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刊讯:2006年5月20日,由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政指挥中心和三峡办水库司共同主办,长江水产研究所、荆州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水产管理办公室及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联合承办,在湖北省荆州开展主题为“珍爱国宝中华鲟,保护长江母亲河”的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向长江放流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中华鲟13.1万尾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12万尾。这是二十多年来,集中放流大规格珍稀濒危动物物种数量最多的一次。这次放流活动,  相似文献   

2.
(本刊特约记者何建湘摄影报道)2006年5月20日,由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政指挥中心和三峡办水库司共同主办,长江水产研究所、荆州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水产管理办公室和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联合承办,在历史名城湖北荆州开展主题为"珍爱国宝中华鲟,保护长江母亲河"的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向长江放流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鲟13.1万尾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10万尾.这是二十多年来,集中放流大规格珍稀濒危物种数量最多的一次.放流仪式由长江水产研究所张显良所长主持,中国渔政指挥中心李彦亮副主任出席放流活动仪式并致开幕词.  相似文献   

3.
《水产养殖》2019,(1):13-13
<正>2018年11月底,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庙滩镇的湖北五合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中华鲟繁育基地成功实现人工养殖子一代中华鲟的人工繁育,获得一批子二代幼苗。这也是该物种首次在鄂西北实现人工繁育。此前,湖北省荆州、宜昌已实现人工繁育中华鲟。农业农村部调查数据显示,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规模已由20世纪70年代1万余尾,减至目前不足100尾。人工增殖放流可使中华鲟的种群数量有所增长,促进中华鲟的有效保护。湖北五合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中华鲟繁育基地,由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规划设计,属于中华鲟的  相似文献   

4.
《水利渔业》2006,26(6):67-67
目前,人工增殖已成为重建和恢复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的重要手段,并在全国得到广泛实施。1983年以来.农业部组织放流中华鲟600多万尾,逐步重建中华鲟长江、珠江、闽江和近海种群,同时对大规格的中华鲟进行标志放流,效果显著;黑龙江省电在黑龙江组织放流施氏鲟、达氏鳇780余万尾;广东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流海龟6万多只,受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国际组织的表彰。近几年,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大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力度,救治、放生包括中华鲟、白鲟、中华白海豚、斑海豹、海龟、江豚等多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万多头(尾),其间涌现出如江苏、四川救治白鲟等一大批先进事例,在社会上产生较好影响。  相似文献   

5.
4月22日是第39个“世界地球日”,在宜宾市长江地标广场举行了四川省2008年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活动,近200万尾鱼儿在三江汇合处浩浩荡荡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其中包括1 000尾国家1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达氏鲟、1万尾国家2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胭脂鱼、12&#183;45万尾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80万尾经济鱼类。“保护水生动物、建设生态文明”是此次增殖放流活动的主题,旨在增殖和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拯救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天,2008年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在湖南、广东、湖北、陕西、贵州、安徽、重庆、四川等地同步举行,计划放流各种规格的国家1、2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206 610尾,其中大鲵6 610尾、中华鲟12万尾、胭脂鱼8万尾保护水生动物建设生态文明@万  相似文献   

