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探究补饲精料对冷季放牧牦牛瘤胃细菌区系特征的影响,为实施放牧牦牛冷季营养平衡调控提供一定参考。试验用放牧牦牛均选自玉树州称多县歇武镇的同一养殖合作社,其中0.5岁公牦牛12头,等分为放牧组(Am)和补饲组(Tm),补饲组每天需补饲0.5 kg犊牛补饲精料;2.5岁公牦牛12头,等分为放牧组(Cm)和补饲组(Sm),补饲组每天需补饲1.5 kg生长牦牛补饲精料。试验期间,牦牛每天8∶00之前出牧,18∶00之后归牧并补饲精料。结果表明,Tm组0.5岁牦牛瘤胃细菌有效序列、覆盖指数显著大于Am组(P<0.05),而Am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Tm组(P<0.05);Sm组2.5岁牦牛瘤胃细菌覆盖指数极显著大于Cm组(P<0.01),而Cm组Shannon指数极显著高于Sm组(P<0.01)。在门水平上,放牧组和补饲组的0.5岁和2.5岁牦牛瘤胃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Tm组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软壁菌门丰度显著高于Am组(P<0.05),变形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Am组(P<0.01);Sm组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纤细菌门丰度极显...  相似文献   

2.
饲粮精粗比对泌乳水牛瘤胃细菌和甲烷菌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精粗比对泌乳水牛瘤胃细菌和甲烷菌区系的影响。选取15头健康杂交后备泌乳水牛,按体重、采食量等相近原则随机分为3组,每组5头,分别饲喂精粗比为0∶100(全粗料组)、35∶65(低精料组)、50∶50(中等精料组)的混合饲粮。试验为期40 d,其中前10 d为预试期。在试验结束后第1天,经口腔抽取瘤胃液抽提微生物DNA,采用Illumina Miseq PE250平台研究瘤胃细菌和甲烷菌区系组成。结果表明:1)在门水平上,水牛瘤胃内拟杆菌门(45%~65%)、厚壁菌门(13%~27%)和变形菌门(13%~18%)为主要细菌类别,与低精料组和中等精料组相比,全粗料组提高了拟杆菌门、黄杆菌门和SR1细菌的比例,降低了厚壁菌门、疣微菌门、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细菌的比例;在科水平上,普雷沃氏科(15%~32%)和黄杆菌科(8%~21%)为主要细菌类别,与中等精料组相比,全粗料组、低精料组提高了普雷沃氏科细菌的比例,降低了黄杆菌科、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红蝽杆菌科和双歧杆菌科细菌的比例;中等精料组瘤胃细菌相比全粗料组有更高的多样性。2)水牛瘤胃内,90%以上的甲烷菌为甲烷短杆菌属,其次为热原体属,饲粮精粗比的改变并未影响甲烷短杆菌属在瘤胃内的优势地位。综合得出,全粗料饲粮有提高水牛瘤胃内纤维降解相关细菌比例的趋势,却降低了瘤胃细菌的多样性;饲粮精粗比的差异对水牛瘤胃甲烷菌在属水平上的组成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精料补饲水平对暖季放牧牦牛瘤胃发酵和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公牦牛4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头,以放牧为对照组,3个补饲组分别补饲0.5(Ⅰ)、1.5(Ⅱ)和2.5 kg·d-1(Ⅲ)精料。预试期10 d,正式期60 d。结果表明:1)随着精料补饲水平的提高,瘤胃液pH值,乙酸浓度和乙酸/丙酸值呈线性和二次降低(P<0.05);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浓度呈线性和二次提高(P<0.05);其中补饲Ⅱ和Ⅲ组的微生物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2)4组共产生3138个OTU,其中共有OTU为1337个,占总OTU数目的42.61%,对照组与补饲Ⅲ组独有OTU分别为183和106个;瘤胃液细菌的物种数、Chao1指数和香农(Shannon)指数随精料补饲的提高呈线性和二次降低(P<0.05)。3)在门水平上,瘤胃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呈线性和二次提高(P<0.05);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随精料补饲水平提高呈线性和二次降低(P<0.0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随精料补饲水平的提高呈线性提高(P<0.05)。在属水平上,随精料补饲水平的提高,瘤胃普雷沃菌属_1(Prevotella_1)、克里斯滕森菌科_R-7(Christensenellaceae_R-7)及普雷沃氏菌科_UCG-001(Prevotellaceae_UCG-001)相对丰度呈线性和二次提高(P<0.05);而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和瘤胃球菌科_UCG-005(Ruminococcaceae_UCG-005)相对丰度随着精料补饲水平的提高呈线性和二次降低(P<0.05)。综上所述,适宜提高精料补饲水平能够促进暖季放牧牦牛瘤胃发酵,提高瘤胃部分淀粉相关降解菌的丰度。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烟酸对水牛瘤胃发酵指标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36头健康状况良好,体重接近的杂交泌乳水牛,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4、8、12 g/d烟酸,烟酸与精料混合饲喂,进行预试期14 d,正试期42 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后,胃管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指标,并采用Illumina Miseq PE250高通量测序平台分别测序瘤胃细菌和甲烷菌16S rRNA基因以确定二者区系组成。