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健康 《饲料广角》2011,(15):39-42
本试验研究妊娠晚期和泌乳早期的母羊在日粮中添加鱼粉对羊初乳和母羊所产羔羊血浆中的脂肪酸组成的影响。8只妊娠100d的初始体重为97±5kg的阿尔科特母羊用于该试验,将母羊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对照组追加豆粕),一组为鱼粉组。在母羊生产前6周和产后7周分别追加豆粕和鱼粉。母羊生产后,在产后的第0d和母羊泌乳期的第36、49d分别采集羊乳样本;在产后的第0、36和49d分别采集哺乳羔羊的血液样本。结果表明,在母羊妊娠晚期和泌乳早期时追加鱼粉可明显提高羔羊血浆中的DHA含量,从而对羔羊的存活率、增加羔羊免疫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日粮中添加亚麻籽对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达  双金  玉荣 《中国奶牛》2011,(4):19-23
本试验主要研究奶牛日粮中添加亚麻籽后对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亚麻籽可极显著提高乳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提高26.94%(P〈0.01);其中明显增加C18:2、C18:3、C20:4、C20:5和C22:6脂肪酸含量,两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中ω-3 PUFA(包括α-C18:3、EPA、DHA)脂肪酸含量和ω-6 PUFA脂肪酸(C18:2、γ-C18:3和C20:4)含量,两组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分别提高78.47%和19.40%。添加亚麻籽可极显著(P〈0.01)降低牛乳中ω-6 PUFA/ω-3 PUFA比值,降低33.10%。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研究对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耐受性不同的奶牛血浆和乳中代谢组的差异,试验选用12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泌乳天数=(114±22) d],饲喂精粗比为4∶6的全混合日粮。在试验期第20和21天晨饲后0、2、4、6、8和12 h监测瘤胃pH值,在早晚饲喂前收集奶样,晨饲6 h后采集颈静脉血,用于测定脂肪酸及代谢物组成。基于奶牛瘤胃平均pH值高低,将奶牛分为SARA易感组(SUS,瘤胃pH=5.76,n=4)和SARA耐受组(TOL,瘤胃pH=6.10,n=4)。脂肪酸测定结果分析显示,与TOL组相比,SUS组奶牛血液及乳中的碳链长度≤C16的脂肪酸含量显著增高(P<0.05),而>C16的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乳中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血浆代谢组结果显示, SUS组奶牛血浆中L-苯丙酮酸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MG(18:0/0:0/0:0)、9-HODE、12(13) Ep-9-KODE、烟酰胺、异戊基肉碱、磷酸肌酸和L-谷氨酸水平显著升高(P<0.05)。乳代谢组分析结果显示,与TOL组比较,SUS组奶牛乳中的1-硬脂酰磷酸甘油丝氨酸和鞘氨醇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甘油磷酰基乙醇胺、3-磷酸甘油和乳清酸等其他14个差异代谢物水平显著降低(P<0.05),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甘油脂代谢及泛酸与辅酶A代谢等代谢途径。综上所述,SARA耐受性不同的奶牛的血浆和乳中脂肪酸及代谢物组成存在较大差异,SUS组奶牛血浆中氨基酸代谢活动增加,乳腺的乳脂从头合成能力较强,而从血液中摄取长链脂肪酸能力减弱,与此同时,易感奶牛乳中磷脂、乳清酸等营养物质水平下降,乳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亚油酸对反刍动物瘤胃中溶纤维丁酸弧菌脂肪酸合成的影响,试验用不同水平亚油酸培养基进行溶纤维丁酸弧菌体外厌氧培养试验,分光光度计测定菌液D600 nm值达到1.0时,在培养基中添加亚油酸,使试验1组(对照)、2、3及4组培养基亚油的浓度分别为0、2.5、5.0及7.5 mg/100 mL,培养24 h后收集菌液检测35种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细菌代谢相关的C8:0、C11:0、C14:0、C15:0、C17:0、C17:1、C18:1(n-9) C、C18:2(n-6) C、C18:3(n-6)、C20:0、C20:2、C20:3(n-3)、C20:3(n-6)、C20:5(n-3)、C21:0、C22:0、C22:2、C22:1(n-9)及C22:6(n-3)脂肪酸随着培养基中亚油酸浓度的提高无显著变化(P>0.05);培养基中添加亚油酸使C10:0、C12:0、C16:0、C18:0、C20:4(n-6)、C23:0、C24:1合成量显著减少(P<0.05);而C15:1及C18:3(n-3)合成量在2.5 mg/100 mL亚油酸组显著增加(P<0.05);C14:1在对照组中合成量最高,在添加亚油酸的试验组中,随着亚油酸含量增加而增加;C24:0在7.5 mg/100 mL亚油酸组合成量最高。综上所述,亚油酸对于溶纤维丁酸弧菌合成脂肪酸有一定影响作用,可抑制C10:0、C12:0、C16:0、C18:0、C23:0、C14:1、C20:4(n-6)等脂肪酸的合成,C15:1、C16:1、C18:3(n-3)含量增加,但超过一定量时合成量会减少。