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记述了采自额尔齐斯河(中国段)湖拟鲤(Rutilus rutilus)鳃上的一种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指环虫属(Dactylogyrus)的维氏指环虫(Dactylogyrus vistulae Prost,1957);经比较,鉴定为我国指环虫属一新记录种.对其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绘制了特征图,同时与寄生于湖拟鲤鳃上的国内已记述的其它指环虫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采自额尔齐斯河(中国段)湖拟鲤(Rutilusrutilus)鳃上的一种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指环虫属(Dactylogyrus)的维氏指环虫(DactylogyrusvistulaeProst,1957);经比较,鉴定为我国指环虫属一新记录种。对其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绘制了特征图,同时与寄生于湖拟鲤鳃上的国内已记述的其它指环虫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记述了采自额尔齐斯河(中国段)湖拟鲤(Rutilusrutilus)鳃上的一种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指环虫属(Dactylogyrus)的维氏指环虫(DactylogyrusvistulaeProst,1957);经比较,鉴定为我国指环虫属一新记录种。对其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绘制了特征图,同时与寄生于湖拟鲤鳃上的国内已记述的其它指环虫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指环虫病     
《中国水产》2011,(10):48-49
指环虫病是由指环虫属的单殖吸虫寄生于鱼鳃而引起疾病。指环虫属的种类众多,主要致病种类有小鞘指环虫、页形指环虫、鳙指环虫、坏鳃指环虫,常造成鳃的严重损伤,可引起苗种的大批死亡。为我国三类疫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获知吉陶单极虫不同地理株系间的遗传变异及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对吉陶单极虫中国重庆、中国湖北、中国四川、日本盐田、韩国全北、韩国首尔等地理株系进行形态学的比较及基于18S rDNA序列的变异位点、相似度、遗传距离、基因型的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吉陶单极虫各株系孢子形态特征基本一致;18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9.5%~100.0%,变异位点数为0~6个,遗传距离为0.000~0.004;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大部分有鞘膜的单极虫聚为一支,无鞘膜的单极虫聚为另一枝;无鞘膜单极虫依据寄生部位的不同形成了特殊的鳍寄生支系和鳃寄生支系;[结论]吉陶单极虫鞘膜不宜作为该物种鉴定的主要依据,该物种的鉴定仍应以孢子本身的形态及量度为主;虽然单极虫鞘膜的形状和大小并不稳定,但物种自身有无鞘膜可能与其系统发育相关,且单极虫有鞘膜支系与无鞘膜支系可能有着不同的进化模式;吉陶单极虫并未形成与寄生部位相关的特殊分化也未形成地理种群特有的单系。这种遗传格局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各地理分布区吉陶单极虫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株系且各地理株系之间隔离的时间较短或存在较频繁的基因交流,尚未形成较大的种群分化。  相似文献   

6.
