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产养殖》2006,27(5):42-42
由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和舟山市科技局共同立项的“条石鲷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项目在嵊泗县金平水产育苗厂首次获得突破,并通过了来自上海、浙江两省水产专家的现场验收,经验收组抽样计数和测量,4个育苗池分三批共育出健康条石鲷苗31.9万尾,第一批鱼苗平均体长33毫米,第二批鱼苗平均体长20毫米,第三批鱼苗平均体长10.1毫米。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的越冬技术,在室外地埋式水泥池进行了一龄、二龄条石鲷的越冬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双层中空PC阳光板保温,越冬期间越冬池的水温可维持在10 ℃以上;条石鲷的越冬成活率在90 %以上,最高达99.7 %;条石鲷的平均体质量有所增加,平均增重率最高14.28 %,最低6.09 %。通过试验还发现,条石鲷的日平均摄食率与日平均水温存在相关关系,日平均摄食率随日平均水温的上升而提高。  相似文献   

3.
条石鲷人工育苗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15日和2008年5月12日分别自福建宁德和山东青岛购入条石鲷受精卵0.6 kg和1.4 kg,带回育苗场进行人工孵化,孵化水温19.5-22.1℃,密度1.018-1.022 kg/m~3。受精卵孵化率分别为64%和78%,经过35天左右的培育,仔稚鱼长度达到了3cm左右,育苗成活率分别为2.3%和3.82%。培育期间,由于饵料的原因致使出现死亡高峰,适口的饵料和营养水平是海水鱼类仔稚鱼培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条石鲷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条石鲷的工厂化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在水温18~22℃下,通过“控温+控光+强化营养”的方法,3龄以上的亲鱼可以达到性成熟,在培育池内自然产卵受精,产卵时的水温控制在23±1℃为好。条石鲷受精卵为浮性,在孵化水温23±0.5℃的条件下,受精卵大约27.5~32小时孵化出仔鱼。条石鲷的生存水温为6~32℃,最适宜水温为18~26℃;生存盐度5—35,最适宜盐度25左右:  相似文献   

5.
通过模拟工厂化养殖模式,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进行各体长阶段的密度梯度饲养试验。经过为期60的饲养管理后,对条石鲷的增长率及饵料系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适宜条石鲷工厂化养殖的各体长阶段放养密度:体长在10-13cm,养殖密度为80ind/m3;体长在14-16cm,养殖密度为52ind/m3;体长在17~20em,养殖密度为36ind/m3;体长在21—24cm,养殖密度为24ind/m3。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条石鲷仔稚幼鱼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18、22和26 ℃时,初孵仔鱼的PNR点分别出现在6~7 d、6~7 d和4~4.5 d.仔鱼开口摄食时间随温度降低而滞后,22 ℃时初次摄食率最高,26 ℃时初次摄食率降至50%以下.温度对仔稚幼鱼耐饥饿的能力影响明显,18和22 ℃时,前期仔鱼半数死亡时间为4~5 d,而13日龄仔鱼半数死亡时间为2.5 d,24日龄稚鱼的为1.5~2 d,实验鱼饥饿3 d后,大部分已经不能恢复摄食.在26 ℃时,前期仔鱼和13日龄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为1.5 d,24日龄稚鱼为2~2.5 d,而45日龄幼鱼在22和26 ℃时半数死亡时间都为6 d,表明随着生长发育,苗种对饥饿耐受能力明显增强.饥饿对条石鲷幼鱼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饥饿条件下的仔鱼全长和体重增加远远低于对照组,甚至出现体重的负增长,30日龄幼鱼在饥饿条件下的体重损失率达到50%以上,而45日龄幼鱼饥饿后的体重损失率约为10%,13日龄仔鱼阶段是条石鲷早期生长发育阶段中较为敏感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通过模拟工厂化养殖模式,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进行水质环境因子(溶解氧、水温、光照、盐度及pH值)梯度饲养试验,经过30d或60d饲养,对条石鲷的增长率及饵料系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适宜工厂化养殖条石鲷的水质环境为溶解氧≥6mg/L、水温24~26℃、光照300~900Lux、盐度25—30‰、pH值7.5-8.5。  相似文献   

8.
