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猪MC4R基因Asp298Asn位点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畜牧与兽医》2016,(2):23-27
采用PCR-RFLPs方法对杜洛克、长白、大白3个品种共569头种猪的黑素皮质素受体-4(melanocortin-4 receptor,MC4R)基因的Asp298Asn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了不同基因型对7个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均以GA基因型频率最高,大白猪等位基因A的频率高于G,杜洛克和长白则相反;在杜洛克中,GA基因型个体达100 kg体重日龄最短(P0.05),50~100 kg阶段的日增重最大(P0.05),100 kg活体背膘厚最薄(P0.05);在大白猪中,AA基因型个体达50 kg体重日龄、达100 kg体重日龄最短(P0.01),50~100 kg、30~100 kg阶段的日增重提高(P0.01),100 kg活体背膘厚最薄(P0.05);长白猪不同基因型在所有性状上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MC4R基因Asp298Asn位点确实与某些品种猪的生长性状显著关联,但在不同品种中,该位点的具体效应可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猪生长性状分子辅助选择标记在不同群体中的遗传效应,本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在杜洛克猪、大白猪、长白猪和豫南黑猪群体中对生长性状相关候选基因MC4R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MC4R的D298N变异位点在4个猪群中均存在多态性,其中G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性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杜洛克猪群体中,GG基因型个体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AA基因型(P0.05);在长白猪群体和大白猪群体中GG基因型个体的平均日增重具有高于AA、AG基因型的趋势,料重比有低于AA、AG基因型,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3.
采用PCR-TaqI-RFLP技术,检测了9个中国地方猪种、3个外来猪种和1个培育猪种的612个个体及白色杜洛克×二花脸资源家系418头F2个体在MC4R基因D298N主效位点的遗传变异,统计分析了MC4R基因型与日增重、腹脂率及肩、胸、腰、臀部膘厚等生长肥育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G等位基因在中国地方猪种、长白和杜洛克中呈高频分布,而大白和南昌白猪具有高频率的A等位基因;(2)GG基因型个体的胸、腰、臀部膘厚较AA基因型和AG基因型个体厚,GG基因型个体的240日龄重、至240日龄平均日增重大于AA基因型个体,GG基因型个体的腹脂率高于AA基因型个体,差异显著。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MC4R基因对猪生长肥育性状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343头法系大白猪HDAC1基因酶切位点多态性,并对乳头数、达100 kg体重日龄、校正背膘厚、初生重和体长等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法系大白群体中检测到HDAC1基因3种基因型(分别为AA、AG和GG基因型)的存在。HDAC1基因HinfⅠ位点与大白猪达100 kg体重日龄显著相关,G等位基因具有显著降低达100 kg体重日龄的遗传效应,而GG基因型个体的初生重要高于AA基因型个体,GG基因型个体的生长性能有着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MCEE基因作为麒麟鸡生长性状遗传标记的可能性,试验选择1日龄健康麒麟鸡126只,采用Sanger测序法对MCEE基因的3'UTR区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并分析对麒麟鸡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麒麟鸡MCEE基因的3'UTR区检测到2个SNP突变位点,即第8 959位碱基的G/A转换和第9 082位碱基的C/T转换,分别命名为G8959A和C9082T;MCEE基因3'UTR区G8959A位点形成GG、GA和AA 3种基因型,C9082T位点形成CC和CT 2种基因型;MCEE基因G8959A突变位点的GG型个体21日龄体重显著高于GA型个体(P0. 05),极显著高于AA型个体(P0. 01),G为优势等位基因,基因频率为0. 655,GG型为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0. 429;MCEE基因C9082T突变位点的CC型个体21日龄体重显著高于CT型个体(P0. 05),C为优势等位基因,基因频率为0. 786,CC型为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0. 571。说明MCEE基因3'UTR区检测到的2个SNPs位点(G8959A和C9082T)对21日龄麒麟鸡体重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 0. 05或P 0. 