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蚕丝断裂强力作为蚕丝织物酸水解老化样品老化程度的考核指标,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技术和红外光谱去卷积拟合技术考察样品丝蛋白一级、二级结构的变化,分析丝蛋白β-折叠结构变化对蚕丝织物断裂强力的影响,同时利用X射线衍射(XRD)技术测试分析样品丝蛋白结晶度变化,以此探讨蚕丝织物的老化规律及老化机制。结果表明,随着蚕丝织物酸水解老化处理时间延长和氢离子浓度增加,丝蛋白的β-折叠结构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蚕丝织物断裂强力随老化处理时间的变化规律与丝蛋白β-折叠结构相对含量的变化有一致性。进一步分析蚕丝织物断裂强力变化曲线区域特性,发现丝蛋白β-折叠结构相对含量的变化是引起蚕丝织物断裂强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且对样品丝蛋白结晶度的测试结果佐证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2.
丝织品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发生降解,造成蚕丝纤维分子结构的变化。利用偏振红外光谱(Pol-ATR)和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技术,以古代丝织品及现代丝织品模拟老化样品为材料,通过对蚕丝纤维取向度和结晶度的分析,探讨丝织品降解过程中蚕丝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变化规律。模拟老化样品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出现蚕丝纤维取向度下降的现象,蚕丝纤维中大分子沿纤维轴方向取优势排列的趋向被打破;而蚕丝纤维的结晶度则随老化进程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符合丝织品的降解机理。研究结果提示,利用红外光谱技术能够有效分析古代丝织品的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变化规律,从而评价丝织品的老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将稳定同位素技术应用到古代丝织品产地溯源的研究受到极大关注,其中老化对丝织品同位素的影响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人工模拟的方式,对蚕茧茧层及丝织品分别进行热老化和光湿老化处理后,观测分析蚕丝纤维的形貌结构变化以及样品中相关的轻稳定同位素比值变化。结果显示,2种老化处理方法对蚕茧茧层与丝织品中氢、氧、碳同位素比值以及蚕丝纤维的形貌结构均有明显影响。各种老化样的丝纤维表面粗糙,出现严重断裂,丝蛋白的非结晶区被破坏。不同老化处理方法及不同老化样品的轻稳定同位素比值变化有所不同,其中对2H普遍存在富集作用,表现为氢同位素比值明显较高,并且有水分参与的光湿老化方式对所有样品尤其是蚕茧茧层样品的同位素比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纤维混纺是一种用于改善织物风格和服用性能的绿色环保方法.蚕丝制品华丽舒适、亲肤滑爽,但因其易褶皱难保养和价格昂贵等因素,限制了在消费市场的规模.蚕丝混纺纱线的开发不仅可改善蚕丝的服用性能,还能降低成本,是拓宽市场及增加蚕丝消费总量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蚕丝纤维特征,对蚕丝混纺纱线研发利用现状进行总结分析,认为今后应重视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开发出品质和性能更优异的蚕丝混纺制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5.
羊毛与家蚕丝纤维是纺织工业重要的天然蛋白质纤维。在服用性能方面,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更有诸多不同之点。通过将羊毛与家蚕丝纤维的主要服用性能进行比较,描述目前二者作为纺织材料的优点与缺点,提出目前研究者主要采取混纺和转基因两种方法来获得兼顾羊毛与蚕丝纤维优点、又能有效克服各自缺陷的新型纺织材料。进一步对羊毛/蚕丝混纺织物的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作概述,并指出转羊毛KAP基因蚕丝新材料有望从源头解决丝绸织物褪色、易皱、泛黄等难题。  相似文献   

