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麦两熟系统产量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基于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稻麦两熟系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稻麦两熟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整理近20年的文献数据,使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长江流域稻麦产量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增加稻麦产量,但是,水稻产量的响应程度要显著强于小麦。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小麦秸秆还田量大于3 750 kg·hm~(-2)时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在长江下游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显著降低小麦产量,而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在长江流域,小麦秸秆还田均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基肥N肥以尿素形态施用下水稻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小麦产量,但以复合肥形态施用下小麦产量对水稻秸秆还田的响应不显著。在稻秸还田条件下,全生育期N肥用量大于200 kg·hm~(-2)时,小麦产量显著降低;N肥用量不超过200 kg·hm~(-2)时,小麦产量显著增加。全生育期P肥最适用量为40~60 kg·hm~(-2),在此条件下,秸秆还田均能显著增加稻麦产量。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0~30 g·kg~(-1)时,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稻麦产量;但是土壤有机质含量过高(如大于30 g·kg~(-1))时,水稻秸秆还田却降低了小麦产量。旋耕显著降低了稻秸还田下小麦产量,但其他耕作方式却能够显著增加秸秆还田对稻麦产量的正效应。此外,麦秸还田下,水稻产量在不同栽培方式间也存在差异。[结论]秸秆还田能够增加稻麦产量,但还田效益需要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特点、土壤本底条件、耕作栽培及水肥管理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湖北省京山县、崇阳县开展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Oryza stativa L.)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整秆覆盖还田、粉碎覆盖还田、整秆翻压还田与粉碎翻压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试验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条件下稻谷产量分别为8 441~9 177 kg/hm~2和13 125~13 910 kg/hm~2。与对照(秸秆不还田)相比,京山县和崇阳县试验点秸秆还田可分别提高水稻产量3.85%~12.91%和1.51%~7.58%;其中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处理的稻谷的增产幅度在2个试验点均为最高,分别增产1 050和980 kg/hm~2。秸秆还田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稻的养分积累量,秸秆翻压还田的水稻地上部养分累积量整体上高于秸秆覆盖还田。从经济收益角度来看,与对照相比,粉碎翻压还田在2个点平均增加收益分别为1 918元/hm~2和1 932元/hm~2。此外,几种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钾素的亏缺均有较大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和白土肥力的影响,探讨适宜还田量和腐熟剂效果。[方法]设置0、2 250、3 000、3 750和4 500 kg/hm~2小麦干秸秆还田量,水稻收获期测定籽粒产量,采集0~20 cm土壤样品,分析物理和化学性状。[结果]实施小麦秸秆直接还田,对后季水稻生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3年3地试验籽粒产量分别提高3.74%~9.45%、3.73%~13.9%和2.34%~14.9%,平均增产5.98%、8.13%和7.74%,3 750 kg/hm~2的中等秸秆还田量处理水稻籽粒产量最高;配施秸秆腐熟剂,水稻增产作用更明显。实施适量小麦秸秆直接还田,能有效提高后季稻田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态氮磷钾含量,增加耕作层厚度,提高土壤pH。[结论]当前生产水平下,江淮丘陵白土稻田小麦秸秆适宜还田量为3 75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4.