6.
廖时权 《内陆水产》2004,29(12):25-25
近日,四川省从宜宾珍稀水陆生动物研究所传来消息,中华鲟驯养全人工繁殖成功。11月3日晚上23时开始,该所长宁基地的中华鲟人工受精卵孵化开始生出鱼苗,第2天,已出苗约6000尾。这标志着国家‘级保护水生珍稀动物中华鲟内塘驯养全人工繁殖成功。这将为我国中华鲟的放流、种群复壮和长江水生动物增殖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水产养殖》2010,(5):12-12
经过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攻关,云南省珍稀野生土著鱼类——丝尾蠖人工养殖获成功并在红河、文山等地实现池塘养殖。此举不但保护了云南省珍稀土著鱼类;也为开发特色水产养殖打下了基础。“土著丝尾蠖池塘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专家组鉴定认为,该研究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8.
永靖县是甘肃省渔业的主产区,现有养鱼池塘seos亩,养鱼网箱s.o‘亩,年产鲜鱼‘co余吨。近年来,这个县针对大宗鱼供大于求,市场销售疲软,经济效益低的实际,及时调整水产养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目前,该县从事特种水产养殖的专业户已发展5户,养殖特种水产品十余种约1.2万尾。其中刘家峡乡大川村二社农民孔德仓独资创办的“刘家峡特种水产养殖场”,修建高效日光温室池塘1900平方米。1996年从湖北、广东、河南、兰州等地引进美国青蛙260对,各类观赏鱼1200尾,到目前已孵化解纠10多万尾,已繁殖各类观赏鱼4万尾,并…  相似文献   

9.
由国家农业部等组织放流的10万尾中华鲟沿江而下,目前已陆续通过长江江阴段。据渔政部门的监测报告显示,江阴渔民严守“禁渔令”,目前无一捕杀现象发生。“拯救中华鲟,保护生命河”,是这次放流的主题。据了解,此次放流的10万尾长10厘米以上的中华鲟幼鱼,从2000年3月10日零时至4月15日24时陆续沿江游经江苏省江阴市。为确保这一名贵珍稀鱼类放流回归过程中平安无事,江阴市渔政部门加大禁渔的宣传和执法力度,确保了万无一失10万中华鲟游经长江江阴段  相似文献   

10.
回眸中华鲟幼鱼保护13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8年以来,崇明县渔政站在东海区渔政局、市渔政处等有关上级部门的领导关心下,共抢救幼鲟2126尾,放流419尾,为保护中华鲟资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保护中华鲟幼鱼是保护中华鲟的重要环节 1980年以前,中华鲟在长江里的年平均捕捞量为400尾至 600尾之间,约 25万公斤,崇明奚家港等地有专门船只从事中华鲟捕捞。1981年葛洲坝截流后,把中华鲟产卵洄游群体阻隔在坝下,并导致产卵群体的多极化。据长江水产研究所有关材料显示,1983-1984年调查认为长江中达到产卵群体的中华鲟资源量为2176尾,…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胚胎发育及幼鱼性腺发育的影响,将受精卵随机分成7组,分别置于0、0.1、0.3、0.5、1.0、2.5、5.0 mg/L SDBS溶液中充氧孵化,统计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选取均重为3 g左右健康的大鳞副泥鳅210尾,随机分成7组,分别置于0、0.1、0.3、0.5、1.0、2.5、5.0 mg/L SDBS溶液中饲养60 d,统计大鳞副泥鳅的死亡情况,取性腺制作组织切片,观察SDBS对大鳞副泥鳅幼鱼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SDBS浓度≤1.0 mg/L时,对大鳞副泥鳅受精卵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鳅苗畸形率无显著影响,SDBS浓度≥2.5 mg/L时,培育周期与孵化周期显著延长,孵化率显著下降,鳅苗畸形率显著上升。大鳞副泥鳅的死亡率随SDBS浓度的升高明显上升,SDBS浓度≥0.1 mg/L时显著抑制精巢发育。  相似文献   