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2 g/d烟酸提高了水牛日均采食量(P0.05)和瘤胃液氨态氮浓度(P0.05),烟酸各组均显著降低了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TVFA)浓度(P0.05),但未显著影响瘤胃液p H(P0.05)。2)水牛瘤胃内细菌在门水平上主要以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科水平上为普雷沃氏菌科和黄杆菌科;甲烷菌以甲烷短杆菌属为主,占90%以上,其次为甲烷球菌属和热原体属,水牛瘤胃微生物区系总体上与奶牛等其他利用植物纤维的反刍动物相似。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烟酸显著降低了瘤胃内厚壁菌门的比例(P0.05),显著提高了黄杆菌科细菌的比例(P0.05),但对瘤胃甲烷菌区系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添加烟酸改变了水牛瘤胃发酵指标和微生物区系组成,瘤胃发酵指标的变化除了与烟酸对水牛热应激的缓解和消化吸收的影响有关,还与烟酸添加对瘤胃细菌区系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暖季补饲矿物质盐砖对放牧牦牛瘤胃发酵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接近的2.5岁雄性牦牛12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纯放牧,盐砖组则采用放牧+补饲矿物质盐砖的饲养方式。结果表明:盐砖组牦牛瘤胃乙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总挥发性脂肪酸以及氨态氮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第30天对照组和盐砖组的瘤胃液pH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第60天、90天盐砖组的瘤胃液p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补饲矿物质盐砖能显著降低牦牛瘤胃甲烷杆菌、克里斯滕森菌科、克里斯滕森菌R-7等菌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提高了变形菌门、放线菌纲、红细菌科、纤维素单胞菌科等菌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暖季补饲矿物质盐砖能改变牦牦牛瘤胃微生物群落的活性,促进瘤胃发酵,提高牦牛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补饲不同精料对放牧羊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及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放牧羊的科学补饲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以6只杜蒙杂交羔羊为研究对象,运用RISA法对补饲不同精料的放牧羊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及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放牧羊在补饲不同蛋白水平的精料后,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体重显著增加(P0.01)。放牧羊瘤胃微生物主要以硬壁菌门、拟杆菌门为主,Prevotella和Selenomonas ruminantium是瘤胃中分布数量最多的细菌,与瘤胃发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不同精粗比饲粮条件下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精粗比饲粮条件下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的变化。选择24头健康、体重相近、胎次相同、产后3周左右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头),分别饲喂高精粗比饲粮(60∶40,HC组)和低精粗比饲粮(40∶60,LC组),试验期为45 d。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HC组奶牛瘤胃液丙酸比例极显著高于LC组(P0.01),乙酸/丙酸极显著低于LC组(P0.01)。2) HC组奶牛瘤胃细菌操作分类单元数量极显著低于LC组(P0.01)。3) LC组的Ace指数、Chao1指数显著高于HC组(P0.05),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极显著高于HC组(P0.01)。4) LC组奶牛瘤胃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纤维杆菌门、疣微菌门、SR1、软壁菌门、TM7、黏胶球形菌门、迷踪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HC组(P0.01),HC组奶牛瘤胃中变形菌门、螺旋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LC组(P0.01)。5) LC组奶牛瘤胃中纤维杆菌属、瘤胃球菌属、琥珀酸菌属、甲烷短杆菌属、BF311丰度极显著高于HC组(P0.01),丁酸弧菌属丰度显著高于HC组(P0.05); HC组奶牛瘤胃中密螺旋菌属、粪球菌属、Shuttleworthia丰度极显著高于LC组(P0.01),vadinCA11丰度显著高于LC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精粗比显著影响了奶牛瘤胃中细菌总数和多样性。高精粗比饲粮条件下,瘤胃中纤维降解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促进了瘤胃中产酸菌的增殖,从而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研究北方典型草原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和多样性随季节变化的规律。