额尔齐斯河温氏指环虫的种群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对额尔齐斯河(中国段)东方欧鳊(Abramis brama orientalis Berg)鳃部寄生的温氏指环虫(Dactylogyrus wunderi Bychowsky)进行了取样调查,以期了解温氏指环虫的种群生态学特点。结果表明,温氏指环虫的总感染率为12.92%,平均感染强度为5.70(1~19)。感染率、感染强度在不同体长组的宿主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随着宿主体长(L)的增大,温氏指环虫的感染率在35cm以上的宿主中达到最大,为50%,而平均感染强度在20≤L<25的体长范围内最小,为1.75;温氏指环虫种群在不同体长组宿主中的分布类型主要为聚集分布,且各体长段宿主之间的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单式指环虫在斑重唇鱼(Diptychus maculates)鳃部寄生的空间分布特点, 于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6 月对新疆叶尔羌河流域斑重唇鱼进行了 3 次取样调查,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斑重唇鱼鳃部寄生单式指环虫(Dactylogyrus simplex)的感染情况及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在检查的 325 尾斑重唇鱼中, 共检出 3994 只单式指环虫, 总感染率和平均感染丰度分别为 67.7%和 12.3±1.2; 左鳃及右鳃的感染率分别为 59.4%和 57.2%, 两者之间的感染丰度无显著差异(P>0.05); 在各鳃片中, 鳃Ⅰ(最靠近鳃盖的鳃片)、鳃Ⅱ的平均感染丰度显著高于鳃Ⅳ(P<0.01); 单式指环虫随着宿主的生长, 其感染率、感染丰度和强度先上升, 后下降, 在 13~18 cm 体长组达到最高, 但是各体长组间的感染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 单式指环虫对宿主左右鳃和年龄没有选择偏好性, 但在鳃片分布上更偏好寄生于鳃Ⅰ和鳃Ⅱ, 单式指环虫在宿主种群中的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米氏碘泡虫(Myxobolus miyairii Kudo, 1919)不同寄生部位和不同地理分布的株系差异和遗传分化情况。【方法】基于形态特征、组织向性、地理分布、18S rDNA序列相似度、遗传距离、系统发育,对米氏碘泡虫各株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米氏碘泡虫各株系孢子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米氏碘泡虫重庆株系1(鲶鳃腔膜寄生),重庆株系2(鲶肠寄生)和江西株系(鲶肠寄生)间相似度为98.6%~99.9%,遗传距离为0.000~0.013;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米氏碘泡虫重庆株系2先与江西株系聚支,其形成的进化支再与重庆株系1形成姐妹群关系。【结论】序列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米氏碘泡虫并没有形成地理种群特有的单系,而是依据寄生部位形成肠寄生支系和鳃腔膜寄生支系。宿主种类相同的条件下,较之于地理隔离,寄生部位差异对于米氏碘泡虫种群分化的影响更大。【意义】本文米氏碘泡虫各株系的比较研究及其结果,为人们进一步了解该寄生虫的进化生物学特征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在调查新疆乌鲁木齐市观赏鱼感染寄生虫种类期间,从图丽鱼(Astronotus ocellatus)鳃部采集到一种单殖吸虫,经过形态学比较具有鉴定依据的背腹中央大钩、联接片、交接器等结构后,鉴定为锚首虫亚科(Ancyrocephalinae)的破坏古氏虫(Gussevia asota)。首次测定了破坏古氏虫28S rD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MG59666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虫与鲻鱼虫属(Ligophorus)、嗜丽鱼虫属(Cichlidogyrus)的亲缘关系较近,聚为稳定的独立分支。  相似文献   

10.
欧鳗拟指环虫病的几种有效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超 《水利渔业》2003,23(2):62-62
在欧鳗养殖过程中,拟指环虫病是发病率高、危害大的一种常见病,在生产上一般采用0 7g/m3甲苯咪唑杀灭拟指环虫来治疗该病。但由于拟指环虫易产生耐药性,有些养殖场甲苯咪唑用量增加到1 5g/m3,仍无法驱除拟指环虫,使原本有效的药物疗效不佳,超高浓度用药在高温作用下又易对欧鳗产生毒害作用,引发烂鳃和脱粘败血病。为此,福建省三明市牧渔良种繁育场通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几种有效的欧鳗拟指环虫病防治方法,现介绍如下,供欧鳗养殖人员参考。1 病因病原为单殖吸虫,属多钩亚纲指环虫科,由短钩拟指环虫或鳗拟指环虫感染引起,虫体…  相似文献   

11.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86、172、258、344和430 mg/kg的酵母核苷酸,饲喂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75 d,研究酵母核苷酸对其生长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344 mg/kg和430mg/kg的酵母核苷酸组显著促进了异育银鲫的生长和降低了饲料系数,添加172 mg/kg的酵母核苷酸显著提高了异育银鲫血清中溶菌酶活力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考虑生长和免疫酶两方面因素,异育银鲫饲料中酵母核苷酸的适宜添加量为344 mg/kg。  相似文献   

12.
