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蚕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坤荣 《中国蚕业》2002,23(2):78-79
家蚕微粒子病是蚕种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目前尚未研制出理想的治疗微粒子病的药剂,浙江省各蚕种场采用全龄漂白粉精洗桑叶虽收到了良好的防微效果,但是费工费时,加大了制种成本.通过对环境和原蚕进行微粒子孢子预知检查,可以及时地了解环境和原蚕中微粒子孢子的有无及分布状况,为制定防微工作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微粒子病由微粒子原虫感染而发生,微粒子原虫能在蚕的幼虫,蛹、蛾、卵各期体内寄生繁殖,形成孢子.蚕种生产中我们利用显微镜检查微粒子孢子,测知各批饲养的蚕儿是否感染微粒子病.  相似文献   

3.
全面净化环境提高防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它有经口食下传染和经卵胚种传染两种途径,但必须先有食下传染才能显现其胚种传染的特点.因此,在通过母蛾检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等手段淘汰带毒原(母)种而控制胚种传染的前提下,严防食下传染是预防微粒子病的关键.而蚕儿随桑叶食下微粒子孢子致病是食下传染的主要途径.比如带毒的蚕粪污染桑叶,野外昆虫患有微粒子病污染桑叶,各龄用桑接触到被微粒子孢子污染的蚕具、饲养人员的手、养蚕用水等均可使蚕食下微粒子孢子而感染致病.由此可见,全面净化生产生活环境、桑园环境、饲育环境和原蚕区环境,消灭微粒子病原是种场控制微粒子病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4.
吴凤祥 《蚕桑通报》2003,34(4):46-46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它严重威胁着蚕种场的生存和蚕业生产的发展。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是蚕种生产中容易被忽视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它可以使我们及时了解微粒子病分布及传染情况,有的放矢,采取针对性“微防”措施,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湖州市蚕业管理总站检验室本着为基层服务的宗旨。自1997年以来,对下属14个蚕种场(所)送检的迟眠蚕、蚕粪、桑叶、桑虫、蚕卵、蛾盒、茧丝物、蚕室及环境中的表土和尘埃等进行微粒子孢子的检测,经过多年检测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1997~2002年六年的检测情况汇总及检测中的体会,分述如下:11997…  相似文献   

5.
在蚕种生产中,微粒子(N.b)病预知检查越来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通过消毒前、后的N.b检查,能够有的放矢,能够知道消毒的效果如何.蚕期的预知检查,能够及时淘汰带毒饲育区(批),降低生产风险.因此,做好预知检查是蚕种生产中重要的防微措施之一.下面谈谈宿迁蚕种场N.b检查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6.
朱洪顺  章孟夫 《蚕业科学》1994,20(4):249-250
家蚕种茧微粒子病合格检验法的研究朱洪顺,章孟夫,李本初,刘子祥,王纯清(四川省蚕种公司)(四川省蚕研所)(三台蚕业局)(三台县鲁班蚕种场)种茧的微粒子病检查常称为预知检查。种茧后期的促进发蛾检查、苗蛾检查、后期蛹检查、蛹中胃检查等因微粒子病原充分增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四川省蚕种生产家蚕微粒子病危害损失严重。主要原因是蚕种胚中带病源增多所致。控制病毒危害的关键措施首先是各级蚕种繁育单位和管理部门全员应具有常备不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危害的意识;其次是坚持执行发现除去病源措施。抓住全过程严格消毒防病,减少养蚕环境病源,做好原种病毒补正检查,减少原种带毒危害,认真做好蚕种繁育各阶段病毒预知检查,严格淘汰带毒蚕卵、蚕、茧、蛹、蛾,禾发现病毒的蚕蛾分小批制种,地、市把住普种母蛾微粒子病合格检验关,超毒蚕种由主管单位监督烧毁处理,原蚕区使用的普种必须是经过全检母蛾无毒的蚕种,逗硬执行这些办法,一定能够控制家蚕微粒子危害。  相似文献   

8.
蒋满贵 《广西蚕业》1997,34(2):58-59
家蚕微粒子病曾因给法国和意大利的蚕丝业以致命性的打击而出名。此病在今天也还是养蚕中危害严重的蚕病。其感染途径有患病雌蛾产下带毒卵,通过母蛾传染给蚕卵的胚种传染;以及病蚕排出带微粒子孢子的粪便,与蚕座内的桑叶一起被健康蚕食下,从而传播给健康蚕的食下传染两大种类。由于微粒子病毒可通过胚种传染,因而要进行母蛾检查,因此对含病毒的母蛾产下的蚕卵.按规定要进行淘汰。昭和43年以后,为了省力化.改一蛾区检查为14~30蛾一批的检查,即转变为集团母蛾检查。  相似文献   