随机选取北方典型草原上终年放牧不补饲的6只蒙古羊,在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6月牧草生长期和8月牧草旺盛期)和秋季(10月中旬),通过口腔采取瘤胃液,利用MiSeq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季节、不同牧草生长时期瘤胃细菌种群的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在夏季牧草生长旺盛期操作分类单元(OTU)和多样性最高,冬季最少,瘤胃细菌夏季和冬季OTU和多样性都差异显著(P<0.05)。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56.93%)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1.52%)为蒙古羊瘤胃中的优势细菌种群;厚壁菌门OTU在8月达到最大值,拟杆菌门OTU在6月达到最大值,均与其他月份差异显著(P<0.05)。在科水平上,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19.09%)、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16.98%)、克里斯蒂娜科(Christensenellaceae,12.11%)、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8.51%)和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8.27%)是蒙古羊瘤胃中的优势种群,分别在夏季(6月或8月)数量达到峰值。在属水平上,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4.79%)、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1.77%)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1.27%)含量最高。因此,北方牧区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以厚壁菌门的瘤胃菌科数量最高,是典型的消化纤维素细菌,符合以牧草为饲的放牧羊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随季节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研究北方典型草原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和多样性随季节变化的规律。随机选取北方典型草原上终年放牧不补饲的6只蒙古羊,在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6月牧草生长期和8月牧草旺盛期)和秋季(10月中旬),通过口腔采取瘤胃液,利用MiSeq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季节、不同牧草生长时期瘤胃细菌种群的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在夏季牧草生长旺盛期操作分类单元(OTU)和多样性最高,冬季最少,瘤胃细菌夏季和冬季OTU和多样性都差异显著(P0.05)。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56.93%)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1.52%)为蒙古羊瘤胃中的优势细菌种群;厚壁菌门OTU在8月达到最大值,拟杆菌门OTU在6月达到最大值,均与其他月份差异显著(P0.05)。在科水平上,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19.09%)、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16.98%)、克里斯蒂娜科(Christensenellaceae,12.11%)、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8.51%)和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8.27%)是蒙古羊瘤胃中的优势种群,分别在夏季(6月或8月)数量达到峰值。在属水平上,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4.79%)、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1.77%)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1.27%)含量最高。因此,北方牧区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以厚壁菌门的瘤胃菌科数量最高,是典型的消化纤维素细菌,符合以牧草为饲的放牧羊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试验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果寡糖对奶牛瘤胃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采用2×2交叉设计,选用4头泌乳阶段相近、胎次相同的中国荷斯坦泌乳奶牛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果寡糖60g/(d·头),每期21d,预饲期14d,正试期7d,交叉试验过渡期14d。分别于饲喂前(0h)和饲喂后2、4、6、9、12h通过口腔导管采集瘤胃液,每期连续采集3d(第16、17、18天),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瘤胃液中菌群结构及其多样性。结果显示,从Alpha多样性指数(Simpson、Shannon)、丰富度指数(Chao、Ace)及Beta diversity热图可知,果寡糖具有降低奶牛瘤胃中细菌多样性的趋势。