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加工工艺对‘紫娟’茶品质的影响,以‘紫娟’鲜叶为原料,分别利用烘青绿茶、晒青绿茶、红茶、白茶及黑茶的加工工艺制作成5种‘紫娟’茶,检测其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下,同一品种‘紫娟’鲜叶制得的茶样所含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紫娟’烘青绿茶中花青素含量最高,晒青绿茶次之;儿茶素的含量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而降低。此外,在黑茶中没食子酸含量最高,在白茶中茶氨酸含量最高,而咖啡碱在红茶中的含量最高。由此可见,不同加工工艺对‘紫娟’茶的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影响较大,其中‘紫娟’烘青绿茶的多酚类物质含量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2.
对黑毛茶接种冠突散囊菌,压制为质量为5 g左右的圆柱形的茯砖茶,再发酵制作微型茯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通过研究茶叶含水量、蒸制时间、渥堆温度及渥堆时间,筛选出合适的工艺条件,并确定制作微型茯茶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影响微型茯茶品质的环境因子依次为:含水率>渥堆温度>蒸制时间>渥堆时间,最优水平为含水率26%,蒸制时间10 min,渥堆温度70℃,渥堆时间2.0 h,在此条件下其发酵的茶叶汤色红艳透明、香气浓郁、滋味甜香醇和。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发口感好、风味独特的新型烤蛋制品,对烤蛋采用冷冻、卤制、烘烤、上色4种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16℃冷冻24 h后的鸡蛋不会出现破裂的现象,冷冻温度为-16℃时蛋黄的弹性最大;最佳的卤制温度和时间组合为70℃,4 h;最佳的烘烤温度和时间组合为190℃,17 min;麦芽糖质量分数5%,其浸泡时间45 min时,成品颜色最佳。  相似文献   

4.
黄檗玉针茶是江西省重新恢复生产的历史贡茶——黄檗茶的一种,为促进其标准化生产,开展了黄檗玉针茶做形工艺技术研究,分析了不同做形条件对黄檗玉针茶品质的影响,优化出做形工艺技术。结果表明,以做形叶含水量为30%时,有利于黄檗玉针茶品质的形成;黄檗玉针茶最佳做形条件是做形温度为120℃、做形叶量为45 g/槽、做形时间为20~25 min,这将促进黄檗茶的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野山椒、越野椒、红干椒和灯笼椒为原料,通过感官评分的方法,探究了4种烤香型辣椒粉的最佳加工工艺。结果表明,烤香型辣椒粉的最优烘烤工艺会因原料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当烘烤温度为115℃,烘烤时间为15 min时,4种辣椒粉均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烤香效果。  相似文献   

6.
普洱茶茶多糖的提取工艺的响应面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解决普洱茶茶多糖的提取工艺中参数设定的问题,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液比这3种主要因素对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普洱茶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为:料液比为1:17,浸提温度为80℃,浸提时间为78.5 min,茶多糖得率为12.72%。采用响应面法分析法对普洱茶茶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可行,茶多糖的提取率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烤烟品种K326烘烤变黄期不同温湿度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通过在变黄主要时段对不同部位烟叶设定4个不同温湿度处理,分析变黄期不同温湿度与烤后烟叶的等级质量,主要化学成分及评吸质量的关系,寻求K326不同部位烘烤变黄阶段最适宜的温湿度。结果表明:K326下、中部叶烘烤变黄阶段最适宜的温湿度为变黄恒定温度38℃,湿球温度34℃;上部叶烘烤变黄阶段最适宜的温湿度为变黄恒定温度38℃,湿球温度35℃。  相似文献   

