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甘蔗间种玉米试验设3个处理:宽窄行模式,宽窄行140cm、80cm,玉米双行间种在宽行墒面上;1.1 m等行距模式,采用隔一间一,玉米双行间种在甘蔗行间;1.1 m等行距模式单种甘蔗为对照。结果表明,甘蔗间种玉米等行距和宽窄行两种模式,均能提高甘蔗产量,等行距模式增幅达19.2%,宽窄行模式增幅达11.5%,等行距模式玉米产量为376.5kg/667m2,宽窄行模式玉米产量为338.9 kg/667m2;在0.3~0.5m株距密度下,随着玉米株距的增加,玉米产量增加,玉米密度与甘蔗产量之间没有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对我国食糖安全起重要作用。但由于人工成本、地租等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导致甘蔗效益逐年减少。因此,如何提高单位面积甘蔗效益是当前甘蔗产业面临的重大问题。采用文献数据、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实地调查和试验结果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我国甘蔗间套种玉米历史和现阶段主要模式进行差异分析。宿根蔗间套种玉米主要有每行间种和隔行间种二行两种模式,且宿根蔗间套种模式当前只能靠人工操作,规模化发展难度大;新植蔗间套种玉米的主要方式有等行距每行种植、等行距隔行种植、宽窄行间套种(宽行2.4~3.2米)等模式,但是等行距间套种无法机械化种植难以推广,而宽窄行间套种模式适合机械种植但严重影响单位面积甘蔗苗数;甘蔗轮作玉米能实现机械化种植和管理,但是只能在甘蔗良种繁育基地推广应用。因此,选择适合的间套种品种和合理种植模式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小麦边际效应与种植方式规范化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田间小区、池栽和大田生产试验三种方法,通过对不同带型小麦边际效应的研究,理论模拟了间套条件下小麦产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间套优势的概念和对小麦种植方式进行优化评价的思路。即间套优势(RIS)=相对产量/相对占地面积,它是边行优势大小和边行优势在总产量中所占比例的综合反映,利用RIS是否大于1可作为间套种植是否合理的依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验证,“20 40cm”(畦麦行距25cm,小麦小行距即沟宽20cm,大行距即沟宽50cm)小麦种植模式具有间套通用性强、适应性广、夏秋双高产的特点,对于实现小麦间套种植方式的规范化和机械化,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甘蔗种植规格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合甘蔗机械作业的种植行距与产量的关系,柳州市蔗糖生产办公室与柳江县甘蔗技术推广站于2008年进行了不同行距甘蔗种植简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行距130era的甘蔗产量最高,达8220.0kg/667m2,分别比行距90cm、100cm的甘蔗增产530.0kg/667m2、369.6kg/667m2;行距120cm的甘蔗产量为8060.5kg/667m2,分别比行距90cm、100cm的甘蔗增产370.5kg/667m2、270.1kg/667m2.  相似文献   

5.
种植样式对高密度夏玉米产量和株高整齐度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在种植密度7万株/hm2条件下设置40、50、60、70cm等行距和40 80cm大小垄5种种植样式进行试验,以50cm等行距种植产量最高,较60、70和40 80cm处理增产5.15%~5.77%;40cm等行距种植产量次之;40 80cm大小垄与40、60、70cm等行距种植产量无显著差异。高密度夏玉米最佳种植样式应为50cm左右等行距,最优行株比约为1.821∶。行距缩小,公顷粒数、千粒重和株高整齐度呈提高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高密度种植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负影响。5种种植样式的次生根层数与条数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麦棉两熟种植模式是豫北地区棉田的主要间套模式 ,对解决麦棉争地矛盾起到了重大作用。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高效农业发展 ,棉田间套模式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已成为实现棉田高产高效的有效途径。1间套模式及效益1 .1 西瓜—棉花间套模式1 .67m一带 ,种 4行小麦 ,1行西瓜 ,2行棉花。于 1 0月上中旬靠南侧播种 4行小麦 ,占地 60 cm,行距 2 0 cm,播量为常规满幅播量的 2 /3,预留空档1 0 7cm,翌年 3月底于空档内靠北侧种 1行西瓜 ,株距 43cm,每公顷密度 1 .35万株 ,采用朝阳洞地膜覆盖。4月上中旬在西瓜两侧各种 1行棉花 ,瓜棉间距 33cm,麦…  相似文献   

7.
在甘蔗收获季节农村劳力严重不足,实现甘蔗收获机械化能够大大减少劳力需求,也有助于及时收获糖厂压榨所需数量的甘蔗。采用现有机械进行甘蔗机械收获的前提是必须宽行距(150cm)种植甘蔗。在哥印拜陀的试验结果表明,为了保持宽行距与常规90cm行距种植的甘蔗产量和产糖量相同,必须种植高分蘖率的Co6304、C0802、C086032和COC85061等甘蔗品种,增加单位行长的下种量和施肥量(单位面积的用量与90cm种植法相同)。  相似文献   

8.
甘蔗中小型机械化种植不同宽窄行行距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种植以宽窄行方式进行生产管理,可以降低投入,方便管理,提高产量和糖份,增加经济效益。通过对甘蔗机械化种植三种不同的宽窄行行距与传统行距的一年新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行距(1.4+0.5)m宽窄双行与行距(1.6+0.4)m宽窄双行在农艺性状、蔗茎产量、甘蔗糖份和经济效益各方面综合表现优于对照(行距1.2m单行),有进一步进行试验、示范、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国家甘蔗产业体系甘蔗品种不同种植模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元正交设计进行了9个甘蔗品种在不同行距和不同下种量下的种植模式试验,以便为适应机械化种植模式奠定基础。试验结果表明,品种采用福农39号,种植方式采用行距130cm、下种量10000芽/667m2的模式甘蔗产量最高,行距较大,比较适宜机械化种植。  相似文献   

