和P均有显著性差异,伊春地区的Cu、Zn、K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勃利地区的Fe、Mn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有差异的元素中,除Zn含量是野生小于栽培外,其余均为野生大于栽培.氨基酸含量不同地区部分氨基酸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氨基酸总量及必需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总糖和总酸含量3个地区均无显著性差异.花色苷含量伊春和汪清地区差异显著,且均为栽培果实高于野生果实.[结论]栽培方式和生长环境的改变会影响蓝靛果的营养成分含量,但总体上栽培果实也能提供大量的营养与保健成分,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郭永军  白东清  朱国霞  吴旋  宁博  杜红梅  张志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74-14475,14489
[目的]分析工厂化养殖丁鱥肌肉营养成分。[方法]以18尾平均体重82.8g,平均体长15.84cm丁鱥为试验对象,采用常规分析方法和氨基酸测定方法,测定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水分及氨基酸含量。[结果]丁鱥肌肉鲜样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水分、无氮浸出物含量分别为17.44%、1.94%、1.16%、79.31%和0.15%。18种氨基酸总含量为12.64g(鲜样),其中必需氨基酸总含量为5.30g,占氨基酸总量的41.93%。丁鱥肌肉所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高于WHO/FAO提出的标准。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3.94;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和甘氨酸4种风味氨基酸总含量为4.61g,占氨基酸总量的36.47%。[结论]从常规营养成分和必需氨基酸比例上看,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丁鱥具有较好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8.
以草鱼和鲤鱼作为原料制备发酵鲊鱼,采用液相色谱、气相-质谱联用仪和气相-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测定分析比较发酵草鱼和鲤鱼的呈味核苷酸、游离氨基酸、游离脂肪酸及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结果发现发酵草鱼和鲤鱼中滋味物质差异明显(P <0.05),其中鲜、甜味氨基酸中,发酵鲤鱼中有5种氨基酸TAV大于1,发酵草鱼中只有3种氨基酸TAV大于1,而且发酵鲤鱼的味精当量EUC为2.551g MSG/100g,远大于发酵草鱼(0.661 g MSG/100g)。发酵鲤鱼不饱和游离脂肪酸总量高于发酵草鱼,尤其是油酸(20.339mg/100gvs9.936mg/100g)和亚油酸含量(13.923 mg/100g vs 5.153 mg/100g)。2种发酵鱼中共鉴定出53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发酵鲤鱼中检出酸类1种、醛类8种、醇类8种、酮类6种、酯类8种和其他化合物3种,发酵草鱼中检出醛类2种、醇类7种、酮类5种、酯类15种和其他化合物1种,每种化合物的气味特征各异,呈现出独特的风味。  相似文献   

19.
鲜食甜糯玉米营养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异隐纯合体杂交法培育的甜糯玉米为材料,在适宜鲜食期测定了籽粒中的可溶性总糖、粗蛋白、氨基酸、VE、VB1、VB2、Vc、钙、镁、铁、锰、铜、锌、硒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①粗蛋白与可溶性总糖、蛋氨酸、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蛋氨酸、赖氨酸、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②VB1、VB2、Vc与可溶性总糖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③钙、锰、铜与可溶性总糖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锌与粗蛋白呈显著正相关。④镁对可溶性总糖、粗蛋白、维生素VB1含量的直接效应为负值。  相似文献   

20.
张翠娥  赵书光 《吉林农业》2011,(11):133-133
工厂化栽培杏鲍菇是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园的主打项目,文章根据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的关键技术,从杏鲍菇的栽培袋制作到接种、栽培管理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总结,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