8.
八三年八月,根据省人民政府的指示精神,对我省毛茶和成品茶的质量下降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质量下降表现在:红毛茶主要是乌条、高火、焦茶、色枯暗;绿毛茶主要是断碎、烟焦味、红梗红叶。综上所述,我省红绿茶存在着香低而不持久、味淡而不纯正。茶叶质量的下降,有栽培管理方面的问题,有机械性能不佳的问题,也有茶农在生产时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的问题,影响因素很多。现就制茶机械对制茶品质的影响,略议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黄友谊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9):222-226
为促进金花菌茶产品的开发,通过人工接种金花菌发酵,分析比较不同茶类、不同绿茶原料对金花菌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茶类原料中以红茶发酵的金花菌茶感官品质最佳,菌香浓郁,绵滑感强,但内含物质含量以晒青发酵的最高;不同绿茶原料中以杀青揉捻叶发酵的金花菌茶品质最佳,汤色橙黄尚明,滋味浓醇绵滑,内含成分丰富。这说明在不同茶类中以红茶为原料更有利于金花菌茶感官品质的形成,晒青原料更有利于金花菌茶理化品质的形成,而以杀青揉捻叶为原料发酵金花菌茶更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
“白族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种茶文化,历史悠久。其饮茶的历史是从唐代开始的,早在南诏时期(公元649~902年),唐代樊绰著《蛮书·云南馆内物产第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它告诉我们茶源于银生城诸山,蒙舍蛮(南诏王室)等饮茶时加配料椒、姜、桂的饮茶方法。一直到明代,《徐霞客游记》记有“一清、二甜、三密茶”的记载。我国文学巨著《红楼梦》里元春省亲中有“茶已三献”的记载。从史料上分析,“白族三道茶”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习俗。最先是烤茶,就是晒青毛茶放在砂罐中…  相似文献   

11.
国家级茶树良种的烘青及炒青绿茶适制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宜制作烘、炒青绿茶的茶树品种,试验分析了‘翠峰’、‘迎霜’、‘舒茶早’、‘凫早二号’和‘祁门槠叶种’等5个国家级良种烘、炒青绿茶的适制性。结果显示:(1)呈味物质含量在5个品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祁门槠叶种’和‘凫早二号’的咖啡碱含量较高,但‘凫早二号’烘青绿茶滋味醇厚,且香气突出;‘迎霜’品种有着较高的酚氨比和酚碱比,其加工为炒青绿茶后,滋味醇厚较爽,且香气较好;‘舒茶早’品种的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较低,虽然其烘青滋味较好,但香气不佳;5 个茶树品种中,烘、炒青绿茶适制性最好的是‘翠峰’品种;(2)本试验分析得出了呈味物质与审评得分的相关性,为今后茶树品种的适制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做形温度对名优祁红品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名优祁红做形工艺中不同除湿与造型温度对成茶品质的影响,除湿设烘干器100℃热风烘坯和电炒锅高温(180±5)℃、中温(160±5)℃、低温(140±5)℃炒坯4组,造型锅温设高(120±5)℃、中(100±5)℃、低(80±5)℃ 3组。对茶样的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测定分析表明:不同除湿温度对茶样的汤色和叶底影响显著,对茶红素(TR)和茶褐素(TB)含量影响极显著;不同造型温度对茶样的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含量影响不显著。烘坯做形比炒坯做形工效高,茶叶品质与中温炒坯做形茶相当,且以中温造型茶样较优;炒坯做形以中温除湿与中温造型茶样为好,低温炒坯除湿茶样的品质较差,高温炒坯除湿掌控不佳时茶样易出现高火的情况。因此,名优祁红做形工艺最佳温控组合为100℃热风烘坯或(160±5)℃炒坯除湿、(100±5)℃造型。  相似文献   

13.
以‘绿岭1号’薄皮核桃为原料,从烘烤工艺出发,在不添加抗氧化剂的前提下,对比不同烘烤温度下薄皮核桃的干燥速率和氧化程度,优化五香薄皮核桃的烘烤条件,达到缩短烘烤时间、降低氧化程度的目的。结果表明,‘绿岭1号’薄皮核桃在60~90℃梯度升温烘烤条件下,干燥时间、氧化程度均明显低于其他烘烤方式,并且产品质量良好。因此‘绿岭1号’薄皮核桃的最佳烘烤条件是60~90℃梯度升温,其次是持续80℃烘烤。  相似文献   