12.
卵形鲳鲹胚后发育阶段鳃的分化和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组织学和扫描电镜等方法,鲹研究了卵形鲳(Trachinotus ovatus)胚后发育阶段鳃的分化和发育及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观察发现,仔稚鱼鳃的早期发育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0~3日龄)为原基期,鳃原基形成但未分化,鳃耙未出现,仔鱼主要依靠鳍褶、皮肤和卵黄囊上的微血管进行呼吸;第2阶段(4~17日龄)为鳃丝分化、发育期,鳃弓、鳃丝、鳃小片、鳃耙逐渐形成,具备鳃的基本结构和形态特点;第3阶段(18日龄之后)为鳃器官生长发育完善期,鳃弓、鳃丝、鳃小片、鳃耙发育完善,鳃的形态和功能与成鱼相似。进一步研究发现,鳃丝总数随仔稚鱼全长和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单个鳃小片面积和总呼吸面积随仔稚鱼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大。结果表明,卵形鲳鲳鲹的分化和发育是与仔、稚鱼的生长、形态发育和功能的完善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显微摄像与形态度量的方法,首次系统观察和描述了五条鰤(Seriola quinqueradiata)胚胎和仔稚幼鱼阶段生长发育的形态与数量特征。结果显示,五条鰤成熟卵子为透明的圆球形浮性卵,卵径长为1.26~1.36 mm,单油球。在水温(22.0±0.5)℃、盐度30、pH 7.6~8.0的条件下,历时35 h 15 min孵化出膜。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发生期、肌肉效应期和脱膜孵化期8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为(4.03±0.27) mm,卵黄囊呈长椭圆形,长度约为全长的3/8。3 DAH(day after hetching, DAH)仔鱼全长为(16.23±1.61) mm,开口,转入混合营养期,开口饵料为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6 DAH仔鱼全长为(4.93±0.17) mm,卵黄囊消耗殆尽,鳔开始充气。10 DAH仔鱼全长为(5.21±0.23) mm,油球消耗完毕,完全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15 DAH仔鱼全长为(6.24±0.66) mm,脊椎末端开始弯曲,至25 DAH时,稚鱼全长为(10.25±1.35) mm,弯曲过程完成,开始摄食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alina)。30 DAH稚鱼全长为(16.23±1.61) mm,开始进行配合饲料转化;40 DAH稚鱼全长为(28.07±2.32) mm,苗种摄食配合饲料良好。65 DAH幼鱼全长为(81.49±5.11) mm,体态与成体相似。研究表明,五条鰤胚胎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2℃~24℃。研究结果可为构建稳定的五条鰤苗种培育技术提供依据,保障深远海养殖优质种苗生产与供给。  相似文献   

14.
At 25 °C, metamorphosis in leopard grouper Mycteroperca rosacea larvae took 60 days after hatching. The total length at day 1 was 1.95±0.22 mm and juveniles reached a length of 30.64±0.23 mm at day 60; the increase was approximately linear. We describe eight stages of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period. Larvae with the yolk sac attached occur from days 1 to 4 (Stages 1 and 2). The preflexion occurs on days 5–20 (Stages 3 and 4). Bending notochord occurred at day 25 (Stage 5). The other morphological changes that precede the juvenile phase occurred progressively until day 60 (Stages 6–8). Allometric growth in the height and length of the head, trunk length, height and length of the tail and the diameter of the eye compared with the total length showed two distinct stages of growth. Inflexion point, where growth is positive, occurred when larvae reached between 18.75 and 21.59 mm, which corresponds to larvae at days 35–40.  相似文献   