6.
蚕丝及蚕丝织物的改性是为了克服天然蚕丝蛋白纤维自身的性能缺陷或赋予其新的功能,达到改善蚕丝及蚕丝织物的服用性能并适合不同用途的目的。蚕丝及其织物改性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养蚕添食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其中,物理方法主要采用等离子体技术、高温或低温处理以及辐照处理等进行改性;化学方法是利用蚕丝蛋白分子链上的活性基团,通过化学反应引入目的功能基团、单体或大分子链,从而改变蚕丝性能;养蚕添食法是在家蚕幼虫饲养过程中添食色素、荧光材料或金属纳米颗粒,获得改性蚕丝;分子生物学方法则是基于转基因技术或基因编辑技术让家蚕吐出具有特殊性能的茧丝。本文综述近年来利用上述几种方法,尤其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蚕丝及蚕丝织物改性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几种方法各自的特点、适用范围,并展望了未来蚕丝及蚕丝织物改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采用L-半胱氨酸(L-Cys)和乙二醇二缩水甘油基乙醚(EGDE)作为加固材料,分别对水解老化和光老化真丝织物进行加固处理,为脆弱丝绸文物的加固保护提供简便而有效的技术方法。水解老化样品在加固后的断裂强力由1.9 N±0.3 N提高到18.0 N±0.4 N,断裂伸长从3.0 mm±0.5 mm提高到14.0 mm±0.5 mm;而光老化样品加固后断裂强力由1.8 N±0.3N提高到4.1 N±0.5 N,断裂伸长保持1.0 mm±0.3 mm不变。通过热重分析、13C固体核磁共振表征发现,水解老化样品加固后的热稳定性有所提高,分子结构有所变化;而光老化样品加固后的热稳定性及分子结构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氨基酸分析证明真丝织物在光老化处理后,可以与EGDE反应的酪氨酸(Tyr)、组氨酸(His)的含量大大降低,造成反应位点的大量减少,因此与水解老化样品的加固效果悬殊。将真丝织物水解老化样品、光老化样品的丝蛋白氨基酸组成及含量与文物样品进行比较发现,水解老化样品的丝蛋白氨基酸组成及含量与文物样品更为接近,因此,可利用该加固方法对脆弱丝绸文物进行加固保护。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了解多层天然织物的热湿性能,以蚕丝织物和棉织物为研究对象,以面密度作为归一化指标,对不同面密度(不同层数)蚕丝织物和棉织物的透气率、透湿量和热阻进行测试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分别建立织物面密度对透气率、透湿量、热阻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在测试条件下,织物面密度与透气率和透湿量呈乘幂负相关,与热阻呈线性正相关;相同面密度时,蚕丝织物的透气率和透湿量均大于棉织物;当面密度较小时,蚕丝织物的热阻比棉织物小,随着面密度的增大,蚕丝织物的热阻逐渐优于棉织物,且面密度越大,差异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利用溶胀剂的膨化和分纤作用提高真丝织物的接枝增重率和改善织物的性能,采用不同浓度的溶胀剂U对真丝织物进行预处理,再以甲基丙烯酰胺(MAA)为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对真丝织物接枝增重。选择体积分数为10%的溶胀剂U对真丝织物进行预处理,丝纤维直径由11.90μm增加至14.24μm,起到了较好的膨化和分纤作用,织物的强力、折皱回复角、白度损失也较小。与未进行预处理的真丝织物相比,用10%溶胀剂U预处理后真丝织物的接枝增重率提高,织物的强力、折皱回复角、白度得到改善。真丝织物经10%溶胀剂U预处理后进行丝纤维微观结构形貌表征:红外光谱(IR)显示丝纤维仍保持着β-折叠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到丝纤维表面覆盖的聚合物减少,横截面变粗,直径变大,出现分纤现象和微孔特征;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丝纤维的结晶度提高。  相似文献   

10.
天然黄色家蚕丝纤维与其他蚕丝纤维的形态结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促进彩色蚕丝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了通过杂交育种获得的天然黄色家蚕茧丝的外观形态和截面结构特征,并与普通白色家蚕丝、柞蚕丝和来自柬埔寨的多化性黄茧家蚕丝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天然黄色家蚕丝纤维的横截面形态主要呈三角形,与普通白色家蚕丝、多化性黄茧家蚕丝纤维的横截面形态相似,而柞蚕丝的横截面形态呈长椭圆形。天然黄色家蚕丝的颜色鲜艳,光泽感优于普通白色家蚕丝和柞蚕丝。离子刻蚀显示,天然黄色家蚕丝纤维内部的原纤表面组织结构比普通白色家蚕丝紧密。  相似文献   

11.
栗蚕手纺纱荧光反射率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测色仪测定栗蚕手纺纱的荧光反射率。结果表明,栗蚕手纺纱的荧光反射率显著高于柞蚕手纺纱1.10~8.83个百分点,且光谱数据图显示其荧光在可见光全波段内。初步推论产生荧光的物质可能是金属矿物质。  相似文献   