条石鲷因其肉鲜味美、营养丰富、色泽鲜丽很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许多养殖条石鲷的工厂因此纷纷建立。但在养殖过程中,条石鲷出现很多病例。文章结合条石鲷养殖的实际情况,系统研究了条石鲷在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例、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结合条石鲷养殖的实际情况,较系统地介绍了条石鲷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其流行情况、症状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东海条石鲷仔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9年4月15日-5月5日在浙江省舟山水产研究所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人工繁殖期间,逐日选择胚胎和仔鱼样本,连续解剖观察发育后期胚胎和前期仔鱼,光镜观察仔鱼矢耳石和微耳石的形态、日轮数,测定其直径,研究条石鲷的耳石日轮和生长。结果表明,受精后约26h,条石鲷胚胎听囊内出现1对矢耳石和1对微耳石;仔鱼孵出第2天形成第1个轮纹,之后每天形成1轮,孵化后天数(N)和矢耳石日轮数(D)的关系为N=D+1;在第8天左右,矢耳石上出现第2条明显的标记轮,为初次摄食轮。仔鱼耳石长径(rs,μm)与鱼体体长(L,mm)呈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rs=18.146L-44.436;矢耳石长径rs与微耳石长径rl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rs=0.6125rl+1.9882。根据结果确认,矢耳石轮纹可作为条石鲷仔鱼日龄的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南海区养殖条石鲷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较高温度下对南海区养殖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的受精卵进行观察,详尽记录和描述了发育时序和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条石鲷受精卵的卵径为0.860±0.023 mm,油球径为0.191±0.009 mm.在孵化水温为25.64±0.77 ℃、盐度30~32的条件下,受精卵历时22 h 30 min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孵化后10~15 min)体长为1.836±0.078 mm.根据受精卵的发育过程,将其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胚孔关闭期、克氏泡期、尾芽期、心跳期、孵化前期和孵化期等9个时相.其中卵裂期、囊胚期和原肠期分别历时3 h、3 h和4 h 45 min.对比不同温度下条石鲷的胚胎发育,认为原肠期、尾芽期至孵化期这2个时期的发育速率受温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广东池塘培育条石鲷仔、稚、幼鱼的早期发育和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广东饶平池塘人工培育的条石鲷( Oplegnathus fasciatus)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性。条石鲷初孵的0日龄仔鱼全长(1.8755±0.060)mm,卵黄囊长径(0.739±0.135)mm,短径(0.489±0.089)mm。在水温为22~23℃的前期培育条件下,3日龄仔鱼的卵黄被完全吸收,而到第4天,仅见到卵黄囊残余物。混合营养期仅1 d。在水温为24~27℃、盐度29~30、pH 7.4~8.2条件下,3日龄的仔鱼已开口,但仍不能主动摄食,4日龄仔鱼便进入了外源性营养阶段。8日龄鳃弓形成,12日龄尾椎弯曲,25~30日龄仔鱼的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先后出现,鳞片出现,进入稚鱼期。40日龄时进入幼鱼期,全身覆盖鳞片,条带全部形成,形态与成鱼相似。全长、体长、体质量和体高随日龄的生长速度均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体高/全长之比在0~5日龄时急剧下降,随后逐渐增高,20日龄后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13.
3种海产经济鱼类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及秋水仙素溶液,取活体头肾细胞经低渗、固定、空气干燥法,分析了条石鲷、金钱鱼和星斑裸颊鲷的核型,并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3种海水鱼中期染色体均为二倍体,且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随体和次缢痕.其核型如下:条石鲷2n=48,2m+2st+44t,臂数:NF=52;金钱鱼2n=48,48t,臂数:NF=48;星斑裸颊鲷2n=48,48t,臂数:NF=48;条石鲷的核型与后两者存在微小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条石鲷生物学及养殖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T.&S.)(图又彩中插2),俗称日本鹦鹉鱼,隶属于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海、东海,日本北海道以南等海域,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饥饿与再投喂及不同投喂频率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饥饿与再投喂的实验结果表明:条石鲷幼鱼体质量、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体质量与蛋白酶活力在饥饿6d后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酶活力在饥饿9d后才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淀粉酶活力在饥饿过程中呈波动性变化;恢复投喂后,除饥饿3d的幼鱼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外,其他各处理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在恢复投喂后均有明显回升,且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已无显著性差异,但较长时间的饥饿处理(9~12 d)并未使脂肪酶活力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投喂频率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呈上升趋势,在投喂频率达到投喂2次/d后,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消化酶活力及肝体指数差异均不显著.结论认为,在本实验条件下,饥饿3d后再经投喂,条石鲷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效应,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补偿生长的效应逐渐降低.对条石鲷幼鱼而言,选择日投喂两次最合适.  相似文献   

16.