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固始鸡胸肌脂肪酸组成特征及其关键调控基因,试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技术分析了14、22和30周龄固始鸡胸肌组织的脂肪酸组成,通过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鉴定了主要脂肪酸含量相关的核心基因。结果显示:三个发育阶段胸肌组织中均检测到49种脂肪酸,且多数脂肪酸含量在不同发育阶段间差异不显著(P>0.05);胸肌组织中优势脂肪酸为C16∶0、C18∶0、C18∶1N12、C18∶1N9C、C20∶4N6、C18∶1N7、C18∶2N6和C14∶1T,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86%以上。另外,共鉴定到blue、brown、purple、lightyellow、grey60和red共6个特异性转录模块,从中筛选到104个与C14∶0、C16∶0、C17∶0、C18∶1N12、C18∶2N6、C18∶3N6、C20∶1、C20∶2和C20∶3N6等脂肪酸含量相关的核心基因,功能涉及脂肪酸代谢相关的许多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结果表明,固始鸡胸肌脂肪酸含量在不同生长时期存在动态变化且为微效多基因共同调控的复杂数量性状。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采用体外产气法研究抑制瘤胃细菌、真菌、原虫对添加亚油酸和亚麻酸后水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和脂肪酸代谢的影响。体外培养底物0.5 g,精粗比为3:7,分别添加底物干物质量3%的亚油酸和3%的亚麻酸,每组设置5个重复,同时再设立4个组:对照组及抑制原虫、细菌、真菌组。体外模拟瘤胃发酵培养24 h,测定24 h产气量和气体中的甲烷(CH4)含量、瘤胃发酵液的pH、挥发性脂肪酸(VFA)、氨态氮(NH3-N)、微生物蛋白(MCP)浓度以及长链脂肪酸(LFA)组成。结果表明:①在添加亚麻酸情况下,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细菌和原虫生长后产气量显著降低,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后CH4产量显著升高,而抑制原虫生长后CH4产量显著降低(P<0.05);在添加亚油酸情况下,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细菌、真菌或原虫生长后产气量均显著降低,且抑制原虫后CH4产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②抑制细菌、真菌或原虫生长后,添加亚油酸和亚麻酸显著影响了体外瘤胃发酵液pH和MCP浓度(P<0.05),添加亚油酸对NH3-N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细菌、真菌或原虫生长后显著降低了乙酸、丙酸含量(P<0.05);在添加亚麻酸情况下,抑制细菌生长显著降低了丁酸含量(P<0.05);在添加亚油酸情况下,抑制细菌、真菌或原虫生长后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④与对照组相比,在添加亚麻酸情况下,抑制细菌生长显著降低了C11:0、C12:0、C13:0、C14:0、C14:1n5、C15:1n5、C16:1n7、C16:0、C18:3n3、C18:2n6c、C18:0、C20:2n6、C20:3n6、C20:1、C20:3n3、C20:0、C21:0、C22:6n3、C22:2n6、C22:0浓度(P<0.05);在添加亚油酸情况下,抑制细菌生长显著降低了C12:0、C13:0、C14:0、C15:0、C16:1n7、C16:0、C17:0、C18:3n6、C18:3n3、C18:2n6c、C18:1n9t、C18:0、C18:2(cis-9,trans-11)、C18:2(trans-10,cis-12)、C20:2n6、C20:1、C20:0、C21:0、C22:6n3、C22:0、C23:0、C24:1n9、C24:0浓度(P<0.05)。由此可见,抑制细菌、真菌或原虫生长后,添加亚油酸和亚麻酸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CH4产量和脂肪酸组成均能产生影响,原虫对产气量和CH4产量贡献最大,细菌对瘤胃液脂肪酸代谢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的接种量的酸奶发酵成熟后以及贮存期间酸奶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方法]分别用体积分数2%、3%和4%的发酵剂接种牛奶,并将发酵成熟后的酸奶密封放入4℃冰箱贮存,用气相色谱方法分别检测原料奶和酸奶发酵成熟后和贮存期间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酸奶在发酵成熟后,短链脂肪酸C4:0、C6:0和C8:0,中链脂肪酸C12:0、C14:0、C14:1、C16:0和C16:1,以及长链脂肪酸C18:3、C20:3、C20:4和C22:6的含量在3种不同接种量的酸奶和原料奶之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并且增加了共轭亚油酸(CLA)的含量,其中以3%接种量的酸奶变化最为明显。3种不同接种量的酸奶在贮存期间脂肪酸变化不显著。[结论]研究表明酸奶可以降低使人易患心血管疾病的C14:0和C16:0等的含量,还可以增加对人体有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C22:6(DHA)的含量,其中以3%接种量的酸奶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8.