01),G8959A位点GG基因型和C9082T位点C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适合作为麒麟鸡生长性状的有效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IGFBP3基因对猪主要生长性状的影响,试验采用PCR-RFLP方法对大白猪、杜洛克猪、长白猪IGFBP3基因的多态性及IGFBP3基因型对体长、体高、瘦肉率、活体背膘、肌肉厚度、0~100 kg日增重、30~100 kg日增重、100 kg体重日龄等主要生长性状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个猪群中均以IGFBP3基因多态杂合子AG基因型占优势,杜洛克猪与长白猪在该位点上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三个品种猪IGFBP3基因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均表现为中度多态。IGFBP3基因的GG基因型对大白猪的体高、瘦肉率的影响较大,对杜洛克猪的瘦肉率、肌肉厚度的影响较大,对长白猪的0~100 kg日增重的影响均接近显著水平。说明GG基因型猪具有体高与瘦肉率较高、生长较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分析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基因部分SNP与猪脂肪沉积性状的关联性。选取国外瘦肉型猪种大约克夏16头、长白猪21头和中国脂肪型地方猪种梅山猪22头以及"大白×梅山"F2代资源家系213头为研究材料,利用PCR-Eco88I-RFLP方法检测PTP-1B基因第7内含子序列存在G/A突变的多态性,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白和长白猪种为单一的A等位基因,而梅山猪种以杂合子GA基因型为主,对213头"大白×梅山"F2代资源家系进行性状关联分析,该位点与猪板油质量、内脂率、胸腰椎间背膘厚等脂肪沉积性状显著相关(P<0.05),且杂合子GA基因型个体的板油质量和内酯率都最低(GA基因型个体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研究猪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D)基因第1外显子上的错义突变位点G32E(g.61399G>A)多态性与北京黑猪脂肪沉积相关性状的关联。利用Sequenom质谱检测平台检测北京黑猪及多个中外猪种群体G32E位点的基因型,并分析该位点多态性与北京黑猪背膘厚及肌内脂肪的关联性。结果发现,在北京黑猪中,G32E位点GG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性状极显著高于GA和AA基因型个体(P<0.01),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联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梅山猪和二花脸猪中,主要以A等位基因为主;而在中国地方猪种民猪、莱芜黑猪、丫杈猪及国外商品猪种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中,G等位基因频率高。初步认为PPARD基因G32E位点多态性对背膘厚性状有显著影响,对肌内脂肪含量性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s,IGFBPs)与动物的生长发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为研究IGFBP3的多态性与猪生长性状之间的关系,本实验采用PCR-RFLP方法对大白猪、杜洛克及长白猪IGFBP3基因内含子2的多态性进行分析,并且研究了IGFBP3不同基因型对体长、体高、瘦肉率、活体背膘、肌肉厚度、0~100 kg日增重、30~100 kg日增重及100 kg体重日龄等主要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IGFBP3基因内含子2共417 bp,在3个猪群中有1个A307G多态位点与猪的生长性状有关,并且都是AG基因型占优势,杜洛克与长白猪在该位点上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10);3个品种猪群IGFBP3基因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34~0.37);IGFBP3基因的GG基因型对大白猪的体高(P=0.068)、瘦肉率(P=0.058)的影响较大,对杜洛克猪的瘦肉率(P=0.099)、肌肉厚度(P=0.079)的影响较大,对长白猪的0~100 kg日增重的影响均接近显著水平(P=0.08)。GG基因型猪具有体高、瘦肉率高和生长较快的特点,为以后猪的育种和选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索猪增食欲素(Orexin)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与梅花星猪各品系生长性状的相关性,以期为猪的高产选育提供一种新的分子标记,进而提高养殖场实际生产经济效益。使用PCR-RFLP方法对安系、梅系和蕲系共59头猪Orexin基因的第G516A位点进行了基因多态性检测,并分析其多态性与平均日增重、采食量、饲料转化效率等重要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猪Orexin基因第G516A位点存在GG、GA和AA 3种基因型,在3个品系里均属于中度多态(0.250.05)。关联分析结果表明,Orexin基因GG、GA基因型对梅花星猪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有极显著影响。说明Orexin基因可作为一个潜在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检测猪脂联素(adiponectin,ADIPOQ)基因外显子2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对山西白猪体重和体尺性状的影响。