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棕色蘑菇一号菌株菌丝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供试的碳、氮源中,棕色蘑菇一号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可溶性淀粉,最佳氮源是酵母膏;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最适初始pH值为6,最适培养基含水量为65%。  相似文献   

2.
一株野生蘑菇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实验室分离获得的一株野生蘑菇G1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传统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G1菌株子实体菌盖白色,直径2.1~5.6 cm;菌柄粗0.6~1.0 cm,呈中央着生,菌柄和菌褶基端分离;在菌柄上部有单层菌环;有隔菌丝,菌丝体上无锁状联合;一个担子上普遍着生2个担孢子,孢子椭圆形、棕色,孢子的大小为(5.52~6.12)μm×(5.02~5.47)μm。根据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G1菌株为蘑菇属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由Gen 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检索比对可知,G1菌株的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序列与双孢蘑菇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5%。综合形态学观察结果和ITS序列分析结果,最终鉴定G1菌株为双孢蘑菇。  相似文献   

3.
以菌丝的生长速度为指标,筛选松茸0288的人工培养最佳培养基,采用食用菌的CTAB法提取出松茸的DNA,分析其核糖体ITS序列,对人工培养获得的松茸子实体与天然松茸子实体进行同源性鉴定.结果表明:松茸0288菌丝体在培养基A[葡萄糖10 g、琼脂10 g、马铃薯(去皮)100 g、酒石酸铵0.75 g、磷酸二氢钾(KH2 PO4)0.5 g、硫酸镁( MgSO4)0.25 g、蛋白胨1.5 g]中生长速度最快,平均菌丝生长量可达0.575 mm/d,菌丝经人工驯化获得子实体;经核糖体ITS序列分析,人工培养获得的子实体与天然松茸子实体的ITS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其同源性达99%.  相似文献   

4.
以10个双孢菇品种为供试菌株,以杏鲍菇菌糠、干牛粪和玉米秸秆为主要栽培基质,进行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菌丝生长阶段,双20生长速度最快,菌丝长势最好,菌丝洁白且边缘整齐。原基形成的的时间为48 d。在子实体生长阶段,双20菌盖最厚,子实体直径最大,子实体平均产量最高。综合分析比较,双孢菇品种"双20"为杏鲍菇菌糠生产的双孢菇最适宜的品种。  相似文献   

5.
为保护和利用鸡瑽菌(Termitomyces)野生种质资源,在广泛收集临沧鸡瑽菌菌株的基础上,通过测定ITS序列,结合Gen Bank已有序列,分析了供试菌株的分类地位,并进行了最适菌株及其培养基初步筛选研究。结果证明,供试菌株与Termitomyces属内的其他物种能很好地聚在一起,但又被分为明显的两大类和四小类。在YPD培养基上其生长特性存在差异,其中菌株4279表现最优,随后依次是2871与2878,而4288表现最差。菌株4279在供试的11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且在牛粪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浓密,生长速度最快,达(0.77±0.04)mm/d,与在其他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总之,ITS序列分析能够解决鸡瑽菌属种类混淆的问题,可用于真菌的分类鉴定;优良菌株4279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150 g牛粪+20 g葡萄糖+15 g琼脂+2 g蛋白胨,培养基成分对菌丝生长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为真姬菇种质资源的评价和遗传育种提供分子水平的依据和基础,采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和RAPD技术分析了真姬菇不同子实体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供试的5个白玉菇子实体和1个蟹味菇子实体ITS序列长度均为594bp,与已报道的真姬菇菌株ITS序列相似度为99%以上;供试的6个子实体间的遗传相似度变化范围为0.4123~...  相似文献   

7.
部分中国野生双孢蘑菇的DNA鉴定和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1株经同工酶初步鉴定的中国野生双孢蘑菇菌株及作为对照的8株国内外栽培菌株和14株国外野生菌株进行基因组DNA的SRAP和ISSR分析,并对部分菌株进行ITS序列的扩增与序列比对.结果发现中国野生双孢蘑菇与对照菌株的ITS序列同源性高达99%以上,为它们的进一步鉴定提供了DNA水平的依据,也表明同工酶鉴定和ITS序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疆野生中国美味蘑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特征,为丰富和开发中国美味蘑菇种质资源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生物学和ISSR标记技术对20个野生中国美味蘑菇菌株分析遗传多样性。【结果】中国美味蘑菇各菌株的菌落形态、菌丝长势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1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06条清晰的DNA条带,多态性条带176条,多态比率为83.50%。各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 0.60~0.91,遗传相似系数为0.80时,可将20个供试菌株分为8个类群。【结论】新疆野生中国美味蘑菇菌株已开始发生遗传分化,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较好的驯化育种潜力。  相似文献   