9.
<正>微粒子病的流行,是通过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条途径,使蚕儿感染发病。因此它的病源是带毒蚕种和带毒的养蚕环境、桑叶以及带毒的野外昆虫。我省对三级原种繁育,实行全部对号袋母蛾,全部显微镜检验,发现有毒蛾张,则整张蚕种淘汰。所以种茧育用种,带毒的可能性极小,原蚕区饲养原蚕,在蚕期中大都发育正常,防病预知检查亦未发现有微粒子孢子,直到母蛾镜检时才发现“微毒”,这充分证明原蚕种无毒,主要是在壮蚕期,特别到5龄期防病消毒工作不彻底,受食下微粒子孢子感染的,蚕期没有症状表现,种茧调查成绩和制种量亦影响不大。 80年代以来,我省蚕桑生产发展很快,蚕种供不应求,促使大规模发展原蚕区生产蚕种,现在已有80%左右的普通种是农村原蚕区种茧生产的。由于蚕种场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原蚕区发展的要求,对微粒子病的危害放松警惕,使已被控制的微粒子病又死灰复燃。一般原蚕区春季饲养原蚕,夏秋期饲养丝茧蚕,丝茧蚕用的普通种都是抽样检验母蛾,虽然用的都是合格普通种,但在合  相似文献   

10.
何安蓉  王琦 《蚕学通讯》2004,24(4):38-40
家蚕微粒子病是经蚕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严重威胁着蚕种场的生存和蚕桑事业的发展.目前,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可以从三个方向努力.首先是预防.主要是防止微粒子病对家蚕的感染.常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母蛾检查、环境及桑叶消毒等技术措施为有效手段,并已取得了系统有用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家蚕繁育的全过程.第二为治疗.即主要是对家蚕添食抗微药品,如防微灵、克微宝等,以此来控制家蚕微粒子在蚕体的增殖.第三为育种防治.即用生物工程技术将抗微粒子病基因导入经济性状好的蚕品种内,培养出在感染微粒子病毒的任何浓度下绝对不会发生家蚕微粒子病的蚕种,不过该研究还只是一种设想.  相似文献   

11.
用消特灵全程浸消桑叶对原蚕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一是胚种传染二是食下传染。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微粒子病以后,现在各蚕种生产单位都进行了蚕期迟眠检查及各项预知检查,再经省蚕种公司集团母蛾镜检合格方可发种,即胚种传染途径已基本被切断。但是,目前部分蚕种场在原蚕区生产的蚕种毒率有上升趋势,形势非常严峻,究其根源,农村原蚕区环境污染是主要因素,特别是桑叶被污染,各种桑螟、野蚕、毛虫、菜粉煤等鳞翅目昆虫与家蚕微粒子原虫相互感染。当家蚕食下桑叶上的微粒子病原后,便很容易传染。近几年来,一些种场采取叶面消毒措施,并已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2.
祝赛儿 《中国蚕业》2006,27(4):34-35
家蚕微粒子病是蚕种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目前尚未研制出理想的治疗药剂,只能预防为主。浙江省已形成了“三控一严”(即控制胚种传染、控制桑园虫害、控制环境污染和严格管理)的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并在全省建立了严格的预知检查体系。预知检查是对原蚕饲育前的外界因子(蚕室周围环境、桑园昆虫等)和原蚕饲育过程中(迟眠蚕、苗末蛾等)进行微粒子病检查。它可以及时了解环境和原蚕生产中微粒子孢子的存在及分布情况,为制定防微工作措施提供决策依据等。由于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预知检查要把握好…  相似文献   