寒地稻秸还田与施钾肥对土壤水溶性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还田或施钾肥可增加作物产量,而土壤溶液是作物自土壤吸收养分的主要媒介,养分含量直接反映土壤养分供应状况。为研究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水稻生育期间土壤水溶性钾浓度和产量的影响,小区试验设置高量秸秆还田(S2)、低量秸秆还田(S1)和不还秸秆(S0)三个处理,盆栽试验在高量秸秆还田(S2)和不还秸秆(S0)基础上设置5个钾肥施用水平。结果表明,随着水稻生育时间延长土壤水溶性钾浓度逐渐降低,对数方程对土壤溶液中速效钾的变化动态拟合效果良好。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土壤水溶性钾浓度,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增施钾肥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水溶性钾浓度,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并没有改变水稻生育期间土壤水溶性钾浓度变化趋势。秸秆还田和增施钾肥均能够增加水稻产量,在钾肥施用量较低水平,秸秆还田增产作用显著;秸秆还田量达到6.25 t·hm-2后继续增加秸秆量水稻产量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研究分析陕南汉中近5 a农作物秸秆区域结构特点及综合利用潜力。结果表明,2011-2015年间陕南汉中农作物秸秆平均产量约为196.60×10~4t,产量总体上增长不明显;秸秆资源平均密度约为4.77t·hm~(-2),资源密度较大的农作物依次为水稻、油料(主要为油菜)、玉米和小麦,秸秆资源的丰度及经济性较好;秸秆平均产量占比较大前4位依次为油料(28.13%)、水稻(27.40%)、玉米(16.03%)和蔬菜(10.32%)。陕南汉中秸秆综合利用因地域特点、传统习惯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可高效综合利用的主要为水稻、油菜、玉米和小麦等4种秸秆,其综合总利用率为75.50%,秸秆年均剩余量约为78.43×10~4t,剩余主要为蔬菜、薯类及豆类等秸秆;秸秆粉碎还田为主要利用方式,其他依次为免耕覆盖、堆肥及生物肥利用、饲料化利用、编织利用及基料化利用,单位面积秸秆平均粉碎还田量约为5.59 t·hm~(-2),单位面积秸秆肥料化用量约为5.59 t·hm~(-2)。  相似文献   

6.
【目的】稻麦一年二熟轮作是汉中盆地小麦生产的最重要种植制度之一,本文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季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旨在揭示本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替代部分化肥的产量及沃土效应。【方法】试验共设置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秸秆还田(NPKS)、氮磷钾减量15%+秸秆还田(-15%NPKS)、氮磷钾减量30%+秸秆还田(-30%NPKS)4个处理。【结果】与秸秆不还田(NPK)相比,水稻秸秆还田处理(NPKS、-15%NPKS和-30%NPKS)均不同程度降低了0~15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其中对0~5 cm土层影响最为显著;NPKS和适量化肥减量(-15%NPKS)提高了0~15 cm土壤有机碳(TOC)和活性有机碳(LOC)含量,而高量化肥减量(-30%NPKS)会降低TOC和LOC含量,还田处理均提高了15~30 cm土层有机碳(TOC)含量;秸秆还田(NPKS)及适量化肥减量(-15%NPKS)增加了土壤脲酶活性,增幅分别达32.7%和29.0%;NPKS处理提高了蔗糖酶活性,增幅达19.8%,而化肥减量(-15%NPKS和-30%NPKS)显著降低了蔗糖酶活性,降幅分别为32.5%和10.7%。与秸秆不还田(NPK)相比,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均降低了土壤养分含量。此外,适量化肥减量(-15%NPKS)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而高量化肥减量(-30%NPKS)会显著降低小麦产量。相关分析表明,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显著相关。秸秆还田与化肥氮磷钾减量15%配施对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无负面影响。【结论】因此,稻麦轮作体系下,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同时氮磷钾肥减量15%措施不仅能够保证小麦季小麦稳产,而且减少环境污染风险,具有农学、经济、环境三赢潜力。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对氮肥的替代作用,推进秸秆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土壤质量,通过连续4年定位试验,在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的条件下,设置5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60、120、180、240 kg/hm~2,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下,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水稻产量最高;施氮量为0和60 kg/hm~2时,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为120和240 kg/hm~2时,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秸秆全量还田下,施氮量为0 kg/hm~2时,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下降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增加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逐年全量秸秆炭化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逐年全量秸秆生物质炭化还田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在浙北一处中产单季稻田连续开展4年(2013—2016)的田间试验。试验包含三个处理:CK:对照(无任何水稻秸秆或生物质炭还田);RS:水稻秸秆全量还田(8 t·hm~(-2)·a~(-1));RSB:全量水稻秸秆炭化还田(2.8 t·hm~(-2)·a~(-1))。收获期测定水稻株高、籽粒产量、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CEC)、总碳(TC)、总氮(TN)、有效态营养元素P、K、Ca、Mg、Zn、Al、Fe和Mn含量,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全量秸秆炭化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RSB能显著提高水稻株高和籽粒产量(P0.05),且增幅大于RS;RSB能明显提高土壤TC、TN、有效态P、K、Ca、Mg含量,降低过量有效态Al、Fe、Mn含量;RSB对土壤养分的提高更大程度上是由于秸秆生物质炭间接增强了土壤C、N元素及速效养分的累积;RSB增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TC、TN、有效态K、Mg含量的提高以及有效态Al含量的降低。逐年全量秸秆生物质炭化还田持续增产增肥效果显著,是稻田生态系统极具潜力的秸秆资源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9.