条石鲷的耗氧率与窒息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4~8月,采用Winkler法研究了70日龄(平均全长37.68mm,平均体重1.07g)和105日龄(平均全长65.71mm,平均体重5.58g)的条石鲷在不同温度(15、20和25℃)、不同盐度(20、25和30)下的耗氧率、窒息点及耗氧率昼夜变化。结果表明,105日龄组的相对耗氧率明显低于70日龄组,但个体耗氧量明显高于70日龄组;耗氧率随幼鱼体重的增加而相对减少。盐度一定时,温度升高,相对耗氧率和个体耗氧量都随之增大。盐度对70日龄幼鱼组的耗氧率影响显著(P〈0.05),对105日龄幼鱼组影响不显著(P〉0.05)。盐度25左右、温度20~25℃时是条石鲷苗种培育和生长的最适盐度和最适温度。条石鲷在温度15~25℃、盐度20~30下的窒息点为1.6021~2.9538mgO2/L,窒息点随着个体的增大而降低;温度、盐度对条石鲷窒息点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条石鲷耗氧率的昼夜变化明显,白天的耗氧率平均为0.9459mgO2/g.h,夜间平均为0.2727mgO2/g.h,白天的耗氧率是夜间的3~5倍,条石鲷白天代谢旺盛并持续到夜间22∶00左右。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盐度、温度对条石鲷胚胎发育的影响和初孵仔鱼对饥饿的耐受力。结果表明,胚胎发育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0~35,最适盐度范围为25~30,孵化率都在89%以上,盐度低于20或高于35,孵化率都降低。盐度对孵化时间有一定影响,盐度高于35或者低于15条件下孵化时间都延长。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1~27℃,孵化率都在77%以上,最适温度范围为23~25℃,孵化率达89%以上,低于19℃或者高于27℃时孵化率降低且初孵仔鱼畸形率升高。胚胎孵化时间与温度成负相关关系,胚胎发育速率与温度成正相关关系。条石鲷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阈温度)为10.06℃,有效积温值为405.3℃·h。对胚胎发育的Q10值进行了计算。饥饿条件下,条石鲷初孵仔鱼8日龄全部死亡,半数死亡时间出现在第6天,饥饿对初孵仔鱼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温度和盐度对条石鲷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受精卵为试验材料,分析了温度和盐度对条石鲷胚胎发育、胚胎孵化率、幼体畸形率和幼体成活率的影响,拟合了温度与胚胎发育的线形关系,观察了胚胎在不同盐度条件下等分布。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在22.2℃~ 24.1℃、盐度31.0‰~ 41.2‰时,胚胎孵化率、幼体成活率均较高且畸形率较低;胚胎孵化温度与孵化时间的关系为:H=0.1199T2-6.6335T-118.79(R2=0.9581);盐度低于26.4‰,受精卵沉于水中,高于这一盐度则漂浮水面。初孵仔鱼在海水中的分布和受精卵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9.
条石鲷的生物学及养殖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条石鲷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海产鱼类.文章简述了国内外对条石鲷生物学及养殖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条石鲷的养殖生态学研究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20.
养殖条石鲷消化道形态构造及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解剖学和光学显微镜检术研究了养殖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性。条石鲷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条石鲷口咽腔较大,颌齿愈合成鹦鹉喙嘴状,舌半椭圆形。食道较短,显微组织可分为4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上皮含有极少量杯状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胃膨大,呈V形,和食道一样分为4层,粘膜层表皮下含有发达的胃腺。小肠组织分为3层:粘膜层、肌肉层和浆膜层。直肠组织结构类似于小肠。小肠和直肠上皮中均分布有较多的杯状细胞。文章对养殖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与其食性的适应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