新疆牧区传统酸奶干酪的营养成分及脂肪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对新疆主要牧区牧民传统方法制造的酸奶干酪营养成分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酸奶干酪样品中水分含量在5%FAT,质地干硬。pH值和总酸含量分别为3.9±0.2和5.6%±0.4。粗灰分、粗蛋白质和总脂肪含量分别为5.7%,52.0%和18.6%,其中粗脂肪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大(6.3%-31.1%)。酸奶干酪脂质中检测出近20种脂肪酸,其中油酸(C18:1)含量最高,占总脂肪酸的32.7%。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81.1%。  相似文献   

9.
广西水牛乳脂肪酸四季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季节对水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春、夏、秋、冬4个季节广西地区生鲜水牛原乳720份,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水牛原乳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以分析水牛乳脂肪酸四季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水牛原乳共检出38种脂肪酸,除C13:0、C15:0、C16:0和C20:4n6外,季节对其他脂肪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含量在四季差异不显著(P>0.05),冬季短链脂肪酸(SCFA)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夏季长链脂肪酸(LCFA)总含量和单不饱和脂肪酸(SUFA)总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而夏季中链脂肪酸(MCFA)总含量和饱和脂肪酸(SFA)总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5);夏季ω6系列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冬季(P<0.05),春、秋两季ω3系列脂肪酸总含量显著高于夏、冬季节(P<0.05);ω6与ω3系列脂肪酸比值在春季最低(4.43),其次是秋季和冬季,夏季ω6/ω3值最高(6.32)。由此可见,不同季节对水牛原乳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影响,欲优化脂肪酸组成应合理改善日粮结构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滩羊和小尾寒羊不同部位脂肪酸组成的差异,试验对滩羊和小尾寒羊股二头肌、背最长肌和臂三头肌3个部位31种脂肪酸的停留时间和浓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1种脂肪酸在滩羊和小尾寒羊不同部位羊肉中的停留时间均为差异不显著(P>0.05),但脂肪酸停留时间随着脂肪酸中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脂肪酸C16:0、C18:0、C18:2n6c在滩羊和小尾寒羊不同部位羊肉中的浓度均高于其他脂肪酸,脂肪酸C17:0在滩羊和小尾寒羊不同部位羊肉中的浓度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1.
艾君涛 《饲料广角》2011,(14):24-26
小麦DDGS替代传统的玉米DDGS有诸多优点.如小麦DDGS的淀粉含量较低.而粗纤维和植物油含量相对较高.同时对动物脂肪的反式和共轭亚油酸(CL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合成有积极作用。当母牛育成日粮中分别用0、20%、40%和60%的小麦DDGS替代蒸汽压片大麦时.日粮的油脂从1.9%增加至3.7%.但日粮中的脂肪酸含量基本一致.随着母牛日粮中DDGS含量的增加.牛膈肌总的脂肪酸含量呈线性下降趋势(P=0.031):同时胸肌和膈肌的18:2n-6(P=0.001)和总的n-6脂肪酸含量呈线性增加趋势(P=0.001).但n-3脂肪酸的含量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组肉牛的胸肌和膈肌的反式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随着DDGS含量的增加.肉牛胸肌的10t-18:1含量线性下降(P=0.033),膈肌的10t-18:1含量呈线性下降趋势(P=0.004);胸肌(P=0.005)和膈肌(P=0.003)的11t-18:1含量都呈线性增加趋势:同时随着牛日粮中小麦DDGS的增加,牛胸肌(P=0.044)和膈肌(P=0.023)的9c11t-18:2的含量也呈现线性增加趋势,且牛胸肌(肚0.086)和膈肌(P=0.039)总的CLA含量也有所增加。总的来看.肉牛日粮中饲喂一定量的小麦DDGS可通过改变牛肉中脂肪酸的含量而改善牛肉品质。  相似文献   

12.