1985年至1995年在上海对鲫鱼背鳍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鲫属中金鲫、鲫、银鲫和大阪鲫的背鳍均具有4个棘。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葡萄糖和维生素C(VC)对普安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早期发育的影响,采用静水溶液浸泡法研究了葡萄糖和VC溶液浸泡中普安银鲫仔鱼出膜时间、孵化率、成活率及卵黄囊仔鱼生长特点。结果显示,葡萄糖溶液质量浓度低于15 g·L^-1,仔鱼出膜时间随着葡萄糖质量浓度的增加而缩短,孵化率、成活率、体质量和全长则升高;葡萄糖溶液质量浓度高于15 g·L^-1对普安银鲫的早期发育表现出抑制作用。VC溶液质量浓度低于30mg·L^-1时,仔鱼出膜时间随着ρ(VC)的增加而降低,孵化率、成活率、体质量和全长则升高。ρ(VC)高于30mg·L^-1对普安银鲫的早期发育表现出抑制作用。研究表明适宜浓度的葡萄糖和VC能促进普安银鲫的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严重危害养殖异育银鲫“喉孢子虫病”病原的宿主范围以及不同宿主寄生虫株间的遗传差异,本研究广泛采集了金鱼、红鲫、异育银鲫、彭泽鲫、方正银鲫、淇河鲫、金背鲫等我国常见鲫复合种样品,采用18S rDNA PCR检测了各样品伪鳃的洪湖碘泡虫感染率,并进一步通过巢式PCR克隆测序获得部分样品洪湖碘泡虫的ITS2序列。PCR检测结果发现来自7个地区8种鲫属鱼类品系都存在洪湖碘泡虫的隐性感染,感染率为25.0 % ~ 88.2 %;ITS2序列分析表明感染鲫复合种的洪湖碘泡虫株系间序列差异较低,所获得的序列间仅有6个差异信息位点,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不同来源虫株间共存在7种单倍型, 其中H1、H2和H3只出现在金鱼、红鲫寄生虫株,H5广泛存在不同来源的异育银鲫寄生虫株。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来自不同鲫复合种的洪湖碘泡虫聚集为2个分支,其中寄生金鱼的虫株与瓶囊碘泡虫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为阐明异育银鲫“喉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和防控疾病发生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是行雌核发育的三倍体物种,但在自然水域与二倍体普通鲫(Carassius auratus L.)生活在一起,外形上无法区分,在群体遗传学的各种参数上两者也没有明显区别。本研究利用17个二碱基微卫星标记和51个三碱基微卫星标记对2次采样共6个样本组进行了基因型分析。通过对电泳图案及电泳结果的简单描述和比较来分析银鲫和普通鲫在群体遗传学上的差别。在2次采样所得群体的等位基因数和基因型数这2个参数上,普通鲫都明显高于银鲫(第1次所采样本普通鲫与银鲫的基因型数之比217∶175;等位基因数之比188∶163;第2次样本基因型数之比537∶349,等位基因数之比353∶282)。结果也表明在纯合子占优势的基因座,纯合子比例银鲫高于普通鲫,杂合子比例则是普通鲫远远高于银鲫;与此完全相反,在杂合子占优势的基因座,纯合子比例银鲫低于普通鲫,杂合子比例则是银鲫远远高于普通鲫。研究还通过比较普通鲫的基因座遗传平衡数据,讨论了银鲫群体基因座不平衡现象的特征和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异育银鲫病原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患病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肝脏中分离得1株优势菌DF-1。将菌DF-1进行人工回感试验,其患病症状同自然发病症状,证明其对鲫有致病性。该菌的形态特征、主要理化特性、16S rRNA序列测定结果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均表明其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甲哌利福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阿洛西林、氟苯尼考等12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罗红霉素、克林霉素等15种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桂建芳 《水产学报》2023,47(11):119101-119101
鲫是多倍体鲫属复合种的统称,包括拥有100条染色体的鲫与人工驯养的金鱼以及拥有150多条和200多条染色体的银鲫。它们不仅是重要养殖鱼类,而且是稀有的具有不同倍性的脊椎动物,为研究脊椎动物单性生殖及多倍化机制提供了潜在机会。本文综述了银鲫在遗传进化上的特殊性以及近五年来揭示的基因组演化方面的创新见解,尤其是在精准育种上取得的相关重要突破,结合我们育种实践积累的经验,展望水产育种和水产种业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8.
