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6,(12):2176-2182
目前已知革兰阴性菌的分泌系统共有6种类型,然而在沙门菌中只发现其中5种,即Ⅰ型、Ⅲ型、Ⅳ型、Ⅴ型和Ⅵ型分泌系统,对Ⅱ型分泌系统却未见报道。沙门菌的许多生物学特性是依赖于其分泌系统实现的,通过这些分泌系统,分泌性蛋白质或毒素被转运到细菌胞外,与宿主细胞发生相互作用而发挥其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正蛋白分泌在调控细菌与周围环境的互相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革兰氏阴性菌的分泌涉及内膜和外膜的跨膜转运,已知的6种蛋白分泌系统均显示出相当可观的多样性。而革兰氏阳性菌除了部分蛋白通过其中的几种分泌系统来分泌外,其还进化、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蛋白分泌系统,就是Ⅶ型分泌系统(TypeⅦSecretion System,简称  相似文献   

3.
<正>细菌为了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和扩散,必须分泌一些毒力因子。革兰氏阳性细菌(G+)具有单一胞浆膜,胞浆膜外是一层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革兰阴性细菌(G-)则有两层生物膜,分为内膜(胞浆膜)和外膜,内膜和外膜之间为一层肽聚糖层和外周质间隙。毒力蛋白质的分泌需要跨膜,蛋白质跨膜所依赖的分泌通路称为分泌系统[1]。截至目前,已经在细菌中发现了5种主要类型的分泌系统:Ⅰ型分泌系统(TypeⅠsecretory system,T1SS)、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ory system,T3SS)、Ⅳ型分泌系统(TypeⅣsecretory system,T4SS)、Ⅴ型分泌系统(TypeⅤsecretory system,T5SS)和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ory system,T6SS)[2-4]。  相似文献   

4.
蛋白质分泌在细菌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各种各样的分泌系统,革兰阴性菌可分泌出大量蛋白质,以协调细菌与周围环境及其他细菌间的相互作用。由于细菌毒力的发挥离不开这些蛋白质,故它们在疾病发病机理及抗菌药物开发等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论文围绕不同类型的革兰阴性菌分泌系统及其分泌产物的结构、功能等进行综述,旨在为革兰阴性菌致病机理研究和相关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革兰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的外膜是一种由蛋白质、脂多糖、磷脂等多种物质组成的复合结构,约占细胞壁干重的80%,是革兰阴性菌抵抗外来有毒化合物的第一道防线。孔蛋白(Porins)是外膜蛋白(OMPs)家族中的一类典型膜通道蛋白,1979年Nakae第一次描述了它的特征并将其命名为孔蛋白。孔蛋白的结构在荚膜红细菌(Rhodo bacter capsulatus)中首次得到了精准解析[1],这类蛋白质参与了多种营养物质和有毒小分子(糖、药物、小肽、化学物质)的运输。  相似文献   

6.
病原体在感染的过程中,不仅要努力寻找外在的基本营养物质,又要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清除.这些过程大多都依赖于某些特殊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由细菌自身合成及释放,或存在于细菌表面,或释放到细菌的外环境中,或者是注入到宿主细胞内.这些蛋白质参与了细菌的各种重要生命活动,包括菌毛和鞭毛等细胞器的生物合成、营养物质的获取、对宿主细胞的毒力以及对药物抵抗力的形成等.因此,充分了解这些蛋白质从细胞内膜(IM)、细胞周质和外膜(OM)到达细菌表面的运输过程是了解宿主和病原菌之间联系的关键.分子微生物学已经揭示了革兰氏阴性细菌分泌生物学活性外蛋白的多种不同机制,目前备受关注6个分泌系统即Ⅰ,Ⅱ,Ⅲ,Ⅳ,V,Ⅵ及Ⅶ型分泌系统[1].所有的分泌系统均持有特殊的成分来介导效应蛋白穿过细菌不同的膜结构(即IM、细胞周质和OM).这些分泌途径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组群:Sec依赖性和非Sec依赖性[ 2].其中Ⅱ型分泌系统(T2SS)和V型分泌系统(T5SS)用Sec转移酶和氨基端信号肽运输其效应蛋白,Ⅰ型(TlSS)、Ⅲ型(T3SS)、Ⅳ型(T4SS)和Ⅵ型(T6SS)则采用的不依赖Sec转移酶的机制.Ⅵ和Ⅶ(T7SS)型分泌系统是最近被发现的分泌系统[3-5],还不清楚T7SS的机理,但已知T6SS被认为是许多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的潜在毒力决定因子,能够促进细菌病原体之间,以及细菌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现在对其机制的研究还很缺乏,但已经在不同的动物感染模型中观察到了T6SS表型.  相似文献   

7.
正细菌为了促进生物被膜(Biofilm,BF)的形成、提高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和定植能力,进化出了许多简洁的机制,用来加工、组装和分泌相应的功能性蛋白~([1])。目前已经在细菌中发现了9种分泌系统,包括:Ⅰ型分泌系统(Type Ⅰ secretion system, TISS)由3种蛋白(内膜ABC转运蛋白、周质膜融合蛋白和外膜孔蛋白)组成跨细胞双层膜的复合物,  相似文献   

8.
Ⅲ型分泌系统(Typr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是一种将细菌蛋白通过膜屏障注入宿主细胞的装置,Ⅲ型分泌系统(T3SS)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定植反刍动物储存宿主所必需的,也是引起人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E. coli 注射蛋白质进入上皮细胞使得细菌可以黏附并且促使其长时间定植在动物体内。在此,对关于EHEC Ⅲ型分泌系统调控的研究近况、效应蛋白表达的共调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许多革兰氏阴性细菌借助于细菌的分泌系统来发挥其毒性。革兰氏阴性细菌有5种类型蛋白分泌系统(Protein secretion system),即Ⅰ~Ⅴ型。其中,Ⅲ型分泌系统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Ⅲ型分泌系统广泛存在于动、植物致病菌中。在动物致病菌中,胞外菌利用Ⅲ型分泌系统黏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然后跨越胞膜将特异性蛋白注入宿主细胞内,而存在于空泡中的细菌也利用此系统穿越空泡膜注入蛋白质,从而来调节宿主细胞的功能。研究该分泌系统可能会发现新药的靶子,理解该分泌途径可能对于高毒性的或不稳定的成分的靶向运输等都有重要意义,Ⅲ型分泌系统正日益受到微生物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正外膜囊泡(OMV)是一种由革兰阴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的球状物质。于1963年首次通过电子显微镜发现在紧挨着细菌细胞壁处存在着囊泡状的物质,并认为它可能和细菌的功能有关。直到1999年,Beveridge等再次通过电镜观察外膜囊泡,分析发现其具有很多与致病相关的物质后,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1])。OMV的成分通常包括细菌的脂多糖、外膜蛋白和脂类等,种类和含量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发现影响OMV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