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了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山西白猪、山西黑猪和马身猪6个猪种392个个体ADIPOQ基因外显子2的多态性,并采用GLM程序分析了ADIPOQ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与山西白猪体重和体尺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在ADIPOQ基因外显子2的89bp处检测到G→A错义突变,引起缬氨酸(Val)向异亮氨酸(Ile)的转变。ADIPOQ基因外显子2存在3种基因型:AA、AB、BB,2个等位基因:A和B。杜洛克猪中只有BB基因型,长白猪、大白猪、山西白猪和山西黑猪中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马身猪中AA基因型频率最高。在引入品种长白猪、大白猪和杜洛克猪中B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96、0.96和1.00;在地方品种马身猪中A等位基因频率(0.52)略高于B等位基因(0.48);在培育品种山西白猪和山西黑猪中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76和0.78,介于引入猪种和地方品种之间。基因型频率分布在马身猪、山西白猪和山西黑猪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杜洛克猪与长白猪、大白猪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长白猪和大白猪间差异显著(P0.05),任意一个引入品种与马身猪、山西白猪和山西黑猪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ADIPOQ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对断奶重有显著影响,其中BB基因型个体28日龄断奶重显著高于AA和AB基因型(P0.05),AA和AB基因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其他性状无显著影响,说明该位点只在个体发育早期阶段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PCR-SSCP技术对猪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基因G3072A位点在大白、长白和杜洛克猪群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了检测,对其与大白猪初生重和早期生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分析的大白、长白和杜洛克猪群体的511个体中,IGF2基因在该位点均呈现多态性,大白、长白和杜洛克猪群体AA、AB和BB基因型均有分布,且大白和长白猪群体均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1),而杜洛克猪群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测序结果显示,等位基因A和B分别对应于核苷酸A和G,在A等位基因中,有(AG)二核苷酸的插入。关联分析表明,在大白猪群中,AA、AB和BB基因型个体的初生重差异显著(P〈0.05),AA和AB基因型个体的21、28和70日龄体重以及从出生~21日龄、21~28日龄、28~70日龄的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1)。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寻找与边鸡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本试验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边鸡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receptor,IGF-ⅠR)基因Alu Ⅰ位点的多态性,并分析该多态位点对边鸡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显示,边鸡IGF-ⅠR基因Alu Ⅰ位点存在多态性,在外显子2的376 bp处有1个G→A突变,产生了GG、GA和AA 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87、0.296和0.017,GG为优势基因型;G等位基因频率为0.835,为优势等位基因。卡方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该基因座位在边鸡群体中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8、14、16和18周龄时,GG基因型个体的体重显著高于GA基因型(P<0.05),GG基因型个体的开产体重极显著高于GA基因型个体(P<0.01),但并不能说明该位点可以作为影响边鸡繁殖性状的遗传标记。IGF-ⅠR基因外显子2的Alu Ⅰ位点(G→A)可能是影响边鸡生长性状的一个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检测猪脂联素(adiponectin,ADIPOQ)基因外显子2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对山西白猪体重和体尺性状的影响。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了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山西白猪、山西黑猪和马身猪6个猪种392个个体ADIPOQ基因外显子2的多态性,并采用GLM程序分析了ADIPOQ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与山西白猪体重和体尺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在ADIPOQ基因外显子2的89 bp处检测到G→A错义突变,引起缬氨酸(Val)向异亮氨酸(Ile)的转变。ADIPOQ基因外显子2存在3种基因型:AA、AB、BB,2个等位基因:A和B。