9.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重庆市豌豆枯萎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结合形态学和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物进行鉴定,采用无伤接种法测定分离物对豌豆离体叶片、茎秆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从枯萎病样品中分离获得5株菌株,菌落为圆形,初期为白色絮状,后期呈黄棕色至褐色;供试菌株的ITS序列和G3PDH基因序列与Ascochyta pinodes的同源性达到99%;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豌豆叶片及茎秆均有致病性。表明引起重庆市豌豆枯萎病的病原菌为Ascochyta pinodes。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不同茯苓菌株质量并鉴定其遗传关系,为茯苓菌株资源合理利用及优良菌株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11株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平面培养法测定其菌丝生长速率,松树兜栽培法测定其菌核产量,反复转接法测定其遗传稳定性.提取不同茯苓菌株的总DNA,PCR扩增ITS序列,进行ITS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同时检测菌株间的菌丝拮抗性,结合ITS序列分析结果进一步鉴定茯苓菌株遗传关系.[结果]11个供试菌株中,8、9和12号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菌核产量和遗传稳定性均较高,1、7和13号菌株较低.茯苓ITS序列长度为1600bp,其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2、3、4、7和10号菌株与Wolfporia cocos intemal transcribed spacer 1的同源性高达100%,8、9、11、12和13号菌株与W.cocos strain LP-13的同源性达99%,表明供试茯苓菌株属于两个不同的亚种.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1、2、3、4、7和10号菌株聚为一类,菌株间的遗传关系非常接近,存在同种异名的可能;8、9、11、12和13号菌株聚为另一类,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较大,存在种内差异.[结论]通过测定菌丝生长速度、菌核产量和遗传稳定性评价茯苓菌株质量切实可行,ITS序列分析可有效将茯苓菌株鉴定到种级分类单元,并明确茯苓菌株间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选育适合高温期生产的食用菌品种,对采自雷州半岛高温期发生的野生蘑菇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得到菌株YYY。通过对野生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和分离菌株YYY的ITS序列分析,鉴定该野生蘑菇为热带小奥德蘑或淡褐奥德蘑[Oudemansiella canarii(Jungh.)]。通过菌种的制备及培养,在28~34℃条件下成功栽培出菌株YYY的子实体,其前二潮菇的生物学效率为76.8%。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采自内蒙古根河地区的灰紫香蘑进行组织分离与鉴定.[方法]分别选取菌盖处、菌褶与菌柄交界处和菌柄处进行组织分离,将分离物进行ITS序列分析,计算遗传距离,并采用邻接法构建NJ系统发育树.[结果]菌褶与菌柄交界处为最佳分离部位,菌丝生长速度快、洁白细密、污染率低;其次,子实体自然风干3d后再进行分离可有效降低菌丝污染程度;最后分离物经ITS序列测定,系统发育分析证实其为灰紫香蘑.[结论]该方法获得了灰紫香蘑的纯培养菌株,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灰紫香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地认识野生与栽培中国美味蘑菇(Agaricus sinodeliciosus)子实体之间各类营养成分的差别,对两种中国美味蘑菇子实体中多种营养成分进行检测,以氨基酸评分(AAS)、蛋白完全性分析(IOM)、化学评分(CS)、氨基酸比值系数(RC)、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蛋白质校正氨基酸计分(PDCAAS)等参数为指标,分析野生与栽培中国美味蘑菇子实体中的氨基酸特性和蛋白质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栽培中国美味蘑菇子实体中粗蛋白、灰分、总膳食纤维、总维生素和总矿质元素的含量比野生中国美味蘑菇子实体含量高,仅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比野生中国美味蘑菇子实体含量低。栽培中国美味蘑菇子实体中除药用氨基酸和赖氨酸等少数氨基酸外,多数氨基酸的参数评分优于野生中国美味蘑菇子实体,且鲜味和甜味氨基酸含量高。另外,野生与栽培中国美味蘑菇子实体蛋白的必需氨基酸总含量均高于WHO∕FAO∕UNU模式谱(256 mg∕g)和IOM模式谱(262 mg∕g),第一限制氨基酸都是蛋氨酸+半胱氨酸。  相似文献   