日粮补充植物油籽对奶牛血液脂肪酸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试验选择40头生产性能、泌乳日龄相近的妊娠荷斯坦奶牛,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研究添加不同植物油籽对其血液脂肪酸及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植物油籽对奶牛动脉血浆中顺-9,反-11CLA、C18:3。昭等大部分脂肪酸影响不显著。但膨化大豆fES)、混合油籽(MIX)、整粒全脂大豆组(WS)血浆中反-11C18:3,分别较对照组(CT)提高了132.75%、113.36%和41.01%,差异极显著(P〈0.01)。膨化大豆、混合油籽、整粒全脂大豆组动脉血中瘦素(leptin)较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219.67%、160.66%和85.25%。总的来看,膨化大豆对血浆中反-11C18:1含量和瘦素浓度影响强于其它处理:而处理之间血浆中CLA含量差异不显著,这也间接说明乳脂中的CLA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血液中的反-11C18:1。  相似文献   

13.
放牧前后肉用羊体脂脂肪酸组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100日龄、1岁以及5岁年龄段的杂种肉用羊为实验用羊,采用冷式提取脂肪技术以及气相色谱(GC)技术测定了肉用羊不同阶段体脂脂肪酸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放牧前与放牧后羊体脂脂肪酸表现出显著的变化。在肌肉中,放牧前羔羊、放牧1岁羊及5岁成年羊之间在单链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上有显著的差异(P<0.05)分别为45.22%、27.46%和24.83%。羔羊和1岁羊及成年羊在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异,分别为8.45%、5.78%和5.1%(P<0.05),奇数碳脂肪酸在5岁成年羊肉中为最高,达到6.09%,其次是1岁羊,为5.74%,羔羊最低,仅为2.89%,三个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肌肉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以羔羊为最低,其含量为0.14%,其次是1岁羊,为0.34%,5岁成年羊的含量最高,达于0.41%。皮下脂肪酸在年龄组之间也表现出变化,三个年龄组之间比较,单链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以羔羊为最高46.35%,其次为1岁羊31.55%,最低是5岁成年羊28.45%,三个年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1岁羊最高为5.69%,羔羊次之5.47%,5岁成年羊最低4.86%,羔羊和1岁羊该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5岁成年羊(P<0.0),但是,羔羊和1岁羊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三个年龄组皮下脂肪中奇数碳肪酸的含量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其含量分别为5.46%、5.84%和5.99%。羔羊皮下脂肪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为0.1%,显著低于5岁成年羊(0.2%)。1岁羊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居中为0.14%,与其他两个年龄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研究日粮中追加n-3脂肪酸对马的血浆和红细胞膜组成成分的影响。18匹夸特马被随机分成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匹马。各处理组分别为鱼油组、亚麻粉组和对照组(不添加n-3脂肪酸),其中追加的鱼油中每100g的n-3脂肪酸含有15g二十碳五烯酸(c20:5n-3)和12.5g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追加的亚麻粉中每lOOg的n-3脂肪酸中含有61gα-亚麻酸(c18:3n-3)。所有的马在牧场上自由采食,放牧结束后对马追加精料(每天追加的精料量为体重的1.5%)。追加的鱼油或亚麻粉是混合在精料中的.添加比例是每10%体重6g的鱼油或亚麻粉.试验时间持续70d。试验结果说明,当在马的日粮中追加鱼油或者亚麻粉均可预防马的早期炎症.对其生产性能极其有益。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确定妊娠母羊日粮中添加长链脂肪酸(n-3)鱼油,以及维生素E是否会改变羊的初生行为。将Twin-(n=36)和triplet-(n=12)的妊娠103d的母羊分成4组.4种日粮处理.包括2种脂肪资源[Megalac,棕桐油提取物或鱼油混合物,20:5(n-3)和22:6(n-3)],2种维生素E浓度(50或500mg/kg)进行2×2设计。饲喂鱼油妊娠期延长2d,初生羊血浆中22:6(n-3)的比例增加5.1-fold.大脑中的比例增加10%,而大脑中的20:5(n-3)的比例增加5%。母羊饲喂鱼油而不是Megalac时,日粮高浓度的维生素E缩短羔羊站立的潜在期.而添加鱼油同样缩短出生至哺乳之间的时间43至34min。添加鱼油可降低初乳分泌率(ml/h)和脂肪及蛋白质的产量(g/h)。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母羊日粮添加鱼油可缩短出生至哺乳的时间,延长妊娠期,并且初生大脑中22:6(n-3):20:4(n-6)的比率增加,同时能提高羔羊存活率。