水稻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效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开展早稻秸秆粉碎还田腐熟技术研究,进一步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方法]在宁远县5个不同监测点进行早稻秸秆粉碎还田试验,研究秸秆还田腐熟技术对土壤养分、晚稻产量、氮肥减施量和土壤增加钾量的影响。[结果]与秸秆不还田比较,秸秆还田腐熟技术使5个监测点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平均值分别增加了1.1 g/kg、0.1 g/kg、0.1 g/kg、0.9 g/kg、0.5 mg/kg、8 mg/kg、8 mg/kg;晚稻平均产量达7 392 kg/hm~2,增产393 kg/hm~2,增产率5.61%;氮肥减施量为3.60 kg/hm~2;土壤增加钾量为51.00 kg/hm~2。[结论]水稻秸秆还田腐熟技术可以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晚稻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长期秸秆覆盖还田配合不同施肥处理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下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及提出该种植模式下的作物最佳施肥方案和明确土壤培肥效果,2005-2011年,在成都平原灰色冲积水稻土壤上,采用秸秆覆盖还田配施不同用量氮磷钾肥连续免耕轮作种植水稻和小麦,研究不同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于2010年水稻收获后采取耕层(0~5,5~15和15~30cm)土样,分析不同处理对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在相同化肥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能显著增加水稻和小麦产量。在秸秆还田基础上增施氮肥和钾肥都能显著提高水稻和小麦产量,而磷肥只能增加小麦产量,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秸秆覆盖还田比单施化肥每季每公顷至少能节约60 kg N/hm2、60 kg P2O5/hm2和90 kg K2O/hm2。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了0~5和5~15 cm的土层容重,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团聚体数量、耕层土壤养分速效量以及有机质含量,特别是0~5 cm土层,说明连续秸秆覆盖加免耕促进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在表土层富集。  相似文献   

11.
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水稻镉吸收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秸秆还田是提升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但存在增加稻米镉(Cd)含量的风险。为探索合理的秸秆资源利用方式,以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土壤为对象,设置秸秆不还田、秸秆还田及秸秆还田配施4个石灰施用水平(600、1 200、1 800、2 400kg·hm~(-2))等6个处理,研究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量石灰对水稻Cd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稻米Cd含量提高了18.1%,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有效态Cd含量分别提高了28.5%~95.7%、7.7%~18.9%,且DOC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与秸秆还田相比,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可通过有效提高土壤pH(0.15~0.85个单位)、降低土壤DOC(6.6%~29.3%)和有效态Cd含量(11.4%~38.6%)等来降低稻米Cd含量(11.2%~44.9%),且稻米Cd含量随石灰用量的增加而降低直至平稳水平,其中以秸秆还田配施石灰1 800 kg·hm~(-2)和2 400 kg·hm~(-2)处理表现最佳(P0.05),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0.2 mg·kg~(-1)的标准限值。此外,秸秆还田配施石灰水稻产量增加3.3%~6.2%(P0.05)。在本研究试验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石灰的最佳用量为1 800 kg·hm~(-2),既能兼顾水稻产量,又能保障稻谷、土壤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稻麦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对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探索稻麦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对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效应,本研究与“稻麦秸秆直接还田适用技术研究”项目试验基地密切结合,连续3年定位跟踪土壤理化性状测定结果表明:稻麦在浅耕、免耕栽培条件下,稻麦秸秆粉碎全量直接还田,不但不会影响后茬稻麦产量,而且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有机质增加15.2%,稻麦产量增加3.2%-8.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明猪粪–秸秆还田的应用效果,确定最佳还田模式。[方法]通过稻麦轮作田间试验,开展猪粪–秸秆还田处理对水稻、小麦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统计分析其经济效益及二氧化碳减排量,确定最佳的猪粪–秸秆还田模式。[结果]猪粪–秸秆还田有利于水稻、小麦的生长,在"30%猪粪氮+20%秸秆氮+50%化肥氮"还田模式下,水稻、小麦产量均最高,分别为7 874.57和6 427.00 kg/hm~2,且稻麦轮作可节约成本5 146.35元/hm~2,水稻、小麦分别增收5 312.56和3 931.93元/hm~2,温室气体平均减排量为1.30 t/hm~2(按CO_2干基计算)。