从门水平上分析,试验组及对照组中奶牛瘤胃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细菌门占总细菌的95%以上,果寡糖显著降低了奶牛瘤胃未注释细菌门的丰度(P0.05),互养菌门丰度有增加的趋势(P=0.075)。从属水平上分析,果寡糖显著提高了奶牛瘤胃假单胞菌属丰度(P0.05),极显著提高了拟杆菌属丰度(P0.01),而脱盐杆菌属丰度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果寡糖的试验组奶牛瘤胃中瘤胃球菌属、丁酸弧菌属、琥珀酸菌属、未注释毛螺菌属丰度分别增加80.0%、7.5%、127.9%和20.0%,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果寡糖的添加对奶牛瘤胃细菌菌群多样性及结构存在一定的影响,果寡糖显著提高了奶牛瘤胃中不发酵糖类的假单胞菌属的丰度,使碳水化合物为发酵源的瘤胃拟杆菌丰度极显著增加,对瘤胃纤维降解菌丰度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YC)对舍饲牦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取4岁、初始体重为(180.31±29.73)kg的健康麦洼公牦牛36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牦牛,分别饲喂YC添加水平为0(Ⅰ组)、0.5%(Ⅱ组)、1.0%(Ⅲ组)和1.5%(Ⅳ组)的全混合日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80 d。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YC添加水平的升高,瘤胃微生物蛋白(MCP)含量显著升高(P<0.05),pH有呈线性降低的趋势(P=0.058),氨态氮(NH3-N)含量有呈二次曲线变化的趋势(P=0.055),乙酸比例及乙酸/丙酸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丙酸和丁酸比例呈显著线性增加(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2)舍饲牦牛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除Chao指数外,其余各指数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门水平上,4组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随着饲粮YC添加水平的升高,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升高(P<0.05),Saccharibacteria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互养菌门的相对丰度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变形菌门和纤维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有呈二次曲线变化的趋势(P=0.065,P=0.064)。属水平上,普雷沃菌属、拟杆菌目BS11和理研菌科RC9为优势菌属,随着饲粮YC添加水平的升高,克里斯滕森菌科R7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与pH和NH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00,P<0.05),奎因氏菌属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与TVF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60,P<0.05),瘤胃球菌科UCG-001和瘤胃球菌科UCG-014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与pH呈显著正相关(r>0.500,P<0.05),瘤胃球菌科UCG-011和瘤胃球菌属2的相对丰度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综上所述,在舍饲牦牛饲粮中添加YC显著影响了瘤胃中微生物的丰富度,影响门和属水平微生物的组成,进而对瘤胃发酵参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精粗比饲粮条件下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的变化。选择24头健康、体重相近、胎次相同、产后3周左右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头),分别饲喂高精粗比饲粮(60∶40,HC组)和低精粗比饲粮(40∶60,LC组),试验期为45 d。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HC组奶牛瘤胃液丙酸比例极显著高于LC组(P<0.01),乙酸/丙酸极显著低于LC组(P<0.01)。2)HC组奶牛瘤胃细菌操作分类单元数量极显著低于LC组(P<0.01)。3)LC组的Ace指数、Chao1指数显著高于HC组(P<0.05),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极显著高于HC组(P<0.01)。4)LC组奶牛瘤胃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纤维杆菌门、疣微菌门、SR1、软壁菌门、TM7、黏胶球形菌门、迷踪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HC组(P<0.01),HC组奶牛瘤胃中变形菌门、螺旋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LC组(P<0.01)。5)LC组奶牛瘤胃中纤维杆菌属、瘤胃球菌属、琥珀酸菌属、甲烷短杆菌属、BF311丰度极显著高于HC组(P<0.01),丁酸弧菌属丰度显著高于HC组(P<0.05);HC组奶牛瘤胃中密螺旋菌属、粪球菌属、Shuttleworthia丰度极显著高于LC组(P<0.01),vadinCA11丰度显著高于LC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精粗比显著影响了奶牛瘤胃中细菌总数和多样性。