但是如何减少鱼油给初乳产量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旨在研究泌乳早期奶牛瘤胃微生物与牛奶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本试验选取江苏省某奶牛场胎次、泌乳天数及产奶量相近的50头荷斯坦奶牛,收集泌乳7和30 d的奶样和瘤胃液样品,测定采食量、产奶量、乳成分及乳脂肪酸含量,同时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瘤胃微生物的组成。结果表明,泌乳7 d的干物质采食量(15.79 kg·d-1)和产奶量(26.81 kg)均极显著低于泌乳30 d的干物质采食量(18.87 kg·d-1)和产奶量(37.47 kg)(P<0.01),而泌乳7 d的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体细胞评分均极显著高于泌乳30 d (P<0.01);泌乳7 d乳中的C6:0、C8:0、C10:0、C12:0、C14:0、C14:1trans9、C14:1cis9、C15:1trans10、中链脂肪酸(MCFA)和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显著低于泌乳30 d (P<0.05),相反地,C17:0、C17:1cis10、C18:1trans6、C18:1trans11、C18:1cis9、C18:1cis11、C19:1trans10、C22:5cis4,7,10,13,16、长链脂肪酸(LC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反式脂肪酸(TRANS)的比例显著高于泌乳30 d (P<0.05)。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泌乳7和30 d奶牛瘤胃细菌的丰富度与多样性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在属水平上,泌乳7 d奶牛瘤胃内的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_1)、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aceae_UCG_014和Ruminococcaceae_UCG_005)、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小杆菌属(Dialister)丰度显著低于泌乳30 d (P<0.05),而球藻菌属(Sphaerochaeta)、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和真细菌(Eubacterium_saphenum_group)属的丰度显著高于泌乳30 d (P<0.05)。此外,牛奶脂肪酸与瘤胃微生物组数据关联分析显示,瘤胃微生物对乳中MCFA含量影响较小,纤维素降解细菌(Ruminiclostridium_1、Ruminococcaceae_UCG_005)与乳中C17:0、C18:1trans6、C18:1trans11和C19:1trans10的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奶牛泌乳早期在生理和采食量上发生了变化,导致瘤胃微生物组成发生改变,进而引起微生物代谢产物和代谢路径发生变化,最终引起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变化,本研究为解析瘤胃微生物调控乳脂代谢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产后奶牛营养调控和提高原料乳品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瑜 《饲料广角》2012,(8):37-40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羔羊日粮中添加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对其肌肉和脂肪组织的影响。羔羊断奶前饲喂教槽料(教槽料分2种,试验组中含PUFA,对照组不添加),之后逐渐饲喂哺乳期日粮。其中教槽料每天可为羔羊提供70%的精料和30%的粗饲料,羔羊断奶时(58.7±2.5d),将48头羔羊根据体重和性别随机分成2组,圈于10个羊舍中饲养,断奶后羔羊的日粮仍分为两种(试验组含PUFA,对照组不添加);断奶后羔羊日粮每天可为羔羊提供80%的精料和20%的粗饲料。断奶前和断奶后用大豆油和亚麻籽油的混合物(混合比例2:1)添加到含有PUFA的羔羊日粮中。当羔羊体重达到60.3±4.2kg时将其屠宰。取出屠宰1h后羔羊皮下脂肪(SQ)和屠宰24h后羔羊第12肋骨处背最长肌(LM)样本测定其脂肪酸组成和其他肌肉特性。总体来看,增加断奶前后羔羊日粮中的PUFA可以明显增加羔羊SQ和肌肉组织中的总PUFA的含量,而对其生产性能和胴体特性却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评价日粮添加大豆油或菜籽油对泌乳山羊产奶量、长链脂肪酸组成及泌乳期山羊及羔羊体重变化的影响。试验选择泌乳山羊15头,采用放牧方式饲养,选择分娩后的羔羊共39只[平均体重为(43.5±1.72)kg],自分娩日起分为3组,对照组放牧采食牧草,处理组在放牧的基础上每天补充20 mL大豆油或菜籽油,试验共进行15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植物油显著降低泌乳山羊的体重损失(P 0.05),但对山羊产奶量和羔羊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 0.05),乳中C4:0、C6:0、C8:0、C10:0、C11:0、C14:0和C18:1脂肪酸的含量显著提高(P 0.05),乳中C12:0、C14:1、C16:0、C18:0、C18:、C18:2和C18:3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降低(P 0.05),此外大豆油和菜籽油组较对照组乳中共轭亚油酸含量显著提高(P 0.05)。结论 :泌乳山羊放牧期每天补充20 mL大豆油或菜籽油对放牧泌乳山羊产奶量和羔羊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增加了乳中共轭亚油酸水平,降低泌乳山羊的体重损失。  相似文献   

19.