12.
文章简要介绍了蚕丝纤维的结构及紫外线对人类的危害及防护机理,综述了蚕丝纤维抗紫外线整理的研究进展。指出具有抗紫外线功能的蚕丝纤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贾艳梅 《蚕业科学》2010,36(5):813-817
为了改善柞蚕丝绸的服饰功能,自制柞蚕丝素与柠檬酸混合液对柞蚕丝绸进行抗皱增重整理。测试了柞蚕丝绸整理前及以不同整理剂整理后的折皱回复角、增重率、撕破强力、白度、悬垂系数、染色深度等性能指标,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柞蚕丝绸抗皱整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柞蚕丝素质量浓度30 g/L、柠檬酸质量浓度50 g/L、次亚磷酸钠质量浓度30 g/L、焙烘温度160℃、焙烘时间2.5 min,确定增重整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柞蚕丝素质量浓度30 g/L、柠檬酸质量浓度80 g/L、次亚磷酸钠质量浓度30 g/L、焙烘温度150℃、焙烘时间2.5 min。在最佳抗皱整理条件下,柞蚕丝绸的折皱回复角提高了36.7%,增重率为5.86%,撕破强力和白度的保留率分别为86.1%和90.8%,表观色深值增加1倍多。试验结果表明,柞蚕丝绸经柞蚕丝素/柠檬酸混合液整理后的抗皱性能、悬垂性能及柔软度和染色性能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14.
绢丝昆虫茧丝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 6种绢丝昆虫的茧壳为材料 ,对茧丝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及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家蚕品种间茧丝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差异极显著 ,外层丝中含量较多 ,F1代的含量呈双亲中间型 ,偏向于含量较多的亲本 ,雌雄间含量无显著差异 ;家蚕茧丝蛋白酶抑制剂对热稳定性较强 ;天蚕绿茧、野蚕的茧丝中有少量的蛋白酶抑制剂存在 ,蓖麻蚕的茧丝中有微量蛋白酶抑制剂存在 ,天蚕黄茧、柞蚕茧、樗蚕茧的茧丝中基本无蛋白酶抑制剂存在。  相似文献   

15.
Outlast纤维是一种具有自动调温功能的智能纤维。研究了粘胶型Outlast纤维与真丝不同组分比交织物的调温性能,以及染整加工对织物的调温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粘胶型Outlast纤维与真丝的组分比为57∶43时,织物具有良好的调温性能,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其热焓为5.41 J/g;染整加工使织物的调温性能有所下降,精练后织物的热焓下降到5.17 J/g,染色后织物的热焓进一步下降到3.94 J/g;采用相变微胶囊对染色后的织物进行整理,可使其热焓上升到7.71 J/g,扫描电镜(SEM)下显示相变微胶囊附着于织物表面。  相似文献   

16.
樗蚕茧解舒困难,缫丝易落绪,不好缫丝,以目前的技术条件,樗蚕茧只可做绢纺原料。利用本研究制订的煮茧和解舒工艺,缫得的茧丝长平均在300~400m左右,人工室内育茧的丝长最长409.5m;人工室外育茧的丝长最长478.13m。人工室外育樗蚕茧丝胶含量为25.29%,略高于人工室内樗蚕茧;茧层练减率为33.89%,略高于人工室内育樗蚕茧。用樗蚕茧加工制成的绵片疏松而有弹性。  相似文献   

17.
纤维力学性能分析中对应力准确测量的关键技术是对纤维横截面积的精确测量。针对茧丝纤维横截面形状不规则的特点,新建立了一种单根茧丝纤维不同形状横截面面积的测量方法,该方法包括单根茧丝纤维样品的有效切割、切割样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横截面积计算3个步骤,具体操作是:利用普通锋利刀片和坚硬平板将单根茧丝切割成长4~5 cm的小段样品后,将其夹入约1 cm见方橡皮块的切口制成横截面观察样品;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完成单根茧丝纤维样品横截面的形状观察;根据单根茧丝纤维横截面形状采用不同方法计算单根茧丝纤维样品横截面积。利用此方法测定了采用不同缫丝方法获取的单根茧丝纤维的横截面积,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的特点,有助于更加准确测定和分析茧丝纤维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蔟中环境与生丝洁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春用蚕品种春·蕾×镇·珠生丝洁净成绩与蔟中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 :中等偏低温度 (2 2~ 2 3℃ )配以中等偏高相对湿度 (80 %)的蔟中环境 ,能提高生丝洁净 ;生丝洁净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随湿度增加而提高 ;相对恒定的温湿度条件优于纯自然的变化环境 ;蔟中湿度增加 ,有影响解舒的倾向 ;中、高温下的干燥环境也是节多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