15.
斜带石斑鱼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的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28个具体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根据研究观察结果,将斜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5±0.5)℃、盐度31.0p、H 7.8的海水中,斜带石斑鱼胚胎历时28 h 30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孵化出膜。胚后发育主要根据卵黄囊、腹鳍棘及第二背鳍棘、鳞片、体色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又分为早期仔鱼和晚期仔鱼。在水温24.5~29.2℃,盐度28.8~33.5,pH 7.5~8.5的海水中,培育至36 d,发育最快的斜带石斑鱼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42 d,发育最快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斜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腹鳍棘与第二背鳍棘以及鳍棘上小刺的长出与收回。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多纹钱蝶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人工繁育技术, 为其生产性育苗工艺和管理技术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人工养殖的多纹钱蝶鱼经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 对胚胎及胚后发育阶段进行了连续观察、拍照和测量。结果显示, 水温(27.0±1.0) ℃, 盐度 32 条件下, 多纹钱蝶鱼从受精卵发育, 经 18 h 20 min 出膜, 受精后 3 h 进入囊胚期, 4.5 h 进入原肠期, 8 h 进入胚体形成期, 8.5 h 进入器官形成期, 器官形成顺序为视囊期、尾泡形成期、肌节期、脑泡期、耳囊期、尾芽期、尾鳍期、晶体形成期、耳石形成期, 16.5 h 出现心跳, 17.5 h 出现肌肉效应, 18.5 h 完成出膜。多纹钱蝶鱼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 初孵仔鱼全长 1.350~1.655 mm; 水温 26 ℃下, 出膜后 2 d 卵黄囊完全消失; 出膜后 3 d 仔鱼开口, 口裂 0.265~0.280 mm; 出膜后 15 d, 鱼体体色加深, 进入稚鱼期; 19 d, 胸鳍发育完全; 23 d, 背鳍发育完全; 29 d, 尾鳍、臀鳍发育完全; 33 d, 鱼身上鳞片基本长出, 身体不再透明, 发育至幼鱼期, 此时全长 15.625~15.647 mm, 体长 12.013~12.234 mm, 体重 0.045~0.059 g, 心跳 150~159 次/min。  相似文献   

17.
水产动物饲料中益生菌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1929年发现青霉素以来,抗生素就广泛地被应用。从20世纪40年代起,抗生素作为治疗药品和生长促进剂被广泛地应用于养殖业,但随之也产生了许多副作用:许多有害微生物对之产生了抗药性;同时,在抗生素杀死有害微生物时,肠道内的有益微生物也将受到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抗生素在体内的残留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抗生素的有效替代品,而20世纪60年代益生菌的研究给人类提供了新的希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益生菌就被真正重视起来。如今,仅美国准许直接饲喂的微生物就已有43种,年使用量约为8…  相似文献   

18.
Pelagic eggs of pinfish (Lagodon rhomboides), a common marine teleost found along the Atlantic coast of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were induced to mature with mammalian gonadotropins and steroid hormones. The eggs were artificially fertilized and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the eggs and yolk-sac larvae appeared normal. Yolk-sac larvae at 18°C utilized 50% of the yolk stores in 15 h, and of the oil droplet in 17.4 h.  相似文献   

19.
纹缟虾虎鱼胚胎与早期仔鱼的发育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广泛分布于太平洋沿岸。通过对其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的观察,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25个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根据观察结果,将整个发育过程划分为7个阶段:受精卵胚盘形成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形成阶段、器官形成阶段和孵化出膜阶段。在水温(21.5&#177;1.0)℃、盐度4.0、pH7.2-7.5的条件下,经历160h后开始出膜,从心脏跳动期至出膜期历时相对较长,占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的56%以上。在出膜前眼睛开始黑色素沉积,胸鳍、肾脏和膀胱等形成。纹缟虾虎鱼初孵仔鱼全长(2.534&#177;0.078)mm,在水温(22&#177;1.0)℃条件下,5日龄卵黄囊完全消失,初步形成消化器官、循环器官、运动器官和排泄器官,完成早期仔鱼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一、银鱼(r-对策生物)银鱼是栖息近海并有洄游江河特性的淡水鱼,主要分布于中日韩东亚地区,少数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银鱼资源尤为丰富,种类最多,是世界银鱼(银鱼科Salangidae简称)的起源地和主要分布区,领跑国际银鱼市场,奠定了中国银鱼业的地位。全球有6属17种银鱼,有6属15种包括6个特有种分布在中国,其他如日本3属4种、越南3属3种、俄罗斯2属2种,中国以太湖银鱼为代表(表1)。中国银鱼具有生活周期短、世代离散、生殖力强和定居能力广的特点,21世纪以来由于受到环境污染、无序捕捞、湖面减少等影响而使银鱼资源衰减,近几年来渔业部门重视银鱼的开发性保护,北方引进了太湖银鱼,南方则保持野生捕捞、区域保护,较好控制了银鱼滥采无序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