杜洛克猪中只有BB基因型,长白猪、大白猪、山西白猪和山西黑猪中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马身猪中AA基因型频率最高。在引入品种长白猪、大白猪和杜洛克猪中B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96、0.96和1.00;在地方品种马身猪中A等位基因频率(0.52)略高于B等位基因(0.48);在培育品种山西白猪和山西黑猪中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76和0.78,介于引入猪种和地方品种之间。基因型频率分布在马身猪、山西白猪和山西黑猪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杜洛克猪与长白猪、大白猪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长白猪和大白猪间差异显著(P<0.05),任意一个引入品种与马身猪、山西白猪和山西黑猪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ADIPOQ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对断奶重有显著影响,其中BB基因型个体28日龄断奶重显著高于AA和AB基因型(P<0.05),AA和AB基因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其他性状无显著影响,说明该位点只在个体发育早期阶段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4个猪种CAST基因与背膘厚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ST)与猪肉质性状有关,已经作为猪肉嫩度的候选基因.用PCR-RFLP 技术对CAST基因的丝氨酸(Ser) 突变为精氨酸(Arg)进行研究,并用SAS8.02研究了辽宁黑猪、大约克、长白猪和杜洛克4个品种中该突变与背膘厚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辽宁黑猪和大约克猪中检测到AA、AC和CC 3种基因型,而长白猪和杜洛克猪中未检测到CC基因型;辽宁黑猪A的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其他3个猪种(P<0.05);3种基因型间的背膘厚相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阐明猪磷酸酯转移蛋白(phospholipid transfer protein,PLTP)基因第4内含子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位点具有2种等位基因A/a,F4、F5、F6各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172/0.5828、0.4155/0.5845、0.4309/0.5691。取不同基因型纯合子样品进行测序,共发现4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其有3个突变为转换,1个为颠换,多态位点分别为1085、1192、1286和1305 bp。应用最小二乘模型分析不同基因型对生长性状(初生重、45日龄体重、4月龄体重及6月龄体重、体高、体长、管围、背膘厚)的影响。结果显示,F4代各性状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F5代Aa基因型个体初生重及背膘厚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与aa基因型个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F6代aa基因型个体4月龄体重及Aa基因型个体6月龄管围都极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1),aa基因型个体6月龄体高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Aa基因型个体初生重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另外,Aa基因型的雌性个体对初生重及膘厚性状的影响较AA基因型高(P<0.05);Aa基因型雄性个体对管围性状的影响较AA基因型高(P<0.01)。研究结果提示猪PLTP基因Aa基因型对生长性状有着重要的影响,该SNP可能是改良猪经济性状的重要分子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17.
猪催乳素受体基因第8内含子多态性检测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马身猪、山西瘦肉型猪SD-〖KG-*4〗Ⅰ系、SD-〖KG-*4〗Ⅱ系、SD-〖KG-*4〗Ⅲ系和山西白猪等8个猪种372头个体催乳素受体基因(PRLR)第8内含子多态性,检测到A、B、C 3个等位基因和AA、AB、AC和CC 4种基因型。等位基因A在所有品种中频率都较高(0.50~0.62),等位基因B在杜洛克猪中频率较低(0.12),在其它品种中频率为中等(0.24~0.44),等位基因C在杜洛克猪和SD-Ⅲ系中频率较高(0.26),在其他品种中频率很低(0~0.04)。对AA和CC 2种纯合子进行克隆测序和同源序列比较,发现在扩增片段内有4处突变,即G→A、T→C、A→G的转换突变和TTT插入突变,都发生在PRLR基因的第8内含子。利用140头母猪头胎产仔记录和118头山西白猪后备猪生长发育记录,采用最小二乘分析方法研究了PRLR基因型对猪繁殖性状和生长发育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母猪的头胎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差异不显著。但PRLR基因型对后备猪乳头数、6月龄体重和背膘厚等性状有显著影响,AA型个体的乳头数显著高于AC型(P<0.05);AC型个体的6月龄体重和背膘厚显著高于AB型(P<0.05)。