14.
【目的】鉴定 1 株在粤北韶关学院内采集的疑似大白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野生菌株,并 筛选其菌丝适宜培养基,为丰富其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该菌株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以该疑似大白口蘑野 生菌株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野生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得到纯菌丝体;通过子实体形态特征分析、菌丝生 物学特性分析和 ITS 序列克隆与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在 PSA 培养基、酵母膏培养基和棉籽壳培养基中进行菌 丝培养试验,筛选菌丝适宜培养基。【结果】该菌株与 GenBank 中报道的大白口蘑具有较高的相似性、Ident 在 82.23%~90.06% 之间,其中与序列 JX041888.1 相似性最高、Ident 为 90.06%。结合传统形态学分析,鉴定该菌株 为野生大白口蘑,命名为 Tsg1。菌丝体均可在 PSA 培养基、酵母膏培养基和棉籽壳培养基中培养,但在棉籽壳 培养基中菌丝体最为浓密粗壮、长势最好,其菌丝生长速度为 3.68 mm/d。【结论】该菌株为野生大白口蘑,棉 籽壳培养基是其菌丝培养适宜培养基。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研究云南省烟草赤星病病原的系统发育关系,提取28份供试菌株的菌丝基因组DNA,进行rDNA ITS序列及两侧ITS序列扩增。28个供试菌株与GenBank中登录的链格孢属7个种(包括5个小孢子种Alternaria citri,A.alternata,A.longipes,A.mali,A.gaisen和2个大孢子种A.porri,A.solani)14个菌株的序列进行聚类分析:42个菌株明显地分成两支,供试菌株与5个小孢子种聚为一个分支,序列同源性高达99%~100%,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但另2个大孢子种聚为单独的一支,明显地与供试菌株和其他5个小孢子种区分开。rDNA ITSl 58S ITS2序列在相对保守的基础上又存在一定变异,在一些菌物属的研究中可作为分类鉴定、分子标记、系统发育的重要依据,但通过对世界各地Alternaria菌株序列的分析发现,rDNA ITS1 58S ITS2仅能将大孢子种和小孢子种分开,还不能作为区分不同地域不同来源菌株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红托竹荪在栽培过程中会出现菌种退化问题,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为避免红托竹荪优良性状的退化,以保存1年的红托竹荪菌株为材料,通过菌丝尖端分离复壮和利用竹蛋组织分离、子实体组织分离进行复壮。结果表明:尖端分离的菌丝体复壮效果最好,3株复壮菌株长势为生长浓密;生长速度为1.09~1.15 mm/d,复壮菌株生长速度明显高于保存1年的对照菌株(0.96 mm/d);萌发率、萌发时间、污染率分别为100%、24 h、0%,该方法可用于短期内的菌株复壮。红托竹荪竹蛋组织分离复壮时,菌托膜部位复壮效果较好,3个菌株全萌发;萌发时间均为24 h;菌丝生长速率较快(0.23~0.35 mm/d),且没有污染。红托竹荪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复壮时,也为菌托膜部位复壮效果较好,萌发率为80%~100%;污染率也较低,仅20%;萌发时间24 h;菌丝生长速度较快,为0.34~0.35 mm/d。  相似文献   

17.
白灵侧耳优良菌株筛选及ITS序列标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白灵侧耳的5个引种菌株和1个从PDA培养基上形成的原基组织分离菌株Pn 622的生育期,子实体产量和形态特征进行比较试验,结果Pn 622菌株出发菌株Pn 6的生育期提早了11 d,子实体产量增加11.76%;较其他4个菌株增产8.88 %~70.40 %,表明Pn 622是一个优良的商业化栽培菌株.6个白灵侧耳菌株的子实体形态分为手掌形和长柄漏斗形两类.对Pn 622菌株进行了ITS4&5序列分析,建立了ITS序列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8.
张秀英  尹大川  邓勋  IlanChet  宋瑞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838-13839,13854
为了确定试验菌株是否为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对其菌丝体进行了ITS序列测定和Genbank基因库比对,并通过生长速率法研究其室内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试验菌株的ITS序列长度为589 bp;在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中比对,试验菌株与绿木霉的相似率为98%,可以确定此菌株为绿木霉,Genbank登录号为HM046564; pH对绿木霉培养菌丝生长的影响根据不同的培养基而不同,其中绿木霉在pH =5 ~7的范围内均能较好地生长;供试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适氮源为酒石酸铵和蛋白胨,最适生长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19.
滇黄精腐皮镰刀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病害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进一步通过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方法鉴定该病原菌。结果表明,病原菌菌株的菌丝为白色,背面淡黄色,菌丝体呈絮状、贴基生长、生长茂盛;病原菌菌株的分生孢子有两种形态,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或柱形,小型分生孢子呈卵形或肾形;从菌株的形态学、致病性测定和ITS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扩增食用菌的ITS序列对徐州市售双孢蘑菇、香菇、杏鲍菇和草菇的分类学地位进行了研究,将4种食用菌的ITS序列与Eztaxon数据库中真菌模式菌株数据进行比对,选取亲缘关系最近物种的ITS序列,采用Clustalx 1.8软件和MEGA5.0软件构建分子发育树。研究结果为双孢蘑菇、香菇、杏鲍菇和草菇的ITS序列长度分别为677bp、672bp、605bp和643bp;4种食用菌与亲缘关系最近物种构建的分子发育树表明,双孢蘑菇与模式菌株Agaricus bisporus(登录号:AJ133385)序列相似性为100%;香菇与模式菌株Lentinula edodes(登录号:JQ797414)序列相似性为100%;杏鲍菇与模式菌株Pleurotus ostreatus(登录号:AB733143)序列相似性为100%;草菇与模式菌株Volvariella volvacea(登录号:AY636049)序列相似性为99%。初步确定双孢蘑菇为蘑菇属的Agaricus bisporus;香菇为香菇属的Lentinula edodes;杏鲍菇为侧耳属的Pleurotus ostreatus;草菇为小包脚菇属的Volvariella volvac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