张浩 《饲料广角》2011,(10):29-33,50
选取48头羔羊用来评估在13粮中添加不同含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添加时间(断奶前或断奶后)对其生产性能和背最长肌(LM)以及皮下脂肪(SQ)特性的影响.断奶前通过对羔羊进行补饲从而实现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添加.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植物油脂(大豆油和亚麻籽油)为主.其中大豆油和亚麻籽油以2:1的比例添加在羔羊日粮中。将断奶前羔羊随机分成2个日粮组.其中补饲的日粮中含有70%精饲料和30%粗饲料,所有的羔羊自由采食。羔羊在58.7+2.5d时全部断奶.大约48头羔羊随机分成2个13粮组.分别饲养在16个羊舍中。断奶日粮含有80%精饲料和20%粗饲料,所有的羔羊自由采食。羔羊在体重为60.3±4.2kg时屠宰,屠宰1h,取SQ样本;屠宰24h,取其第12肋骨处LM样本用以分析其脂肪酸的组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羔羊的生产性能差异不显著(P≥O.26);同时对照组和试验组的LM和S0的共轭亚油酸(CIJA)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8);但断奶后日粮中添加植物油脂组的SQ样本的反-lO.顺-12CLA含量明显要高(P=O.02);断奶前或者断奶后在羔羊日粮中添加植物油脂的LM总的PUFA含量明显要高于对照组(P=0.02),但LM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有所下降(P=0.04);同时只有断奶后添加植物油脂组的羔羊的SO的PUFA含量有所增加(P=-0.001)。各处理组日粮没有明显增加羔羊LM中CLA的含量.只是在断奶后添加植物油脂组的羔羊的SO中的CLA含量稍有增加。总体来看.在羔羊断奶前后添加以大豆油、亚麻籽油等为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可明显增加羔羊SQLM组织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而对羔羊的生产性能或其他胴体品质没有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意大利荷斯坦弗里斯兰奶牛群的共轭亚油酸、其它选择的乳脂肪酸及其不饱和度的遗传参数。此外,还要考虑牛乳中脂肪酸、乳脂及乳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位于意大利东北部的34个商业牛群中54个半同胞家族的990头奶牛中随机抽取样品。对每个样品进行乳脂、乳蛋白质及单种脂肪酸的百分率分析(像计算总脂肪重量的比例一样计算单种脂肪酸重量)。不饱和脂肪酸的遗传可能性适中,从C16:1的0.14到C14:1的0.19。每种不饱和脂肪酸的遗传可能性都要小于10%。去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及共轭亚油酸/tran~1118:1比例的指数的遗传可能性分别为0.15、0.14和0.15。遗传可能性价值标准差的范围为0.02~0.06。C16:0与C18:0,C14:0与C18:0之间均呈很高的负遗传相关。去饱和度指数与C14;0及C16:0之间也呈很高的负遗传相关(分别为-0.70和-0.72),然而与C18:0之间的遗传相关则接近于0(0.03)。C16:0与脂肪百分率之间的遗传相关呈正值(0.74),意味着脂肪百分率的选择会导致与C16:0相关性的增加,然而,trans—11 C18:1与cis-9及trans-11C18:2含量之间的遗传相关随着脂肪百分率的增加而下降(分别为-0.69和-0.55)。脂肪百分率与14:1/14及16:1/16比例之间的遗传相关为正值,而与18:1/18及共轭亚油酸/trans-11 18:1比例之间的遗传相关为负值。这些结果说明通过基因选择有可能改变牛乳中的脂肪酸组成,这将满足消费者对牛乳及乳制品健康安全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