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明确羧化全酶合成酶(holocarboxylase synthetase,HLCS)基因突变与杜洛克猪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性。利用Illumina SNP60芯片测序结果研究HLCS基因的突变位点,分析突变位点的多态性信息、突变位点与生长发育性状的关联性及突变位点的单倍型。结果显示,杜洛克猪HLCS基因具有4个SNPs位点:Ssc13:200455646 TC、Ssc13:200458655 GC、Ssc13:200504530 GT、Ssc13:200551864 TG,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呈现中度多态性。关联分析结果发现,Ssc13:200455646 TC位点TT基因型100 kg背膘、剩余采食量均显著高于TC和CC基因型(P0.05);Ssc13:200458655 GC位点GG基因型个体100 kg背膘、剩余采食量均显著高于CG和CC基因型(P0.05);Ssc13:200504530 GT位点GT基因型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GT基因型个体100 kg日龄显著小于TT基因型(P0.05);Ssc13:200551864 TG位点TG基因型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TG基因型个体100 kg日龄显著小于GG基因型(P0.05);其余性状各位点不同基因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Ssc13:200455646 TC和Ssc13:200458655 GC位点呈现高度连锁,Ssc13:200504530 GT与Ssc13:200551864 TG位点呈现高度连锁。结果表明,HLCS基因4个SNPs位点的多态性与杜洛克猪的剩余采食量、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100 kg日龄和100 kg背膘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为猪的生长发育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明确羧化全酶合成酶(holocarboxylase synthetase,HLCS)基因突变与杜洛克猪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性。利用Illumina SNP60芯片测序结果研究HLCS基因的突变位点,分析突变位点的多态性信息、突变位点与生长发育性状的关联性及突变位点的单倍型。结果显示,杜洛克猪HLCS基因具有4个SNPs位点:Ssc13:200455646 T>C、Ssc13:200458655 G>C、Ssc13:200504530 G>T、Ssc13:200551864 T>G,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呈现中度多态性。关联分析结果发现,Ssc13:200455646 T>C位点TT基因型100 kg背膘、剩余采食量均显著高于TC和CC基因型(P<0.05);Ssc13:200458655 G>C位点GG基因型个体100 kg背膘、剩余采食量均显著高于CG和CC基因型(P<0.05);Ssc13:200504530 G>T位点GT基因型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GT基因型个体100 kg日龄显著小于TT基因型(P<0.05);Ssc13:200551864 T>G位点TG基因型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P<0.05),TG基因型个体100 kg日龄显著小于GG基因型(P<0.05);其余性状各位点不同基因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Ssc13:200455646 T>C和Ssc13:200458655 G>C位点呈现高度连锁,Ssc13:200504530 G>T与Ssc13:200551864 T>G位点呈现高度连锁。结果表明,HLCS基因4个SNPs位点的多态性与杜洛克猪的剩余采食量、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100 kg日龄和100 kg背膘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为猪的生长发育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养猪》2019,(5)
试验研究MC4R基因多态性与从江香猪胴体性状的关联性,寻找影响从江香猪胴体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利用DNA直接测序技术,对从江香猪MC4R基因的G1577A、G1699A、T1702A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SHEsis在线软件构建单倍型。在受试群体中,发现MC4R基因的3个SNP位点均有3种基因型,构建4种单倍型,其中H3、H4、H1为主要单倍型,频率分别为42.3%、29.0%、25.7%;最小二乘分析发现,3个SNP位点与肌内脂肪、眼肌面积、背膘厚、皮厚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在G1577A位点上,GA基因型的肌内脂肪、背膘厚、皮厚指标依次高于GG基因型和AA基因型;而眼肌面积为:GG基因型依次高于GA基因型和AA基因型。对于G1699A位点和T1702A位点,肌内脂肪为:EF基因型EE基因型FF基因型,MN基因型MM基因型NN基因型;眼肌面积、背膘厚、皮厚为:EE基因型EF基因型FF基因型,MM基因型MN基因型NN基因型。可以考虑将GA、EF、MN基因型作为影响从江香猪肌内脂肪的有利基因型,将GG、EE、MM基因型作为影响眼肌面积的有利基因型,将AA、FF、NN基因型作为影响背膘厚和皮厚有利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