[结论]"30%猪粪氮+20%秸秆氮+50%化肥氮"模式为猪粪–秸秆还田的最佳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供钾能力土壤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减量施用对水稻、油菜、小麦的产量、钾素吸收量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计算秸秆还田条件下3种作物的钾肥适宜用量,为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田钾素养分管理和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5年在湖北省38个县(市)的水稻、油菜及小麦3种作物上开展秸秆还田钾肥减量施用田间试验。试验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1)对照,不施钾(CK);(2)施用全量化学钾肥(+K);(3)秸秆还田处理(+S);(4)秸秆还田配施50%钾肥(S+1/2K);(5)秸秆还田配施75%钾肥(S+3/4K);(6)秸秆还田配施全量钾肥(S+K)。参考不施钾肥处理的作物相对产量(即CK处理产量/+K处理产量)将土壤供钾能力分为高、中、低3个水平。【结果】不同供钾水平土壤施钾和秸秆还田均能不同程度增加水稻、油菜和小麦的产量和地上部钾素吸收量。其中,高供钾能力的土壤水稻、油菜和小麦仅通过上季作物秸秆全量还田即可满足作物高产的钾素需求;中等供钾能力的土壤3种作物可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减少50%钾肥用量;而低供钾能力的土壤,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季可减少25%钾肥用量,油菜和小麦季可减少50%钾肥用量。从土壤钾素表观平衡来看,秸秆还田可缓解土壤钾素亏缺,其中油菜季平均盈余量为14.1—152.6kg K_2O·hm~(-2),小麦季平均盈余量为25.5—95.9 kg K_2O·hm~(-2),水稻季则仍表现为钾素亏缺。在考虑秸秆钾素投入量的情况下,通过一元二次方程和线性加平台方程拟合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用量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以+K处理产量为标准得到秸秆还田条件下的适宜钾肥用量。结果表明,在前茬作物秸秆全量还田的条件下,供钾能力为中、高等水平的土壤3种作物钾肥适宜施用量为20—33 kg K_2O·hm~(-2),油菜钾肥施用量低于水稻和小麦;而供钾能力低的土壤上,秸秆还田土壤钾肥适宜施用量为45—49 kg K_2O·hm~(-2),油菜钾肥推荐用量高于水稻和小麦。与目前钾肥经济施用量60 kg K_2O·hm~(-2)相比,3种作物在供钾能力为中、高等水平的土壤通过秸秆还田可节省钾肥45.0%—66.7%,供钾能力低的土壤也可节省钾肥18.3%—25.0%。【结论】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油菜及小麦可以在减少18.3%—66.7%钾肥用量的同时保证作物产量,钾肥施用量减少的比例应根据土壤供钾水平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秸秆还田的利用效率,从2010年起,分别在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柘林镇和庄行镇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秸秆连续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麦秸秆连续还田5年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处理和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4.1 g∕kg和2.2 g∕kg,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45 mg∕kg和34 mg∕kg;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处理和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717 kg∕hm~2和814 kg∕hm~2,增产7.79%和8.84%。可见,秸秆连续还田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增加水稻产量,秸秆连续还田配施腐熟剂具有促进秸秆分解的作用,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和水稻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奉贤地区粮食作物上进行连续5 a稻麦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不还田、半量、全量)对小麦、水稻产量构成及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麦秸秆还田5 a后,随秸秆还田量增加,水稻有效穗增多,利于水稻产量的增加,平均增幅3.6%和5.8%,其中秸秆全量还田的增产效果大于秸秆半量还田,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随还田量变化呈现相反效果,平均产量降低4.2%和5.1%。除土壤全钾含量变化不明显外,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和物理质量均有所提高,比还田初期增加10.9%~70.1%,秸秆半量还田的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增长率高于秸秆全量还田,而容重降幅低于全量。总体上,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增产有利,对小麦增产不利,而秸秆半量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提升作用较好。鉴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影响,奉贤地区的稻麦两季选择秸秆全量还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麦玉轮作和麦稻轮作是我国一年二熟区重要的种植制度,该种植制度下秸秆资源丰富,秸秆还田能明显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但它也存在抑制作物生长、传播病虫害等弊端。对麦玉和麦稻一年二熟轮作制度下的秸秆还田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经分析比较,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和小麦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水稻秸秆粉碎覆盖还田为麦玉和麦稻轮作制度下相对较优的秸秆还田模式组合。  相似文献   

18.