13.
家蚕微粒子病流行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杂交蚕种生产中的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行了数量统计分析。通过对蚕种生产量与微粒子病的发生量 (淘汰量、有病合格量和有病总量 )、上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量与下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量的相关系数分析 ,以及春季与秋季制种、蚕种场与原蚕区制种的微粒子病发生率的比较 (t测验 )表明 :当防治微粒子病的人为因素的作用被减弱时 ,蚕种生产量、上一季制种中微粒子病的发生、秋季制种和原蚕区等客观因素将成为家蚕微粒子病的流行的主要因子。原蚕区制种中微粒子病的防治技术体系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原虫寄生引起的,是良种繁育威胁最大的传染性蚕病。该病不仅在蚕期能互相传染,而且可以通过蚕卵,由上代传给下代。目前,世界各国均将微粒子病列为检疫对象。因此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是稳定蚕桑生产的重要措施,应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切实加强蚕种生产的管理,严格检验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利于蚕业生产上及时、有序地供应无毒蚕种,探究了春制越年一代杂交种在冬季浴消之前将滞育卵进行冷藏浸酸处理,对孵化蚁蚕进行家蚕微粒子病检疫的可行性。采用该方法从抽样107个批次越年蚕种样本(7 g/批)冷藏浸酸孵化的蚁蚕中检出7个带毒批次,并且与同批次的母蛾及常规成品卵家蚕微粒子病检疫结果一致。依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应用此方法可以提前数月开展春制越年蚕种成品卵家蚕微粒子病检疫。  相似文献   

16.
家蚕微粒子病是影响蚕种生产产量质量的主要因素,蚕业界因微粒子病造成经济损失惨重,所以对微粒子病的研究一直是热门课题.鲁兴萌等通过对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量、上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与下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量的相关系数分析,认为蚕种生产量、上一季制种中微粒子病的发生、秋季制种等客观因素是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刘吉平通过对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所近40年家蚕原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规律及广东省近10年杂交种微粒子病流行情况分析,认为气候、地理是影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的因素.但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程度预测尚未见报道,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程度的预测,对科学决策指导生产至关重要.作者根据湖州市某原蚕区种场19年毒率检测统计资料,应用"马尔柯夫链"对微粒子病发生程度作长期预测探讨,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蚕病。根据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种传染方式特点,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检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探索广西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和流行规律。结果显示,通过严格执行现行检疫技术标准,在蚕种生产中基本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危害。调查发现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对应蚕生产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发生率高,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证明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造成的家蚕食下传染是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蚕种生产中,气象因素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也有影响。气温影响最为重要,降雨、日照起到辅助效果;建立两种基于蚕种微粒子病发生与环境微孢子虫分布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为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桑蚕微粒子病是严重威胁蚕种繁育的毁灭性病害.做好微粒子病的预知检查,能预知微粒子病原菌的存在与分布情况,预测微粒子病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回避蚕种生产的风险,保证蚕种质量.在这几年的三级原种繁育中,我们原种场都把预知检查工作作为防治微粒子病的重要措施来抓,取得了很好的防"微"效果.下面结合笔者从事多年三级原种繁育工作的经验,就如何做好三级原种预知检查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感染家蚕微孢子虫的成品卵检测是业内关注的技术问题之一。用磨碎管分装1 000粒蚕卵并加海绵塞,进行一段式催青的实验室二日孵化率达98.25%或以上,对生产用不同蚕品种、越年或冷藏浸酸蚕种及不同单位生产蚕种的二日孵化率最低为94.40%。用含0.01%十二烷基磺酸钠和2.00%氢氧化钠的溶液浸泡和磨碎蚕卵样本(约1 000粒),固形物去除率为83.38%。5龄起蚕添食感染5×105颗/mL家蚕微孢子虫孢子悬浮液后获取的混合蚕卵,在催青孵化后第7天检出率明显上升。1 000粒蚕卵混入3 000颗家蚕微孢子虫孢子的检出率为100%。蚕卵磨碎液用PBS缓冲液(pH=7.2~7.6)稀释40倍或以上时,qPCR法检测可稳定检出家蚕微孢子虫,检测灵敏度为4×106颗/mL,低于光学显微镜法的1.5×103颗/mL。105个一代杂交蚕种母蛾检疫批(166 623张毛种)母蛾检测和蚕卵集团检测的检出情况类似。不论是母蛾检测还是成品卵检测都涉及家蚕微孢子虫的胚传率和流行病学风险管控的阈值确定,上述研究提供了一种成品卵集团检测的方法,但实际...  相似文献   

20.
骆文  罗海信  何东 《四川蚕业》2005,33(1):13-15
蚕种成品微粒子病检疫是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使用蚕种的质量。农业行业标准《桑蚕一代杂交种NY326—1997》、《桑蚕一杂交种检验规程NY/T327—1997》对成品微粒子病病卵率指标及检疫方法作了具体规定。我省通过开展蚕种成品检疫工作,有效地控制了家蚕微粒子病对蚕桑生产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