高精粗比饲粮条件下,瘤胃中纤维降解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促进了瘤胃中产酸菌的增殖,从而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探究海带粉作为饲料原料对饲喂高精料饲粮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及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为(605±36)kg的健康泌乳中后期荷斯坦奶牛1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5头。采用随机试验设计,3组奶牛分别饲喂45%低精料饲粮、55%高精料饲粮和55%高精料+5%海带粉饲粮。试验期为35d,于试验末对晨饲前奶牛经口腔采集瘤胃液,测定其pH,氨态氮、微生物蛋白、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菌群结构。结果显示:1)相比55%高精料饲粮,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瘤胃中pH显著升高(P<0.05),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以及挥发性脂肪酸中丁酸、异丁酸和异戊酸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2)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降低了样本独有的操作分类单元(OUT)数量,但对瘤胃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门水平上,与44%低精料饲粮相比,55%高精料饲粮显著增加了瘤胃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瘤胃中SR1_Absconditabacteria的相对丰度(P<0.05);而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瘤胃中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瘤胃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同时进一步显著增加了瘤胃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相对于45%低精料饲粮,55%高精料饲粮显著增加了瘤胃中瘤胃球菌属2(Ruminococcus_2)和毛螺菌科NK3A20类群(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瘤胃中普雷沃氏菌属1(Prevotella_1)和普雷沃氏菌科UCG-003(Prevotellaceae_UCG-003)的相对丰度(P<0.05);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进一步显著降低了瘤胃中Prevotella_1的相对丰度(P<0.05),并显著增加了瘤胃中Ruminococcus_2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可见,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的海带粉可以改善饲喂高精料饲粮奶牛的瘤胃发酵环境,调整瘤胃菌群结构,对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研究提高饲粮纤维水平对育肥羔羊瘤胃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选择健康无病、体重相近的2月龄杜湖杂交公羔,按照体重随机分为2组,每组38只,分别饲喂不同的饲粮,对照组(LW_CK)饲粮为精料+苜蓿,处理组(LW_EG)为精料+苜蓿+全株玉米青贮+花生秧;试验期150 d,其中预试期20 d,正试期130 d,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择5只羔羊屠宰取瘤胃内容物,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微生物多样性及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处理组羔羊瘤胃中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门水平上,处理组羔羊瘤胃中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对照组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提高纤维水平后显著增加了育肥羔羊瘤胃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对照组与处理组羔羊瘤胃菌群共鉴定出195个属,处理组优势菌属为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_1)和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对照组优势菌属为琥珀酸弧菌属(Succinivibrionaceae)和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_7)。提高饲粮纤维水平,增加了育肥羔羊瘤胃中解琥珀酸弧菌属、密螺旋体属(Treponema_2)、疣微菌属(Ruminococcaceae)、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_1)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琥珀酸弧菌属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适量提高饲粮中纤维水平对育肥羔羊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有一定影响,能够促进部分纤维降解菌的增殖,有利于育肥羔羊的瘤胃发酵和养分消化利用。  相似文献   

15.