草鱼和银鲫肠道产消化酶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检测了分别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肠道中分离的180株细菌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产酶能力。结果显示,两种鱼肠道内可分泌胞外消化酶的细菌包括Aero-monas(气单胞菌属,Aer.)、Vibrio(弧菌属,Vib.)、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Pse.)四个种属的细菌,Aer.在其中占主要优势,45.71%的Aer.可分泌胞外消化酶。草鱼可分泌上述四种胞外消化酶的菌株共有33株,占肠道菌总数的36.67%;银鲫43株,占47.78%。产酶菌的分布上,草鱼中肠内产消化酶细菌数量显著多于前肠和后肠(P<0.05),前、中、后肠分别是6株、20株和7株;银鲫中肠和后肠数量差异不显著,前肠分布最少。草鱼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分别有21株(23.33%)、10株(11.11%)、30株(33.33%)和16株(17.78%)。银鲫肠道内未检测到可分泌纤维素酶的细菌,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菌株的数量分别是21株、37株和17株。可见鱼类肠道细菌对食饵消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20±1)℃的水温条件下,以77 mg/kg的单剂量,给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口灌诃子(Fructus chebulae)水剂,以诃子中的主要成分没食子酸为检测目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给药后各个时间点的血药浓度。结果显示:最低检测限为0.01μg/mL,线性范围为0.01~84.00μg/mL。诃子在异育银鲫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房室模型(1/C/C),其药物动力学方程为C=39.237e-0.320t+4.814e-0.006t,主要药动学参数为:吸收速率常数(Ka)为0.56 h-1,吸收半衰期(t1/2ka)为1.238 h,分布半衰期(t1/2α)为2.164 h,消除半衰期为(t1/2β)为119.369 h,达峰时间(Tmax)为4 h,最大血药浓度(Cmax)为11.024μg/mL,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674.89μg.h/mL,延滞时间(TL)为0.286 h,药物平均滞留时间(MRT(0-∞))=113.626 h,总体消除率(CLs)为0.112 L/(kg.h),表观分布容积(Vd)为13.713 L/kg。这些参数表明,异育银鲫口灌诃子后,能比较迅速被吸收,并且在血浆中维持较长的时间,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大阪鲫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大阪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习性、食性和胚胎发育的研究;(2)生长速度、起捕率、疾病的试验;(3)丰满度、肌肉的营养成份和氨基酸的测定;(4)染色体、血清蛋白电泳的分析等。同时还将上述各项同东北鲫、本地鲫进行了比较。大阪鲫的性比为1:1,与东北鲫、本地鲫不同。大阪鲫的鳃耙个数多(最多可达120个),且长而密,其侧突而长分枝,鳃耙与鳃丝等长。成鱼的肠管长度为体长的5.6倍,管细、壁薄、迂回盘曲。大阪鲫的食性广阔,是属于兼食浮游植物的杂食性鱼类。大阪鲫的染色体与本地鲫相同,都是2n=100。大阪鲫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比本地鲫生长快12—46.2%。它的起捕率很高,可达90%以上,比东北鲫(50%)、本地鲫(5%)高得多。大阪鲫的丰满度为3.07—3.24,空体壳占体重的百分比为85—86%,具有较好的经济性状。肌肉中蛋白质、脂肪的含量与本地鲫、东北鲫相近,而水份含量略高于东北鲫,本地鲫。丝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等的含量均比东北鲫、本地鲫略高。大阪鲫的生长速度快,群体产量高,食谱广,经济性状良好,是一种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