连续3年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多年秸秆还田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本研究在上海市郊区奉贤、金山和崇明3个区典型地块中,连续3年对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进行监测,检测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容重、有机质、p H值和CEC值。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有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4.37%,速效钾平均提高了4.55%,全氮平均提高了3.59%,秸秆还田后土壤容重值降低了5.79%。土壤固碳(C)量为2 062.06 kg/hm~2,秸秆还田后增加的土壤固定N量103.10 kg/hm~2,N肥减施量为5.16 kg/hm~2。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产量比对照产量增加4.5%,对作物增产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1.原理概述该技术是指在水稻—大小麦、水稻—油菜、水稻—水稻等主要轮作区,作物秸秆通过机械化粉碎和旋耕机作业直接混埋还田。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作物产量。2.技术流程在粮食种植区,因夏、秋季接茬作物与秸秆还田后水热条件等不同,可将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分为大小麦(油菜)—水稻秸秆还田与早稻—晚稻秸秆还田两大类型。(1)大小麦(油菜)—水稻秸秆还田大小麦(油菜)秸秆还田主要作业环节包括:联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水旱轮作制度下,化学磷肥和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对作物生产力的贡献,以及对土壤磷有效性和磷素效率的影响,为农田土壤磷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2018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进行,选取定位试验中的3个处理,分别为:(1)不施磷(NK);(2)施磷(NPK);(3)施磷配合秸秆还田(NPK+S)。通过测定作物产量、磷含量及土壤有效磷,分析作物磷素利用效率,探讨土壤有效磷变化与磷累积盈亏的响应关系。【结果】与NK处理相比,NPK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平均产量分别提高530.3%和35.9%,磷积累量分别提高495.3%和98.5%;与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平均产量分别提高19.1%和11.0%,磷积累量分别提高20.6%和11.7%;油菜产量和磷积累量对磷肥和秸秆的响应优于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油菜和水稻的平均磷素农学效率分别提高6.8%和33.9%,油菜、水稻和周年的磷素累积利用率分别提高8.6%、17.0%和19.8%。秸秆还田对水稻磷素利用率和农学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4年油菜水稻轮作后,不施磷处理土壤磷素累积亏缺110.2 kg P_2O_5·hm~(-2),有效磷浓为1.9 mg·kg-1;施磷处理土壤磷素累积盈余210.9 kg P_2O_5·hm~(-2),有效磷浓度(4.3 mg·kg-1)较不施磷处理提高126.3%;施磷配合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磷素累积盈余(222.1 kg P_2O_5·hm~(-2))较NPK处理增加5.3%,有效磷浓度(5.1 mg·kg-1)较NPK处理提高18.6%。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浓度,但土壤磷盈余量没有明显增加。连续秸秆还田和施用化学磷肥条件下,水稻土每盈余100 kg·hm~(-2)的磷,NPK和NPKS处理土壤有效磷分别提高1.8和2.0 mg·kg-1。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磷素有效化。【结论】施磷显著增加了油菜、水稻的产量和磷积累量,提升了土壤磷盈余量和有效磷浓度;秸秆还田在施磷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油菜、水稻的产量和磷积累量,提高了作物特别是水稻对磷素的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同时能够在避免土壤磷素过量积累的情况下提高土壤有效磷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