旨在通过不同蛋白质、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和纤维素含量对瘤胃微环境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阐明瘤胃优势菌群结构的消长情况,清晰地了解瘤胃微生物对养分的依赖程度,以期为西藏传统放牧补饲及规模化养殖营养配比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选用年龄2岁左右,体重相近((23.77±2.34)kg)的健康彭波半细毛母羊20只,放牧组及舍饲组各10只(每组各2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采用凯氏定氮法、范氏(van soest)法和差值法分别测定放牧组可饲用牧草混合样、舍饲组饲草的粗蛋白、纤维素、NFC含量。饲养半年后,抽取瘤胃液,提取总DNA,构建重组标准质粒对瘤胃细菌进行绝对荧光定量(qRT-PCR)研究。结果:1)在门水平上,发现优势菌群集中在拟杆菌门,其在放牧组的丰度((49.52±6.07)%)比舍饲组((55.52±12.18)%)低6.00%,但差异不显著(P0.05);放牧组厚壁菌门的丰度((43.28±4.59)%)比舍饲组((36.68±9.78)%)高6.60%,两组差异显著(P0.05);放牧组螺旋体门的丰度((1.99±1.75)%)比舍饲组((0.76±0.59)%)高1.23%,两组差异显著(P0.05)。2)通过PLS-DA和LEfSe分析发现,两组间均差异显著的主要细菌有:纤维素或其代谢产物主要依赖菌(放牧组)为假丁酸弧菌属(Pseudobutyrivibrio)、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粪球菌属(Coprococcus)、梭菌属(Clostridium)、厌氧弧菌属(Anaerovibrio)、毛螺旋菌科下一属(Shuttleworthia)、类普雷沃氏菌科下一属(CF231)、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类普雷沃氏菌科下一属(YRC22)、毛螺菌属(Lachnospira)、毛螺菌科下一属(Moryella);高蛋白和NFC或其代谢产物主要依赖菌(舍饲组)为脱硫叶菌属(Desulfobulbus)、奇异菌属(Atopobium)、韦荣球菌科下一属(p-75-a5)、普氏菌属(Prevotella)、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结果说明,合理蛋白质能量水平的饲料,不仅利于蛋白、淀粉依赖菌的增殖,也有利于主要纤维降解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协同纤维降解菌(普氏菌属(Prevotella))的增殖。同时,舍饲组中纤维素分解菌(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螺旋体门(Spirochaetes))的整体丰度值出现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养殖方式及品种对绒山羊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本试验采用自然放牧和放牧补饲2种养殖方式,以阿尔巴斯型绒山羊和大青山型绒山羊为试验动物,测定了瘤胃液pH、氨态氮(NH3-N)浓度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不同养殖方式下,补饲组(II组)瘤胃液pH低于自然放牧组(I组),差异不显著(P0.05);同在放牧条件下,大青山型(I组)瘤胃液pH高于阿尔巴斯型(III组)。补饲组(II组)瘤胃液中的NH3-N和VFA浓度均高于放牧组(I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但2组间的乙酸/丙酸差异不显著(P0.05);I组和III组间的NH3-N和VFA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由于精料的添加,补饲组绒山羊瘤胃发酵特性受到影响,瘤胃微生物促进了对日粮中氮源的利用,而且不同品种类型间的瘤胃发酵特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水平单宁对绵羊瘤胃细菌、产甲烷菌数量和古菌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选取45 kg左右、体况良好的绵羊15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Ⅰ组(对照组,不含单宁)、Ⅱ组(含2%单宁)和Ⅲ组(含4%单宁),每组5只羊。预试期14 d,正试期60 d。于正试期晨饲后6 h使用瘤胃液口腔采样器采集瘤胃液,提取微生物DNA,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瘤胃细菌和产甲烷菌数量,采用Illumina Miseq PE300平台测定瘤胃古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Ⅱ组和Ⅲ组总细菌、白色瘤胃球菌、溶纤维丁酸弧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数量显著低于Ⅰ组(P 0.05);Ⅱ组黄色瘤胃球菌数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组产甲烷菌和甲烷短杆菌数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2)Ⅱ组和Ⅲ组Ace指数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组香农指数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组辛普森指数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而Ⅱ组辛普森指数显著高于Ⅰ组(P0.05)。