14.
微喷灌施用专用水溶肥在幼龄茶树上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施用不同配方的茶树专用水溶肥对茶园土壤pH、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以及土壤中脲酶、蔗糖酶活性和茶叶品质指标的影响,并阐明土壤酶指标与茶叶品质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茶叶中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分别与土壤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微喷+专用水溶肥”的模式可以降低茶园土壤pH,增强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茶叶品质,为北方幼龄茶园种植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茶树良种加工祁红香螺的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试验以祁门槠叶种为对照,选取安徽1号、安徽3号和凫早2号三个国家级无性良种为试验对象,按照相同采制标准制成祁红香螺茶样,通过对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结果和感官审评的比较,研究不同茶树品种对祁红香螺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无性良种茶样的内含物质丰富,生化成分比例协调;形美质优,感观审评五项因子的综合评分皆高于对照,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凫早2号、安徽3号、安徽1号、祁门槠叶种,说明三个国家级无性茶树良种均可作为生产祁红香螺的选用品种,尤其以凫早2号、安徽3号为宜。  相似文献   

16.
勐海晒青茶品质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深入了解云南勐海县晒青茶品质及内在的优异化学成分,以县内10个乡镇晒青茶(古茶园和生态茶园)为试验材料,采用感官审评与品质成分检测分析结合研究。结果表明,勐海晒青茶条索紧结、显毫色润,滋味较浓,醇厚回甘;古树茶在滋味协调性、浓醇回甘上优于生态茶。总体上化学成分比较丰富,均值含量分别为水浸出物52.34%,氨基酸2.62%,咖啡碱3.94%,茶多酚40%,儿茶素总量18.28%,多酚类单体含量多少依次为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儿茶素(C)>表儿茶素(EC)>没食子酸(GA)>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较一般普洱生茶含量高,尤其是茶多酚、儿茶素总量、GA较为明显;含量变异系数在15%以上的成分为EGC、C、EC、氨基酸。古树茶中EC、氨基酸含量略低于生态茶,氨基酸、EGC、ECG含量变异系数高于生态茶,说明古树茶中的大部分化学成分含量不仅丰富,而且含量变异小。  相似文献   

17.
By means of heat conduction model of the cathode of aluminum electrolytic tank,the gas baking startup technology for electrolytic tank is investigated numerically. Under different baking processes, the change of heating speed,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 the cathode and heating load vs. time are studied.The baking time needed and fuel consumption under different baking processes are discuss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king processes are compured each other. The result reveal the best process to startup electrolytic tank;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work out proper baking process for gas baking startup technology for aluminum electrolytic bath.  相似文献   

18.
枸杞叶茶制作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枸杞叶茶的制作工艺,探讨了烫青、炒青、微波火力杀青,以及不同烘炒方式对叶茶感官质量、茶汤色泽、茶香和叶茶复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选取生长期为6~15 d色泽较好,水分适中,厚实饱满的枸杞叶最为适宜,炒青则更容易彰显出茶汤的香气;烫青时采用质量分数0.04%乙酸锌和0.02%亚硫酸钠的混合溶液进行烫青,4%的蔗糖溶液和0.3%氯化钙硬化液浸漂可改善叶茶的组织状态;烘制能较好地保留叶绿素的含量,能保证茶汤的悦人色泽,但香气和口感欠佳;枸杞叶茶采用处理烫青和炒制为最佳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9.
施帅  陈桃桃 《保鲜与加工》2021,21(5):97-101
以鸭爪为原料,采用3种不同碎红茶末添加方式(冲泡组、直投组、纱包组)制备茶香鸭爪,通过比较成品感官品质、质构特性、过氧化值(POV)、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值和酸价(AV)等指标,筛选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以纱包方式添加2%碎红茶末时,茶香鸭爪感官品质最好.在质构特性上,随着碎红茶末含量的增加,成品硬度和咀嚼性增加,弹性和凝聚力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回复性增加显著.不同添加方式的成品POV和TBARs值均低于对照,其中纱包式的POV较低,2%处理组酸价显著低于1%处理组.综合各品质指标得出,采用纱包方式、添加2%碎红茶末的茶香鸭爪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