10.
4个直立叶型杂交种、3个种植行距(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3个密度处理(6.0万、7.5万和9.0万株/hm2)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行距对玉米产量的效应在中、低密度时不显现,在较高密度条件下才能显现,密度×行距对玉米具有(1 1)>2的耦合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1.
大豆间套作种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套作技术是一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土壤产出率,增加农民受益,生态环保的农业种植技术。大豆间套作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文章对现有的大豆间套作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玉米-大豆、甘蔗-大豆、马铃薯-大豆、木薯-大豆、幼树-大豆及大豆的其它间套作类型,对各间套作体系中的品种选择、播期、行比配置、养分调节及光合特性等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指出耐荫性大豆品种缺乏、机械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并对大豆间套作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大豆间套作种植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甘蔗机械化种植不同宽窄行行距新植、宿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种植以宽窄行方式进行生产管理,可以降低投入,提高产量和糖分,方便管理,增加经济效益。通过对甘蔗机械化种植三种不同的宽窄行行距与传统行距的一年新植与一年宿根的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行距(1.4+0.5)m宽窄双行与行距(1.6+0.4)m宽窄双行在农艺性状、蔗茎产量、甘蔗糖分和经济效益各方面综合表现优于对照(行距1.2m单行)。有进一步进行试验、示范、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4个直立叶型杂交种、3个种植行距穴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雪、3个密度穴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雪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玉米产量潜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密度,其次为行距,再次为品种;在试验实施的密度、行距、品种各因素处理中,玉米杂交种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玉米营养面积随密度的增大而变小。  相似文献   

14.
扩行缩株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7.5万株/hm~2密度下,以等行距(行距60 cm)种植为对照,研究扩行缩株(行距100 cm)种植下春玉米产量、物质积累及转运。结果表明,扩行缩株种植下两年2个品种春玉米产量及穗粒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农华101千粒重显著高于对照,伟科702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扩行缩株种植下两年2个品种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及积累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茎鞘转运量高于对照,叶片转运量低于对照。成熟期茎鞘和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低于对照,子粒分配比例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5.
种植行距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行距种植(70、65、60、50 cm)下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下,干物质积累总量及各器官干物质向子粒转移量、转移率及对子粒的贡献率不同,其中,70 cm行距处理下干物质积累总量和子粒转移效率都高于其他处理,在玉米种植方式上,采取70 cm的种植行距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玉米大垄双行疏密种植技术是以改进玉米合理密植适宜耕种方式为核心,垄距由常规栽培的65至70 cm增加到114 cm,采用垄内两个姊妹行小行距40 cm, 最终保苗3 500株/667 m2的栽培方法.形成了大垄之内适当加密、大垄之间宜于耕作、行距宽窄相间、利于通风透光的良性田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玉米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种植行距对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资源竞争的影响。在固定带宽的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设置10,20,45,60和70 cm 5个间作玉米种植行距,分析间作系统的间作优势、作物生长情况以及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变化。结果表明:随间作玉米行距增加,间作优势增加,70 cm行距间作优势最大,达4 271.4 kg·hm-2。Logistic生长拟合曲线表明:随玉米行距增加,大豆生物累积量减小,达到最大日生长速率峰值的天数缩短,玉米生物累积量最大值出现在D45处理下,达43 471.1 kg·hm-2,D45处理达到最大日生长速率峰值的天数最长,达130 d,且生长后期日生长速率持续高于其它处理;共生期内,伴随作物生长,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Asm逐渐降低,共生后期,表现为随间作玉米种植行距增加,大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sm逐渐减小。综合分析表明:河西灌区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是强竞争力作物,玉米种植行距为45 cm,有利于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及产量形成,大豆和玉米种间竞争力较弱,可作为河西灌区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间作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18.
永济市位于山西省最南端,耕地面积5.2万公顷,棉花面积2.7万公顷,棉花是本市农业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近几年,由于棉花价格不稳,植棉效益低,为了提高植棉效益,经过多年试验、示范,探索出一套棉花、西瓜间套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西瓜收入可抵消投资,棉花产值为纯收入,一般每公顷产值在3万元左右。1种植模式采用2∶1的种植模式,即2行棉花1行西瓜,棉花采用人工穴播或木耧开沟点播的办法,播后覆80cm微膜,行中移栽西瓜苗,再用120cm微膜起小拱覆盖,行内拱间间距90cm。棉瓜行距30cm,西瓜行距150cm,株距40cm,每公顷留苗1.65万株左…  相似文献   

19.
苏新宏  韩延  张怀志 《玉米科学》2003,11(Z1):068-069
针对近年来冬小麦机收面积日益扩大,而夏玉米套种面积日益缩小的事实,在试验的基础上,对传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冬小麦采用"四密一稀"(窄行20 cm,宽行30 cm),夏玉米采用90cm等行距种植,夏玉米增产显著,该种植模式分别比CK1、CK2增产16.0%、21.8%,全年分别较CK1、CK2增产7.8%、10.5%,增收9.7%、13.1%。  相似文献   

20.
在辽宁省建平县三家子蒙古族自治乡干旱无雨条件下,利用水浇条件试行了玉米双株双行中间间套2行马铃薯或蹲豆或小豆,玉米株间混种芸豆。即①玉米间套马铃薯混种芸豆;②玉米间套蹲豆混种芸豆;③玉米间套小豆混种芸豆,一地三收高效种植形式。产量效益最高的是②玉米间套蹲豆混种芸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