综上得出,饲粮中含2%和4%的单宁降低了绵羊瘤胃中总细菌和产甲烷菌的数量,也降低了绵羊瘤胃古菌菌群丰度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山谷型藏羊公羊胃肠道微生物组成结构,试验采集了10只放牧+补饲饲养方式下的周岁山谷型藏羊公羊的瘤胃和直肠内容物(指粪便),分别提取其基因组DNA,采用16S rDNA V3~V4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瘤胃和粪便样品微生物门和属水平组成结构、标志微生物、α和β多样性及微生物功能。结果表明:山谷型藏羊瘤胃和粪便样品共得到5 383个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anomic units, OTUs),其中2 144个OTUs为瘤胃样品所特有,1 860个OTUs为粪便样品特有,1 379个为二者共有。瘤胃微生物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相对丰度分别为53.2%、34.9%和3.1%;优势菌属为理研菌科_RC9_肠道菌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和普式菌属_1(Prevotella_1),相对丰度分别为13.5%和12.0%。粪便微生物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相对丰度分别为47....  相似文献   

19.
山羊瘤胃与粪便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山羊瘤胃和粪便微生物的结构与组成。选取6只10月龄波尔山羊,饲喂精粗比为3∶7的饲粮14 d后采集瘤胃液(R组)和粪便样品(F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样品为1个重复)。提取总DNA后用古菌/细菌16S rRNA通用引物扩增V4~V5区,并用Illumina Mi Seq平台测序。结果表明:1)共获得有效序列227 729条,聚类后得13 601个运算分类单位(OTU)。2)所得OTU经物种注释99.337%被归类为细菌界,F组相对丰度最高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65.400%),R组相对丰度最高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60.188%)。3)从所有样品中共检测到129个科,F组中相对丰度最高为瘤胃球菌科(37.705%),极显著高于R组(P0.01),而R组中,相对丰度最高的为普雷沃氏菌科(29.959%),极显著高于F组(P0.01)。4)在粪便样品和瘤胃液样品种共检测到258个属,F组相对丰度最高的属为瘤胃球菌科未分类的属(26.914%),R组相对丰度最高为普雷沃菌属(28.621%)。5)所有12个样品间共发现了14个共享属,其中相对丰度最高的为厚壁菌门下的梭菌属4(Clostridium_Ⅳ,1.748%)。本试验结果表明瘤胃和粪便中微生物组成存在着较大差异,瘤胃中还有许多未被分类鉴定且相对丰度较高的微生物,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的饲养环境及日粮结构对牦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青海牦牛引进山东后的瘤胃菌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青海牦牛瘤胃液可见物种(Observed species)及Chao1指数(Chao1 index)与引进牦牛瘤胃液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ACE指数差异显著(P0.05);青海牦牛菌群丰度显著高于引进牦牛,说明青海牦牛引进山东后瘤胃菌群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引进前后牦牛瘤胃液香浓指数(Shannon index)以及辛普森指数(Simpson index)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青海牦牛引进山东后瘤胃菌群多样性未显著改变。测序数据表明,牦牛瘤胃液中丰度较高的菌群依次是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疣微菌门、互养菌门、软壁菌门、纤维杆菌门;青海牦牛引进山东后菌群结构比例变化显著的门是浮霉菌门和装甲菌门(P0.05),变化显著的属是颤杆菌克属和帕匹杆菌属(P0.05)。数据分析得出,拟杆菌和理研菌科在青海牦牛瘤胃液中起重要作用,而普雷沃氏菌科、琥珀酸弧菌科和产气单胞菌在引进山东牦牛瘤胃液中起主要的作用,推测饲养环境及日粮结构的改变导致了瘤胃菌群及其相关功能的改变。本研究为地域和日粮结构的变化对牦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